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查看: 6096|回复: 20

[转贴] 从指路明灯到驰骋碧海——灯塔船的百年传奇 [复制链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0:33:5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1-1-25 20:37 编辑

灯船(也叫灯塔船)是一种作为大型航标灯使用的专用船舶,锚泊于离岸较远、水深浪大、难以建造灯塔的地点(如河口、港口入口),用以引导航行或标示危险物、浅滩所在。

在锚泊的船上设立旗帜作为航标,是我国古代首创。但第一艘近代意义上的灯船,出现在1732年英国泰晤士河口的诺雷浅滩。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随着海运事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主要沿海国家都建造了灯船。



灯船的涂装非常醒目:船身和灯架涂红色,其它上层建筑一般涂白色,两舷标有白色的灯船名或锚泊地名。发光设备装在高处,灯光射程一般可达十余海里。早期用乙炔灯,后来用电力。有的灯船还有雾号、雷达应答器和无线电指向标等设备。较大的灯船也作为引水站使用,有舱室供引水员居住,引水员坐快艇前往大船引航。后期某些灯船为接送引水员,甚至配备有直升机甲板。1897年,马可尼为英国沿海的灯船安装了无线电发报机,这是无线电技术在历史上的最早实用。灯船的水密和耐波性能设计得比较好,这也是由她的工作特性所决定的。





灯船一般是有船员在上面常驻值班的。船员们维护着航道的安全,责任非常重大,职责包括保证夜间发光、意外漂离原位时停止发光并挂出移位旗号、雾天用雾号发出警报、救援遇难船、甚至海洋水文调查……等等。呆在原地抛锚的小船上,船员们的生活是艰苦而枯燥的,也时常面临危险:除了狂风恶浪,还有粗心大意的过往船只的撞击。历史上在灯船殉职的船员不在少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灯船的名字其实常常就是所在锚泊地的名字或编号。几十上百年里,同一个锚泊地点往往有多艘灯船更新换代;而一艘灯船在其一生中,也可能转换多个锚泊地,不断改换名字。

灯船一般为非自航船,少数为自航船。历史上的西方国家曾经建造了不少自航灯船。早期实际是帆船,后来渐渐加装发动机。自航灯船在军事上也有其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灯船发挥了重大作用。舍尔上将回忆到:

对航标、灯塔等航行标志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旦战争威胁临近,所有的航标灯都将熄灭,标志将被转移,因此整个海岸将陷入黑暗。在漆黑的夜晚,没有航行标志的指示,在危险的北海沿岸航行,出入潮汐复杂的易北河、威悉河河口无异于冒险。而且,那些容易转移的航标灯将用来表明水雷阵和穿过其间的航道。然而,尽管这样增加了航行的困难,黑暗也赋予我们一定的优势,可以掩护我们隐蔽出航,减少被发现的风险。因此,夜间成为安排此类行动的首选。当然,航标灯指示的时间不会比导航所需要的时间长。而且,所有进入的船只必须显示灯光信号,防止敌方舰只的渗透。最重要的工作是,所有的灯光信号必须在必须的时刻准确显示。在杰德锚地和易北河口的航标灯船也配备了军事人员,同时充当了观察站的角色,在长达四年半的战争期间,在冗长和暴风雨的夜晚执勤,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我们正是依靠他们和其他港口的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卓有成效的努力,有力保障了我们舰队的航行安全,尤其需要提及的是领航员们和他们的指挥官KRASUE,无论是单船的还是编队的航行,他们都为舰船和编队指挥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一战中的大洋舰队》)



1916年日德兰大海战的末尾阶段,德国灯船建立了功勋。6月1日凌晨,德国舰队从英军封锁线上杀开了一条血路,经合恩礁水域向杰得河口狂奔。一战爆发后,德国海军在合恩礁水域布下了无数水雷,水雷阵极不规则,犹如谜宫。开战以来,许多企图偷袭威廉港的英国军舰都在杰得河口的雷区寻到了自己的坟墓,只有德国海军高级将领才知道其间唯一的一条秘密狭窄水道。3时30分,时间已到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东南方出现了两颗鬼火样的灯光,那是德军专设在合恩礁上的两艘灯船。水兵们欣喜地看到家门口的灯船,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舍尔上将根据灯光校对了一下罗盘方位,找到水道的入口,指挥他的舰队排成一路纵队,一艘紧跟着一艘安然通过雷区,向着威廉港驶去。战列舰东弗利斯兰号触雷受轻伤,战列巡洋舰塞得利兹号坐沉,但大洋舰队总算摆脱了英国主力舰队!雷区外,随后追来的英国驱逐舰分队只能咆哮着向执行收容任务的德军鱼雷艇鸣炮,却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场空前绝后的多炮塔党海上龙虎斗就此结束了。

随着海洋工程建筑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老式灯船陆续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固定式海中灯台和海上灯塔,或无人灯船和大型自动化浮标。从此以后,灯船管理人员再也不用冒着危险、付出健康的代价成天漂在海上保护航行安全了。而前辈们的牺牲和默默奉献,后人永远不应遗忘。


退下来的这些老式灯船被人们视为宝贵的历史财富,有一大批业余发烧友继续为她们效力,也有各种企业和机构参与投资,许多灯船都能得到很好的再利用。一些改为水上餐馆、水上宿舍;一些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貌,作为博物馆船——更为可喜的的是,其中不少老灯船仍具备自航能力,能够载客旅游;还有一些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古稀之年还接受彻底的大改装,高张纵横七海的白帆,成为活着的传奇……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0:38:32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灯船“大沽灯船”,1911年建成,1981年转到青岛继续服役,今年年初上岸永久保存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0:39:29 |显示全部楼层

现存仍可航行的最古老灯塔船“易北3号”,1888年建造,1979年退役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0:40:54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最后一艘有人灯船 Borkumriff IV,1956年服役,1988年退役,现在是停泊的博物馆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0:41:54 |显示全部楼层

“易北1号”是1941年开工、1948年建成的,现在是可以正常航行的灯塔船博物馆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0:45:05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主要介绍一些改装为帆船的老灯船。船名:Sunthorice

原名:FS Aussenjade(FS即灯船的德语缩写,这是 Aussenjade 的第二艘灯船),P8,T/W Ems,白鲨号( White Shark)

注册港口:汉堡

母港:罗斯托克(Rostock)

船籍国:德国

船舶类型:高桅横帆船(三桅)

建造年份:1902年

制造商:德国帕本堡(Papenburg),迈耶(Meyer)造船厂

总长:57.90米

船体长:47.20米

宽度:8.20米

吃水:3.40米

帆面积:700平方米

船体:钢质,施塔尔公司制造

航速:5.9节(最大)/5.4节(平均)

功率:500马力

发动机:曼海姆 6 Zyl.柴油机

1902年建成,用来取代1871年建造的木质旧灯船。最初在德国湾(Deutsche Bucht)和埃姆斯河口( Ems estuary)作为一个海上浮标和基准点为海员服务。这艘灯船配备了灯光、无线电信标、电雾笛、汽雾笛和雷达(应该是后期才加上去的)。早期是一艘纯粹的三桅帆船,没有安装任何发动机。1932年安装动力系统,船体加长了5米。

在Aussenjade锚地(杰得河口?)服务时,也负责观测风、海流、航运交通状况,以及检查水质。

二战末期在Bremerhafen港遭空袭被炸沉,1946年打捞出水,送往Cuxhafen的巴赫曼(Backmann)造船厂维修。1952年修复完成,在德国湾的P8站锚地重新投入服役。1972年11月起用于埃姆斯河口,1978年退役。

随后 W. Bolsmann 先生买下了这艘旧灯船,并将其改装为帆船。因为她长得很囧很口耐(两个红锚链孔太怪了),像卡通化的白鲨,于是理所当然地改名叫“白鲨”号。

上世纪90年代末,“白鲨”号已是老态龙钟。这时Marc Maurer 和 Elke Küster 这两个人买下了她,搞了一次彻底的大翻修,改名为“Sunthorice”号。“Sunthorice”是船主的三个孩子:Suse、Thore 和 Maurice 名字的合称。2001年夏天,焕然一新的“Sunthorice”号又重新获得了航运执照。

虽然这不是一艘快船,但对于乘客而言,她的航海特色仍是可靠而有趣的。现在这艘船的主要业务,是每年前往北海和波罗的海,参加诸如著名的“基尔周”(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运动会)、“汉堡港生日”和罗斯托克的“汉萨帆船节”之类的航海节日盛典/航海体育活动。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徽记 神选者徽记 守护者徽记 求索者徽记 冒险者徽记 旅行者徽记 光之洗礼

赫拉斯古丝 发表于 2011-1-25 20:45:49 |显示全部楼层
图都看不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0:48:2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1-1-25 20:49 编辑

亚特兰蒂斯(Atlantis)号三桅帆船

原名“巴特尔斯市长号”(Buergermeister Bartels)


灯船时期的数据

全长:42.50米

船体长:39米

宽度:7.45米

型深:2.87米

侧高:3.46米

吨位:约232总吨

光源:旋转闪烁灯,万向反射镜

光源高度:水线上16米

射程:20.4海里

造船厂:德国汉堡的J.H.N. Wichhorst

建造年份:1905

发动机:最初为蒸汽机,200马力


作为亚特兰蒂斯号游船的数据

长度:57.00米

宽度:7.45米

吃水:5米

吨位:365总吨

排水量:550吨

主桅高度:31米

帆面积:742平方米

最大航速:9节(风帆)/7节(动力推进)

发动机:750马力梅塞德斯柴油机,艏侧推

辅机:60千瓦和40千瓦发电机各一台

船籍港:荷兰的荷恩(Hoorn)


这艘灯船最初以早年的汉堡议员约翰-海因里希-巴特尔斯的名字命名,1905年至1914年作为“易北3”灯船使用,一战期间转为军管,具体情况不详(参见一楼的介绍)。

1919年至1939年,作为“易北2”灯船(位置在北纬53°59',东经8°25')使用。1940年至1945年,在波罗的海“绿色通道”担任封锁和警戒任务。

1963年11月22日在一次大风暴中被法国货轮 Boucat 号撞击,船艏凹陷,两舷被撕开,前桅倒塌,幸运的是无人受伤。祸不单行,1974年12月10日又与丹麦货船“香蕉”(Banana)号碰撞,由于受损严重,被迫退役。

1975-1979在汉堡航运管理局仓库闲置。1979年9月14日,出售给汉堡的 Fa. Eckhardt & Co.公司。1980-1983年,出售给汉堡消防队作为练习船。

1983-1985年,年近八旬的“易北2”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一家德国造船公司将这艘老太婆般的旧船改造为优雅的豪华三桅载客帆船“亚特兰蒂斯”号。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后,长度增加了十几米,装备了现代雷达和卫星导航设备,拥有酒吧和带暖气空调的18个双床位客舱,每个客舱都有淋浴和卫生间。

1997年后,“亚特兰蒂斯”号作为豪华游船,常年出海远航,春、秋季在西地中海,夏天在波罗的海,冬天则横渡大西洋来到加勒比海。

2005年,Tallship公司接手对其重新整修,同时保持了其独特的优雅气质。从2006年至今,亚特兰蒂斯号在地中海的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和法国蔚蓝海岸巡航。这个公司收购改造了5艘旧帆船,当年的灯塔船、捕鲸船、渔船、飞剪船都有。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0:51:35 |显示全部楼层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号

排水量:396吨

长度:62.55米(原长53米)

宽度:8.02米

乘员:55人(15名船员+ 40名学员)

帆面积:1035.6平方米

1906年9月10日,德国不来梅的威悉河船厂下水了一艘基尔港的后备灯船(其它灯船发生故障和上岸检修时的替补)。这艘船和当时的其它灯船一样,都是帆船型的船体。早期的船名应该是 Reserve Sonderburg。动力除了风帆之外,还有一台175马力的蒸汽机,航速6节。除了灯光信号,还有雾号、压缩空气驱动的水下钟(?)。当时船上没有电灯,14名船员只能用煤油灯照明。

1914年一战爆发后,这艘后备灯船被军队征用,装上了两门火炮,改名为“东方”号在波罗的海服役。1918年复员回基尔港,因为缺煤,是靠风帆回来的。回来后继续作为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后备灯船。

1925年接受第一次现代化改装。1933-1935年接受第二次现代化改装:蒸汽机换成一台300马力柴油机,航速接近7节;安装了两台柴油发电机;改造灯桅,加装电力闪烁灯;加装无线电信标,等等。1937年接受第三次现代化改装,改善了居住环境,船员有了独立的卧室和起居室。

二战期间再次被军队征用,1945年纳粹德国灭亡后,因为不少灯船毁于空袭,她也“转正”成常备灯船了。1950年接受维修和第四次现代化改造,增设了引水员住舱,兼作引水站。1957年1月4日,她被一艘瑞典货轮撞沉,打捞起来以后经过两年的大修,于1959年6月19日重新服役。1963年加装了雷达。

1967年7月5日,她被基尔灯塔取代,回到北海作为储备船待命。1970年安装510马力的MAN柴油机。最终,她在Amrumbank重新上岗,以替换原来的旧灯船。接着,她再次被一艘全自动灯船取代。1986年9月17日,即将下岗的她在威悉锚地再次被利比里亚籍货轮 Ocean Wind 号撞击成重伤,23日宣告提前退役。这艘船的惨淡一生看来就这么结束了。

时来运转,新成立的德国帆船训练基金会(DSST)看中了这艘船,买下后将其改名为Confidentia号。在威廉港大修后又拖到不来梅的Motorwerke船厂,改装为高桅横帆船(三桅),1988年5月30日重新投入使用,正式命名为“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德国著名科学家)号。绿色的船体涂装和绿色的风帆是其鲜明特征(其实是啤酒广告啊……)。拆下的灯塔桅杆则保存在基尔海事博物馆。

二十多年来,她作为一艘风帆训练船和DSST的旗舰,航程已超过3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4圈)。每年活动的高潮是参加高桅横帆船比赛和冬季前往加那利群岛的航行;夏季则在北海和波罗的海航行。

她至今最长的一次远航,是为纪念当年洪堡探险队到达南美和加勒比地区而作的航行。2006年1月19日,洪堡号沿着19世纪和20世纪初高桅横帆船前辈们的古老航线,绕过智利火地岛最南端的合恩角,度过了自己的百岁庆典。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1-1-25 20:55:53 |显示全部楼层
“北极光”(Noorderlicht)号双桅纵帆船(北极游艇)

母港:荷兰北部的恩克赫伊曾(Enkhuizen)

建造年份:1910年

全长:46.20米

水线长:30.58米

宽度:6.50米

吃水:3.20米

总吨位:140吨

排水量:250吨

帆面积:550平方米

发动机:卡特比勒 343D 柴油机

平均航速:6~7节

这艘船本来是一艘德国1910年造的钢质三桅灯船,最初在德国北部、丹麦边境旁的弗伦斯堡(Flensburg)附近的弗伦斯堡狭海湾服役,名为 Kalkgrund,就是锚地名。她的形制和前几艘有所不同,有两个灯球,分别挂在前后桅上。最初也是没有推进动力,在冬季水手随时备帆以便应急机动,小型辅助动力只是用来压缩空气供应雾号。当时船上保持有船员15人值班,工作六周休息六周,轮流换班。这艘船也是引水站,引水员住在船上待命。

1940年,27米高的中桅被拆除,原来的地方建了上层建筑。

船员们对于风浪早已泰然处之,最大的困难是冰冻(幸好该船在设计时考虑了一定的抗冰能力)。冬天要拼命除冰,船首斜桅因结冰严重、不堪重负而需要锯短。有时船被冰封住,船上木匠要自制雪橇去陆地上运煤和食品。

1963年6月12日,随着 Kalkgrund 灯塔的竣工,这艘灯船失去了用武之地,成为当地工人的宿舍船。

多年后,有一个 Möltener Segelkameradschaft 游艇俱乐部买下了这艘船,作为公用的游艇。俱乐部成员每人分别负责船体各个部分的保养维护。后来俱乐部也解散了,船被转卖到荷兰。

直到1992年,Ted van Broeckhuysen 和 Gert Ritzema 两人在荷兰弗里斯兰省偶然发现了她破败的船体,他们从优雅的线型中发现了这艘船的价值。买下来以后,他们花了两年半时间精心修复,打造成双桅纵帆船“北极光”号。船上有10个双人套间,内部有220V电源插座,供应冷热水。5个洗手间和4个淋浴室则是公用的。

甲板室相当宽敞,有一些关于极地和挪威的藏书
船员由五人组成:船长,大副,二副,厨师,探险队队长。夏天她前往北极的斯匹次卑尔根岛,冬天则航向阳光灿烂的加那利群岛和亚速尔群岛。2003年秋季,她载着游客在挪威北部海域观赏逆戟鲸。2004年,一个挪威旅行社请求游艇的主人让船在斯匹次卑尔根岛的峡湾里越冬。“北极光”号在经过必要的改造后,成功经受了北极极夜冰封与严寒的考验。从此以后,近百岁高龄的“北极光”号告别了温带,终年在北方冰海里从事旅游业,直到今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5-4-30 17:36 , Processed in 0.02455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