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治·比捷(Georges Bizet,1838-1875)(有些著作中也翻译为“乔治·比才”),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法国作曲家比捷1838年出生在巴黎。他10岁入巴黎音乐学院,17岁时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20岁时获罗马大奖,到意大利留学3年。此时的比捷一心一意想做一位优秀的歌剧作曲家。他陆续创作了3部歌剧:《采珠者》、《佩思的美女》、《加米雷》。在这些作品中,比捷的配器技巧和音乐结构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此后,比捷又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是都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1872年,他应邀为法国文学家都德的戏剧《阿莱城的姑娘》配乐。当时,只允许他用26人的小乐队,但这并没有束缚他的才能,反而使他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创作出了这首至今仍在世界各国上演的名曲,充满异国情调的和声和大胆的配器,为他赢得了名声。
《阿莱声的姑娘》的成功,使他被委托以梅里美的著名小说《卡门》改编的脚本创作一部同名歌剧。这部歌剧获得了最大成功,但是,它的首演却是失败的。也许是过分强烈的节奏让人难于接受,也许是认为作品不够高雅,演出中观众陆续退场,整个剧场吵吵闹闹,演出只好草草收场。但是在此后的3个月里,它却演出了37场。比捷羸弱的身体经不起这样的刺激,3个月后,他就去世了,年仅37岁。比捷去世以后,巴黎喜歌剧院停演了这部作品。但是,它却在维也纳、布鲁塞、伦敦和纽约等地不停地上演。5年之后,它重新登上巴黎舞台,这一次,受到观众狂热的欢迎。正像柴科夫斯基在l880年所预言的:"《卡门》10年以后将成为世界上是流行的歌剧"。现在,《卡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