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楼主: ck7543

[转贴] 从指路明灯到驰骋碧海——灯塔船的百年传奇 [复制链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0:58:20 |显示全部楼层
三桅训练帆船“欧罗巴”(Europa)号

建造年份: 1911年

母港: 荷兰海牙的席凡宁根

全长:56米

宽度:7.45米

吃水:4.5米

净空高度:38米

最大帆面积:1250平方米

发动机:2 x 365马力 柴油机

乘员:6~14名船员,55名学员

最初名为“Brockes参议员”号,1911年建于汉堡HC & Son Stülcken船厂,是无动力帆船。长期作为易北3号灯船,后来担任后备船到1977年。 1979年转卖给德国的一个私人。1985年,荷兰人赶在拆毁前买下了这艘船。从1986年开始,在荷兰进行长达八年之久的艰辛改造,几乎是完全重建。1994年成为一艘三桅训练帆船,拥有14个客舱,55个床位。

学员自费上船接受训练,航程有长有短,还包括帆船训练联合会的竞赛,甚至还有不少越洋航行。这艘船每年都前往遥远的南极洲、火地岛、南乔治亚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和南非开普敦。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1:00:34 |显示全部楼层
丹麦三桅纵帆船“大熊”(Den Store Bjørn)号

  

原名“18号灯船”(Fyrskib nr. XVIII),1902年在丹麦的欧登塞(Odense)建造,长33.6米,宽6.4米。1959年安装了一台210马力柴油机。1980年退役出售给私人机构,改装为三桅帆船“大熊”号。现在全长50米,船体长37.5米,宽7米,吃水4米,总吨位169吨,航速记录(最大/平均):6.8 / 5.8节。大部分时间在欧洲活动,有时也越洋前往加勒比海,有一段时间还作过训练帆船。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1:02:09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可波罗归来”(Return of Marco Polo)号三桅纵帆船

原名“19号灯船”,1907年在丹麦建造。船体长33.6米,宽6.4米。1985年退役后出售给私人机构,一度作为住宿船“大克劳斯”号。1989年改名为“马可波罗归来”号,涂成亮白色涂装,加装了450马力的柴油机,成为一艘轮船。1989年到1992年,“马可波罗归来”号周游世界,当时船上的电视演播室可以通过卫星向欧洲现场直播节目。

回到丹麦后,于1994年改装为三桅纵帆船。改造后全长43.6米,船体长36.27米,宽6.7米,吃水3.66米,风帆面积371平方米。后来在英国一度当作水上学校,1998年又回到丹麦,据说作为教学船使用。但十几年来上镜率很低,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1:03:16 |显示全部楼层
Donna Wood 号双桅纵帆船

本是丹麦1918年建造的橡木“内燃机灯船3号” (Motorfyrskib No. III ),长20.4米,宽5.6米。1974年出售给德国人,最初用作水上住宅,后来几经转手,一度差点成为水上餐馆,最终被改造为一艘豪华的双桅纵帆船。改造后长度增加到21.5米,桅杆高25米,风帆面积400平方米,注册总吨88.2吨,装一台190马力柴油机。9间客舱均自带淋浴和卫生间,供应冷热水,一共可容纳22名客人。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1:04:23 |显示全部楼层
“黑天鹅”(Black Swan)号仿古海盗船

  

原是丹麦1920年建成的“内燃机灯船4号”(Motorfyrskib nr. IV),与那艘 Donna Wood 号是姊妹船。船体用橡木制成,长20.4米,宽5.6米,风帆面积313平方米。1970年退役后以“蛙”(Rana)号的名字出售。1974年从哥本哈根被拖往齐斯泰兹(Thisted),安装了一台1957年生产的120马力旧发动机。结果她在返航的路上就搁浅了,抢救出来之后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直到1976年,一群年轻人买下了她,拖到海松(Haderslev)进行修复后,用来出海钓鱼娱乐。

1979年她装上了350平方米的风帆,载游客前往法罗群岛等地旅游。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蛙”号纵横四海,从格陵兰冰海到亚马逊丛林都跑遍了。作为一艘丹麦木船,能获得全球航行的执照是非常不容易的。2006年,她又来到加勒比海的安提瓜,改名为“黑天鹅”号,成为一艘游览性质的仿古海盗船。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1:06:25 |显示全部楼层
船名:塞万提斯(Cervantes Saavedra)号

  

原名:Nr 33 Sydostbrotten, Atlantic Wanderer, Amorina

这个76岁的“小字辈”本来是瑞典1934年建造的钢质灯船Nr 33 Sydostbrotten号,排水量438吨,灯桅高11米,船员9人。1970年退役之后,1977年到1982年间在葡萄牙里斯本实施改装,成为一艘三桅帆船。全长48.8米,船体长34.34米,宽7.7米,吃水4.1米,风帆面积650平方米,装一台道依茨420马力柴油机。船员11人,20个客舱可供59位客人住宿。近年卖给西班牙人后才改成现在这个名字。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1:07:54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艘丹麦的1895年用橡木造的“16号灯船”(Fyrskib nr. XVI),70年代退役后改装为三桅帆船,加装了柴油机,改名“小熊”(Lille Bjørn)号。据说后来某次横渡大西洋,有一天船长写新的航海日志时没有翻页,导致日期少算了一天。直到船在加勒比某海岛附近触礁那天,杯具的船长还以为自己距离海岸仍有一天的航程……于是船就沉了。

只有一张纳米图保存至今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1:11:17 |显示全部楼层
“北极企鹅”(Arctic Penguin)号三桅纵帆船

1910年作为铁壳灯船 LV Penguin 号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建造完工。1966年退役出售,成为”万圣节前夕“(Hallowe'en)号训练船,装上了两台分别从两艘旧渔船上拆下的132马力开尔文柴油机。1982年转卖后改装为三桅纵帆船“北极企鹅”号,长30.48米,总吨位400吨。1995年起退休停泊在苏格兰的因弗雷里(Inveraray)作为海事博物馆和咖啡馆,发动机已经不能用了。

现在主人想把这艘船转手卖掉 有兴趣和有资金的GDH可以和他们联系。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2:46:5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1-1-25 22:52 编辑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灯塔船服役100年后在青岛正式退休



“百年灯船”退休上岸 将陈列于团岛航标展览馆




百年灯船船身重达90余吨。


这艘老灯船服役天津、青岛整整100年了。


灯塔上的玻璃一直没有更换过。




    1月5日上午7时许,在左右两艘船只的拖动下,重达近100吨的“百年灯船”缓缓靠岸,停泊在团岛航标码头,这意味着这艘在海中服役了百年的灯船正式退休,光荣地结束了海上航标的使命。据了解,这艘我国存世最古老的灯船将暂时陈列在团岛航标展览馆,以后或将陈列在灯塔广场,供市民参观。

    ■正式退休“老寿星”凌晨靠了岸

    5日凌晨5时许,名为“外航道轮船”的“百年灯船”,在两艘船只的拖运下从海中缓缓驶出 ,7时许停泊在团岛航标码头。记者站在船下仰望目测,这艘全身呈红色的船,船体有些斑驳 ,与现在的船只相比显得尤为沧桑。

    “这灯塔上全是红铜,玻璃一百年了没有更换过,你看看这灯塔多有气势,是个好东西。”团岛航标展览馆的王主任用手摸着船身说,船体重90多吨,灯塔近10吨,由于船体太重,两台起重机都吊不起来,就只好先把灯塔拆卸下来,以后再把灯塔安装到船体上。下午5时,团岛航标码头,灯塔已经被拆卸下来,用汽车运到了团岛航标展览馆门口。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用两台起重机将庞大的船体吊起安放到货车上。

    ■老有所为极具文物保存价值

    “这灯最早是用煤油,后来才使用电,实际上老船已经停止工作四五年了,但是由于太庞大了,不好托运,就一直那么停泊在海面上。”王主任告诉记者,新的灯船早已接班,采用的是太阳能,即便是阴天,积蓄的太阳能也可以撑3天。

    据天津海事局青岛航标处的姜鹏介绍,目前全国有七艘灯船正在使用,其中有四艘在青岛,三艘平时正常使用,一艘备用,以便随时查缺补漏。“这位‘老寿星’是目前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海上灯塔,也是服役最久的。”整个船体钢板间没有一处采用焊接技术,均由铆钉连接,现今存在的具有此类造船技术的船舶非常稀少,尤其是一艘保存相对完好的航标灯船,对继承航标文化来说,具有较高的文物保存价值。

    ■老有所养或将落户灯塔广场

    “毕竟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沧桑,船上千疮百孔,尤其是铆钉的位置稍微一碰就破,让人看上去很是心疼。”姜鹏告诉记者,这艘灯船退役后,将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检查和维修,然后驶进团岛航标展馆,作为永久的文物供市民参观。关于灯船退休后的生活,团岛航标展览馆的王主任表示, “暂时把船体拉到团岛航标展览馆,以后可能在航标展馆附近修建一处灯塔广场,届时各种各样的航标都会陈列到灯塔广场上,这艘灯船也会陈列在广场上。”

    下午6时许,在绳索和起重机的牵引下,这个庞然大物,被吊到了货车上,从天津到青岛,从海上到陆地,这艘灯船光荣地结束了自己近百年的使命,从此在陆地上颐养天年。

    ■ 百年灯船的传奇故事

    灯船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中国于1311年在江苏太仓刘家港西暗沙嘴设置两艘标志船,竖立旗缨 ,引导粮船,可以说是灯船的前身。1732年英国在泰晤士河口诺雷浅滩设置第一艘灯船。中国最早的灯船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设置的长江口铜沙灯船。

    据记载,1878年,当时的天津海关利用一只旧趸船改装为灯船(1911年更改钢质灯船),泊于海河口拦江沙外水深8米处,称为 “大沽灯船”。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部门安排了专职人员在“大沽灯船”上工作,规定工作人员在船上工作一个星期,回陆地上休息一个星期。换班的时候,专由小火轮接送。同时灯船上还备有书籍、扑克、棋类等文娱用品。每隔几天,小火轮还为他们送去新出版的报纸。

    ■ 原名大沽灯船娘家远在天津

    “在历史上,这艘灯船也叫‘大沽灯船’,1978年之前一直在天津大沽口服役,直到大沽灯塔建成后,才开始‘转岗’。”据天津海事局青岛航标处的姜鹏介绍,这艘灯船建于1911年,总长 25.5米,型宽7.8米,船首吃水2.1米,船尾吃水2.2米,干舷高度2米,灯高10.5米,塔身高9.5米。现在看起来不起眼,在当时来看,绝对称得上是同行里的“巨无霸”。1978年该灯船曾被移交到营口水域使用,1981年9月24日由天津航道局移交北海舰队航保处管理,投放在胶州湾中沙水域。之后,1982年12月25日,又移交给青岛航标区管理。

    “其实严格说来,灯船只是空有一艘船的外形,它归根到底还是属于大型灯浮标。”姜鹏告诉记者,这艘灯船的形状接近于龙舟,线条很平缓,船身没有任何动力,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前进到目的地,牵引船把灯船牵引到“岗位”上,从灯船上抛下一块大沉石来固定在海域里,和下锚的原理很相近。据介绍,在灯船设立之初,采用煤油点灯工作,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灯船船长在这里是最高指挥官,无论船长有何指令,船员都要服从命令,有违反指令的,船长可立即将该人停职。除了落水人,灯船不能容留外人。灯船上的救生小艇,没有船长命令,谁也不能私自放下水。“负责点亮航标灯的人,晚上划着船来点灯,到了白天则要熄灭。”姜鹏告诉记者,灯船的技术逐渐更新换代,才开始陆续用上蓄电池。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2:48:59 |显示全部楼层
“这艘灯船可以说是灯船中的‘老寿星’了,今年它正好100岁。”今天上午7时许,一艘看上去饱经沧桑的灯船,在其它两艘动力船只一左一右的拖动下,徐徐靠近团岛航标码头。团岛航标展馆从此多了一名“老寿星”。据记者了解,这艘灯船是我国国内存世最老的灯船,也是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灯船,曾先后在天津和青岛服役整整100年。

100岁的“老寿星”今晨缓缓靠了岸

早上7时许,这艘“百岁老人”中沙灯船缓缓地靠近团岛航标码头。记者看到,这艘老船的样子十分“沧桑”:船只通体呈暗红色,船身形状有些接近于龙舟,线条比较平缓,与现在的船只相去较远,与一些古籍和历史影片中记录的船身非常相似,与周边各种各样的新式船艇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艘船仿佛是穿越时空跑过来的,太古老了。 ”一名码头的工作人员笑着告诉记者。除了船体古老外,船的甲板上,不是普通船舶的搭载游客的船舱,而是一个光秃秃的红色钢柱,柱子顶端是一个大型的航标灯。 “这是一艘老灯船,是1911年建造的,到今年正好是一百年了,绝对是个‘老寿星’。”天津海事局青岛航标处的姜鹏充满感情地看着这艘“古董”对记者说。

“这艘船重60吨,刚才试了试,两台起重机吊不起来。”上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这艘老灯船船体已经出现一些破损,而且船身上有一个10米多高的大灯柱,给起吊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工作人员当场研究决定,对船体进行切割:先将十米多高的灯柱切割下来,然后把灯柱先行吊到岸上,随后再对船体进行起吊。于是,10多名工人齐上阵,整整忙活了一个多小时,才将灯柱小心翼翼地切割下来。“当心,一定要当心,这可是文物。”姜鹏和同事们在一旁不住地紧张地叮嘱着。

100岁的老灯船“身体”饱受侵蚀

姜鹏告诉记者,眼前的这艘百岁灯船总长25.5米,型宽7.8米,船首吃水2.1米,船尾吃水2.2米,干舷高度2米,灯高10.5米,塔身高 9.5米,“在100年前,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家伙。 ”记者看到,这艘灯船船身上有不少铆钉,不少地方都已经被海水锈蚀。姜鹏介绍说,老灯船整个船体钢板间没有一处采用焊接技术,均由铆钉连接,现今还“健在”的具有此类造船技术的船舶非常稀少。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船体腐蚀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确实应该歇一歇了”。记者看到,船只的整个甲板锈蚀严重,约有50平方米的锈透,前后舷墙有一些破损,有的地方的锈也掉了,船首及灯柱底部也出现了锈蚀。

灯船“劳模”退休了派出新船去“接班”

“对于一艘100年的船只来说,这算是保存得相对较完好的了。它对研究航标文化和当年船舶制造工艺、生产力水平,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姜鹏告诉记者,这艘船一开始便是按照灯船来制造的,1911年出厂之后便投放到天津大沽灯塔服役,当时叫作“大沽灯船”。在天津服役70年后,1981 年9月24日由天津航道局移交北海舰队航保处管理,投放在胶州湾中沙水域使用。 1982年12月25日,又移交给青岛航标区管理,随着航标改革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青岛航标处管理。据了解,该船共服役接近100年,而其它灯船的平均服役年限仅为30年,与其它灯船比较,该船可谓是灯船中的“劳模”。该船退役之后,青岛航标处将投放新的灯船到老灯船原来的位置“接班”。

原名“大沽灯船”天津服役七十年

上午,记者电话连线了天津海事局航标处退休专家王汶。他告诉记者,这艘灯船在天津时被称作“大沽灯船”,是中国服役时间最长、使用年限最长、保存最完好的灯船。 “1860年天津口岸开放之后,进港仍需要通过老航道。所以这艘船上岗后就被放在了大沽河航道。当时和它同期服役的伊敦号,在航标方面作用可没它大。 ”王汶告诉记者,当时伊敦号虽然也被改装成了灯船,但是由于伊敦号体积较大,主要作用是为难靠港的大船提供停泊,以及储货作用。 “大沽灯船是一艘地地道道的灯船,所以引航还得靠它。 ”王汶还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个专家能准确说出这艘船是哪个船厂制造的,但可以肯定是中国造的。目前有不少专家认为,它是当年北洋水师的天津大沽船厂造的。 ”王汶还提出了一个小建议,“从船舶建造的习惯来说,船舱的某个部位里可能标有建造的相关信息,可以趁这次大休查找一下。 ” 名船“伊敦号”和它是“战友” 上午,中国航标协会秘书长李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00岁的“中沙灯船”身上有着不少传奇故事。中国航运史上最著名的 “伊敦号”就是它的“战友”,两艘船曾并肩在大沽口岸为进出天津的船舶指引航向。

1872年,李鸿章向清朝廷上奏的《试办招商轮船折》得到批复。轮船招商局从大英轮船公司购进蒸汽动力铁壳邮船“伊顿号”。 “伊敦号”是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拥有的第一艘商船,是中国第一艘在国际航线上航行的蒸汽动力商船。 1878年,天津海关将“伊敦号”改装成灯船,在大沽拦江沙坝外引航。 1911年“中沙灯船”在大沽上岗,与 “伊敦号”并肩战斗。 “伊敦号”一直服役至1978年才退役,正好也“值守”100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5-4-30 21:51 , Processed in 0.02376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