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赫拉斯古丝 于 2010-12-21 21:23 编辑
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蘑菇该奖给谁》中,兔子妈妈把蘑菇奖给了和骏马赛跑的小白兔,而把和乌龟赛跑的小黑兔冷落在一边;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儿子们》中,老爷爷无视跳舞歌唱的两个儿子,眼里只有正在劳动的儿子……
“这些课文的价值判断是有问题的,我觉得有必要提出来让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都注意到。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在于,它教会孩子的不仅是识字、作文,更重要的是它在培养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是非判断能力,而‘母亲’的主题,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我们希望用一种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广泛使用的课文,让孩子认识一个健康的‘母亲’形象。”研究小组成员如是说。
怎么样的教育研究才有意义?郭初阳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摒弃了对教学细枝末节的研究,以质疑和求证的精神,直入教学内容的本质。”研究成员分为三组,组长是郭初阳、蔡朝阳、吕栋,分别针对目前小学教材中使用较广的三个版本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里有关母亲课文进行“挑刺”。在这三个版本36本教材中,涉及母亲、母爱的课文约有两百多篇,其中《小蝌蚪找妈妈》、《落花生》、《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几代人耳熟能详的。在研究的半年多时间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小组成员在萧山开过一次碰头会,明确分工与任务,之后的问题讨论,都在QQ群里进行。
为了考证屠格涅夫《麻雀》的真实性,郭初阳翻阅建国以后所出的8个译本,甚至干脆到历史档案中去找答案;为了了解《陈毅探母》的真相,郭初阳不但查阅了《陈毅大事记》《陈毅年表》,还把所有关于陈毅元帅的书翻了个遍,最终得出结论:《陈毅探母》一文纯属编造!与北宋黄庭坚为母亲洗溺器一文如出一辙。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很有名的课文,许多名师都拿着它到处上公开课。许多报刊也转载了此文。为什么?因为它很煽情,但实则是一种病态的文本。我们已很熟悉一种说教:子女成功与母亲的正确教育密不可分,但凡是名人伟人,其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相关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孩子教育成真正的‘成年人’。而现在我们的教材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常以大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子世界。”郭初阳如是说。
教育的真谛是让人得以解放,得到真理,但目前充斥着“高大全”的教材内容最可能对孩子的精神造成戕害。通过调查研究,教材里的许多虚假的母亲形象逐渐浮出水面:以工作太忙为理由打发女儿的母亲,付出就想得到回报的母亲……
郭初阳认为,教材中说教的意味太浓。符合孩子心理,满足童心的文章几乎没有。“北师大版《流动的画》说:‘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这样枯燥的话,怎能让孩子了解‘爱’、了解‘祖国’。”郭初阳直言:“难道不是祖国的画我们就可以弄坏它了吗?”在北师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花脸》,它表达的是只有回报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还有人教版中,有些课文直指孩子就是要不断吃苦。“这是教材很大的缺失,我们很少关注儿童的真正需求。我们给予孩子的是捆绑教育,使孩子丧失了天性和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