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k7543

[水区原创] 费伦的火枪   [复制链接]

guixiong 发表于 2010-9-5 23:10:40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未必,首先要知道火枪的伤害有多高,其次,奥术师应该会在自身加些防护系的魔法,再次,火枪发射的弹丸有没 ...
ck7543 发表于 2010-9-4 19:21



    是,加防护系魔法也是其中对抗的方法之一,但考虑到火枪堪比弩箭的加强版,其伤害是很可怕的,能否射中也可通过类似于弩箭上的望山来确定。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9-9 21:58:1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9-9 22:01 编辑

早期火枪的发展变迁

   

   


    在火器出现之前,战争中所使用的远距离杀伤武器主要是弹射武器,长弓、弩及弹弓基本上是千百年来的标准弹射武器。直到11世纪,一些先知先觉的中国人开始研究硫磺、硝石、木炭这三种化学品,这些物体的混合物被点燃后产生了轰然巨响,金光闪烁,浓云贯日。但在它最初发明的一个多世纪中,只能用于威胁和迷惑敌人,而无法直接用于作战,直到13世纪我国一位不知名的发明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火器,从此揭开了热兵器的发展序幕……


    突火枪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最早的枪械也是出现于我国的宋代,这就是突火枪。据《宋史 兵十一》记载: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燃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 也就是说,将火药填压在一根竹管里,再放一些小弹丸,火药点燃后,就会以巨大的力量将小弹丸射出相当远的距离。这就是最初的枪——一种改变整个世界战争理念的武器。虽然这种武器在当时还很简陋,但已经具备了枪械的基本特征:有枪管;以火药为发射动力;射出的弹丸有杀伤作用。

    火门枪

    火药传至欧洲的精确日期无从考证,但罗杰.培根的巨著中曾经留有关于这方面的只字片语。虽然并不确凿,但欧洲很可能于13世纪中叶了解了黑火药的制作方法,并且首次利用黑火药发射弹丸大概是在14世纪。瓦特.得.美尔米特撰写的两份文献的页边空白处勾勒了这种武器的草图,并配以文字说明,两处都表现了披甲戴盔的骑士点燃放在枪尾部罐状器皿中的火药,也就是说,采用了金属制造枪筒。这就是欧洲的第一代枪械——火门枪。采用金属制枪筒相对于竹制的突火枪来说又是一个重要进步。

    绝大部分火门枪是前装枪,即火药和弹丸通过枪口装入,再推至后膛。在弹膛后部的合适位置钻一个小孔,这就是火门,通过火门点燃火药,使弹丸发射出去。初始时的点火方式尚不明确,美尔米特手稿中的骑士可能是使用一把钳子夹着一个烧红的铁块,也可能是握着火光余烬的苔藓来点火。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是用物体的燃烧端在火门处点燃火药,形成爆炸,从而发射弹丸。

    我国元朝出现了“火铳”,分“手铳”和“碗口铳”两种:其中手铳为单兵手持使用,相当于枪;碗口铳较大,发射时置于架上,是后来的炮的雏形。手铳实际上就是我国的火门枪,它的原理和欧洲的火门枪没什么区别,都是通过火门引燃火药,射出弹丸。最早有明确记载的火铳制于1332年,只比欧洲晚6年。

   

   

    火绳枪

    火门枪只能用手直接点燃火药,十分不便,因此大概在15世纪早期,欧洲发明了一种控制点火的枪机——火绳枪机,使枪的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所谓火绳,就是将一根麻绳经过销酸钾或其他化学药品的浸泡,以使它的燃烧速度很慢,大约为每小时10cm左右,从而可以随时用它点燃火药,这种原理类似于我国古代所使用的油灯的灯芯。火绳枪枪身侧面安装一个蛇形管,火绳就插在蛇形管上,使用时用手推蛇形管或扳动下方相连的扳机,使上部向前旋转,火绳的点火端接触到火门中的火药,将其点燃。早期的枪械制作得都不精密,火药燃气压力和弹丸的不同造成了弹道曲线的变化,所以那时人们基本上凭直觉进行瞄准。

    火绳枪的装填很繁琐,首先要将火绳自蛇管中拿出,将一定数量的火药粉通过漏斗灌入枪中,然后拿出铅弹,以油布包裹后塞入枪中。从枪身下方卸下推弹杆,将弹丸推入弹膛,以使其压在弹膛中的火药上。然后,在靠近引火孔的枪身侧面的小药锅里装满第二个火药箱中的优质细粒火药——点火药。为避免点火药被风吹走,用一个锁眼盖将其盖住,然后将火绳重新装入蛇形管,便可击发。

    早期的火绳枪枪管是由一根102mm长的厚重长筒制成,因为太沉,一般士兵很难将其支撑好并平稳瞄准。为解决这一问题,枪托便应运而生了,使用枪托可以帮助枪手开枪时保持平稳。渐渐地枪托进行了改进——这其实是一种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发展,使有效瞄准成为可能。小型火绳枪也在16、17世纪问世,很受骑兵的欢迎。

    火绳枪制作简单,生产成本低,在欧洲军队中广受欢迎,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射速太慢,而且装填繁琐,战场上很少有机会射击第二次,所以放一次枪后,武器的空壳宛如鸡肋,弃之可惜、留之无用,何况,还是笨重的“鸡肋”!

    各国各地区火绳枪的原理均无太大区别,但其枪托的造型却融入了各个国家的民族特征,可谓丰富多彩。

   

  

    我国火绳枪的制作技术最早是由欧洲经日本传入而来,称为“鸟铳”,虽比欧洲晚了100年,但这种武器在我国普及得很快,据记载,1558年,明政府一次就制造鸟铳1万支。而且,我国的鸟铳又有许多独特的创新。

    赵士桢是明朝后期杰出的火器研制家,他年幼时,家乡屡遭倭患,成年后不惜自解私囊,潜心研制火器,设计和试制了多种火绳枪,有噜密铳、翼虎铳、三长铳、掣电铳、迅雷铳、鹰扬铳、震叠铳、奇胜铳等。其中噜密铳在尾部装有刀刃,在敌人逼近时可作斩马刀使用;震叠铳为双管火绳枪,与倭寇作战时,因为倭寇知道火绳枪只能打一枪,于是在明军射完第一枪时就冲上来,但哪知震叠铳能连续发射两次,第二枪正好射中冲上来的倭寇,给其以重大杀伤;迅雷铳更是有5支枪管,共用一个火绳枪机,枪管轮流发射。

    明朝嘉靖后期还研制了一种“连子铳”,它的铳身用铜合金制作,铳膛后部装填火药,火药事先装在一节一节的小纸筒中,纸筒间都用纸相隔,中通一孔,插一根火药线,火药线相互连接。各纸筒自铳底首尾相接,每节火药发射一枚弹丸。铳膛中部竖有一个铁筒,装满弹丸,先由第一节纸筒中的火药发射第一发弹丸,发射完后第二节火药自动引燃,同时第二发弹丸自动落入铳膛,正好被第二节火药发射出去,如此循环以实现连发。这种连子铳已经具备了全自动枪械的雏形,当然在没有可靠定装枪弹的情况下,它的技术很难发展成熟并被普遍装备。

    清朝以后,“鸟铳”改称为“鸟枪”,本质上仍然是火绳枪。

    火绳枪简单的构造是军队对其予以采纳的关键因素。其另一个优点是使用方法非常简单,稍微一学就会。但是火绳枪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缺点——为保持备战状态,火绳必须是一直点燃的,因此,雨天作战就大受影响;另外步兵夜行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火绳的亮光会暴露自己的行踪;暴露的燃烧火绳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因为战争中往往都会有大量火药残留在地面上,由此引发的事故不胜枚举;边骑马边手持燃烧的火绳所出现的问题更多。这些严重缺点压过了其制作简单及成本低廉这样的优点,于是,一种新的点火方法——转轮打火枪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明代神器谱中的鸟铳,依次为:

    a-噜密铳,长约190cm,用火药四钱,铅弹三钱,枪托上装有钢刃,可掉头格斗;

    b-西洋铳,长约185cm,用火药一钱,铅弹八分;

    c-掣电铳,长约185cm,用火药二钱五分,铅弹二钱,使用子铳;

    d-迅雷铳,有5支枪管,各长60cm,共用一个火绳枪机,轮流发射

   

    转轮打火枪

    16世纪早期,经研究发现,欧洲蕴藏丰富的硫矿石和钢轮互相摩擦可以产生火花。转轮打火枪机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发明的。它的上方有一个名为“狗头” 的转动臂,其头部夹有一块矿石,转动臂压下后,硫矿石抵在表面有一系列凹槽的钢轮上。扣动扳机时,弹簧驱动相连的链条带动钢轮旋转,摩擦矿石产生火花,火花落在药锅上的发射点火药上,将其点燃。这个装置就是转轮打火装置,直到17世纪末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一些武器中。

    转轮打火枪有许多优点,最主要的是可提高武器的实用性。拿起枪—扣住扳机—火药点火,整个操作过程简便,而且它的机械构造可以以任何尺寸组装,可长可短,所以转轮打火枪既有长枪,也有手枪,只要制造者的技术能满足要求就可以。

    虽然转轮打火枪有上述优点,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缺点,即构造非常复杂,制作相当困难,而且受挤压时容易损坏,所以成本高昂,应用也仅限于保镖和某些骑兵组织。但转轮打火枪后来的发展对战争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装备火器的士兵第一次可以行动迅速地轻装上阵了。

    由于转轮打火枪本身就已经非常昂贵,因此制造者们也不吝惜给它配以华丽的装饰。镏金错银者有之,镶嵌宝石者也有之,使转轮打火枪作为一件武器的同时,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到了现在,奢华的转轮打火枪尤其受枪械收藏家的钟爱,一些欧洲博物馆收藏的转轮打火枪更是被视为“国宝”。

    转轮打火枪多见于欧洲,亚洲及我国的转轮打火枪出现得很少,清朝康熙皇帝有一支御制自来火二号枪,全长1335mm,枪筒长903mm,口径11mm,采用的就是转轮打火枪机。

   

     

     

    燧发枪

    枪炮制造家们总是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寻找成本低廉的制枪方法。转轮打火枪的机械点火相对于火绳枪的火绳点火优越性明显,但做工复杂、成本高昂的缺点又严重制约转轮打火枪的生产,于是制造商们费尽心思寻找一种可以替代转轮打火,同时又较为简便的机械装置。

    其实在16世纪早期,也就是转轮打火枪出现的同一时期,就已经有了一种简单的装置,据记载,其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及波罗的海周边地带,现被称为“波罗的”火枪。该枪设计有由弹簧驱动的转动臂,头部夹着燧石,转动臂向下旋转时,燧石与引火药盘上的钢板摩擦产生火花,火花落入药盘点燃引火药。

    在意大利和德国的南部,以波罗的火枪为基础设计出了更为精致的武器,这就是后来使用达300年之久的“燧发枪”。燧发枪构造简洁,安全性也很好,如果转动臂脱离引火药盘,就不可能打击出火花,武器也就不会发射。到了1580 年代,就有人将引火药盘盖和钢板连在一起形成“L”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火镰”,但直到17世纪中期才被广泛接纳。这样连接的优点是使整个结构简单化,因为燧石击打火镰面时,引火药盘盖(与火镰一体)同时被打开。

    17世纪早期,法国枪炮制造商设计了一款新型燧发枪,首次采用了待发机构,使枪械更加可靠。

    燧发枪可靠、便宜,燧石片可以供30发弹使用。虽然机械构造颇有功效,但哑火现象时有发生,大风使火花转向,雨淋阻碍火花形成,都会使枪不打火。其更严重的缺点就是延时发火,击铁前摆摩擦火镰,火花落入引药盘,火药点燃,火焰穿过引火孔进入后膛,点燃主火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因此,射击移动的目标前必须考虑延迟时间,但因为延时并不是一个常量,所以要做到精确无误绝非易事。

    明朝末年,我国另一位杰出的火器研制家毕懋康发明了一种“自生火铳”。从毕懋康所著的《军器图说》上看,自生火铳已经是一种较为精良的燧发枪,基本和欧洲保持同步发展。可惜的是,自生火铳生不逢时,即将覆灭的明朝,已无力将武器更新换代,而改换门庭的清朝统治者目光短浅,片面强调所谓“骑射乃满州之根本”,并不重视火器的研制。新型的枪械只作为皇帝的玩物,普通士兵仍然使用落后的鸟枪。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时,英军已经由燧发枪进一步换成了更先进的击发枪,清朝军队仍然用火绳枪及大刀、长矛作战,焉能不败!

    我国清代火器制造专家戴梓还研制成功一种“连珠火铳”,其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与近代的半自动步枪颇为类似。连珠火铳形若琵琶,火药和弹丸皆装于铳背仓内,以机轮控制,其铳机有二,“相衔如牝牡”。当扳动第一个铳机时,火药和弹丸自动落于铳膛,与此同时,第二个铳机随之而动,撞击火石发火点燃火药,将弹丸推出铳管,如此循环不止,一次可以连续发射28发枪弹。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在17世纪末亦属十分先进的火器,故纪昀称之为“奇器”。但可惜的是,随着清帝国统一战争的胜利结束,加之,清朝统治者军事思想的保守,这种先进火器“当时未通用,器藏于家”,使中国轻武器错失了最后一次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由于戴梓在火器方面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同样为康熙王朝试制火器的欧洲传教士南怀仁的妒嫉,他用诬陷的手段使戴梓流放铁岭,后虽然被赦,却病死在回京途中。一个精研西方火器的中国专家,却被一个西方人用中国式的“整人术”陷害致死,历史有时真会开玩笑!

   

   

     

    击发枪

    苏格兰巴哈维亚的一个牧师瑞卫.亚历山大.福赛斯善于思考且天生具有科学家潜质。他本人善射击,并想尽办法减少燧发枪的延迟。同时,福赛斯还是一位大胆创新的业余化学家,他发现了一种性能不稳定、急剧打击就会产生爆炸的化学物质——雷酸盐。雷酸盐的使用是轻武器发展史上又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使用雷酸盐的火帽的出现及应用使“点燃发火”进步为“打击发火”,这也就是 “击发枪”这个名称的由来。从这个意义来说,直到现在所使用的枪都应该属于击发枪,但出于历史习惯,击发枪这个词特指最早出现的这种依靠打击火帽发火的枪械。

    福赛斯为这种化学物质制作了精致的配件。用一个小型、中空的金属器皿取代以往的药盘,称为“气瓶”,里面装有一定量的雷酸盐。气瓶倒转过来时雷酸盐颗粒能进入引火孔。引火孔中沉积了一些雷酸盐的颗粒后,气瓶返回原始位置,并带动活塞运动,使活塞底端直接置于雷酸盐颗粒之上。击锤(而不是夹着燧石的击铁)前摆驱动活塞打击雷酸盐颗粒,雷酸盐颗粒爆炸产生火花,传入引火孔点燃主火药。

    这种使用化学物质来取代机械方式点火的装置并未立即产生影响,因为这种装置过于复杂,可靠性不好,甚至相当危险。经过多方探索,后来有人将药粉放进纸卷中制成火帽,这就大大加快了发射速度。

    继纸火帽之后,究竟是谁率先造出铜火帽是火器史上至今难以定论的问题。许多著名制造者及枪手均声称对这项技术有发明权,如伦敦人麦顿、著名枪手豪克、法国人布赖特等。最近研究显示,伦敦著名的枪炮制造者杜斯.艾格可能是第一人。但大家公认的是一个后来定居美国的英国人——乔舒亚.肖,他声明于1815 年发明铜火帽,但在1822年才申请专利。不管究竟谁该享此殊荣,但铜火帽的发明的确意义重大,它使现代枪械初具雏形。

    击发枪简洁的构造给设计者和制造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使得各种各样的枪械设计纷纷出现,很多击发枪的外观明显带有制作国家的民族风格。在击发步枪迅速普及的同时,击发手枪也被广泛使用,设计者发挥想像力,设计了大量多管武器,2个或4个枪管的手枪大批出现,成为这一时代最为普遍的武器。

    构造简单虽能提高武器的产量,但还是需要寻求大批量生产的方法。鉴于克里米亚战争中武器显露出的各种缺点,英国政府决定扩建生产中心,于是举世瞩目的恩菲尔德轻武器工厂因此开工。高效的机器设备引进之后,一直靠手工制造的线膛枪管就可以通过机器高速制造了。劳动力和成本大大削减,政府也不再大规模依赖私人承包商。

    我国虽在嘉庆、道光年间也有过击发枪的制造,但数量非常少,未能普及,军队装备的仍然是落后的鸟枪,这时的中国已经被世界轻武器发展的大潮远远抛在了后面!

   

     

    击发式转轮手枪

    从火绳枪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在为研制能连续多发发射的枪械而绞尽脑汁,期间虽然也有过很多巧妙的设计,但都没能成为主流武器。一直到击发枪出现以后,多发发射的武器才真正登堂入室。现在常见的转轮手枪最初就是为了能实现多发发射而研制的。其发明者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美国柯尔特公司的创建人——塞缪尔.柯尔特。他分别于1835年12月在英国、1836年2月在美国取得专利。

    1849年柯尔特制造出了著名的袖珍转轮枪,成为之后十多年枪械中的典范。 1851年,他制造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即所谓的“海军”式手枪,也称作“老牌海军”。这是一款6发转轮手枪,枪管长191mm。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展示会上,柯尔特展示了自己的手枪,令全英国的达官显贵叹为观止,而柯尔特也认为这些人将对自己的产品订单大有帮助,于是信心百倍地迎接成功的到来。1851 年,他在伦敦开办了工厂,装配美国工厂提供的部件。

    也许是因为英国枪炮制造商不欢迎外来竞争者进入自己国家的市场,也许是由于柯尔特与伦敦及伯明翰转轮枪厂商多次不愉快的交易,柯尔特发现他的转轮手枪销量远远低于预计。

    1860年代,许多英国制造商已能制造性能优良的转轮手枪,较柯尔特的产品更具考究的装饰,且在许多细节上加以变通。

    大约在19世纪中叶,一种更为简约的、名为“胡椒盒”的连发转轮手枪悄然问世。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手枪有5或6个枪管,这些枪管沿圆环排列,形成枪管束,并可绕枪管束中心转动,每个枪管都有自己的弹膛。大部分胡椒盒手枪均采用双动发射机构,扣压扳机时,枪管束旋转,同时击锤抬起,扳机扣到底时,枪管束停止转动,某根枪管对正击锤,同时击锤落下、击打枪管尾部的火帽,发射弹丸,再扣扳机,则重复上述动作。

    虽然转轮枪和胡椒盒手枪性能都很不错,但如同这个时期所有的火器一样并非完美,如装药特别缓慢、不方便。无论是枪是炮,大量火药粉必须倒进枪身或弹膛,并且需用软物将其塞紧,然后将枪弹用另外的软物塞紧。这很费时间,这一缺点在出现定装枪弹以后才得以克服。

    世纪交替之时,自动装填手枪诞生了。1893年博查特手枪研制成功,后来乔治.卢格在该枪基础上研制出了非常著名的P08手枪——这就是最早的半自动手枪,我们习惯称之为自动手枪。此刻也出现了机枪。由此,火器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的模式。

    从13世纪中叶我国宋代出现突火枪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意义武器的诞生,在600多年发展历程中,火器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中前行,终于步入了现代武器发展轨道。而现代轻武器在百年历程中又书写了更为辉煌的一页。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4-5-18 21:27 , Processed in 0.02272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