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1-10-11 07:21 编辑
7217210868 发表于 2011-10-10 20:31 
火炮的附魔那就高魔范畴了吧- -我觉得还是少= =相对来说,弓箭还是比较容易的。火枪和大炮的量产应该需要 ...
真正的穿越神器——M1857式拿破仑加农炮
延续了四年的美国内战(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是美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50多万人或死于作战或死于伤残或死于疾病,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有使美国付出这么大的伤亡代价。从战争开始至结束,火炮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战的第一炮即于1861年在北卡罗来纳州萨姆特堡由一门重型岸炮打响。
在许多方面,美国内战都达到了前装炮技术时代的最高点。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各种火炮、炮弹和战术相继问世,并在战争中得到运用和完善。
而在整个内战中双方使用最多的,毫无疑问就是被联邦军以M1857型12磅(5.44公斤)野战炮命名的前膛野战火炮,1861年时整炮价格490美元,也即所谓的“拿破仑炮”。这是一种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名字命名的,机动性强、火力凶猛、制造和使用极为简单的有效武器。
因为拿破仑炮由青铜而不是铁铸造而成,所以极其坚固,能够经受重装药或者双倍装药的爆炸力而不会破裂。其117mm口径的炮膛能够容纳重达5.44KG的重型铁制炮弹(这也是其名字中“十二磅”的来历。为便于阅读,后面的重量单位尽量使用公斤。)。在1.13KG(2.5磅)标准发射装药的推动下,拿破仑炮能将标准的十二磅炮弹以膛口初速1440英尺/秒(439米/秒),以5°的射角精确地投射到1480m的距离,而射角为10°时则可达到惊人的1911米。虽然是一种滑膛炮,但是拿破仑炮已经是当时射击精度较高的武器,足以在1600码的距离上与敌人展开交战,而且只需数发炮弹就可使整连的敌人丧失作战能力。拿破仑炮在内战中的精度记录是在1862年12月13日,Fredericksburg战役中,南军的Braxton少校 和 Marye中尉对准1600码外的一个北军旗手发射球形实心弹,第一炮打倒了旗手身旁的一个士兵,第二炮直接命中!
注:不过滑膛的拿破仑炮比起当时的初级线膛炮,射程和精度都大为逊色。通俗地说,拿破仑炮能命中1600码外的谷仓。而12磅的铁质线膛炮能命中2100码外谷仓的大门!而且当时的线膛炮虽然制造上比滑膛炮复杂,但价格并不贵,原因是线膛炮用的铸铁(cast iron)或 锻铁(wrought iron)比滑膛炮用的青铜便宜。例如在1861年,铸铁造的10磅Parrott线膛炮的炮管价格只有180美元,锻铁造的10磅Ordnance线膛炮330美元,而青铜造的12磅拿破仑炮则要490。但是当时的铁质线膛炮由于材料和工艺不过关因此寿命要远小于滑膛炮,如容易炸膛,膛线磨损较快(线膛铜炮就更不用说了)等等,而膛线磨损后的线膛火炮还比不上滑膛炮好用呢。
联邦军和同盟军都使用同样的火炮和名称,但是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联盟军方面给予其的名称是M1857型12磅野战炮。一门标准的12磅拿破仑炮的炮管长66英寸(1.676米14.3倍口径),炮身重1227磅(556.57公斤)左右车轮直径57英寸(1.45米),全重(炮身、炮架加上车轮)重2445磅(1109公斤)。全炮组合(全炮加上前拖车上和附带弹药箱)共重3865磅(约合1750 公斤)。
拿破仑炮和同时期的大多数火炮一样可发射实心炮弹、爆破弹、霰弹和榴霰弹。它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炮膛的尺寸、火力、机动性和较轻的重量。其中炮膛的尺寸直接关系到炮弹的效用。
在攻击远距离目标时,要发射实心炮弹,以此来打击敌方炮兵阵地、密集部队和类似的大型目标(比方说建筑物)。一发实心炮弹就足以将大群的步兵变成血肉模糊的残躯断臂。内战期间,士兵们见到这种5.44KG重的炮弹像特大号棒球一样飞越战场时都习以为常。这种炮弹(尤其在飞行了较远距离之后)看起来飞行速度很慢,似乎伸手就可以将其抓住,其实这是一种可怕的错觉——如果一个士兵不能避开哪怕冲力已经接近耗尽的炮弹,就会被“炸”(实际上应该是“劈”)得皮开肉绽,活命的希望微乎极微。
拿破仑炮也可以发射很多种类的爆破弹,其中一种记载是:12磅炮发射的炮弹,大约重9磅,是一个空心的铁球,内装7盎司火药,爆炸后形成5-12块弹片,射程900码。球体上开了个孔装时间引信,由于球形弹落地时哪部分先着地无法控制,无法使用撞击引信。另一种记载是:12磅炮发射的是重4.3KG的球型爆破弹,内装900克黑火药(计算得知圆球炮弹内径98mm,外径121mm,壁厚12mm?),由一根典型的时间引信引爆。
各种型号的M1857型5.44KG野战炮(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同厂家生产的火炮都会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有些许的差异)对作战双方都极其重要。葛底斯堡战役中,联邦军共投入了360门火炮,同盟军则投入了272门,这些火炮中有超过40%是十二磅拿破仑炮。这些火炮可以使用的各种弹药,如爆炸弹、霰弹、榴霰弹和实心炮弹,重量从4.3KG到6.8KG不等,但初速都在457M/S左右。
训练有素的炮手能以每分钟两发炮弹的发射速度炮击敌人,如果他们要对敌人持续进行轰击时则会下降到每分钟一发,这样炮膛可以得到充分冷却,能够发射很长时间。如果敌人步兵蜂拥扑来,把自己和炮阵地之间的距离缩短到368m以内,炮兵们就会以每分钟4发的速度持续发射霰弹,直到其中一方转身逃跑或者毙命为止。
虽然拿破仑炮性能优越,但是不意味着它就没有缺陷——由于青铜铸造的炮膛相当厚重(这样才能足够结实),因此整门火炮的重量很大(当然,500KG左右的炮重其实只相当于二战中的某些40mm口径级别的反坦克炮的重量,所以事实上拿破仑炮的“重”也是相对而言的),这就使得其机动性很差。自实用的熟铁(以后又出现钢)和膛线炮问世后,火炮的重量大大减小拿破仑炮也随之渐渐被淘汰了。
事实上被叫做“拿破仑”的并不只有M1857型12磅野战炮,老式的M1841型6磅(2.54KG)野战炮也很荣幸的被冠以这个名字——即使在现在,很多南北战争重演俱乐部中的爱好者们还是在以“大拿破仑”和“小拿破仑”来区分这两种武器。
在南北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南军方面主要装备的火炮就是M1841型野战炮。但是很明显,在作为一种主力炮兵武器这个用途上,M1841野战炮显然是不称职的——6磅炮的射程和9磅或者12磅炮比起来都嫌太近(最大射程只有1392米),而其仅6磅重的弹丸也没有多大的威力。一个典型的例子,12磅拿破仑炮发射的球形实心炮弹可以在600码的距离上轻易的打穿整个连纵队,而6磅拿破仑炮即使在200码的距离上也只能勉强打穿半个连纵队——当然,这种用“连纵队”来作为衡量威力的标准的做法不是很人道,但是我们也没有更好的表达办法了,不是么?
当然有些人会以为,随着口径的减小,火炮的重量也会大大减轻,因此M1841型6磅野战炮会获得更好的机动性——事实真是这样么?那么来看看以下数据:我们的M1841型野战炮口径为93mm,身管长1.52米(16.3倍口径),炮重389公斤。由此可见,和12磅拿破仑炮相比,由于重量减轻而带来的机动性上的优势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性能上的下降倒是达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这也就能使我们理解,为什么南军会对其做出了“……即使是这样,它在战争初期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至少它教会了炮手们怎样发射火炮”这样的评价了。
十二磅拿破仑炮的炮架重约170公斤左右,结构很简单,大致可分成车轮、主轴、炮尾架和俯仰装置四大部分。其中,除了俯仰装置是全金属部件之外,其他部分大都使用硬木制成。一般用来制作炮架的木材多为橡木或桦木,也有使用硬枫和榉木等其他木材的。因为炮架上没有任何反后座措施,大部分后坐力都需要靠炮架本身来吸收,因此整个炮架必须做得非常坚固。火炮的后坐力通过炮耳直接传递到炮架上,推动炮架向后移动。为了防止后座时炮尾架插进地面折断,把炮尾架的底部接地处做成了滑撬状。此外,为了保证在通过恶劣的路面时车轮不被损坏,在轮子上包了铁皮。
拿破仑炮上只有简单的俯仰装置,没有方向调节装置。需要改变射击方向时只能通过搬动炮架来解决。对于一门重量接近半吨的火炮来说这绝对不是个轻松的工作,因此炮兵们往往会要求他们协助的步兵队伍的军官派出一些人手来帮他们干诸如搬动炮架改变射向和推动火炮复位的苦力活,顺便保卫一下炮兵阵地。
俯仰装置由和炮尾连接的螺杆及调节手柄组成,只要转动手柄即可升高或降低炮口。火炮的瞄准通过安装在炮尾右侧的杆式升降照门和安装在右侧炮耳上的叶片状准星实现,必要时照门和准星都可以拆下保存以防损坏。准星和照门配有专门的箱子来存放,一般这个箱子都会由炮长亲自随身携带和保管。
虽然已经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产物,但十二磅拿破仑炮上所配备的炮兵工具依然和十八世纪的火炮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炮刷、推弹器、退弹杆和清膛钩依然是炮兵们不变的装备。当然我们不能忘记了炮兵们必备的铁皮水桶,它不仅能用来蘸湿炮刷、泼水冷却炮身和熄灭起火的弹药堆,还能用来洗衣服、冲凉和烧开水。唯一的变化是,十二磅拿破仑炮的炮手们不再需要点火杆了,他们使用了T形拉发点火管来代替使用明火的使用不便的点火杆。当然,相应的,他们的装备里多了拉火绳这样东西。
每门火炮的弹药车上都会携带一个简单的工具箱,用来对炮车进行一些简单的维修。而每个炮兵连里都会携带一整套木匠和铁匠的工具,用来对火炮进行保养和完成一些较复杂的维修。有些炮兵连甚至能自己给连里的马匹打马掌,我们不知道有没有某些炮兵连会在战争中的空闲时期开铁匠铺和木匠铺赚些外快,但是很明显他们具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此外,每辆弹药车上还会携带一个或两个车轮来以备不时之需。
早在美国内战爆发以前,炮手们就知道战斗期间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测量火药并将其装入炮膛之内。因此,野战火炮几乎都使用预先包装好的定装火药包。而在此之后不久,籍着想在战场上更加省事的炮手们的不断改进,定装炮弹也很快出现了。这也算是懒人改变世界的一个佐证吧。
所谓定装炮弹,就是将弹丸和发射药包包装和固定在一起。这对使用爆炸弹的火炮来说尤其重要。在此之前,装填爆破弹时,炮手们都要小心翼翼的注意再装填时不要将弹丸的引信孔朝向炮膛内部;而在定装炮弹出现之后,因为在包装时即已将引信孔背向发射药包,因此只要简单的将药包朝内装入炮膛即可,这大大简化了装填步骤和提高了发射的安全性。
事实上,定装炮弹的出现和对爆破弹的改进也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球形爆破弹因在膛内滚动而使引信孔变成朝向炮膛内部的情况出现,人们将爆破弹安放在被称为炮弹底托的木质或金属制圆盘上,用带子将炮弹底托和弹丸固定在一起,使其引信孔朝向炮口,这样就能避免弹丸在炮管内胡乱滚动。而紧接着,将发射药包也和炮弹底托捆在一起就变得顺理成章。发射药包、炮弹底托和弹丸就构成了一发完整的炮弹,这种炮弹在发射前同样需要稍作准备(主要是装定引信和检查发射药包是否破损泄露),但能是发射爆破弹和榴霰弹时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同时装填速度也比使用散装火药或定装药包的装填速度要快得多。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定装炮弹在美国内战时期使用和由官方发放过。1863年7-9月,应伊利诺伊州第二轻型炮兵部队G连的请求,上级给他们发放了566发霍奇基斯榴霰弹以供20磅帕鲁特火炮和12磅野战炮使用;此外还给他们配发了80发霰弹和746发定装实心炮弹以供他们的6磅野战炮使用。另外还一并发放了用于霍奇基斯榴霰弹的566个纸制引信和895个T形拉发火管。
美国内战开始前,前装引信技术就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并在欧洲多场战争中得到了运用和完善。人们把这些在战争中取得的经验运用于多种引信之中,其中有一些在当时已经相当完善和先进了。
大部分内战时期前膛火炮发射的爆炸弹都使用延时引信,而这些延时引信都使用类似的延时药管作为延迟装置。通常其结构是在某种管内装入少量火药,点燃后可以按照预定的速度燃烧。炮手视所需要的射程计算炮弹飞行需要的时间,然后按照计算出的数据将引信切割成合适的长度,以使其尽量在预定的距离爆炸。火炮发射时,炽热的火药气体从炮弹的边缘通过,点燃信管中的火药,而炮弹则在火药气体的推动下飞出炮口,一定时间后被引信引爆。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火药气体的压力很大,如果引信不是朝向炮口方向的话,很可能被火药气体吹进弹体之内,造成炮弹在炮管内爆炸的恶性事故,而这种事故在爆炸性炮弹刚刚出现的时候绝不少见。
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有很多种,最早被采用的是在炮弹上加工出一个突出的引信台,它可以限制炮弹旋转到引信孔朝后的位置。后来人们发现只要引信凸出于炮弹一段高度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和铁质的引信台相比,这种做法不但降低了炮弹的加工难度,而且由于木质引信的质地较软,对炮管内壁的磨损也比铁质引信台要小很多。不过,这种高做法也有其弊端,那就是发射时的冲击力和摩擦力常常会破坏引信导致出现早发火故障。最后出现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为炮弹加装一个软木或木头和布料做成的底托,这种做法不但避免了引信在膛内意外起爆的问题,还有效的增加了火炮的精度和炮膛的闭气问题,实在是一举多得。
使用最多、最简单,同时统一性也最差的引信是锥形木质引信。其制作方法是首先削出一个圆锥形的长木塞,然后从中间钻孔直到两端通透,然后向孔内装填火药。由于装填一致性难以保证,因此每个引信的燃烧速度都不是固定的,这导致很多时候发射出去的爆炸弹都只能靠RP来保证会不会在预定的距离起爆——也正因为如此,炮手们往往习惯将引信截得比预定的引爆时间要长一些。毕竟,如果炮弹飞到预定的距离还没能起爆的话,你还能指望它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可以打中点什么;而如果还没飞到预定的距离就发生爆炸的话,你也就只能惊吓一下你的敌人和看看并不让人觉得心情舒畅的焰火表演了。
因为锥形木质引信的一致性实在不能恭维,因此从1862年10月开始,联邦军军械部门决定所有的拇指引信都统一改在法兰克福兵工厂统一装填,希望能依靠统一的测量设备来保证引信的统一性。但遗憾的是,木制引信装填火药的统一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法兰克福兵工厂开发了新的引信来作为替代。新引信使用纸卷制而成,在卷制的过程中均匀的裹入火药。这种纸质引信的一致性虽然相当之好,但是却存在防潮性不佳导致的可靠性问题和强度不足容易折断等一系列的新问题,即使后来采取了诸如在表面涂抹虫胶防潮和增加纸筒厚度等改进也始终未能完全解决。不过很快的,最终的解决方案出现了。
约1864年2月左右,联邦军开始从欧洲进口由比利时人Bormann设计的金属制延时引信,也即所谓的圆盘引信或Bormann Fuse。这种引信用一个刻有标尺的小空心金属圆盘代替了锥形木塞,圆盘内装有环状的延时药道,其下带有带螺纹的空心金属管,安装时直接旋入炮弹上的引信孔即可。在设定起爆时间时,圆盘引信不再需要切割引信的长度,而只需在圆盘上覆盖圆形药道的薄金属上打一个小孔。圆盘上标有1~~5秒的延时刻度(有的型号为1~8秒或1~~15秒,后两者一般用于较大口径的远射程火炮),所打的孔对应的刻度就是引信的精确起爆时间。同时,由于圆形药道的存在,即使引信朝向炮口的反方向,也不会发生火药气体将延时药吹进弹体内部而发生早炸的事故。由此可见,Bormann Fuse和此前的各种延时引信相比可靠性和使用便捷性都大大增加了。
碰炸引信是联邦军从欧洲引进的另一种引信。这种引信会在炮弹和目标碰撞时引爆炮弹,更加适合爆炸弹使用。碰炸引信在美国内战爆发前既已相当成熟和可靠,它一般是使用一个滑动击锤击打内置火帽来引爆炮弹。当炮弹命中目标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的时候,滑动击锤由于惯性继续前移,撞击火帽使其发火,进一步引爆炮弹。由于必须保证炮弹的头部撞击目标,因此这种碰炸引信在发射球形炮弹的滑膛炮上其实不适用,因此这里我们就不多加以讨论了。
南军曾经试验过使用十二磅拿破仑炮来发射一种基于康格里夫火箭结构发展出的大型火箭,这种火箭设计射程为6000码,可以携带一个重达40磅的大型超口径爆炸弹头。为了达到这么远的射程,专门为用于试验的火炮改造了一种可以达到40&dg;射击迎角的特殊炮架。但是实验的结果很不幸,第一次发射时火箭点火后甚至没能飞离炮管,只是从炮口涌出了持续数分钟的白色的烟雾。参与试验的人员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发射药受了潮,于是不久后他们进行了第二次试验。这一次火箭倒是顺利的飞离了地面,但是很快就打着旋从天上掉落,一举击毙了试验人员用于牵引火炮的四匹可怜的驿马。于是倒霉的试验人员们不得不自己把沉重的火炮拖回十几公里外的兵工厂。第二天这个项目就被宣布撤销了。
依照标准的操作规程,在火炮击发失败时,应当取出炮弹、退出发射药包,然后清膛之后重新装填,再次击发。但是聪明的炮兵们发现了偷懒的诀窍,那就是:因为拉发火管是直接从点火孔插入发射药包的,如果发生不发火事故,那一定是拉火管出了问题而不是其他的地方。于是遇到不发火事故的时候大兵们都是直接拔掉旧的拉火管换一个新的重新拉一次就可以了。而旧的拉火管丢掉也很可惜,后来大兵们发现这东西除了让大炮&ldqo;呯&rdqo;的一声把炮弹打出去之外还可以拿来点烟,比装在口袋里一不小心就会受潮的火柴方便多了&hllp;&hllp;于是北军军械官郁闷的发现,拉火管的消耗量在以平均每个月17.4%的消耗量稳步上升
总之你们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后一种前膛装填黑火药滑膛炮,然后价格便宜量又足不挑材料工艺简单性能可靠大家都喜欢用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