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2-3-23 15:32 编辑
如果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则重型坦克就是陆战之王中的”巨无霸”。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重型坦克尽展风采的战争舞台。交战中,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苏联的KV-1、IS-2(”斯大林”2)重型坦克等,在欧洲战场威风凛凛,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战后,重型坦克也得到适度发展,苏联先后发展了IS-3到IS-8等八九种型号的重型坦克;美国也发展了M103等重型坦克。面对强敌重型坦克的严重威胁,我国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擂响了重型坦克研制的战鼓,并试制出我国惟一一辆重型坦克样车。
你有我有全都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自坦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登上战争舞台开始,坦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把与作战对象的坦克相抗衡作为坦克发展的基本目标。二战中,苏德双方坦克的优势是此消彼长:苏军推出T-34中型坦克,德军就以“黑豹”中型坦克对阵;德军装备“虎”式重型坦克,苏军就立即着手研制和装备性能更优异的IS-2重型坦克相抗衡。坦克发展的这一基本原则,也对刚刚起步不久的我国坦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也把与主要作战对象的坦克相抗衡,作为我国坦克发展的重要目标。套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基于这种理念,我国自1958年自行研制和生产出59式中型坦克以后,就把重型坦克的研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时,解放军总部机关认为,为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与强敌重型坦克相抗衡,“我军除了应装备大量的轻型和中型坦克以外,也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重型坦克,用以对付敌人的坦克兵团或执行其他突击任务”。同时总部机关认为,重型坦克是当时装甲装备体系中的重要配套装备,为完善我军装甲装备结构,重型坦克应当尽早着手研制。 1960年10月19日,国防科工委下达了重型坦克设计任务书,产品代号为WZ111,装甲兵技术部也于1960年12月24日对重型坦克发展的有关问题做了补充规定。之后便开始了WZ111重型坦克的研究论证工作。1963年5月,国防科工委重新颁发《WZ111重型坦克设计技术任务书》,1964年6月10日,装甲兵科研院也下达了《WZ111重型坦克研究任务书(战术技术性能要求)初稿》,进一步明确了重型坦克的战术技术指标,同时提出,我国重型坦克要“赶苏超美”,性能要优子苏联的IS-2、T-10M重型坦克和美国的M60坦克。 说起苏联的IS-2和T-10M重型坦克以及美国的M60坦克,许多读者可能耳熟能详。IS-2重型坦克是二战后期苏联为抗衡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而研制的最优秀的重型坦克。该车于1943年研制成功,随后装备部队,生产总量达2250辆。该车战斗全重达46.25吨,主要武器为1门122毫米坦克炮,弹药基数28发,穿甲弹1000米距离上垂直穿深达160毫米均质钢装甲,完全能够击穿当时德国的“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其战技性能与“虎王”坦克旗鼓相当,而重量却比“虎王”轻了20吨,产量为“虎王”的4倍以上。战场上,IS-2重型坦克则被苏军称为“胜利”坦克,它作为苏军坦克兵的中坚力量,在1944年以后的对德大反攻中,所向披靡,威震敌胆,成为德军装甲部队望而生畏的对手(德军统帅部曾指示德军坦克应避免与其进行正面交战,尽量采取设伏或在有掩蔽物的地形上对其射击),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苏军近卫红旗坦克团-利沃夫独立重型坦克团炮长M.A.马祖林,创造了单车击毁、击伤敌“虎”式坦克21辆的辉煌战绩。我国于1950年11月和1955年3月分别从苏联购买了两批共82辆IS-2重型坦克,并主要装备坦克师属坦克团、独立坦克团的重型坦克连,每连6辆。1951年11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第1团重型坦克连的2辆IS-2重型坦克,在朝鲜马良山反击战中,以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402号车荣立集体二等功。这是我军坦克部队装备的IS-2重型坦克首次参战。 T-10M重型坦克,是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重型坦克,原定名为IS-8重型坦克,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实行“非斯大林化”,该坦克被改称为T-10重型坦克。该车战斗全重52吨,乘员4人,装1门55倍口径的122毫米坦克炮,1挺14.5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4.5毫米高射机枪,炮弹基数为30发。装有包括光学测距仪和火炮双向稳定器在内的简易火控系统,采用当时先进的焊接车体,其车首装甲厚度达120毫米,炮塔前装甲厚度达200毫米。该车装1台750马力的V2K型柴油发动机,坦克最大速度4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50千米。研制成功后苏联共生产了8000辆,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重型坦克。使用这种重型坦克的国家还有埃及、叙利亚、越南和一些“华约”组织的国家。 美国于二战后也先后研制了多种重型坦克,如T-29、T-30、T-34重型坦克,以及于1956年研制成功的M103重型坦克等。但是,美国于1956年开始研制的战后第二代主战坦克——M60主战坦克的战技性能已经全面超过了M103等重型坦克,导致重型坦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M60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为52吨(比M103重型坦克轻6吨多),装1门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该炮是北约标准火炮,其威力是有目共睹的,在有效射程内,使用穿甲弹可击穿455毫米的均质钢装甲,远高于M103重型坦克120毫米线膛坦克炮的威力(发射穿甲弹时,在命中角30度、射击距离为914米的情况下,可击穿221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破甲弹的破甲厚度可达330毫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详细情报,我国科研人员把赶超国外先进重型坦克作为基本目标,展开了我国重型坦克的研制会战。从1963年10月开始,WZ111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科研人员以《WZ111重型坦克研究任务书初稿》为依据,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初步方案。同时,承担火炮设计任务的科研单位,也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地研制大口径坦克炮。为早日使我国自行研制的重型坦克驰骋于反侵略的战场,广大科研人员夜以继日,顽强奋战,按照有关部门制定的科研计划,于1965年试制出1辆试验样车。 WZ111重型坦克试验样车装配成功后,科研人员立即着手对样车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试车工作。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样车的结构和性能,解决理论分析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原地启动、30千米行驶等综合性试验,以及发动机辅助系统性能试验,前离合器功用试验,各种路面条件下各档直接分离转向的可能性试验,各种路面条件下高、低速分离转向半径值及其变化情况试验,分离转向后车辆恢复直线行驶时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试验,高速直接分离转向时车辆行驶的稳定性试验,直驶和越野行驶试验,转动惯量的测定等。通过试验,进一步考核样车所装配的部件性能,并初步考核各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及传动和操纵装置的性能,为样车的改进创造有利条件。 WZ111重型坦克试验样车研制成功并进行试车以后,科研人员正准备转入下一阶段攻关时,总部机关和国防工业部门根据主战坦克即将取代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发展趋势,及时对我国坦克发展规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决定不再发展重型坦克,因此,WZ111重型坦克的改进和定型工程就此结束。现在,我国研制的这辆惟一的重型坦克样车停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博物馆(位于北京昌平阳坊镇),成为我国发展重型坦克的历史见证。尽管我国重型坦克的研制无果而终,但是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却为我国研制其他新型坦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WZ111重型坦克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重:44-46吨 乘员:4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车长(炮向前):10.625米) 车宽:3.5米 车高:2.497米(至炮塔顶) 单位功率:12-12.5千瓦/吨 单位压力:71.9-75.1千帕 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400千米 主要武器:122毫米线膛坦克炮 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7.62毫米并列机枪 弹药基数:122毫米坦克炮弹32发,12.7毫米高射机枪弹500发,7.62毫米机枪弹2500发 装甲类型:炮塔(钢铸造装甲),车体(钢铸造装甲和装甲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