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查看: 2393|回复: 8

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复制链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3-5 21:31:3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5 22:27 编辑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任沁沁 隋笑飞) 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3日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并在2年时间内逐步实现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三次交会对接试验。

    此后,“天宫一号”可以被改造为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通过神舟五号和六号已圆满完成,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完成了多人多天飞行,而且能准确回到预定地点;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要攻破四项技术关键,为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做技术准备。

    戚发轫介绍说,空间实验室阶段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阶段。它的第一项技术关键是出舱活动,神舟七号完成了这个任务;第二个技术关键是交会对接,通过“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2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太空对接,突破并基本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目前,国外交会对接技术已趋成熟,开始应用在大型航天器组装上。

    而第三个技术关键是补加,为飞行器补给推进剂、空气、水、食品等;第四个关键则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戚发轫透露说,神舟八号是无人飞船,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是载人飞船,将搭载2到3名航天员。届时,飞船上不排除搭载来自台湾的种子。

    此外,低碳的理念也被应用到航天科研中。“原来的推进剂主要成分是有污染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现在将逐渐改用液氧、煤油等。”戚发轫说。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萨鲁

x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3-5 21:42:1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5 22:11 编辑

日本希望号太空实验舱. ISS JAXA JEM module日本实验舱(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JEM)“希望”号(Kibō,Hope),是日本对国际太空站(ISS)的贡献,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2001年9月制造完成,也是国际太空站上最大的舱组。“希望”号实验舱将是日本首个太空实验舱,主要研究项目为太空微重力,另外还将关注医药、生物、生物技术和通讯等领域。“希望”号实验舱由舱内实验室、舱外实验平台和舱内保管室等部分组成,是日本的载人航天器。这次由三菱重工业公司名古屋航空航天系统制造厂完成的是舱内实验室,它使用铝合金制作而成,呈圆桶形,全长11.2米,外径4.4米,内径4.2米,重152吨,耗资 380亿日元。在这座实验室里,将安装实验设备和空调器等控制装置以及通信器材、电力供应装置等,可供4名宇航员进行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各种科学技术实验研究活动,舱外安装有机械臂,能够通过遥控实施舱外作业。
结构组成
  它包含四个模组:
  “加压模组”(Pressurized Module,PM),为一长11.2米、直径4.4米的圆柱型模组,是日本实验舱的核心模组。它包含十个国际标准组件挂架(International Standard Payload Rack,ISPR)。
  “曝露设施”(Exposed Facility,EF),又被称为“平台”(Terrace),位于PM锥体左舷气密舱外侧,装设在此的各种实验被直接曝露在太空环境里。
  “实验后勤模组”(Experiment Logistics Module,ELM),包含服务PM的加压和EF的不加压部份,主要做为储藏和移动物品使用。
  “遥控操纵系统”(Remote Manipulator System,JEM RMS),是一机械手臂,装在PM锥体左舷,主要用来服务EF和移动物件到EL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萨鲁

x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3-5 21:49:3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5 22:18 编辑

欧洲哥伦布号太空实验舱.哥伦布实验舱作为国际空间站永久实验并提供内部酬载在多种学科的研究领域材料学、可变的物理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实验室。另外,外部酬载设施用于实验和应用在空间科学、地球观察和技术领域。
  “哥伦布”实验舱作为国际空间站的重要组件,是欧洲航天局对空间站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是欧洲载人航天飞行计划的关键所在。欧洲航天局空间站项目经理阿伦-斯科特勒在美国宇航局肯尼亚航天中心说:“‘哥伦布’是我们的基石,我们的婴儿,我们的太空舱,我们的实验室。那将是我们明天的实验室,不见得配套完善,但它是我们工作的起点。”
  “哥伦布”实验舱重达13吨多,6日下午,美国东区时间4时31分,将随着“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STS-122任务组升空。实验舱以横跨大西洋的欧洲探险家哥伦布命名,欧洲开发这一实验舱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经历过数次推迟,先是欧洲航天局推迟,后是国际空间站建设之初被俄罗斯推迟。再后来,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惨剧,发射又被美国宇航局推迟。
  斯科特勒称,欧洲航天局750多名成员和支持者赶到了肯尼迪航天中心打算向这一23英尺(7 米)长的太空舱道别。他说:“这是欧洲人的机会,他们将分享我们的欣慰自豪和成功的喜悦。”“哥伦布”实验舱将被放在航天飞机的货舱里运送到太空。明年初,欧洲航天局将发射5个自动运输飞行器(ATV)中的第一个“儒勒·凡尔纳”,它将为国际空间站输送食物、水和其他重要供应品。
  欧洲航天局自动运输飞行器(ATV)资深顾问,航天局宇航员吉恩·弗朗西斯·克雷夫提到这一太阳能动力的无人货运飞船时说:“它就像一个大圆筒,但是,它有翅膀,像蜻蜓一样。”自动运输飞行器将被安置在欧洲阿里安5火箭的顶端发射,明年2月,当“儒勒-凡尔纳”为期15天的飞行试验结束后,补给舱将为国际空间站输送5.5吨货物,以及饮用水、氧气和燃料。
  到目前为止,欧洲航天局已经在国际空间站上花费了50亿欧元(70亿美元),到2015年有望共投入90亿欧元(130亿美元)。斯科特勒称,欧洲航天局17成员国的10个国家已经为这一投资作出了贡献。他说:“今天,我们一起从事着精彩工作。欧洲17成员国协作制作太空船,这非常重要。”
  “哥伦布”和自动运输飞行器货运飞船是欧洲航天局对国际空间站的最大贡献。作为建设国际空间站其他太空舱和部件的回报,欧洲每隔几年便可送自己的宇航员在空间站上进行6个月的探测任务。6日,法国宇航员利奥波德-埃哈兹将与德国宇航员汉斯-西里格一同搭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埃哈兹是欧洲航天局的第二个在国际空间站常住的宇航员,STS-122任务组离开后,他将加入国际空间站的16远征队。
  斯科特勒说:“这对欧洲来说非常重要。驻留空间站的欧洲宇航员对于增进欧洲年轻人对科学和太空的兴趣至关重要。欧洲必须是高科技的大陆。”
技术数据
  舱组总长度6871毫米
  直径4477毫米
  总内部容量75立方米
  酬载机架的总容量25立方米
  无酬载质量10275公斤
  发射最大量12775公斤(2500公斤酬载)
  最大量酬载9000公斤
  在轨道最大质量21000公斤硬件构成
  Biolab,流动性科学实验室,欧洲生理舱,欧洲机架、欧洲运输载体、资料和任务电脑、多通孔道、记忆单位摄像机,萤幕音像系统,主要警报光盘区,灭火器、便携式的呼吸器、舱组阀门、风扇热量控制系统阀门,配电组件,测距电脑、热转换器、循环风扇和外部酬载设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萨鲁

x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3-5 21:52:1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5 22:25 编辑

在空间站技术上,我国不但早就落后于俄罗斯与美国,实际上也落后于欧洲与日本.这种落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与技术实力的落后.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3-6 19:56:4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6 20:04 编辑

美国天空实验室.美国第一个环绕地球的试验性空间站。全长36米,直径6.7米,重82吨。它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轨道高度约435公里,运行周期93分钟,倾角50度。由轨道工作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阿波罗”飞船5部分组成,全长36米,最大直径6.7米,重约80吨。航天员由“阿波罗”飞船接送。自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先后接纳过3批航天员,每批3人,在站分别工作了28天、59天和84天,进行了270多项研究实验,拍摄了18万张太阳活动的照片、4万多张地面照片,还进行了长期失重人体生理学试验和失重下材料加工的试验。1979年7月11日进入大气层烧毁。
  由5部分组成:
  
  (1)轨道工场:空间站的最大部分,这是一个“二层小楼”,下层供宇航员睡觉、准备食品、吃饭、整理个人卫生、处理废物,并进行一些实验工作,上层有一个大工作区和贮水箱、贮放食物箱、冷冻箱以及实验设备、用品。轨道工场外面有一个薄的铝制防护罩,发射时这个罩紧贴在轨道工场上,到大气层外自动张开,防护罩距轨道工场127毫米,它遮挡阳光使舱内保护合适的温度,并可防止流星碰撞;
  (2)气闸舱: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的进出口;
  (3)对接接合器:提供与指令服务舱对接的接口;
  (4)太阳观测台:可载人的天文观测台;
  前4部分合称“天空实验室1号”。
  (5)指令服务舱,即阿波罗飞船的指令服务舱,又称为“天空实验室2号”。工作舱是天空实验室的基本部位,是宇航员主要的工作和生活舱室。舱内设有实验室的基本部位,是宇航员主要的工作和生活舱室。舱内设有环境控制系统,它能给宇航员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室温为15.6~20℃。太阳望远镜是天空实验室上的一个天文台,可以拍摄太阳的紫外光线和X射线等,获得精细的日冕照片。在天空实验室里有作业室兼实验室、食堂、寝室、厕所等。为发挥航天站能长期居住的优势,“天空实验室”的生活设施考虑得极为周全。与以往狭窄的飞船相比,具有368立方米容积的“天空实验室”的生活要舒适得多。它有11个食品贮藏器和5个食品冷冻器,可贮藏907千克食品,不同种类的冷热食品分装在金属盒内。另外,卫生设施大为改善,有沐浴、香皂、毛巾和大小便袋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萨鲁

x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3-6 20:03:0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6 20:06 编辑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是苏联/俄罗斯的第3代空间站,亦为世界上第一个长久性空间站(设计成在轨多模块组装,站上长期有人工作。世界上第一个非长久性空间站是苏联于1969年1月弗拉基米尔·沙塔洛夫 驾驶的“联盟 4 号”飞船同“联盟 5 号”飞船实行了接近和对接。“联盟 5 号”上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叶利谢耶夫和叶夫根尼·赫鲁诺夫穿上宇宙服进 入了“联盟 4 号”。苏联人把对接后的组合飞船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轨道倾角为51.6度,轨道高度300~400千米。自发射后除3次短期无人外,站上一直有航天员生活和工作。
  和平号核心舱于1986年2月20日发射,它提供基本的服务、航天员居住、生保、电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联盟-TM载人飞船为和平号接送航天员,进步-M货运飞船则为和平号运货。?和平号核心舱共有6个对接口,可同时与多个舱段对接。到1990年,苏联只为和平号核心舱增加了3个对接舱:即1987年与核心舱对接的量子-1(载有望远镜和姿态控制及生命保障设备)、1989年对接的量子-2(载有用于舱外活动的气闸舱、2个太阳电池翼、科学和生命保障设备等)、1990年对接的晶体舱(载有2个太阳电池翼、科学技术设备和一个特别的对接装置,它可与美国航天飞机对接)。俄罗斯自1995年起发射了3个舱,先后与和平号对接,这3个舱是:1995年发射的光谱号(载有太阳电池翼和科学设备)和一个对接舱(停靠在晶体号特别对接口上,用于与航天飞机对接)以及1996年4月26日发射的和平号的最后一个舱体--自然号(载有对地观测和微重力研究设备)。自此和平号在轨组装完毕。全部装成的和平号空间站全长87米,质量达175吨(如与航天飞机对接则达223吨),有效容积470立方米。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苏联曾发射了两代7艘礼炮号空间站。它们采用舱段式结构,由几个不同形状和尺寸的舱段组成,所有的仪器设备只能装在舱段内和舱段外表面。这种设计思想使礼炮号空间站外形简单,容易实现,所有硬件少,造价较低,可以用质子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入轨。它除了有投入工作迅速的优点外,不需要在轨道上对接组合或装配大型系统的复杂过程,因而风险和难度都比较小,安全性较高。但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规模小,不易扩展,从而大大限制了有效载荷的规模。由于所有仪器设备只能布置在舱段内,因此很难合理地布置站上的分系统和有效载荷,不同性质的载荷不能做到相互独立,不可避免地造成不期望的影响。而且由于各种载荷的安装十分紧凑,也使得出现重大故障时系统很难修理或更换。基于上述原因,苏联又发展了第三代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计划正式制定是在1976年。它采用组合式积木结构。空间站主体仍然是一个舱段结构。它的总长13.13米,最大直径4.2米,总重20.4吨。它由4个基本部分组成:球形增压转移舱,直径2.2米,上面装有5个直径0.8米的对接窗口,径向1个,侧部对称4个;增压工作舱,这是空间站的主体,总长为7.67米,两个柱形段的直径分别为2.9米和4.2米,不增压服务-动力舱,位于空间站尾部,除装有主发动机和推进剂外,还装有天线、探照灯、无线电通信天线等;增压转移对接器,长1.67米,直径2米,位于服务-动力舱中央,提供第6个对接通道。1986年2月20日凌晨,一枚三级质子号运载火箭将和平号空间站主体发射升空。1986年3月13日,苏联发射了联盟T-15飞船。宇航员基齐姆和索洛维耶夫驾驶飞船于15日同和平号对接,并成为新空间站的第一批乘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空间站进行全面检查。1987年2月5日,联盟TM-2发射,两名宇航员是罗曼年科和拉维金。1987年3月31日,苏联用质子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个实验舱——量子1号,开始了和平号积木空间站的正式组装工作。
  量子专业实验舱共有5个,分别是天文物理舱、服务舱、晶体舱、光学舱和自然舱,用于天文观测、对地观测、材料实验与加工、生物医学实验等。量子1号发射后于4月12日同和平号硬对接成功。其余各舱分别于1989年11月26日、1990年5月31日、1995年5月20日、1996年4月23日发射,它们与和平号对接后,组装工作全部完成。完整的和平号空间站全长达87米,质量达123吨,有效容积470立方米。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长期载人空间站,自诞生之日起,共在轨道上运行了15载,大大超过了5年的设计寿命。它绕地球飞行8万多圈,行程35亿公里,进行了2.2万次科学实验,完成了23项国际科学考察计划。共有31艘联盟号载人飞船、62艘进步号货运飞船与其实现对接,还9次与美国航天飞机对接和联合飞行。宇航员从这座“人造天宫”进行了78次太空行走,舱外活动的总时间达359小时12分钟。先后有28个长期考察组和16个短期考察组在上面从事考察活动,共有12个国家的135名宇航员在空间站上工作。宇航员在空间站上进行了大量生命科学实验、空间材料学和医学实验,取得极为宝贵的成果和数据。拍摄了许多恒星、行星的照片,进行了基本粒子和宇宙射线的探测,大大扩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探索了从太空预报地震、火山爆发、水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和平号空间站创下了多个世界第一:它是在太空工作时间最长、超期服役时间最长、工作效率最高、接待各国宇航员最多的太空站,俄罗斯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创造了单人连续在太空飞行438天的最高纪录。此外,和平号空间站还在试验人造月亮、空间商业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获得了大量数据及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成果,为开发利用太空和人类在太空长期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医学领域,研究了在太空使用的药物处方、宇航员飞行后的体力恢复方法。在生物学领域,研究了蛋白质晶体生长、高效蛋白质精制、特殊细胞分离、特种药品制备等。在材料和空间加工领域,进行了600多种材料实验,制造了半导体、玻璃、合金等35种材料。在对地观测方面,发现了10个地点可能有稀有金属矿藏,117个地点可能有油脉存在。在天文观测方面也做出了许多重大发现。此外,还开发了大量空间新技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萨鲁

x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3-6 20:19:5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6 21:12 编辑

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迄今为止最大的载人空间站。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 该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11个国家,正式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爱尔兰)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其设计寿命为10~15年,总质量约423吨、长108米、宽(含翼展)88米,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载人舱内大气压与地表面相同,可载6人。国际空间站结构复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能电池等部分组成,建成后总质量将达438吨,长108米。其主要结构是:
  (1)基础桁架。它用来安装各舱段、太阳能电池板、移动服务系统及站外暴露试验设施等。
  (2)居住舱。它主要用于航天员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厕所、淋浴、睡站和医疗设施,由美国承担研制和发射到太空。
  (3)服务舱。它内含科学仪器设备等服务设施,也含一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
  (4)功能货舱。它内设有航天员生命保障设施和一部分居住功能(如厕所、卫生设施等),以及电源、燃料暂存地等,舱体外部设有多向对接口,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
  (5)多个实验舱。其中美国1个、欧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美国、日本和欧空局的3个实验舱将提供总计为33个国际标准的有效载荷机柜;俄罗斯的实验舱中也有20个实验机柜。另外,日本的实验舱还连有站外暴露平台,用于对空间环境直接接触实验。
  (6)3个节点舱。它们由美国和欧空局研制,是连接各舱段的通道和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口。此外,节点1号舱还可作为仓库,用于存储;节点2号舱内有电路调节机柜,用于转换电能,供国际合作者使用;节点3号舱为空间站的扩展留有余地。
  (7)能源系统和太阳能电池帆板。它们由美国和俄罗斯两国提供。
  (8)移动服务系统(遥控机械臂)。它由加拿大研制。国际空间站在组装阶段,其主要设施由俄罗斯的质子号火箭、欧空局阿里安5号火箭以及美国的航天飞机发射运送。组装完成后的运输工作由美国的航天飞机、俄罗斯的联盟-TM飞船及进步号货运飞船完成。
  到2000年7月为止,国际空间站已有3个舱送入太空,即俄罗斯提供的功能货舱、服务舱和美国提供的节点1号舱。按计划,此后还将陆续发射加拿大制造的遥控机械臂、美国的中央桁架和节点2号舱、日本的实验舱和站外暴露平台、欧空局的实验舱和美国的居住舱等。如果顺利,预计在2006年将完成全站的组装任务。
  第一阶段,从1994年至1998年,美、俄两国完成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9次对接飞行。美国宇航员累计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2年,取得了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会对接以及在空间站上长期进行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实验和对地观测的经验,可降低国际空间站装配和运行中的技术风险。
  第二阶段,从1998年至2001年,国际空间站达到有3人在轨工作的能力。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用“质子”号火箭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部件“曙光”号多功能货舱(FGB)发射入轨,从而拉开了国际空间站在轨装配的序幕。同年12月4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部件“团结”号节点舱送入轨道,并于12月6日成功地与“曙光”号对接;2000年7月12日,国际空间站的核心组件、俄罗斯建造的“星辰”号服务舱发射入轨,同年11月2日,首批3名宇航员进驻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开始长期载人,11月30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两块翼展达72米、最大发电量为65千瓦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2001年2月7日,美国的“命运”号实验舱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4月23日,加拿大制造的遥操作机械臂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7月12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又把供宇航员出舱活动的“气闸舱”送入轨道。至此,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经过航天飞机、“质子”号火箭等运输工具15次的飞行,完成了国际空间站第二阶段的装配工作。
  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2006年,国际空间站完成装配,达到6~7人长期在轨工作的能力。此阶段先组装美国的桁架结构和俄罗斯的对接舱段,接着发射日本实验舱和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等。
  装配完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51.6°、高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可供6~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10~15年的永久载人的运行期。组装成功后的国际空间站将作为科学研究和开发太空资源的手段,为人类提供一个长期在太空轨道上进行对地观测和天文观测的机会。
  在对地观测方面,国际空间站比遥感卫星要优越。首先它是有人参与到遥感任务之中,因而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喷发等事件时,在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调整遥感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效果;当遥感器等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又可随时维修到正常工作状态;它还可以通过航天飞机或飞船更换遥感仪器设备,使新技术及时得到应用而又节省经费。用它对地球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可长期预报气候变化。在陆地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利用等方面,也都会从中受益。国际空间站在天文观测上要比其他航天器优越得多,是了解宇宙天体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其演变规律的重要手段。因为有人参于观测,再加上空间站在太空的活动位置和多方向性,以及机动的观察测定方法,因而可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通过国际空间站,天文学家不仅能获得宇宙射线,亚原子粒子等重要信息,了解宇宙奥秘,而且还能对影响地球环境的天文事件(如太阳耀斑、暗条爆发等)作出快速反应,及时保护地球,保护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器及其成员。
  国际空间站上的生命科学研究,可分为人体生命与重力生物学两方面: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促进航天医学的发展,例如,通过多种参数来判断重力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可提高对人的大脑、神经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重力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与应用有广阔的前景,而国际空间站的微重力条件要比和平号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优越得多,特别是在材料发展上可能起到一次革命性的进展。
  仅就太空微重力这一特殊因素来说,国际空间站就能给研究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航天医学、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燃烧科学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无法提供的优越条件,直接促进这些科学的进步。同时,国际空间站的建成和应用,也是向着建造太空工厂、太空发电站,进行太空旅游,建立永久性居住区,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载人航天的远期目标接近了一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萨鲁

x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3-10 17:45:1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10 17:55 编辑

中国空间实验室推迟发射:破对接难题 重新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总装备部原副部长张建启中将接受记者采访

中广网3月9日消息(记者陶宏祥 陈欣)日前有报道称中国已经选拔出女航天员,为了解消息是否属实,以及中国载人航天近期有何进展,中广军事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总装备部原部长张建启中将。

空间实验室突破关键技术,开始进入生产阶段

记者:张部长,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载人航天后续发展的趋势?

张建启代表:按照中央四号文件的精神,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突破人进入空间并且返回技术——这是一切的基础。神舟五号杨利伟等人的顺利的返回,以及神舟六号等,以这些为标记,中国载人航天已经完成了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突破两个关键技术:一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技术,第二是突破空间交汇对接技术,然后建立中国的自己小型实验室。以神七为标记,航天员出舱技术已经得到了突破。下一步突破交汇对接技术——也就目标飞行器,它实际上也是空间实验室的初步状态。等神舟八号、九号以及十号进行三次对接之后,中国航天就能完成第二步工程的任务。

预计2011年初先发射目标飞行器,接着就是神舟八号、九号以及十号的对接。神舟八号进行的肯定是无人对接,至于有人对接是神舟九号还是十号进行,要看八号对接的顺利程度。如果神舟八号交汇对接很顺利,那下面就很可能进行有人对接,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第三步是建立中国自己的空间站,二十多吨的核心舱加上实验舱,构成中国自己的小型的空间站。

记者:空间站是“天宫一号”吗?

张建启代表:“天宫一号”是空间实验室。

记者:这个计划据说要推迟到2011年。

张建启代表:空间实验室计划推迟到2011年上半年。

记者:推迟的原因是什么?

张建启代表:交汇对接技术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中国是第一次在做方面的研究。目标飞行器经过这次重新设计,它的寿命变得比较长,达到了两年。八吨重能达到两年使用寿命,这其中使用了很多新技术。另外交汇对接技术上,对数据测量、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新的技术突破。

神舟八号、九号以及十号,从八号开始就会进行很多改进——从神舟一号到七号在技术上就有很大的变化,它要成为一个崭新的天地往返飞行器,需要进行很多改进,在技术上有一些难度,在可靠性上要求更高。天地往返系统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所以为了确保成功出发,宁可稍微往后推一点,也要保证它的成功。

者:据您了解,这个计划虽然往后沿顺了一点时间,但目前进展还算比较顺利吧?

张建启代表:对。目前来讲比较顺利,所有的主要的技术都已有所突破并进入生产阶段。应该说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生产和实际测试。

记者:中国航天技术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比如生产工艺以及新材料等方面。

张建启代表:在实际生产中确实有一些困难,但都还不是不能克服。更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载人航天来说是第一位的,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中国不像美国或者俄罗斯那样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中国的国情在这里,毕竟现在经济实力比以前强了。要中国人大会议上大家讨论的民生问题依然还很多,所以在载人航天和升空探测两方面还只能适度发展。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要确保每一次发射都能够成功,这是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最大的挑战。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目前神舟飞船在宇宙中是以天为单位来计算时间的,那么将来空间站要持续使用2年的时候,对技术的要求是不会更高?

张建启代表:是的,到每一个部件可靠性都要求都更高了。表面上只是一个运行时间的延长,实际上它将发生质的飞跃。

记者:以后我们在空间站可以完成的任务,是不是比神舟飞船几天承担的任务多的多?

张建启代表:多很多,因为空间站的使用寿命基本能达到十年的周期,另外它的容积也比较大,因为核心舱就有二十吨。实际上现在我们空间实验室将来发展就会变成核心舱或者实验舱,进一步把它体积扩大,可靠性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进行的实验项目和种类都会大大增加。

记者:在太空上是不是有很多实验在地面是无法完成的,很关键的实验。

张建启代表:对,首先它具备一个失重状态,并且宇宙中清洁度等方面条件都比较好,包括一些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有很多实验地面上无法完成,要在飞船内进行。包括一些材料科学,像神舟七号搭载的固体润滑剂,那类实验就做不了,必须在空间中进行。

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是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记者:刚才也谈到我们国家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感觉到我们国家虽然度过了金融危机,但还是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军费比例都降低了,那么我们载人航天经费有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呢?

张建启代表:载人航天工程本身按照中央的要求,它是适度的发展,并且目标都是有限的,它本身是一个重点规划的工程。这方面没有受到什么的影响,国家一个方面是正常投资,另一方面在工程管理上也是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做到一个项目多种用途,中国的飞船跟国外最大的差别是,国外飞船它的留轨舱一般是作废处理,而我们精打细算,把留轨舱又做卫星来使用。

这一次神舟七号出舱活动的气闸舱,国外都是用完就报废了,而我们把它用作小卫星进行储备,为我们下一步交汇对接做一些技术储备,通过精确的管理和综合的利用降低它的消耗或者让它产生最大效益。

记者:每一分钱都要起到最大的效益?

张建启代表:对,在这方面做的很多实验,为我们其他领域也做了一些铺垫。像神舟七号就做了中继卫星的实验,这也为下一步如资源卫星等技术奠定了一个基础,我们做了很多超前的事情。

记者:同时,航天事业也不是纯投入,应该也会带来产出,也会产生经济效益吧?

张建启代表:对,航天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在航天领域,按照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计算方法,应该是1比8、9到10的投入和产出比,效益是比较高的。包括通讯卫星,现在家家收看电视等,效益是可观的。还有中国目前发展的导航卫星,产出也比较多。

除了经济效益以外,载人航天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无论美国也好、俄罗斯也好,都把这个放在第一位。第一是展示国家综合国力,另外也提高整个民族凝聚力,使整个民族团结一心,更加投入国家建设当中。在这方面产生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载人航天建设,培养了人才,拉动了经济

记者:当年为了第一个升上太空和第一个登上月球,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争的很厉害。

张建启代表:对,载人航天问题美国国内争论了40年,要不要做?为什么要做?最后才有了统一的看法。它是彰显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工程,并且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更明显。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时候面临一个困难,当时文化大革命造成人才断档,但通过对载人航天工程的投入,培养一大批新生的科学技术人才——不光在航天,电子、材料、机械加工等方面,使中国的科研水平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到很多单位去看过,以前我们欠帐很多,科研条件很差。通过这些大工程的投入——尽管投入不是很多,因为那个时候钱还很值钱,整个科研条件上去了,为中国后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特别表现在科学技术上。

记者:这是无价的财富?

张建启代表:对,特别是人才的培养。现在无论航天、电子、包括机械精加工等方面,骨干普遍都是30多到40多岁这批当时的年轻人,这是现在花多少钱也无法达到的。

记者:我们也知道进行空间站研制的很多单位在上海、天津,而新发射场建在海南,这些大型项目落户地方以后,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也很大吧?

张建启代表:对,有些项目建到天津以后,对天津渤海新区的建设是一个拉动。发射场建到海南,它对海南当地经济和群众生活也是一个拉动,带动整个海南相关产业。据了解,发射场进入海南以后,在文昌一下吸引了很多相关单位在当地投资,大约超过海南发射场投资的五、六倍,使当地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另外长远来看,将来海南发射场它重点事发射高轨道卫星以及通讯卫星,那么通讯卫星如果在西昌发射或者在海南发射有什么不同呢?在海南发射的卫星比在西昌发射的卫星寿命要延长两到三年,因为它纬度低。那两到三年,现在通讯卫星一般是三十到四十个转发器,如果从经营角度来看,那么发射两三颗卫星,多盈利增加的钱就能把发射场建设起来,所以这个经济效益也是很高的。

记者:这说明航天发展也成为国家战略投入?

张建启代表:从长远发展这是必须走的一步。现在提出环保、低碳经济等理念,因为现在运载火箭用的燃料是四氧化氮,是有毒有污染,所以我们必须发展液氢、液氧以及液氧煤油和固体燃料等新的技术,这样才能最大幅度的降低对环境污染。

中国新型航天器无毒无污染

记者:以后我们在海南发射大运载火箭都是液氢液氧?

张建启代表:是的。都是液氢液氧为燃料。新一代航天器都是无毒无污染的运载火箭。

记者:以前有的国外炒作影响海南的生态?

张建启代表:那是没有根据的,不会有任何的影响。我在海南跟他们讲的很清楚,这个火箭无毒无污染,并且严格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定的保护当前生态环境。为了保生态环境,我和工作人员曾经把发射场方圆十多平方公里进行了徒步探测,每个建筑物在什么地方都调整了布局,尽量不毁坏一棵树林来保持原生态,保护生态环境。

记者:这么多年从事载人航天的工程,有没有留下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或者感动的事?

张建启代表:载人航天工程,应该说凡是参加过的人都会有很大的感受。因为你就会感觉到不能带有任何私心和杂念,必须一心一意围绕这个事业来工作。因为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整个从事航天工程的队伍,素质要求很高的。过去的航天人都在一起工作,当时还没有系统的分工理念,比如我是发射场的、你是搞火箭的、他是搞卫星的等等。

但自从搞了载人航天以后,大家都面临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航天的安全。围绕这个目标,大家团结的像一个人一样。给我震动最大的是神舟二号发射前发生事故,发射场把火箭撞了。但出了故障以后,没有一个人有埋怨的话,没有一个人有情绪或者发什么牢骚,大家整个团结像一个人一样,加班加点把这个问题排除掉,最后顺利了完成了发射任务。

当时江主席到了现场以后,我就讲了一句话:“中国载人航天的队伍成熟了”,成熟的唯一标志,就是大家围绕一个目标团结的像一个人一样,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最大的成果,并且这个成果影响了包括卫星的各个实验队,现在整个在航天领域局面完全不同。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3-10 17:51:1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10 17:57 编辑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重约8吨。在发射天宫一号之后的两年中,中国将相继发射神舟8、9、10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

记者:我们也知道,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中国航天事业也遇到过挫折,连续发射失败,应该说载人航天也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

张建启代表:这个控制体系是很严格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冗余在里面。讲一个例子,像发动机涡轮盘的燃烧池,以前只抽检15%,但是现在有了载人航天,必须100%抽检。另外它从安全设计来讲不一样,凡是能够冗余设计都要进行冗余设计。

记者:备份了。

张建启代表:进行备份。不能冗余设计的要有安全措施,这方面考虑非常周密、非常严格。

中国女航天员选定,神九或将与男航天员一起飞天

记者:现在有消息说,新一批航天员已经初步选定了,里边是否有女航天员?

张建启代表:航天员也要建立梯队式,第一批航天员我们选了14个,这些人员从1994年到现在已经是十几年时间了,现在他们都在四十岁以上。为了航天事业的发展,现在选拔第二批航天员,5名男的、2名女的,他们都已经完成选拔阶段的任务,已经确定了人数。下一步进入对他们进行训练阶段。

记者:这两个女航天员都是从空军部队出来的?

张建启代表:都是从空军运输机队伍里边选拔出来的。女航天员选拔基本上跟男航天员选拔条件基本差不多,身体素质、包括飞行的阅历以及意志、思想状态这些心理情况,基本很男航天员没有太大差别。唯一区别就是尽量选择已婚的,已婚女性的身体、心理更成熟一些。

记者:太空环境训练比较苦、对体力要求比较高,为什么还要选拔女航天员?

张建启代表:航天就是本身就是一个人类进入宇宙技术的研究,人在空间中的生理情况也是一个研究课题,我们叫“空间生命科学”这是其一。第二个选拔女航天员是因为从载人航天开始以后,广大妇女界对这个事情就特别关心,已经再三呼吁要求有女性飞上太空,特别是神七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以后,这个呼声更高了,我们各级妇联都呼吁,航天员到香港、澳门时,港澳同胞也都强烈要求能够选拔女航天员。

记者:真正实际嫦娥飞天的梦想。

张建启代表:对,嫦娥飞天梦想。这也是为满足广大妇女同志的心愿应该做的一项工作。同时,女性忍耐性,从科学分析来讲,可能也比男性强一些,使她们可能在空间表现会更优秀一些,我们当然会通过她们在空间的表现来得出结论。

记者:下一次载人航天大概是神舟九号吗?

张建启代表:神九能不能上去,要看八号交汇对接是否顺利。如果神舟八号无人交汇对接很顺利也可能在神舟九号进行就实施。

记者:神舟九号要和“太宫一号”对接?

张建启代表:神八就要对接。

记者:是否是无人对接?

张建启代表:神舟九号按原计划也是无人对接,但是九号和十号都具备载人的条件。

记者:下一批我们载人上去会是几个人,都是女性航天员,还是男女一同上去?

张建启代表:这个还没有具体的规划。要根据他们的训练情况——特别是女航天员。因为航天员的训练周期一般是三到四年,还要看她们的训练成绩,以及各个方面来综合评价。

记者:空间站对接,一般载员几个人?

张建启代表:中国飞船最大载员是三个人,这是设计定死的。究竟每一次飞行搭载几个人,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再定。

记者:有没有计划,下一次载人会是男女飞行员一同上天呢?

张建启代表:有这个可能。现在有两个女航天员,至少能选择一个。

记者:男女混合上天可能性比较大?

张建启代表:对。

记者:你说的选拔条件,我想问一下,女航天员在训练中间和男航天员是不是一样?

张建启代表:基本是一样。

记者:周期也一样?

张建启代表:周期也差不多,因为通过第一批航天员训练已经有了经验了。这样在以后的训练会更快一些。

记者:你现在了解女航天员训练怎么样?现在好象挑选两个,备份好多个?

张建启代表:挑选是两个,一般进去也是定两个了,一般最后会调到航天员队伍里边。

记者:现在有几个女航天员接受训练?

张建启代表:因为从空军飞行员里边选拔,然后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确定两个作为预备航天员。

记者:训练还是比较顺利?

张建启代表:她们马上投入训练了。

记者:定人了?

张建启代表:是的,应该说中国航天通过十几年摸索有了一套成熟的经验,可能会比第一批航天员训练周期缩短一点。因为毕竟有经验了。


记者:他们训练标准是不是比男航天员低一点?

张建启代表:标准不会降低,因为他有放飞标准是基本的。

记者:随着我们空间舱变大,现在身高放宽了,但是对学历卡的更严,是不是还有细微的调整?

张建启代表:这个也不一定。现在飞行员本身文化程度就比原来高了,空军都要求本科,以前也没有这个条件,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将来发展出空间站后就有可能,因为空间站内部的空间相对要大很多,各方面生活也好了,到时候会对上去的人条件进行放宽,还会选一批科学家上去,从事一些科学的实验,这是下一步的打算。

中国空间站对外国航天员科学家开放

记者:现在国际空间站已经快到寿命了,俄罗斯、美国都很头疼空间站怎么办。中国空间站是否会成为全世界、全球范围内空间实验非常重要的项目,我们空间站会不会加强国际合作、或者会不会有外国航天员也到我们空间站工作呢?

张建启代表:载人航天它是一个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重要平台。所以说必须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一方面有很多科学实验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家合作。像神舟八号确定搭载一个生物科学实验项目,是跟德国欧空局一起做的,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工程。所以我相信等中国空间站建成以后,肯定会有很多国家和我们一起合作,搞一些科学实验,也可能会有国外科学家或者航天员,包括港澳地区的科学家会上去实验,这都是正常的。

记者:现在有没有一些国家已经跟我们发出这方面的联系或者有一些交往?

张建启代表:一直有交往。包括神舟七号发射后,美国航天基金给中国航天员颁了奖。欧空局一直在跟中国谈合作,这些都是必然要进行的,我们和俄罗斯一直有长期的合作。载人航天发展是综合利用,既环保又节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5-5-6 00:49 , Processed in 0.029536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