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ss1963

[水区原创] 一時感慨   [复制链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2 20:01:5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10-2 20:03 编辑

(二)、西方人对蛮族军事弱点的认识:

   “他们是像洪水一样,要斗水作坝是非常危险的。对于财物的贪欲和必胜的信心,增加了他们的勇气,而勇气比兵器和人数更厉害。一定要能忍耐,等到他们满载而归时再攻击。这时他们发了财,就会士无斗志。而使你可以有成功的保证。”罗马皇帝利奥有军事定律,对于匈奴人,必须在2、3月间加以攻击,因为冬季艰苦的生活使他们的马匹体力减弱了。(《西洋世界军事史》)


  西方人曾经招募野蛮人当雇佣军,对他们的评价如下:

   野蛮人的雇佣兵,虽然个人都是具有高度训练水平,但是他们的忠诚也决不可靠,在胜利时,他们像野兽一样凶猛,一旦失败了,就可能反嗜主人。他们唯一的目的是抢劫,而胜利只不过是达到此项目的的手段。

   贝利萨留对于汪达尔人处于数量上劣势,但是他敢于深入敌境,他鼓动说:“现在说到汪达尔人的乌合之众,你们中间每一个人都不必考虑他们,因为在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不是数量,而是精神上的勇气。”

   当时对抗骑兵是用一个防盾的墙壁,这是一个方阵,肩靠肩,盾靠盾,对抗仅靠剑、斧、矛的步兵。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阵形,而步兵对付骑兵的冲击,这也是唯一的方法。(《西洋世界军事史》)

  

  

  (三)、反骑兵战

   在西方,骑兵从来就没有在古代中国那样多的威风。西方人有成熟的对抗骑兵的办法。


   骑兵进攻有两种方式,一种轻骑兵方式,围绕步兵阵列进行迂回,环绕,放箭。另一种是重骑兵直接冲击,抵御此类攻击方法是密集方阵加长矛加以抵御。对士兵的训练和纪律要求非常严。如果出现一角崩溃,就会导致全局崩溃。所以满清等以骑兵为主的进攻,常常发现对方阵形中的薄弱环节,重兵突破,失去阵形的步兵面对骑兵就是被屠杀。

  阿彻·琼斯在《西方战争艺术》提出四种武器系统相克的观念,重装步兵经过训练能击败重装骑兵;重装骑兵能击败步弓手;轻装步兵,步弓手能打败轻骑兵、马弓手;马弓手能打败重步兵;轻骑兵打败重骑兵。“轻骑兵对于阵列射箭不用瞄准就是威胁,重骑兵冲锋时总是找缺口,用弓手射击缺口,那么本方就应该用骑兵驱散之。”

  

   在《西方战争艺术》有许多步兵打败骑兵的战例。 理查国王面对撒拉丁骑兵。他在战线前方配置长矛兵,长矛兵单膝跪地,矛入地,矛尖和马胸平。长矛兵之间配备两名弩手,轮番发弩。击败了拉丁骑兵。特别是著名的英格兰的长弓手,箭能射400米远,当时6000长弓手消灭了3000法国骑士,但是长弓手需要严格漫长的训练。

  

   1730年,西班牙将军检验步兵抗冲击能力,他骑上健壮的马,用马撞击地上的手里只有一根棍子的士兵,士兵则用棍子去戳马的眼睛和打头。最终使马因害怕拒绝前进。指挥官说:既然马不能对付一个拿棍子的步兵,那么在战场上,面对备有滑膛枪的步兵营,骑兵更不可能取胜。战马容易受到惊吓,这时只要有3列步兵就能抵挡骑兵突击。

   所以在百年战争时,步兵就只要插下削尖的木桩,骑士们就往往会为了避免战马受伤而转身。此外,马无论是那种马,人是绝对无法说服它为了国家民族主义而去牺牲犯难万死不辞的,所以步兵们只要排成空心方阵,再把枪尖一致对外,就能够阻止战马从任何一个角度向他们冲撞过来。

   但是骑兵具有快速机动能力,并且不必进行长时间的部署和准备就能迅速投入战斗。因此仍然有明确的进攻优势。线式步兵队形侧翼和后方完全暴露,也便于骑兵充分发挥其攻势。(《西方战争艺术》)


   对抗游牧骑兵,农耕地带马草是不足的。坚壁清野,攻击游牧骑兵的后勤补给也是办法。

   西方骑兵从没有古代中国的强大威胁,西方军队的职业化是主要原因,步兵防御骑兵总是有办法的。   与欧洲骑兵几乎全重骑兵不同,古代中国的骑兵一般以轻骑兵为主体。也有重骑兵,比如东汉的突骑,金军的“拐子马”。步兵经过充分训练同样能击败重骑兵。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引《英雄记》记载袁绍大破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公孙瓒有一支精锐骑兵,有白马数千匹,号为白马义从。善于骑射,屡屡击败胡骑,胡骑奔走相告“当避白马”。但这支精锐骑兵,却被袁绍大将麹义击败。当时,公孙瓒与袁绍对仗,公孙瓒步兵三万人结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袁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锋,中有强弩千张,袁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麹义久在凉州,晓习与羌人战斗,兵皆骁锐。公孙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想践踏之。麹义兵皆伏盾下不动,到数十步远时,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

   东晋刘裕发明了却月阵。却月阵阵形是在距水百余步之处用战车百乘布下弧形“却月阵”,两头抱河,以河岸为月弦,每辆战车设置7名持杖士卒,共计700人;布阵后,再派2000士兵上岸接应,并携带大弩百张,每辆战车上各加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此战,刘裕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军3万多骑兵。

   岳家军战胜金兵,就有如下记载:“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

    金军是重骑兵,三骑连环,用于冲突军阵,但马腿没有受到保护,岳飞命一军持钩镰枪和大斧,冲入阵中,以钩镰枪砍马腿,待金骑兵掉下马,以大斧砍其胸,因此大破“拐子马”。如此精锐骑兵,被岳飞用正确的战术就能消灭。


  吴玠吴璘而三叠阵,也是破骑兵的经典。

   “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

    以拦马栅和绊马索为阻碍,降低骑兵冲锋速度;以长枪结阵抵御骑兵正面突击;以劲弩给予骑兵大量杀伤,以河流,山地或骑兵保护步兵的侧翼和身后从此成为了以步克骑的经典战阵。 所以说步兵的战斗素养非常重要。步兵非结阵不足以抗骑兵,一旦阵脚被骑兵冲散,步兵的死期就到了。

  

  到明代火器大量使用,戚继光也有应对骑兵的方法。

   “至六十步,贼以零骑数十冲至车前,以试我者,我兵具静守不可应。又益贼百数前来,我且攒鸟铳,每车照准一贼打放,只用口传,不用炮鼓喇叭等号令。望贼拥众而来,望旗向贼磨下垂,车上旗急点,举变令炮一声,吹天鹅声一次,随车铳手每车四人,作二班,每班二门,齐打一次。又吹天鹅声,又打放,轮打不绝。候放起火一枝,又吹天鹅声一次,火箭放无次,佛狼机一齐举放。鸟、快等少停,又吹天鹅声一次,仍前放铳,与机、箭相轮,周而复始,务使炮声分番络绎不绝,乃为合彀。”

   这种轮番火力战术是从十六世纪到骑兵消失最常见的战术,同样也需要高度协同和训练。应对大规模骑兵的冲击,明末明军对付满洲骑兵的兵力配置不尽合理,还应该配置更多的长矛兵和弓箭手。1571年西班牙的尼德兰军团举行了一次检阅,总人数为7509人,包括450名军官,596名滑膛枪手,1505名火绳枪手,其余的使用长矛。(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实践证明,长矛是对抗骑兵冲击的有效手段。据戚继光《练兵实纪》记载,车营共编3109人,其中鸟铳兵512人,佛狼机手768人,两者合计占总人数41步兵营共编官兵2699人,其中鸟铳手1080人,杀手1080人。鸟铳手占总人数的40%,加上火药箭手后,使用火器的士兵约占50%。明末营兵兵力配置,长矛兵和弓箭兵过少是难以对付满洲重骑兵的原因。戚继光是有革新精神的将军,很善于研究发明阵形,对付倭寇,对付北方鞑靼他都发明了新阵形,如果他在明末肯定会研究出对付满洲人的新阵形。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2 20:08:54 |显示全部楼层
三、儒家精神在抗击蛮族的战争中闪光
  
  (一)、腐学不知兵,恶劣影响大
   陈寅恪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民族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长,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他认为唐朝是文化上吸取了众多他民(氏)族,特别是塞外民族的 “新鲜血液”,实现了民(氏)族的融合才崛起的。所以, 陈寅恪认为,“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问 题实为最重要之关键。”他还着重指出,文化交融是复杂民族融合的根本途径。文化不能融合,种(民)族必不能融合;文化融合了,血统未合,种(民)族也可融合。 基于对民族关系的这般认识,陈寅恪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之交融)高于种族(之交融)。(《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这种观点已经被文史界广泛认同,王岳川在《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说:“一个民族历一定时期之发展,难免走向衰颓,尤其在文化上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形成陈规旧习而阻滞民族之进步,唯有不断地或及时地注入外来民(种)族之“新鲜血液”,才能去除旧染,重启新机,使民族文化得以新生与振兴。此种“新鲜血液”的注入,达到一定程度,便是民族的融合。实际上正是文化的交融互释 才创造形成新的文化,才使民族重启新机,进而扩大开张。李唐一世正是在中国本土众多民族变动、迁徒、接触、融合最为广泛、频繁而剧烈的时期,在血胤上特别是文化上吸取了众多他民(氏)族,特别是塞外民族的 “新鲜血液”,实现了民(氏)族的融合才崛起的。”
  
   陈寅恪等人并不懂古代战争胜负奥妙真实所在,把战争胜负仅仅归结于民族文化和个体性格是否强悍。这类论调很普遍,以至于《狼图腾》之类垃圾泛滥一时。实际上李唐辉煌,基本限于李世民一代,仰仗于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同样是李氏集团,李渊、李元吉就不行,总打败仗。到李世民死后唐帝国再无重现当日的辉煌,重用的那些番将酿成安史之乱,演变成军阀、藩镇,直接将唐帝国送入灭亡。
   陈寅恪主张吸收文化,但是他却不懂得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文明才是值得吸收的,他分不清文化要分文明进步和野蛮落后,哪些文化值得吸收,哪些文化根本不值得吸收,也吸收不了。所以他根本说不清唐以后,到底吸收了游牧民族哪些文化。《狼图腾》之类的邪说从来没有讲清楚游牧文明如何给农业文明输血,如何改变农业文明到新的更高的层次。在这部书里,输血只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输血。从历史来看,当时当地的华夏民族性格并没有多大变化,而供血者民族性格却迅速改变,这是《狼图腾》如何巧辩也解释不清的。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野蛮人从来没有带给中华文明任何有益的东西,增添的只有奴性和野蛮。事实是对所谓融合论的最有力的驳斥。
  
  
  (二)、东汉一代足以证明根本不用输血,文明就足以战胜野蛮,改造野蛮。
  1、中国人不知道扩张吗?
  在光武时期,对于北方游牧民族主要采用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依据来自《尚书·禹贡》,《禹贡 》:“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意思是:“中土之地,赐予土地姓氏,要按照德行,不抗拒天子政教施行。”除此之外就是五服了,古人将九夷八狄七戎六蛮通称四海。荒服之人已经到流这一级,可贡可不。 东汉初兴,对西域还未能提供保护,故而光武拒绝派西域诸国都护,而对匈奴采用羁縻政策。
  
   农耕社会没有向北方牧区扩张的动力,得蛮夷之地并无所用,得了也会丢失。与游牧民族的战争本质上是防御性的。只有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之后。土地资源的价值才体现出来,所以有人批判中国人失去进取心,其根本罪过不在于儒家而是中国被满清耽误三百年。
   相反,对于适合根植的地区,五千年来华夏民族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扩张,这个过程不同于游牧民族和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和征服,而是开发和文明化,南方各地的民族部落生产方式严重落后,土地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华夏民族到来并不是与当地人争利,而是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 ,将当地开发成先进的农业文明。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到明末出现向东南亚扩张的趋势,开发的同时也在将当地文明化,华夏化。这个趋势随着满清入关中断,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受挫。
   对于小农经济,塞外游牧地区的不毛之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出于民本主义思想,历代儒家都反对轻易开关出战。特别是反对出于帝王野心和虚荣心开战,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和拓边决不是现在学者说的是为了“统一国家”。他自己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眹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定。为此不得不劳民。”安民保境才是战争的根本目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思想,就这点来看,东汉时期对于保不保西域的争论说得也很清楚了。腐儒们不懂好的防御是积极防御,主张消极自守,宋代是充斥腐儒的朝代,以为用仁义就能自保,就能感化游牧民族,结果总是屈辱求和,饱受屈辱而亡。文明世界的人们如果腐败了堕落了,奄奄一息自然战胜不了野兽。
  
  2、开塞抗蛮
   到明帝、章帝时期,东汉势力恢复很快,而匈奴却一直在边境烧杀抢掠,对于一个勃勃生气的国家,反击是必然的。
   农耕民族和野蛮人对话,只能用他们理解的语言,恩威并施,以威为本,也不用担心暴力会留下仇恨,野蛮人大部分处于部落状态,是没有历史的。给以恩德记不住,施以仇恨也记不住。他们能记住的是震慑,威权。对他们来说首领意味着恐怖和威信而非恩德。在他们心目中,胜者有权拿走一切,包括生命、女人、财富。恐怖威慑是无上法宝,天经地义,蒙元、满清所实行的大屠杀政策对他们来说是很平常的,决不能用文明世界的心理揣摩他们。
   只有用他们所信奉的“弱肉强食”的道理去征服他们、统治他们,然后才谈得上改造,在严酷的野蛮手段下,让野蛮人认识到野蛮没有出路,之后再施以文明教化和规则,用文明驱逐野蛮,接受文明世界的价值观,把他们同化为文明的中国人。所以如果没有通盘考虑,彻底征服改造他们的计划,不适宜用恩德去感动他们的。也感动不了,反而让他们小看你,一旦被他们认为你无能,那么就将面临着灾祸。
   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成功是以严酷而著称,但这正适合当时的野蛮的俄罗斯民族的特点。“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东汉政权施行这一政策最彻底,效果也最好。文明得以弘扬,野蛮得以进步,东汉朝是华夏政权少有的从头到尾都扬眉吐气的朝代。
  
  3、民族意识:
   在抗蛮战争中,华夏民族民族国家意识意识空前高涨,士人都以抗蛮为荣,曹操的志向是当征西大将军,曹植写《白马篇》歌颂游侠少年爱国主义精神。三国时期,军阀混战,最常见的魏国和蜀、吴的战争, 但曹植却一字不提,而是去歌颂一位抵抗外族入侵、掳掠的少年英雄形象。西方人常以内战英雄为耻,俾斯麦尝语李鸿章说:“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这种耻辱感岂是西方人才有的吗?
   民族国家意识是一种强烈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是全体国民强大的精神武器。富勒说:二战以来的战争。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把战争升华成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十字军”。每个民族都相信他们自己才是上帝的选民或真理的信徒,于是不仅谈判妥协不再考虑之列,甚至于理性良知也都丧失殆尽。在疯狂的歇斯底里心理支配下,人类恢复了原始兽性。
   所以一定要善用、用好这种精神武器。鲁登道夫在《总体战》中认为对于战报发布要坦白,否则无疑给造谣者以机会。同时提醒百姓了解战败对于祖国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才能养成同仇敌忾的心理。现在的问题是为了所谓“民族团结”,编造历史谎言,颠倒是非,这是自欺欺人。一旦战争爆发,以欺骗历史掩盖起来的民族问题真相很有可能被敌对势力利用。
  
  4、战术原则
   前面总结了农耕民族对于牧骑的防御战术,但是要真正给以严厉的打击,只有主动出击才行。游牧民族的特点是有深远的后方可以退却,战争中不需要强有力的后勤补给,以骑兵为主高速机动,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这些特点在古代具有极大的优势,很难被彻底消灭。
   《孙子兵法》作为农耕地区的战争总结,对于和游牧民族作战,很多作战原则并不适用。比如归师勿遏,穷寇莫追。行百里而争利必撅上将军。所以必须跳出兵法,霍去病、窦宪、段颍等名将正是因为自有章法才取得胜利。他们有极高的战争指导能力,极强的组织能力,屡屡创造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总结历代对付游牧民族战争,消灭牧骑的最佳战术原则是:以骑制骑,以袭制袭,大胆深入,穷追猛打。训练一支精锐骑兵,以骑制骑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根本。重视情报工作,出其不意,以袭制袭是取胜的关键。大胆深入是必经的冒险。一般来说越深入,敌人的抵抗越小,胜利的希望越大。穷追猛打是斩草除根、除恶务尽的手段,以段颎消灭羌兵,解放战争时期消灭乌斯满匪帮最为典型。
  
  (三)、儒家精神在抗击蛮族的战争中闪光。
   汉军抵御北方蛮族,除了正确的战术外,最重要的是意识品质,精神力量。两千年前的北方大漠,漫天黄沙,没有衣食,没有水源,没有人烟,有的只是饥渴、严寒和漫天的黄沙。“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头如刀面如割”,“都护宝刀冻欲断”,“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在随时面临强敌伺机偷袭面前,汉军将士义无返顾,凭着精神,毅力顽强地同自然同敌人作坚决的抗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就是儒家精神的写照。
  
   胜利来自于汉军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耿恭带领24人,无粮无援,艰苦卓绝,死守孤城,这是超人的坚强。班超带领36吏士苦斗西域四十年,统一了西域,保卫了当地人民的安全,是多么了不起的军事奇迹。段颖领汉军苦斗羌兵,割肉食雪,日夜相攻,且斗且行,转战连年。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在儒家大丈夫精神的熏陶下,东汉整整一个朝代无投降之将也无被俘之将,这是多么崇高的气节。以班超、耿恭、段颖为代表的东汉的儒生士大夫们忠君爱国,以民本、爱民为道德诉求,以天下为己任,拯救天下黎民为理想。他们意志坚强,坚忍不拔、越艰苦越顽强,以坚定的信心,超人的顽强创造了一次次战争史的奇迹,惊天地,泣鬼神。东汉战争史是一部战争传奇史,一部英雄主义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卓绝的长征精神并非红军才有,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的优秀民族传统,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信仰的力量是无限的。共同的理想下有铁的纪律,崇高使命感让每个人都自觉自愿流血牺牲,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也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华夏将领得到蛮夷由衷的敬佩,以东汉为最。据《后汉书·耿秉传》记载:耿秉“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以至于“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流血。”这是文明征服野蛮的光荣。同样,马援在广西越南一带留下壮丽传奇,游桂林时,当地人告诉我们象鼻山是马将军一箭射穿。汉军威名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历朝历代,王朝灭亡都伴随着胡虏南侵,肆虐中原,惟独东汉例外,中原虽乱,胡人不敢南窥,袁绍、公孙渊、马超普通的割据势力就足以抵御蛮族入侵。诸葛亮七擒孟获,古今绝唱,孟获心服口服,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唐人胡曾赞美道:“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东汉一代,华夏的强大以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仅是国力的强大,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强大,整整一个朝代,华夏民族不论在力量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压倒了蛮族。这说明文明世界能够打败野蛮世界,迫使野蛮向文明进化,这是全人类的幸福和光荣。
  
  窦宪在彻底打败北匈奴,基本了结持续三百年汉匈大战之后,命班固勒石作“封燕然山铭”,气壮山河,其辞曰: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4-5-16 20:49 , Processed in 0.02333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