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楼主: 火焰寒冰

[水区原创] 国产小说中的BUG你知道多少 [复制链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09-6-16 15:55:0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09-6-16 15:59 编辑

我倒是很想知道,耐瑟瑞尔魔法船与灵吸怪螺壳船要是打起太空战会是什么样,谁的胜算更大些。

使用道具 举报

人类最后的希望

冒险者

火焰寒冰 发表于 2009-6-16 18:47:45 |显示全部楼层
那我倒要问问阁下,假设有一天地球具备了建造大规模宇宙舰队的能力。那麽有一天,这只拥有1000只舰船的舰队要远航到距地球4.2光年的半人马座比邻星,那它是要摆出前后长达几万公里的队形,还是摆出左右长达几万公里的队形,或者摆出我说的蜂巢队形。
我建议你去看看三体2,可以更好的理解我的意思。
舍我其谁

使用道具 举报

( つ′ω`)つ

旅行者

narkissos 发表于 2009-6-16 19:31:34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ck同志完全不理解他所复制的内容在此例中的可套用性
在给定非近地(也可以认为是其他星体)空间中航行,所要考虑的完全不是那种几体问题
个体之间的引力(GMm/r^2)可以忽略,真正对此飞船集群的影响为附近大质量星体,而这个力于所有集群个体的区别微乎其微,相当于所有飞船使用同一个参照物,此时蜂巢必然优胜于其它队型
"Thou couldest not fall here...
I've to wake thee up, my lord -- Resurrection"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09-6-16 19:46:2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09-6-16 19:47 编辑

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航天器编队飞行现状与关键技术。深空探测可以帮助人类研究太阳系及宇宙的起源、演变和现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认识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重大的科学与技术意义。由于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附近的航天器编队适宜进行深空观测等科学使命,所以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航天器编队飞行技术就成为深空探测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美欧若干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编队飞行使命,介绍了该项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拉格朗日点在深空探测中的战略地位,总结了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编队飞行的关键技术,并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航天器编队是由物理上分离且联合实现同一空间使命的一系列航天器组成的空间系统,也称为分布式航天器或分布式空间系统。航天器编队飞行技术是21世纪空间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编队飞行的概念大约在10年前提出的,当时是泛指在一定距离范围内(通常相对距离较近)由若干个联合飞行、彼此协调且协同工作的小型航天器组成的新型使命模式。在编队飞行概念发展的10年间曾经出现过许多同义或近义的术语,如虚拟卫星/航天器、卫星群和伴随卫星群等。这些术语侧重从飞行方式和系统组成来描述航天器编队。而航天器编队概念的核心要点是物理上分离且联合实现同一空间使命,因此它可以囊括地球的卫星编队系统、运行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航天器系统和处于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的航天器系统等。这些系统可以具有严格的相对构型,也可以具有宽松的相对构型;可以具有较近的相对距离(1km以内),也可以具有较远的相对距离(如5×106km)。不管编队飞行概念的外延如何发展,但编队飞行概念的内涵核心(即航天器编队作为一个系统协调工作和强调航天器之间的相对状态)是不变的。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在轨运行和功能实现是空间使命的第一次飞跃;卫星星座被公认为是空间使命的第二次飞跃;航天器编队飞行或分布式空间系统则是空间使命的第三次飞跃。单颗卫星只存在星地之间的关系;卫星星座虽然存在星地和星星两种关系,但是前者是主导;航天器编队飞行区别于单颗卫星和卫星星座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星星关系为主、星地关系为辅。由此可知,无论是使命分析与设计、测量与导航,还是航天器系统组成、在轨操作等,航天器编队飞行都必须相对于单颗卫星和卫星星座有创新性的发展。这就意味着随着航天器编队飞行的理论研究和实际飞行,空间科学技术也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每个由两大天体构成的系统中,按推论有5个拉格朗日点。这两个天体对拉格朗日点处的小物体的引力能够保持平衡,小物体相对于两个天体可以基本保持静止。但只有两个拉格朗日点是稳定的,即小物体在该点处即使受外界引力的摄扰,仍然有保持在原来位置处的倾向。位于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的航天器编队由于其特殊的轨道、动力学特征和空间环境,可以实现若干新型的深空探测空间科学与技术任务,这必将促使空间科学和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如果将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航天器编队飞行技术与微小型航天器应用相结合,将极大地提高空间技术及其应用水平,从而为国民经济和未来军事斗争奠定技术基础。本文首先通过美欧若干典型的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编队飞行使命来介绍这一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编队飞行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

一、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分布式空间系统发展现状

在美国航宇局(NASA)和欧空局(ESA)已经或正在开展的众多卫星编队飞行计划中,有相当一部分空间使命是在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附近展开的,其中包括“星光”计划、“类地行星发现者”(TPF)计划、“星座”X计划、“达尔文”计划等。


1.“星光”计划
将于2006年7月发射的“星光”计划主要用于演示编队飞行所需的精确编队导航技术和应用宇宙空间光学干涉的星间长基线测量技术等,并为TPF使命做技术上的铺垫。
“星光”计划编队由“组合器”和“收集器”两颗卫星组成。卫星重约400kg(其中推进器所用的氮气为50kg),高约2m,最大直径为2.7m,携带干涉仪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运行。“组合器”为主星并发出命令控制“收集器”。图1为卫星结构图。星间相对位置和相对姿态采用自主控制,且控制精度分别为10cm和5′。图2为工作状态中两星的位置关系:假定“组合器”位于某一抛物面的焦点,则“收集器”必须定位于该抛物面上。只有这样才能使目标观测星发出的光通过“收集器”反射到“组合器”实现干涉。

2.“类地行星发现者”(TPF)计划
TPF计划的使命是探测并搜寻相距45光年之远、约150颗恒星周围的类地行星,寻找是否有二氧化碳、水、臭氧及生命存在的迹象。该计划预计于2006年确定最终设计方案,于2012~2015年发射升空,在轨运行寿命为5年。
TPF编队由4颗分别带有直径3.5m的望远镜的航天器和载有光线集中装置的主航天器组成。该编队位于第二拉格朗日点L2附近的轨道上,当编队航天器间的距离在75~200m之间调整时,用于寻找类地行星;当编队航天器距离调整至1000m以上时,用于一般天体物理探测(即相当于一个天文望远镜)。TPF 编队的飞行示意图如图3所示。
对于传统的集中式天文望远镜,其灵敏度取决于望远镜的受光面积以及光通量,空间位置和角度的分辨率取决于天文望远镜主镜的直径。对于TPF采用的分布式望远镜,其分辨率只取决于航天器间基线的长度,从而克服了大直径望远镜难于加工的问题。这就需要精密的控制器和精确的导航装置对TPF编队进行非常精密的控制。TPF编队控制和估计精度要求如下表所示。3.“星座”X计划“星座”X观测计划
由几颗X射线探测卫星(目前的计划是4颗)组成。它们相互距离较近,通过联合工作形成一个巨大的望远镜。“星座”X的主要使命是调查黑洞,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星系形成和宇宙的大尺度演化等。“星座”X的卫星位于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L2处,其姿态控制系统由太阳敏感器、恒星敏感器、惯性参考单元、反作用飞轮和电推进系统等组成,预计发射时间为2010年,在轨运行寿命不少于5年。图4为“星座”X编队飞行示意图。

4.“达尔文”计划
“达尔文”计划也称红外空间干涉仪计划,原本是欧空局的计划,美国后来介入其中。“达尔文”计划由数颗运行于第二拉格朗日点的航天器协同工作,探测地球附近的恒星及其周围的类地行星是否存在生命。其航天器预计于2015年之后发射升空,在轨运行寿命为5年。
“达尔文”计划由8个航天器组成,其中6个为空间望远镜,组成一个六边形。剩下的两个中,一个为中心航天器,位于六边形的中心;另一个为主航天器或称通信航天器,位于上述航天器之后几百米处。中心航天器与6个望远镜位于同一平面,要求它们之间的位置精度达到十亿分之一米。中心航天器收集望远镜传递来的光线并将探测数据发送给主航天器。主航天器全权负责与地球的通信联系,观察其它航天器是否保持正确的编队构型,并向它们发出轨道机动命令。

5.美欧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航天器编队使命的启示
通过对上述几种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分布式空间使命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1)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分布式空间技术的研究目前只处于技术论证与初步试验阶段,没有一项具有专门应用背景的编队飞行计划得到实施,因此我国有可能在该领域达到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
(2)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航天器编队主要用于黑洞和宇宙演变研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验证、地外行星及生命探测等,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实现它所需的编队飞行关键技术同样具备重大的技术意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萨鲁

x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09-6-16 19:52:32 |显示全部楼层
去比邻星该怎么飞,我不知道,但我不会自己乱编,所以就用日地系统航天器编队飞行来作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尼克·罗曼斯

守护者

求索者徽记 冒险者徽记 旅行者徽记 光之洗礼

DevilPaphael 发表于 2009-6-23 10:07:55 |显示全部楼层
伤就伤吧  毕竟小说不是科学小品文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09-6-23 12:19:47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将楼主的观点转贴到航天论坛,[我在某网站看到某人发表观点:“不是的,事实上我在许多被认为是大师级的作品中都找到过硬伤,举个具体事例:正版《三体2-黑暗森林》第163、164、 165三页就出现了两个大大的硬伤(看这段情节时我先是震惊,仔细思量过后我就无语,只好无视),原文我就不抄了,有原书的自己找找看,看过网络版没书的我讲讲大概内容:说的是地球上首次通过哈勃三号望远镜观看到三体世界舰队的情节,这里出现了一个词“刷子”(从地球方向观察到得三体舰队的运动轨迹),而且它的直径比恒星还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千艘宇宙飞船整整齐齐的排列在一条比恒星直径还要长的线段上会是什么样子,作者想要营造气氛的想法我们可以理解,但手法有点粗糙。在舰队排列上作者完全借鉴了地球上的二维海面形态,而事实上在宇宙三维空间中蜂巢型(六角)的舰队排列才是科学的,才最省燃料,遭遇敌袭时也能在最快时间相互支援。
至于另一个,以常识来说我们是看不到三体世界派到地球的舰队的,即使看到了他们的轨迹,我们看到的也应该是一个一个的圆圈的排列,而不应该是类似“刷子” 的轨迹,以常识来说只有在某物行动方向的侧面我们才能观察到直线轨迹,“刷子”的轨迹显示的结果只可能是三体舰队的目标不是太阳系。
具体事例举出完毕,请验收
这本书的作者可不是什么小人物,大刘,知道不,响当当的科幻界泰斗级人物。”问题是,在太空里,六角形的航天器编队是否如某人所说是最科学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09-6-23 12:22:54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航天论坛的回复,[如果是在地球或太阳等星体的引力场里编队飞行,那就要遵守轨道力学规律,并且要满足航天任务所带来的约束。为什么非要排成某种队形呢?如果任务需要这么做,则可以排出满足引力场约束的队形;如果没有什么需要,排成什么都可以,大家捆在一块儿过去都行。队形不是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的。比如说在地球轨道上,你想让两个航天器并排着走,这就做不到。其实都一样,如果从地球飞向火星,那就是在太阳的引力场里飞行,只是尺度不同。]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09-6-23 12:32:1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09-6-23 12:47 编辑

卫星星座与编队飞行问题综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萨鲁

x

使用道具 举报

人类最后的希望

冒险者

火焰寒冰 发表于 2009-6-28 09:42:35 |显示全部楼层
58# ck7543
我们讨论的是超大规模舰队(1000艘)在超远距离(以光年记)上的运行排列方式。不是简简单单的从火星到地球。
在无比宽阔的宇宙空间里,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舍我其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4-5-12 05:28 , Processed in 0.02647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