本帖最后由 赫拉斯古丝 于 2010-12-21 22:29 编辑
王晓春 老师
汶川地震,使得对地震的了解更多更多,从而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有新的看法。
一、挖掘废墟,源于盲目
阿曼达的父亲单独坚持挖掘废墟的理念是“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指他的儿子阿曼达,下同)。笔者认为这个理念是苍白无力、经不起推敲的。如果他的儿子真的在这次地震中被砸死了,他怎么“总会跟你在一起”呢?难道他早就知道这次地震中阿曼达肯定安然无恙?又如果不是地震而是因其他横祸如车祸而罹难,他又怎么“总会跟你在一起”呢?反而是假若看到原来三层教室楼倒塌后的地方仍有部分隆起而不是夷为一片平地,又因为阿曼达上课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即首层),那么,推测儿子有可能只是陷于困境而未被砸死,进而挖掘不止,这样的思考才恰如其分。
或许有人会说,阿曼达的父亲(或有些人)就是持有这样的理念去行动的人,不能苛求他冷静,不能苛求他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我要说,这可是教材啊!其中要负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作用。课文传递的信息(如上述的阿曼达的父亲的理念)首先要合情合理,其次是,既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至善至正的激情,又要考虑到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理智。就像平时听得多的“既要有革命的热情,又要有科学的态度”那样。
汶川地震中,温家宝总理的“即使有一分希望,也要作百倍的努力!”,言犹在耳。
阿曼达的父亲是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或叫做不知道有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作努力的。
一种没有根据的理念是迷信。
二、孤身犯险,缺乏真实
从课文叙述中知道被困的有14个学生,对应一般应是14个家庭(也可能少于14个家庭,因为可能有的在地震中被毁)。这14个家庭的父母等亲人里面,只有阿曼达父亲一人决意挖掘并付诸行动。见课文: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读者可从汶川抗震救灾的反馈中看到类似上述的情景绝对不会是主流(而课文是除阿曼达的父亲外的一边倒)!
除阿曼达的父亲外的13个父母中,没有一人去动手抢救,也没有一人因自己力不能及而大声呼救以争取外援等的,有的都只是“绝望地离开”——那可是13个孩子的父母啊,那可是骨肉至亲啊!这样的描述可信吗?
更重要的是,地震发生后38小时内,在学校这个重灾区内,竟然没有代表国家的力量——如消防队、军队、警察、医疗队等的进入救援,这可信吗?
这可是1989年,这可是美国的洛杉机,这不是蛮荒年代,这不是穷乡僻壤。相反,这次地震发生在世界文明程度较高的时间与地点。
从课文得知,这次地震只是“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不是全国遭灾陷于瘫痪——没理由国家机器如同全无反应一般——只有阿曼达的父亲一个人在孤军奋战。
课文中出现的“救火队长“、“警察”两个角色只是劝阿曼达的父亲停止、离开,不作进入救援计。
若如救火队长所说的“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是真的,那救火队长应该把阿曼达的父亲强行架离现场而不是任由他孤身犯险近四十个小时——既然是这样的言之凿凿。救火队长明知而不为,起码是职业操守有问题(此为题外话)。
还记得汶川抢险的这一镜头吗?
“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从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壮哉,最可爱的人!
三、廉价成功,疑点多多
校区的抢险现场肯定没有如见诸汶川抗震救灾现场的大型机械挖掘机、起重机、推土机等的,也应该没有轻型的工具诸如切割机、千斤顶、丁字镐等的。这,一是课文没有明说,二是从课文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的描述中得知,阿曼达父亲是没有带上任何工具就跑去现场的。当然,可以想象他后来会把钢筋等的弄作撬棍,或凑巧找到个把铁锹什么的(如果没有这个“想象”,阿曼达的父亲光是徒手挖掘的话,那可能在38小时后再加38小时也未必奏效),但他缺乏有效的工具是不争的事实。或者讲他的个人装备,绝对比不上这期间频频出现在我们电视机屏幕上的头戴钢盔,身穿橙红色服装,手握各式轻型工具的消防员(还戴着手套哩)——我们的消防员,专业的抢险救灾人员,以群体之力尚且因缺乏大型机械时(即使有大型机械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尽管他们奋斗了不止38个小时——阿曼达的父亲就这么神?此为疑点之一。
或许此处建筑坍塌的情况并不严重,所以,凭一人之力奋斗一天半也获得成功。但若不严重,也就没有十来个孩子的父母都无一例外地断绝抢险的念头而“绝望地离开”。此为疑点之二。
从课文得知,教室楼塌下后38小时内,困在里面的孩子与出现在外面的孩子的父母都没有呼叫。这合情理吗?此为疑点之三。如果仅一人尽力(连轴转不吃不喝不睡算)、仅38小时后即可掘进至互相通话的境地,可以想象这个挖掘的“工程量”不会很大,而“工程量”不会很大相应形成的阻隔就不会很大,即之前孩子的集体呼叫或家长们的呼叫可以被对方知觉的可能性很大。
在“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后,阿曼达说要先让同学们出去。我们可以读出他的位置一定相对靠前,即使不是最前——因为不靠前也就无所谓先让别人出去。但问题是:原来困住14个学生的地方不是深井而是教室,不能像人在井底那样谁先上谁后上都不怎么会阻碍别人,而在教室离出口靠前却不先出去就会阻碍后面的或周围的人,所以应采取靠前的先走的做法。而靠前却不先走反而不合理,这跟道德高尚与否无关。难道我们还要设想困住14个学生的空间很宽敞人人进退自如而为阿曼达的举动自圆其说吗?此为疑点之四。
在阿曼达的父亲埋头挖掘时,救火队长说这里“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但课文没有交代原因,此为疑点之五。无根据的说话可视作无稽之谈,反倒说“随时可能发生强烈的余震”还切合实际些——这是汶川地震使我们明白的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