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楼主: sss1963

[水区原创] 一時感慨   [复制链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2 08:10:58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以后,特别是宋明相继覆亡于蒙元和满清手中时,汉人在经历了多次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腥杀戮后,华夏文明阳刚进取的民族嵴梁基本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失,存活下来的都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再经历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文明,虽然古老,却是戗害着最优秀成份的一种老人黄昏式智慧。虽不无可取之处,却于历史大格局深有妨碍。
宋是这样一个铭记了汉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时空和今天的中国人有着不解精神文化传承。有宋一代,充满太多诡谲魔幻的宿命。在一波波外来专制暴力肆虐下和思想的强奸中,现代中国的民主宪政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有宋一代几乎就是汉祚和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



李约瑟难题
     
     英国着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着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麽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麽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麽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麽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着名的《中国,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麽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回到本文的题目: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馀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麽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麽陆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我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应写入教科书,告知后人,华夏当有那样的气节。

使用道具 举报

Naile Depscar

冒险者

风之诗

scar 发表于 2010-10-2 10:25:17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的有些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啊,凡事有开始便会有结束。一个国家最兴盛的时候便是它转向衰败的开始。

使用道具 举报

Nustyl Vanisheri

求索者

旅行者徽记 光之洗礼

努塔瑞 发表于 2010-10-2 12:46:18 |显示全部楼层
顺其自然 让它发展 矫正无益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2 13:19:4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10-2 13:27 编辑

问题是有些人不懂历史,居然将文革与文化扯为一谈,说什么文革以后文化又如何如何,殊不知文革其实是权争,与文化毫无关系.中国文化之断绝,总结起来就是那句"崖山之后无中国,甲申之后无华夏"其罪魁祸首就是蒙元满清,而不是什么文革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2 13:42:21 |显示全部楼层
文天祥《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使用道具 举报

(喵)

旅行者

光之洗礼

sss1963 发表于 2010-10-2 17:21:46 |显示全部楼层
(喵),別太衝動,先冷靜。

使用道具 举报

阴影与黑暗

冒险者

光之洗礼

阿提密斯恩崔立 发表于 2010-10-2 18:59:23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明被清灭,宋被元灭。赤裸裸地说明了在暴力面前,文化不堪一击。所以,文化真的有用么?到了今天,我们还是忘记那些文化,好好发展国防吧。毕竟我们还不属于强大阵营的那一伙的。其实心里应该明白,战争迟早有一天会爆发的。不是杞人忧天。总有一天。

使用道具 举报

阴影与黑暗

冒险者

光之洗礼

阿提密斯恩崔立 发表于 2010-10-2 19:02:26 |显示全部楼层
总有一天,我们也许会被西方征服。后世的子孙会怎么看?共和国之后,再无中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能生存才是第一硬道理。
如果真的盲信没有战争,或者盲信我们有原子弹,不会开战的人,希望你们能清楚。战争,永不改变。并且一定会来。

使用道具 举报

阴影与黑暗

冒险者

光之洗礼

阿提密斯恩崔立 发表于 2010-10-2 19:04:35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想战败。那么,趁早移民。台湾确实是个好地方,一方面都是华夏子孙,一方面还保留着繁体字和一些大陆没有的文化。真的不错。只是自己何德何能可以顺利移民?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2 19:57:59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方文明对蛮族的认识

一、东西方文明对蛮族的认识


  

  (一)、蛮族对西方文明的浩劫。

  1、蛮族惊人的破坏力

   《世界中世纪政治史》论述了蛮族对西方文明的浩劫,书中谈道:“匈奴人和日耳曼各部族先后数次劫掠罗马帝国,直至西罗马帝国灭亡也不罢休。在没有了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的约束之后,蛮族人民以掠夺为生的习俗得到充分的表现。日耳曼各部族进入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着手建立秩序,而是放手抢劫,然后毁掉不能带走的财产。奥斯拉西亚人在6世纪进入奥弗涅和阿奎坦时,抢劫仓库和地窖,把俘虏和家畜带走,然后砍倒果树,烧掉庄稼,将葡萄连根拔起。阿拉曼尼人在莱茵河与多瑙河的罗马化区域,把家具,衣服,甚至建筑别墅的石头也载上他们的战车,而把不能带走的东西付之一炬。汪达尔人的劫掠与破坏,使得“汪达尔主义”成为凶恶破坏的代名词。无法保持社会稳定的蛮国政权本身也极不稳定。往往正当有些部族能够稳定地定居下来的时候,其内部不同家族间的战争又使其野蛮的习俗延续下去。长期的无政府状态,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经济。田园荒芜了。恩诺狄阿斯留传下来的一篇关于哥特人进入意大利时全国惨象的记载,其中写到,满地荆棘,田野已大部分变为荒芜了。现代拍摄的法国南部农村的航空照片显示,以村庄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中世纪农田,通常覆盖于早期罗马时代那种排列整齐的方形和长方形农田之上,也就是说,罗马时代的农田曾经长期荒芜,经过很多年后才又有人重新耕种。城镇被毁弃了。斯拉夫人毁灭了伊利里亚的,达思亚的和达达尼的市镇;在西班牙,苏汇维人毁灭了美黎达,汪达尔人毁灭了希斯帕利斯(今塞维尔)和迦太基拉,西哥特人烧毁了阿斯托加,巴棱西亚和巴拉加;在意大利,汪达尔人毁灭了巴勒摩,塞拉库西,喀大尼亚和豆米尼,而西哥特人,匈奴人,赫琉来人,东哥特人,奥斯达拉西亚人和伦巴第人等的先后入侵,则全部毁灭阿奎雷雅,空科狄亚,阿得罗,伊斯特,特里维克,维亚松扎,巴图亚,曼图亚,克雷莫纳,波布洛尼姆,佛摩,阿细莫,思波雷托等市镇。公元600年的罗马,只有5万居民,是原来的1/20,而且,耕地和菜园占据了大部分空旷地方,看不见任何工艺活动。人口锐减。公元500年至650年期间,西欧与中欧的人口从900万减少到了550万(J。C。拉塞尔:《500-1500年的欧洲人口》,《欧洲经济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第1版,)。

  

   商埠衰落,盗匪出没乡间,海盗袭击客船,陆地商业和海上贸易同样不安全。经济活动只限于食物或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交易,而且,由于货币的短缺和信用的消失,物物交换又出现了。帝国的邮路已完全毁坏,邮政停止了。文化严重衰退。一直作为希腊--罗马艺术主题的人的形象被简单的几何图形所代替。除了教士,几乎无人可以读写拉丁文,而真正有学问的教士也极为罕见。当时一部很重要的史学著作,6世纪图尔的主教格列高里所著的《法兰克人史》,是用不合语法的拉丁文写的,文中充满了残暴和愚蠢的奇闻。罗马帝国政治文明的崩溃导致的无政府状态,使欧洲文明经历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倒退。

  (摘录自《世界中世纪政治史》p28)

  

  2、西方人对于东方来的游牧民族的评价:


   “游牧民族种族繁多,但是他们的生活癖性却惊人的相似,野蛮、残暴,毫无文明人的道德感,进入文明地区后进行疯狂的屠杀和掠夺。”

   “和所有的“车骑”民族一样,匈奴人是到处漫游的,所以他们根本无文明可言。经过了许多代的时间,他们都是带着牲口-牛马羊等,逐水草而居。因为他们是那样的原始化,所以连纺织的手艺都没有,只好穿羊皮。”(以上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史学家阿米阿努斯,对匈奴人有这样的描述:

   “他们都具有强壮的肢体和粗壮的头颅,样子很难看,简直象野兽。因为从小即惯于在山林中生活,所以极能忍受寒冷和饥渴。他们穿的是麻布或是兽皮。他们从不步战,好象是胶在马上一样,他们的马很丑陋,但也很能吃苦。他们从没有固定的住所、法律和安定的生活方式。他们像难民一样,到处流浪,夜间就住在车辆里面。他们不守信用,决不可靠,见异思迁,容易冲动,好像无理智的野兽一样,对于是非毫无判断力。”

  约尔丹斯在《哥特史》说:“哥特人认为匈奴人是魔鬼的后代,没有人性,也没有语文。他又说:他们的长相太可怕,使人望而生畏,对于刚刚出生的小孩子,都能加以虐待。因为他们对于每一个男子都要在脸上砍一刀,说是他在吃奶以前,就应该学会怎样忍受创伤,所以他们每一个脸上都有疤痕。青年人不漂亮,老年人也不长胡须。他们身材短小,行动敏捷,善于骑射。虽然他们外形像一个人,而其残酷则恰如野兽。

   499年,罗马使节普里斯卡斯谒见阿提拉发现,匈奴人已经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而变成“强盗所组成的寄生社会。他们已经不再饲养牲畜,而学会了一个更有利的生意,那就是饲养人类。并且有了尖锐的贫富差距。普里斯卡斯还说阿提拉与他的女儿艾斯卡结婚,这是他们的法律所允许的,当罗马的使节就馆舍时候,他们又送来了营养品和美丽的女人,这对于匈奴人而言,也是一种待贵宾的礼节。事实上,匈奴人的风俗与今天中亚某些地区还是差不多的。”


  

   这也就是古人称他们是“人面兽心”的原因了,看来对游牧民族的看法上,东西方是相通的,实际上,从人类的文明角度,得此结论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从文明角度,而从所谓“民族大团结角度”出发,站到野蛮人的视角上,这些言论就被当作“大汉族主义”或者“种族主义”的言论要被批判了。看来我们的政策是有矛盾了,既然要弘扬先进文化,又总是自甘堕落,常常却又要沦落到野蛮人角度去说话,我们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呢?融合论者从来不把野蛮当野蛮,而是升格为文化。然后用文化和平共处、融合、互补来忽悠人,既然他们认为只要融合就好,认为文化没有先进后进之说,那么大家完全可以学学非洲,学学印地安人,为什么整天喊着要和欧美国际去接轨?

  

  

  3、给西方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游牧民族的残暴:

   395年匈奴人进犯,圣杰洛姆描写道“整个东方都为之发抖。匈奴人来了,凭着他们的快马,到处烧杀。他们前进的速度也许比谣言传播得还快,他们一点怜悯心都没有,不分宗教、阶级、年龄、性别,人若碰着他们就是死定了。”

   “他们一路烧杀奸抢,所过为墟。当时的兰斯、梅斯、康布雷、阿拉斯等城市都完全被烧抢一空。”阿提拉被当作是撒旦的化身,甚至于到了今天,当我们想侮辱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还称他为匈奴人。阿提拉的帝国在他死亡之后,也还是照样要瓦解的;因为它并无政治上的基础,是完全建立在恐怖之上的,根本上即缺乏创造力。所以罗马人埃提乌斯击败阿提拉的沙隆战争被西方人当作拯救文明的胜利。

   他们对蒙古帖木尔的描述:1398年从撒马尔罕到阿勒颇,沿途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杀。攻入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在每一个攻占的城门口,人头都堆成了金字塔。(以上《西洋世界军事史》)

  

  4、沙漠化是谁的过错,《狼图腾》胡言乱语。


   《狼图腾》最拿的出手的是所谓农耕民族是世界沙漠化的罪魁祸首,那么看看西方人又是怎样说的。

   “有人认为中亚的气候在公元后的最初几个世纪突然变得干燥起来,到了公元500年到了顶点,有人认为是游牧性的侵入破坏了水道之所致。派希克(T.Peisker)说:为了使一个水草田的拥有者,不敢不向他们纳贡,他们只要攻占主要的水道即可。而这些游牧民族又常常的盲目的抢劫和毁灭一切东西。一次侵扰就可以使几百个水草田化为灰烬和沙漠。进一步说,游牧民族不仅使中亚的无数城市和乡村变成了废墟,更使草原变成了赤地,因为无意识的取火而滥伐树木,终于使流沙扩大了范围。”(《西洋世界军事史》)。

  

   吉本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当他谈到蒙古人的凶残时,他说:“从里海起到印度河为止,他们造成了一个宽达数百里的废墟地带,这都是人类几世纪来所努力经营出来的成果,也许五个世纪的时间都还不足以恢复这四年来的损失,”

   富勒接着说,以后匈奴人当与拉丁文明接触之后,因为他们不能给予任何东西,而只能吸收拉丁文明,为了生存,也只好拉丁化了。假如不是这样,而把局势反转过来,则罗马帝国早已变成了第二个“呼罗珊”(Khorasan)。(《西洋世界军事史》)

  

   现在有种错误观点,认为华夏文明就是农耕文明,不从事畜牧,而从事畜牧则是草原文明,农耕文明不适用于草原生产方式,两者是不能代替的。草原上的人们必然会采取野蛮人的那种生产生活方式,草原文明必然是游牧必然和农耕文明发生冲突。读过光武中兴历史,就知道这是错误的,在汉朝的疆域内,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畜牧生产,尤其在北州、西州一带,农耕和畜牧兼营,比如吴汉、马援就以牧马、贩马暴富,赢得美誉。窦融等河西士大夫去京,“马牛羊被野。”,事实证明,游牧比圈养更容易导致草场退化,生产力更低,现在内蒙草原牧民也都实现定居圈养了,有了定牧,人们才有时间精力学习,发展文化,这不是文明进步了吗?

  

  (二)、破坏性价值评估:


   据统计,放任士兵掠夺破坏是得到财物的两倍。而且彻底降低当地补给士兵的规模,以至于最后军队挨饿,解散。 法兰西大臣黎塞留说:“历史知道,更多的军队并不是被他们的敌人行动毁灭的,而是被必需品和秩序混乱毁灭的,我已经目睹了我的时代进行的所有雄心勃勃的事业是如何只因缺少后勤而惨败的。”

   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据统计,1618年某地有1717间房子,到1649年只有627间,有316户幸存。4616头羊不见了。1402头牛就剩下244头。劫掠一空后,最后军队也开始挨饿。17世纪三十年战争教育了当时的雇佣兵首领。之后军队薪金稳定,常备化,也就有了纪律严明,管理有方,团结有凝聚力的队伍。

   三十年战争后,欧洲由此走向文明,平民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观念形成。(以上《西方战争艺术史》)这种历程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后,肆意暴虐之后最终得出的经验,但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众多,这种类似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劫难层出不穷,总在中国重演。

  

   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亚洲野蛮,西方文明。对付野蛮的亚洲,西方世界就必须象古代那样,重新团结起来保卫西方文明。

   西方民众对于游牧民族,不论是匈奴人还是蒙古人,从心底是厌恶的。某些文人却抓住某些西方学者的片面支语,大肆歪曲真相,说西方人崇拜成吉思汗,误导国内舆论。这正中了圈套,让西方舆论大肆宣传“黄祸论”有了发挥的立足点。把中国崛起描绘成西方世界又一次大难临头。

  

  


  

  

  

  

  (三)、蛮风恶俗流毒深远

   《容斋三笔》卷三里谈《北狄俘虏之苦》

  “元魏破江陵,尽以所俘士民为奴,无分贵贱,盖北方夷俗皆然也。自靖康之后,陷于金虏者,帝子王孙,官门仕族之家,尽没为奴婢,使供作务。每人一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为米,得一斗八升,用为餱粮;岁支麻五把,令缉为裘。此外更无一钱一帛之入。男子不能缉者,则终岁裸体。虏或哀之,则使执爨,虽时负火得暖气,然才出外取柴归,再坐火边,皮肉即脱落,不日辄死。惟喜有手艺,如医人绣工之类,寻常只团坐地上,以败席或芦藉衬之,遇客至开筵,引能乐者使奏技,酒阑客散,各复其初,依旧环坐刺绣:任其生死,视如草芥。……”

   自宋以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一向有人殉的传统,奴隶妃嫔,都不得不殉葬。努尔哈赤死后,皇后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济根、代因扎殉葬。“成吉思汗战死后灵柩归葬,途经万里之遥,所遇人都杀死,那数字之大,难以估量。成吉思汗还用美女骏马殉葬:‘杀40名贵族美女及大汗之骏马以为殉’”(何建民《中国殉葬史》)。 受蒙元影响,明初皇帝竟然也采用华夏政权早已废止的殉葬制度。蒙元、满清都有番僧、贵族放淫民女的恶俗。满清军队吃人肉的恶习从清初攻打四川到平定准格尔部再到镇压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屡见不鲜。


   古代中国从来都有言事、刊印、劫社议政的自由,唯有满清不同,满清严格规定:生员不得言事;不得立盟劫社;不得刊刻文字。 

   太平天国起义檄文愤怒声讨:“自满洲流毒中国,虐燄燔苍穹,淫毒秽宸极,腥风播於四海,妖气惨於五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於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中国有中国之人伦,前伪妖康熙暗令鞑子一人管十家,淫乱中国之女子,是欲中国之人尽为胡种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太平天国义军奉天讨清檄文 》)中原大地“渐化腥羶”(《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 》)。

  

   神州陆沉,野蛮化也是东西方人共同的认识,“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之土风俗尚置之不问可也。”(《清俗纪闻》林衡序)。在日本人看来,满清下的中国,却已经成了一堆蛮夷了。同样看法还有英国使节马戛尔尼,他出访满清,看到的是丑陋、野蛮、衰败,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越对中华文明认识深刻,越能发现满清对中华文化,中国人弱点研究得是最透的,招招都在要害上。即便是在当代,其流毒还在扩散传播。满清造成的恶劣影响,在政治、文化、经济、民族精神等诸方面的影响五百年难以肃清。

   蒙元、满清是造成中国远离文明,沦为野蛮落后典型例子。历史证明,野蛮人的确没有让文明社会生成新文明新发展的贡献。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正是由于远离野蛮社会,在排除野蛮世界的威胁后,靠文明自身发展,自我更新,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壮大才有了可能,这时政权的专制、集中反而成为社会公认的不必要的成本。英国条件最好,其次法国,所以资本主义首先在英国实现是不奇怪的。 在亚洲,日本条件最好,日本率先进入资本主义不是偶然的。

  

  

  

  (四)、游牧民族自有其道德观念:


   “对于蛮族人民来说,掠夺部落,氏族以外人们的财产,是获得生活资料的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一种社会的习俗;而勇武,好战则是一种社会公认的美德。在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日耳曼青年“宁愿在战争中因负伤而受到荣誉,而不愿从事耕种,以待收获。他们认为用流汗来取得用流血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愚笨的,懦弱的。假若本部落并无战争,许多贵族青年便自动地参加别的部落的战争,他们厌恶呆着不动。同时,只有在战争中,他们才能得到荣誉。在和平的日子里,他们用许多时间去打猎;用更多的时间去睡觉。大吃大喝,无所事事。最勇敢善战的人们不工作,将管理家务,耕种田地的事情交与妇女和老人或家中体弱的人去做,他们自己袖手旁观,不参加劳动。最奇怪的是这样懒惰的人却厌恶和平。”([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第42页),(以上摘自《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部族的贪欲,获得财富已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了。他们是野蛮人: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

    这就造成了其价值观与文明人大异,甚至相反。在文明人看来,游牧民族无异于“人面兽心”,不以抢劫为耻,且以为荣,不心慕教化,不崇尚劳动。在游牧民族看来,那些定居民族拥有最温和的天气,最美丽的风景,最诱人的食物,最柔软的衣服,还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们却象羊一样怕死。他们觉得,最好的东西应该属于最勇敢的战士。这也就是《狼图腾》所吹嘘的价值观。

   野蛮人不光对敌人,对本部落同胞,同样实行强者通吃的规则,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取其妻妻之。主子死了奴婢,妻妾就得殉葬。

   “夷狄喜相吞并斗争,是其犬羊狺吠咋啮之性也。唯其富者最先亡。古今夷狄族帐,大小见于史册者百十,今其存者一二,皆以其财富而自底灭亡者也。今此小丑不指日而灭亡,是无天道也。 ”(《嵩山文集·负薪对》)

   游牧民族由于身处恶劣环境,冬耐严寒,夏忍酷暑,日晒雨淋,风吹雪打,与饥渴相伴,和野兽蚊虫相随。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又是顽强的,他们把生死看得很淡,敢于奋斗,敢生敢死,也难以尊重生命。那些能活下来的其生存能力,战斗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自幼在和野兽相互吞噬中长大,唯一懂得的人性就是兽性,在他们眼里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善恶是非在于是否足够强大,在于是否使得他人他物成为工具。他们是天生的战士,对生存技能掌握熟练,对农耕民族作战优势相当明显。所以他们取得胜利并不奇怪。


   严酷环境下生存下来的野蛮人,生死无常,所以都是短视的,饥则剽掠,饱则弃余,他们追求的是瞬间的极度狂欢。他们这种狂欢是建立在被征服者的极度痛苦之上的,他们把这当作狂乐的极高享受。

   野蛮人进入文明地区,享受了欢乐,接触到了文明,自然而然的开始懂得欢乐幸福是可以延续的,懂得了自己生命的可贵,开始怕死,怕苦。经过漫长的认识之后,才逐渐认识到保存他人生命,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大更长久的享受。之后他们认识到发展生产和文化才能更长久地延续这种权利,于是开始变得文明了。但这一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充满了血与火,痛与泪。是文明人用血泪等待野蛮人的进步。

  

  (五)、野蛮人没有精神

   “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后的产物,对于野蛮人是不存在的,野蛮人追求的是个人极度纵欲狂欢,只有在战斗中,才能获得“子女玉帛”,才能赢得极大的满足感,快感,才能过把瘾就死。这时他们爆发出极大的勇气。

   从野蛮社会出来的野蛮人,其对于生命的漠视的同时也不知恐惧, 一旦他们体会到享受欢乐和文明后,才知道生命之可贵,从此贪生怕死, 普遍腐化。这是他们走向文明的第一步。蒙元征服南宋后,蒙古人迅速腐化,征越南,征日本都以惨败告终。满洲人入关也是同样,八旗腐败得不堪用,消灭南明靠的是汉奸。这些野蛮人在霸占了最富庶最繁华世界后,享尽了数不尽的子女衣帛后,哪里还有尚武精神呢? 在世界范围内也都是同样,要说因为接受了中华文化而腐败,蒙古人何时接受中华文化?满洲人又是何时呢?《狼图腾》所言根本就是不顾事实的胡说八道。汤因比说:“ 一旦蛮族抛弃了身后的空旷原野,踏入被他们当作人间乐园的那个满目苍夷的世界,他们的不适应心理就变成了道德败坏。在这陌生的环境里,蛮族很容易沉溺于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直至另一个更强大的蛮族取而代之”。

   所以野蛮人的所谓民族优秀品质根本无法传承,还没有进入文明,何来文化和精神?在他们进入文明社会后,环境、制度的变化早把他们以前野蛮状态下的所谓勇敢、顽强、不惧艰险等意志品质抹灭干净。


  



  

  (六)、儒家为何认为蛮夷是禽兽?

   蛮族的凶残、无法无天,不讲最起码的文明规则给东西方文明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至今各国语言文字都是以蛮族或者蛮族人所为来谴责最恶劣的卑劣和残暴,比如“野蛮”、“蛮横”、“蛮不讲理”、“蛮干”、“胡来”,“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等等等等。从这些词汇中我们看到华夏文明对蛮族是极端厌恶排斥的,这种观念来源于千百年来的真实历史感受。这同样也是文明社会的共同观念,东西方相通。

   孟子把没有不忍之心的人统统称为禽兽。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以此为标准,野蛮人就是天生的禽兽。这并非出自民族歧视,而是来自儒学最根本的教义。某些人要批判儒学中的“大汉族主义”,就应根本上否认儒学才对。

  

  野蛮人出路


   野蛮人不同于西方殖民者,背后没有文明的积累,征服的同时没有带来文明进步和文明交融,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可言。野蛮时代是人类历经的幼年时代,人类社会是从蒙昧到野蛮到文明一步步发展而来的,野蛮社会的生存方式早就被淘汰了,人类当然不必要再回去重走一遍,蛮族入侵也许能成功,但随着社会恢复进步和发展,蛮族带来的生存方式最终还是会被抛弃。蛮族被同化于文明社会是其必然的归宿。但是同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文明民族征服,还一种是征服文明民族。后一种伴随着社会的大倒退,平民的大量死亡。故而真正的儒家一定会坚持:“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某些人推崇“狼文化”的野蛮社会,强调的是弱肉强食是天经地义。自身的强大富贵是以对手的消灭为基础,这是蔑视生命,这是一种劣等的“精英”意识。

  

  

  二、文明和野蛮的战争

  (一)、游牧民族在战争中的优势

   《将略》据称是诸葛亮所写,描写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个方向的蛮族特点。并指出应对方法,对华夏政权威胁最大的还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扞急能斗,依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自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於步,日驰百里;虏长於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齎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於步,迟疾势悬,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

  

   富勒说:“匈奴人之所以能所向无敌,并非他们有数量上的优势,而是因为他们有高度的机动性。他们分成由马弓手组成的小队,能够迅速集中在某一个指定的点上,迅速散开,然后再集中在另外一个点上。他们在宽广的正面前进,后面跟着他们的家属和车辆。这些车辆就是活动的要塞,可以迅速构成一个“车城”。

   解决口粮上的困难,他们和蒙古人一样,用马乳和马血作为食品和饮料。马匹成为一种自动补充的罐头食品。正如阿拉伯的劳伦斯说:“我们的王牌是速度和时间,而不是打击力。若是有‘自动牛肉’的发明,则比火药的发明对我们还有利。因为它所增强者为战略性的力量,而非战术性的力量。”

   在这种自动补给的基础上,就发展出一种旋风战略。匈奴人在作战时,像一阵旋风一样吹来,马上又退走了。整个地区都变成了废墟,全部人口都将被杀尽,这不仅是为了造成一种恐怖的气氛,而且是为了便于撤退,以免受到敌人的追击。他们所采取的战术可以下一个定义为:“在权威下的凶残。”其主要的因素为勇敢、奇袭、闪避、狡猾和机动,而不是计划、方法、操练和纪律。提耶里说“野蛮民族同我们不同,并不把逃走看作是不光荣的。他们把战利品看到比荣誉更值钱,仅仅是在有成功把握时才作战。当他们发现敌人实力强大有备时,即马上退回,等到发现了好机会再来攻击”(《西洋世界军事史》)。


  

   晁错《言兵事疏 》总结出匈奴骑兵的三大长处,“上下山阪,出入溪润,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军事上的优势很多,最大的优势在于,随时掳掠,不需要后勤,没有漫长的补给线。这就使得农耕民族大部分战术原则不再适用。

   第二、机动性强,能形成长途奔袭,包抄,造成守军极大的恐慌。

   第三、人的耐受力强,能忍受长时间的饥渴劳顿,个人军事素质较高。长于骑射,战斗意识强,他们过着迁徙无定的生活,他们时时面临着狼群的危险,以至于他们在河边喝水时,也不会弯着腰,而是蹲下来,以防止来自于后方的攻击。而农耕民族日常生活不需要弓箭,拉弓需要多年练习才拉开,骑马战斗更难。所以军事学家蒋百里对世界各民族历史考察后得出一个结论:“我于世界民族兴衰,发见一条根本的原则,就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蒋百里《国防论》)。

   第四、骑兵对于步兵战场上的优势在于:在任何战场上都是占据进攻而不是防守地位,牢牢把握主动权,以逸待劳,疲劳消耗敌人。能选择最好的时机,敌人最弱的地方给敌以致命的一击。

   第五、他们有深远的后方可供逃窜。这是农耕民族不具备的绝对优势,他们一直拥有机动性和主动权。


   第六、马镫使用后,重型骑兵威力大增,对于冲锋的步兵,以截断,反冲击,取得战场优势。对于列阵的未经训练的步兵更有胜算。马镫的使用使得骑兵的穿透力、冲击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只要骑兵冲入步兵列阵的间隙,步兵阵形一旦乱了,交战就变成了屠杀,这时候兵力多少已经不再重要了。“身著重甲的骑士们集体冲锋时所产生的噪音加上视觉效果,会使得面对他们的步兵们感到震憾,尤其是训练度越低的话,越是容易因为“骑兵恐惧症”而导致崩溃。”战场经验证明,只有用密集的、严格训练的军阵才能抵挡骑兵冲击。

   第七、对于农耕民族装备同样一支骑兵,要付出惊人的代价,一匹好马的价格,通常可以雇请数十到一百个长弓手。

   第八、农耕民族具有地域性、区域性特点,乡土观念浓厚,不适于异乡的气候、土壤、饮食。适应性是差的,既不适应南方低湿漳气,也不适应北方酷寒暴暑,大漠干旱。

   茨·奥本海在《论国家》中把游牧部落比作“熊”,把农耕部落比作“蜂房”,富勒在其名著《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认为:游牧民族的游动性和农耕民族的定居性决定各自的战争形式,前者被迫选择进攻,后者被迫选择防御。游牧民族是进攻大师,农耕民族是防御大师。在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从来都是游牧民族击败或征服农耕民族,这似乎是一条千年不变的历史定律。

   因为游牧民族毕竟与农耕民族有太大的差距,西方人对于游牧民族,总结的经验是最有效的战术是筑城,坚壁清野搞后勤战略。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4-5-16 18:19 , Processed in 0.02962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