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楼主: roy0531

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   [复制链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9 19:12:56 |显示全部楼层
喜讯:深空探测网2016建成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 通讯员李筱梅 魏锦文)嫦娥二号卫星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表示,随着探月工程逐步深入展开,我国深空探测网的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按计划,预计2012年建成国内深空探测网部分,2016年建成国外部分。这将为探月三期工程,也就是嫦娥卫星返回提供支持。

  “根据任务需要,我们要在喀什站安装口径达到35米的测控天线,”钱卫平说,“我们还要在佳木斯安装口径达到64米并同时具备S、X和Ka三个频段功能的测控天线,同时在南美建设第三个拥有大口径天线的深空测控站。”

  钱卫平说,由这三个测控站构成的三站联网的深空探测网,将用于支持中国将来的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和其他深空探测任务。喀什和佳木斯要在2012年建成,为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卫星提供测控支持,南美的测控站要在2016年建成。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9 19:15:02 |显示全部楼层
叶培建院士详解我国深空探测“三步走战略”



     深空探测已成为未来航天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未来30年我国深空探测将如何布局?在9月16日召开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我国“嫦娥二号”卫星总师、总指挥顾问叶培建院士向大家勾画了自己眼中的深空探测时间表:2013年探测火星,2015年探测金星,2025年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叶培建所设想的我国深空探测战略是按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两大主线开展探测活动。

   目前我国深空探测的主要目标是月球。探月工程是我国向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将在2020年前完成“绕”、“落”、“回”三个步骤。根据设想,叶培建提出,2025年我国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对于载人登月的具体形式,他是这么考虑的:三个人,分舱段多次发射,近地轨道交会对接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之所以考虑三个人,因为“一个人太孤单,两个人怕完不成任务,三个人刚好。”月球探测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有人长期值守的月球基地。

     行星际探测包括火星探测,大行星、小天体探测。

    “在火星探测器发射时机受限的情况下,我国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在2013年前完成火星探测任务。”叶培建建议,尽快实施我国独立自主的火星环绕探测。他说,绕月探测任务的成功实施使我国掌握了深空探测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以此为基础,我国已具备自主开展到达距地球约4亿公里远的火星进行探测的前提条件。此外,火星探测的部分关键技术先期已开展研究并有一定基础,尤其是地面测控系统建设的64米大口径天线完善了我国深空测控网,为火星探测任务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他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掌握无大气天体的环绕、着陆、巡视的技术,具备的火星的空间探测能力。

    在实施火星环境等科学探测的同时,他提出,在2015年并行开展金星探测。

    按照设想,他提出,到2020年,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目标是掌握月球取样返回技术;具备在距地球约4亿公里的有大气天体的着陆和巡视能力;掌握行星借力飞行等关键技术。具体来说,包括月球探测三期工程;火星、金星和小天体多目标探测任务;建立月球基地任务;火星的着陆和巡视探测;金星环绕探测。

    在此之后,到2030年,我国将具备对距地球约4亿公里远的天体的取样返回能力,具备10亿公里远天体的探测能力;进行木星及以远的探测;火星采样返回。这时期还将开展其他深空探测项目,包括太阳望远镜、硬X射线探测、夸父计划。

   叶培建表示,未来30年深空探测发展目标实现后,我国将突破和掌握开展深空探测所需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航天技术能力的提升;获得一批自主创新的深空探测科学成果,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建立起较为完整配套的深空探测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应用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长远的深空探测科学研究和航天活动奠定坚实的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他同时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专职管理机构;深入研究影响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强国家层面的发展策略研究;制定系统的中远期规划;注重采用继承和发展成熟平台;在发展核心技术基础上注重国际合作。而目前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缺乏系统的中远期规划;探测范围和探测方式有待大力拓展;深空探测技术能力和技术储备不足;缺乏以新技术验证为主任务目标的飞行试验任务。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9 19:16:54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有极限,欲进不可得——论我国赶超欧美的时代已经到来


由近年来的诺贝尔科学奖既可得知,目前的科学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再向前一步,似乎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ies,GUTs)触手可即,但是由于实验手段和人类能力的极限,仍然如空中楼阁,遥不可达。几乎可以断定,在能够预见的未来,人类的科学已经被限制在目前的水平上,不会取得太大的进展。

而在技术进步的领域,也和理论科学一样,先前矮处的果子已经被采摘殆尽,而每欲向前推进一步,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与原先相比,不可以道里计,人类的困境也愈发明显。

在电子工业就有着很明显的例子,由于晶体管尺寸已经快要到达极限,英特尔提升处理器的手段日益捉襟见肘。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运输领域,发动机的效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是了不起的进步。而根据热力学公式,理想热效率n=(T1-T2)/T1。TI为燃烧温度,T2为环境温度。由于材料和燃烧工质性质限制了T1,所以热效率值就存在着一个极限值。

因此,可以这么说,目前国外领先的发动机领域由于即将到达技术极限,所以其领先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而我们即使是点滴进步,也能追上他们。更何况我们眼下是大踏步的前进。

在其他工业领域,情况大体也是如此。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已经触顶而动弹不得、止步不前,当前正是我们赶超的大好机会。

正是:西方近斜阳,吾国正东方!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9 19:28:2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10-9 19:31 编辑

我国实践卫星成功进行首次太空对接试验

今年6月15日,我国在酒泉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实践十二号(SJ-12)试验卫星。实践系列卫星在历史上一直承担著空间科学试验和卫星新技术试验的任务。对于实践十二号卫星的用途,新华社在发射成功后报道,“实践十二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星间测量和通信等科学与技术实验。”无独有偶,当天还有一次航天发射,俄罗斯第聂伯运载火箭将用于低成本编队飞行与交会技术验证的瑞典Prisma卫星发射升空。

俄航天爱好者发现两颗中国卫星发生“碰撞”

众所周知,我国在航天方面的信息公开不多,虽然航天发射已经全面公开,但是在轨卫星的情况,很多时候都要靠外国媒体来了解。实践十二号卫星发射后,从北美防空司令部发布的轨道TLE数据来看(Two-Line Orbital Element,两行式轨道数据系统,又称为卫星星历;航天爱好者大多根据TLE数据来对卫星进行跟踪),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机动。但到了8月14日,热心的俄罗斯航天爱好者Liss公布了他的跟踪记录,发现实践十二号卫星进行了一系列机动,明显接近了2008年发射的实践六号03A(SJ-6-03A)空间环境探测卫星。

这个发现提起了大家的兴趣,根据历史轨道TLE(北美防空司令部)数据的模拟,6月15日发射升空时实践十二号卫星轨道比SJ-6-03A卫星低7千米,倾角高0.035度;6月21-23日,SJ-12卫星轨道提升了4千米,不过高度上比SJ-6-03A仍然低3千米,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慢慢调整轨道。从轨道数据推算,8月10日早晨SJ-12卫星在SJ-06-03A下方由后向前飞过,8月12日时在SJ-06-03A 前方约1000千米处。随后,SJ-12开始一次轨道机动将轨道高度提高10千米,从而跃升到SJ-06-03A轨道的上方;8月13日,SJ-12的机动将轨道又降低到SJ-06-03A的高度,机动后SJ-12和SJ-06-03A的距离缩短到约160千米;8月15日,距离进一步缩短到27千米。从轨道数据看,SJ-12和SJ-06-03A将在随后几天内接近到极近的距离上。更新的TLE轨道数据和由此进行的推算显示,两颗卫星在北京时间8月20 日凌晨00:48分到02:48分之间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接近,相对距离在0.23-3.40千米之间,相对速度仅有0.95-2.88米/秒,计算显示最接近的时刻为北京时间02:11分。从这个推演看,SJ-12和SJ-06-03A在8月20日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交会试验。更有趣的是,根据19日以后的 TLE数据,不仅是SJ-12卫星轨道发生了变动,SJ-06-03A卫星的轨道也发生了大幅度改变。由于SJ-06-03A卫星此前并没有发生类似的轨道变动,SJ-12和SJ-06-03A发生了“碰撞”是一个更合理的推断。美国空间观察网站(http://www.thespacereview.com/)也在8月30日发表文章,作出了同样的判断。

明年中国将发射天宫一号空间站和神州八号无人飞船进行对接。实践12号卫星应该就是作为前期技术验证,为神舟、天宫太空对接进行技术验证

当然,理论上说这可能是一次意外的碰撞,不过“碰撞”后SJ-12仍然在进行持续的机动,持续修正轨道,意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SJ-12在随后几天里再次接近了SJ-06-03A,根据8月27日早上的TLE数据推算,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05:12和8月28日下午15:14分,两星再次接近,最近距离只有100米。同日晚些时候更新的TLE修正了接近时的时间,应为8月28日凌晨03:35分和中午12:23分。28日的接近后,没有出现20日那样轨道大幅度改变的情况,因此很可能两星没有进行了第一次那样的物理接触。现在SJ-12和SJ-06-03A两星轨道一致,正在进行编队飞行。

从这些天的轨道数据看, SJ-12和SJ-06-03A双星进行了两次轨道交会试验,其中前一次发生接触改变了双方的轨道,可以认定SJ-12是我国发射的空间交会技术验证星。新华社报道中提到的“星间测量和通讯”,实际上就是用于交会的星间精确距离测量和星间激光辅助对接通讯,联系到明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一号空间站和神舟八号无人飞船进行对接,今年SJ-12卫星应该就是作为前期技术验证,验证航天器的交会和编队飞行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技术也可用于共轨反卫星。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9 19:32:38 |显示全部楼层
东南大学科学家制造了一个人工小“黑洞”-
中国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制造了微波频率的电磁波吸收装置。该装置是由60个同心圆环组成的很薄圆柱,具有吸收微波辐射的能力,可比天体物理学的黑洞(在宇宙空间里,这家伙如饥似渴地吸收物质和光)。





6月3日出版的《新物理学期刊》(物理研究所和德国物理协会共同创办)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介绍了研究人员了如何利用了特殊性质的材料—— 一种可扭曲光线和其他电磁波的有序复合材料。

中国南京东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崔铁军(Tie Jun Cui)和程强(Qiang Cheng),设计和制作的这个吸收装置,正式名称为“全方位的电磁减震器”(omnidirectional electromagnetic absorber),由60个带有复杂结构电路板的镀铜同轴环构成。每一层都是交替模式,控制谐振或不谐振电磁波。  

这个设计好的装置可捕获并吸收来自各个方向的辐射电磁波, 并以吸收率99%转换将能源成热量。因此,它就像一个“电磁黑体”或“电磁黑洞”   

目前,该设备只适用于微波,但研究人员正计划开发一个吸收可见光的黑洞。     

目前的结果可以在微波中找到一些应用。研究人员写道,“理论和实验之间的结果一致, 显示了这种材料用于建造人工全方位吸收装置的优秀潜力。”   

“由于这个衰减核心可以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我们预计装置将在热发射和电磁波吸收中有重要的应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9 19:35:17 |显示全部楼层
它有着“黑洞”之名,虽然尺寸“迷你”,但任何经过的电磁波或光,都不可能逃离它的引力。10月15 日,《科学》杂志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

在宇宙中,黑洞吞噬万物,甚至包括光。人们乐意议论这种天体,因为它神秘、“性情”怪异:它身处宇宙最幽暗的地方,没有人能直接观测到它,而靠近它的任何物质,都会被无情地拖曳到它的深渊里,小行星、星尘、光波、时间,无一例外。

人们对黑洞这种天体感到好奇,但绝不会希望有任何一个黑洞接近自己,或我们的星球。然而现在却有一些科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造出了“黑洞”,一个“迷你”黑洞。10 月15 日的《科学》杂志在介绍这种“人造黑洞”时建议,人们可以把这种“黑洞”装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

制造出“人造黑洞”的是中国东南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崔铁军教授和程强教授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位研究者。“实际上,我们做的黑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洞。”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程强教授对记者说。

实验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一个吞噬一切的“恶魔”装进口袋。据程强介绍,现在存在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实验室的“人造黑洞”,实际上是一个模拟装置,这种模拟装置目前可以吸收微波频段的电磁波,在未来,它还可以吸收光。但是除此之外,它并不能吸收任何实质的东西。“它只吸收电磁波,不吸收能量。”程强对记者说。

这是一个不具有危险性的“黑洞”,不仅如此,这种装置还能在未来用于收集太阳能。在这方面,“人造黑洞”将比世界上任何一种太阳能电池板都更高效。一些物理爱好者甚至为这种全新的装置设计了一些新功能,比如将它装置在航天器中的太阳帆上,或者用来吸收空气中游散的电磁波——因为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这种看不见的电磁波据说侵害了我们的健康,成为一种新的污染。

不过,制造“黑洞”的研究者却从来不想那么多,现在崔铁军和程强正在继续的,是如何把实验室里的装置变成样机,“实现工程化”。面对关于“人造黑洞”的各式各样的议论,程强认为, “成果公布以后,被许多国际媒体转载和评论,确实也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从我们个人角度而言,只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工作。

实验室里的“黑洞”

“我觉得很惊奇,崔和程这么快就做出了‘人造黑洞’!”看到这个研究成果后,纳瑞马诺维说。

伊维根·纳瑞马诺维(EvgeniiNarimanov) 是美国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市普渡大学的一名教授。今年年初,他和合作者亚历山大·基尔迪谢维(Alexander Kildishev) 一起,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制造小型“黑洞”的理论和设计方案。他们的想法是通过模拟黑洞的一些性质,使在“人造黑洞”附近出现的放射性物质被吸引,然后螺旋式地进入“黑洞”中心。

“我们的确是受到他的论文的启发,但研究本身是我们独立完成的。”程强对记者说。之所以能这么快将之变成现实,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也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年的经验,实验过程中也用到了很多他们自己的独创性想法。

不过虽然名为“黑洞”,他们受纳瑞马诺维启发而造的“黑洞”,和真正存在于宇宙中的黑洞还是有大差别的,这种差别并不仅仅体现在质量的大小上。两种“黑洞”的原理其实并不一样。宇宙间的黑洞之所以能吞噬一切,是因为它质量巨大,而实验室里的“黑洞”,实际上是根据光波在被吸进宇宙黑洞时的性质,模拟出来的仪器,可以令光波接近时产生相似的扭曲,并被吸引。

也就是说,两种“黑洞”可以让附近的光波出现相似的“结局”,但是光波遇到的却并不是同一回事。

不过目前东南大学实验室里的“黑洞”,还只是适用于某些微波频率,比如人们常用的通信频率, 如GSM、CDMA 和蓝牙等,吸引光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光波的频率更短,需要设计的“人造黑洞”尺寸也要更小些。

超强吸波装置

这样的“人造黑洞”,在未来可以用于发电。

“当电磁波遇到这台仪器,就会立刻被捕获,并且立刻被引入到仪器里,一直被吸进黑洞中心。没有电磁波可以逃离这个黑洞。”崔铁军向《科学美国人》杂志描述“人造黑洞”时说。在他们的仪器中,被吸入的电磁波在中心位置转化为热能。

根据《科学》杂志介绍,“人工黑洞”是一个直径22 厘米的装置。它有60 个同轴环,外层由40 个同心环组成。通过特别设计,研究组令同心环的从外到内的介电常数发生连续变化,而不同的介电常数,则能让电磁波的方向发生相应改变。

程强把这台仪器描述成“一个超强吸波装置”。可以这样联想,一台“人造黑洞”仿佛一台吸力强大的“吸尘器”,只要它所在的地方有电磁存在,那些电磁波或光波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它收入囊中,不受任何其他外界条件的限制。

用于获取能源,这样一个超强吸波装置仿佛正在打开一座看不见却内容丰厚的“宝藏”,用它来吸收太阳能,不仅可以在任何天气里正常工作,甚至将之放入黑暗的宇宙里,它也能收集到同样多的电磁波或光波,并将之转化为热能。

使用道具 举报

佐伊·艾弗斯

领主

群星的庇护-双子座 守护者徽记 求索者徽记 冒险者徽记 旅行者徽记 光之洗礼

nocturnal 发表于 2010-10-9 19:40:07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听来的段子:一青年在阴冷的地下室,展开一幅世界地图,眉头紧锁,手上托着一块没有夹香肠的干面包,琢磨着当下世界形势对中国的利弊,两岸如何统一,“*河蟹*”如何剿灭,如何*河蟹*,这时传来踹门的声音,警察要查暂住证了……

上面这个虽然和我要说的有点偏差,但还是表达了我的部分看法……那些军事科技先进是先进,但和百姓生活没直接关系,GDP涨了多少多少,工资没涨也没用,就好比被卖了还帮数钱。我不崇洋,也不觉得他们的政府比我们好多少。事实上我对“国家”的说法就已经反感了,这种狭隘的概念让我想到乌合之众、民族主义、战争……我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句话深恶痛绝。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人可以群居,但最大单位是城市,城市之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经贸往来,各个民族友好相处,文化交融……在文明的进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知识的、人性的闪光,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也许会过很久才实现,也可能根本实现不了。但如果有一条路是通往这个方向的,在中国和西方之间,尽管两种都不甚理想,我还是更赞同西方的制度,人权、 民主和自由永远高于所谓的国家利益。

LS的那些简单点举例发在一个帖子里就好,你刷再多我的看法也不会改变的……
不该让夜的心脏着火。应该让黑暗成为主人,晨露在黑暗中镂刻。
我们的神秘的复生,是夜在照看它;被选中者的衣着,是夜在执行。
完全的夜,粗暴的梦不再闪烁,保全我所爱的,让它活生生。

使用道具 举报

山城守

冒险者

kinder 发表于 2010-10-9 19:42:5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der 于 2010-10-9 19:44 编辑

贴了这么多楼。宣传式的新闻语言,多是展望。成果也多是靠近国防方面的;宣传性多。
呵,当年’三年超英赶美‘也是未来展望。
中国科研实力什么样,中国搞科研的人自己心里清楚。
整点实的吧;
什么时候大学实验室的好设备是不再贴着世行的标志,研究设备中国产的比外国产的好使?
什么时候归国学者的光环不再比国内学者耀眼?
什么时论文引用文献不用故意放一大堆英文文献充档次?

路还很长
人间五十年,跟天下比起来,如梦似幻,人生一度得生,焉有长生不灭者?”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0-9 19:52:29 |显示全部楼层
路当然还很长了,想一下子变成科技强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有做总比没做好,做了总还有点东西出来,另外我举的例子并不是军事方面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安德烈·斯坦尼斯拉夫·索尔莫格洛维斯基

先知

王者徽记 长老徽记 英雄徽记 神选者徽记 守护者徽记 求索者徽记 冒险者徽记 旅行者徽记 光之洗礼

klam 发表于 2010-10-9 20:18:52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斯知道什么是科学吗,贴这些资金密集型的技术方面的东西出来有意义吗

做真正的科学是用的是笔和纸,讲的时候用的是黑板和粉笔,当时我们所长给我们做讲座的时候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这个不是正式的学术报告,所以就不写黑板了,幻灯片凑合了

说这个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科学不是这种图片和文字能够讲清楚的,你指望这种报道里边有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5-4-30 21:50 , Processed in 0.024065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