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查看: 1694|回复: 1

[新闻]庆十七大闭幕之嫦娥奔月系列报导 [复制链接]

路人乙

守护者

光之洗礼

路人乙 发表于 2007-10-22 00:45:54 |显示全部楼层
嫦娥一号介绍(转自百度百科)

嫦娥一号已定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左右发射,目前燃料已加注完成,卫星跟火箭已经对接完毕。根据权威专家表示,嫦娥一号比起传说中的“嫦娥”来,体重达2吨多,但在奔月途中,其轻盈的身姿与传说中的“嫦娥”丝毫不差。奔月成功后,人们将无法用肉眼观测。


◆概况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目前这颗卫星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在该阶段,将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来承担卫星测试工作。

    航天专家介绍,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目前,这两颗初样星的结构制造已经完成,将在年底以前开始整星测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据介绍,整个初样测试阶段将持续到明年6月份,随后将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

    此外,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目前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技术难点
    1、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3、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4、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问题“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科研人员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将于2007年10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它将完成四大科学任务,首要目的便是为月球“画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

    专家介绍,嫦娥一号卫星两米见方,太阳翼展开后,最长可达18米,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卫星需要10-12天可以飞到月球附近。嫦娥一号设计寿命为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小乙路过]:一年...2米见方2吨多轻盈的嫦娥MM还真是红颜薄命啊~~



◆搭载歌曲
    “嫦娥一号”将搭载歌曲31首,发射成功后,通过电视和广播可接收到卫星传回来的歌曲,不过不提供下载服务。

    31首播放歌曲详单:

  1、《谁不说俺家乡好》
  2、《爱我中华》
  3、《歌唱祖国》
  4、《梁山伯与祝英台》
  5、《我的祖国》
  6、《走进新时代》
  7、《二泉映月》
  8、《黄河颂》
  9、《青藏高原》
  10、《长江之歌》
  11、《在希望的田野上》
  12、《春天的故事》
  13、《七子之歌》
  14、《我的中国心》
  15、《高山流水》
  1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7、《阿里山姑娘》
  18、《贵妃醉酒》选段
  19、《难忘今宵》
  20、《歌声与微笑》
  21、《春节序曲》
  22、《半个月亮爬上来》
  23、《游园惊梦》选段
  24、《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25、《良宵》
  26、《十二木卡姆选曲》
  27、《东方之珠》
  28、《在那遥远的地方》
  29、《我是中国人》
  30、《但愿人长久》
    31、《We Are Ready》
  特别选用曲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东方红》
[小乙再次喷血路过]:这些是怎么选出来的...怎么不见赵本山...去个月亮跟上春节晚会似的,怕他把外星人给忽悠了,影响地球形象[s:122]

◆发射步骤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7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2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 公里,最远为12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83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地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预计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57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 万公里左右,二者几乎相差了10倍。


◆嫦娥工程探月计划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而在这之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离地面4万公里。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将完成以下四大科学目标: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

    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探月计划酝酿10年
    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
    中国探月计划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正样系统正在进行最后联试,以确保科学探测设备将来在太空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有效载荷总指挥、中科院空间中心主任吴季16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有效载荷正样系统联试的最后阶段,各研制人员应继续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按质量要求完成正样联试,确保有效载荷设备顺利交付和工程任务圆满完成。”

    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在现阶段主要是进行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将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

    据了解,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3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

    “嫦娥一号”计划将于2007年发射,而后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

    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第一步为月球画像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将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嫦娥一号发射在即 千余游客报名争睹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在即,民众亲睹“嫦娥奔月”的热情与日俱增。记者从组织参观此次发射活动的四川西昌金英旅行社获悉,目前已有1000多人报名参观。同时,此前预定的800元参观门票票价有可能会向上调整。
  
  外国游客无缘“现场”

  据西昌金英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07年9月27日下午,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多个城市的1000多人报名参加,主要以散客身份为主。由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可供参观的现场席位最多只有2000个,且要先满足部队、科研单位、政府等部门人士,因而,实际普通参观者的名额并不到2000人。

  而此前媒体报道的800元门票的价格则有可能上浮。具体调价结果旅行社将于2007年9月28日公布。[小乙擦汗路过]:都中国垄断了,咋个比看个F1还贵捏?

  据了解,这些参观者仅限于我国国内的旅游者。目前,国外游客仍不在现场参观的接待范围之内。

  身份知会所在地公安

  据了解,我国游客只需将身份证件传至旅行社、并交纳一两百元订金,即可“预订”参观名额,而无须提供工作单位等其他信息。一旦发射中心确定了发射的具体日期,旅行社将会提前几天通知报名者。[小乙路过]:发了38.44万公里的财,还发得真够远的,难道也是卡卡他们商会在当幕后黑手

  旅行社在收到报名者的身份证件复印材料后,会在备份后提供给卫星发射中心审核。发射中心并会就游客的身份向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核实,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以备紧急情况时能迅速、随时联系到相关人士。

  最多提前两小时入场

  据旅行社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获悉,“嫦娥一号”发射的日期初步定在2007年10月26日前后,且具体的发射时间“极有可能在晚上”。但更确切的发射时间尚有待于相关部门的最终确定(10月24日)。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将在10月月底发射。

  心急的游客是否可提前进入发射基地目睹“嫦娥一号”的风采呢?对此,旅行社工作人员表示,“绝对不可能”,因为出入基地的车辆均需凭特制的通行证方可放行。而由旅行社统一组织的散客则会乘坐统一的大巴进入发射基地,“最多提前一两个小时”。

  可携摄像机拍摄发射

  发射当日,所有的游客均将在距卫星发射中心60多公里外的西昌市区集合,然后乘坐专门的大巴进入发射中心,当晚参观完发射盛况后再返回西昌市区。另据了解,观景台离发射点约2.5公里。为了满足游客拍照留影的要求,旅行社方面透露,本次参观将可能与以前一样,允许游客携带照相机及摄影机拍摄留念,记录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此外,为配合“探月旅游”,当地旅行社还开发设计了丰富的景点,构成“一日游”、“两日游”等。

    发射初定2007年10月24日18:05

    据专家透露,卫星最佳发射时间的确定相当复杂,需对当地雷电、降水和云量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来判断。在航天、卫星发射、气象、天文等多个部门反复协商下,最终确定了最佳发射窗口为10月24日下午6时05分左右。

    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用于发射“嫦娥1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已经吊装进3号塔的回转平台,而“嫦娥1号”也已经进入发射区3号发射塔静静矗立,蓝色的回转平台紧紧闭合,呈测试状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发射、测量控制等五大系统科技人员,正在争分夺秒,精测细量,为确保“嫦娥1号”卫星顺利发射升空进行最后的准备,目前准备工作一切顺利。

    据了解,为确保“嫦娥1号”顺利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2号、3号发射塔都进行了数十项技术改造。目前,中心两个塔架均具备发射“嫦娥1号”的能力。有专家评价说,升级后的3号发射塔架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射塔架之一。数天之后,“嫦娥1号”将从85米高的3号发射塔起飞,奔往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届时世界将再次瞩目中国。

   “嫦娥一号”已“站”上发射塔

  10月17日下午,记者驱车自西昌市城区出发,沿西南方向上泸黄高速公路。沿途,不时可见火箭雕塑以及“卫星城”等标语。约35分钟后,汽车自漫水湾镇下泸黄高速公路,拐上一条柏油简易公路。当地人把进这条简易公路称之为“进沟”,不知是否与卫星发射基地在山沟沟有关。

  发射中心17日戒备森严,18日可参观

  由于卫星发射在即,卫星发射中心10月17日全天禁止游客参观。

  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石雕前,远远可看见一幢高大的建筑。当地人介绍,那就是即将发射的“嫦娥一号”发射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前,一名卫兵威严地站立着,另一名卫兵来回检查过往车辆、行人的证件。

  据当地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10月16日和10月1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常对游客开放。

  此外,“嫦娥一号”发射前,附近方圆四公里之内的居民将撤离,2.5公里内的居民必须撤离出该区域。据称,此举是为预备火箭发射万一失败,避免对附近居民造成人员伤亡。

  “嫦娥”发射架下,灯光闪烁

  10月17日,记者进入发射中心附近区域,距最近的卫星发射架不过200米远。站在发射中心南面的半山腰上,可见发射中心三面环山:左侧是牦牛山,右侧是峡谷口,对面的山峰较小,当地人尚未为其取名。

  记者看到,高大的2号发射塔和3号发射塔分隔在两个区域。亚洲最高的2号发射塔,固定架和移动塔处于分开的状态,分别矗立在一条铁轨的两头。

  最为显眼的是即将发射“嫦娥一号”的3号塔。和2号塔不同的是,3号塔是全封闭的,从外面看就像一座没有窗户的大楼,楼顶上方是一部巨大的橘红色吊车。

  据航天专家评价,升级后的3号发射塔架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射塔架之一。另外,分布在发射基地各处的6个避雷塔尖高耸入云,最长的约有70层楼高。

  据了解,截至10月17日下午,用于发射“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和“嫦娥一号”都已经吊装上发射塔,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

  记者看到,基地内车辆、人员来回忙碌着,“嫦娥一号”发射架下,数盏电灯分外闪亮,如发射时喷射出的火焰一般。

  此前,为确保“嫦娥一号”顺利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2号、3号发射塔都进行了数十项技术改造。目前,中心两个塔架均具备发射“嫦娥一号”的能力。

  观景平台 屋顶用铁皮搭建

  花800元钱,可在指定区域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盛况。记者昨日了解到,组织观看此次卫星发射的西昌金英旅行社已停止接收报名和预报名。昨日中午,记者来到该旅行社,工作人员正紧张地通知全国各地交纳订金的游客。

  “我们通知这些游客于23日赶到西昌。”一名女性工作人员说。记者发现报名前去观看卫星发射的武汉游客寥寥数人。

  据了解,金英旅行社受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委托独家办理国内外游客参观手续。该旅行社开设了卫星基地旅游纪念品专卖店,成立了卫星基地讲解队。

  记者还提前探访了“嫦娥奔月”观景平台。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看到“观景平台”为一栋四层楼房。

  屋顶上用铁皮搭建了错落有致的两层“观景平台”。“卫星发射时,在这里就可以看到火箭扶摇升空的情形”,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站在楼上,远望正前方,隐约可以看到“嫦娥一号”发射架的雄姿。——这里距发射基地刚好4公里。"嫦娥一号"将利用上海造"激光眼"拍下首张中国版全月地形图

  不论“嫦娥”奔月还是登月,首先要制作一张月球地图,这是每个制订探月计划国家的必答题,有望于本月下旬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也不例外。
记者昨天获悉,该星搭载上海科研人员自主研制的激光高度计,将承担我国首位“探月摄影师”之责,为世人拍下第一幅拥有较高精度的中国版全月地形图。
  首只太空“激光眼”
  作为“嫦娥一号”最重要的载荷之一,这台激光高度计的正样产品目前已装星。在上海可以见到其初样产品,“身长”30厘米,“体重”15公斤,看上去像是一台放在铁盒子里的摄像机,但它“拍”的东西可不是平面影像,而是三维立体的。令专家自豪的是,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以往科研基础上,仅用两年时间便按时交付这只“激光眼”,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并即将成为我国首台发射进入太空的激光高度计。
  激光拍照“掐秒表”
  “激光眼”的制图形式非同一般,不是靠成像,而是靠“秒表”。激光高度计会向月球不断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并不断精确计时。“嫦娥一号”有了它,就好似向月亮表面一个接一个派出“光速短跑队员”,这些“运动员”一触到月面就即刻原路返回;激光高度计根据其“跑步”成绩,就能实时计算出其所跑距离,从而分辨出月面哪高、哪低,哪是山脉、哪是盆地,最终得到各处的实际海拔,合成为一幅带有月球高程的完整地形图。
  按计划,在“嫦娥一号”进入环月阶段后,激光高度计便开始工作,不论月球表面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论卫星处于正飞还是侧飞,都将长期开机,在200公里轨道高度上,每隔一秒发射一束激光。就这样,“嫦娥”像绕绒线球一样,围着月亮转了一圈又一圈,留下一个个激光“足印”,把月表状况统统扫描下来。


,“嫦娥1号”将在10月24日下午6时许发射升空。有关天文空间研究方面的专家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据专家透露,卫星最佳发射时间的确定相当复杂,需对当地雷电、降水和云量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来判断。在航天、卫星发射、气象、天文等多个部门反复协商下,最终确定了最佳发射窗口为10月24日下午6时05分左右。
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用于发射“嫦娥1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已经吊装进3号塔的回转平台,而“嫦娥1号”也已经进入发射区3号发射塔静静矗立,蓝色的回转平台紧紧闭合,呈测试状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发射、测量控制等五大系统科技人员,正在争分夺秒,精测细量,为确保“嫦娥1号”卫星顺利发射升空进行最后的准备,目前准备工作一切顺利。
据了解,为确保“嫦娥1号”顺利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2号、3号发射塔都进行了数十项技术改造。目前,中心两个塔架均具备发射“嫦娥1号”的能力。有专家评价说,升级后的3号发射塔架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射塔架之一。数天之后,“嫦娥1号”将从85米高的3号发射塔起飞,奔往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届时世界将再次瞩目中国。

路人乙

守护者

光之洗礼

路人乙 发表于 2007-10-22 00:52:44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直播嫦娥一号奔月申请获通过 [小乙路过]:毫无疑问的寡头垄断


从成都出发后,一路上秀美的风光吸引了记者不少注意力,按照提前设置好的路线,记者阿杜阿杰中午12时便抵达了二郎山隧道,清冷的空气与城市里的嘈杂形成鲜明对比,大朵大朵的白云忘我地漂浮着,一群快乐的大妈正在隧道纪念碑前欢唱“二呀嘛二郎山……” [s:101] [s:101] 。经过一路颠簸,记者终于在晚上7时许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淅淅沥沥的小雨让夜晚的中心显得分外安静。尽管国防科工委曾表示会在22日宣布准确的发射时间,但是,所有人已经确信,24日将是中国首次发射“嫦娥一号”的日子。

“卫星城”变“媒体城”

虽然早已得知西昌在卫星发射前的一段时间内,已经从著名的“卫星城”变成了记者扎堆的“媒体城”,但记者仍然惊叹于难以数计的同行,在靠近航空路的各大酒店内,已经密密麻麻地进住了各路媒体记者。而在从漫水湾下高速进入发射中心的山路上,长期居住在此的居民三三两两地吃饭、聊天,似乎任何发射都影响不了他们闲适的生活。“经常都可以看到火箭上天,‘嗖’地一声就蹿上去了,在附近的山路上随处都可以看见,我们已经习惯了。那声音很大,隔几公里都能觉得地在震。”几位围拢在摩托车旁边的年轻人漫不经心地告诉记者。

与发射前紧张的状态不同的是,晚上的发射中心显得分外静谧。绿色的灯光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八个大字清冷朦胧,旁边只有两名普通战士站岗,整个中心淹没在黑夜中。
[小乙路过]:这位记者大哥是相当的HI啊......


没有雷电就可正常发射

由于临近发射日期,发射基地已经封闭,这让迟到的人有些后悔,因为在5天前,还曾有游客进入基地内游览,此时,众多的游客以及记者只能无奈地在外面拍些照片。在西昌发射基地有两个发射工位,三号发射工位以及二号发射工位,三号发射工位拥有高76.8米、重600余吨的固定式发射勤务塔,二号工位是为了适应发射大容量通讯卫星而建造的,素有“亚洲第一塔”的美誉,由一座高97米、重4500余吨的活动工作塔和高74米、重1040吨的固定脐带塔组成,两塔结合,可完成对火箭的吊装、对接、加注燃料及发射工作。二号工位的活动塔,可在长150米的铁轨上活动130米,活动时的速度为每分钟10米。

尽管国防科工委曾表示会在10月22日给出准确的发射时间,尽管西昌最近三天阴雨连绵,但是,无论是媒体还是基地的科研人员都确信:原来所说的24日下午6时许,将会如期发射卫星。

“虽然阴雨连绵,但是,只要没有雷电,火箭即可正常发射。”一名科研人员表示。他还告诉记者,周一中午前都还允许游客参观,只需购买80元的门票就可以进入,但之后至发射前都会一直封闭。


○动态播报

24、25、26日均可发射

“嫦娥一号”发射时间有两套预案 如错过这三天将延至明年

据了解,“嫦娥一号”将于10月24日下午6时5分发射。为防止遇到恶劣气候等不利因素,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准备了两个预备发射日期:10月25日、10月26日。记者了解到,西昌为半山地型气候,天气复杂多变,多雷暴雨。而这样的天气是不利于卫星发射的。

据介绍,如果10月24日因天气原因,或者因火箭发射系统故障等,将延迟至10月25日发射。与前一次不同的是,延迟一天发射时,必须将当天的发射时间提前5分钟。目前已定于14日下午6时5分发射“嫦娥一号”。如果延至25日,当天的发射时间将提前至25日下午6时整。如果再次延至26日发射,“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则为当天下午5时56分。“如果把这三天发射时间都错过了,那只有到明年上半年才能发射‘嫦娥一号’。”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昨日说。

央视将直播嫦娥奔月

迄今为止,“嫦娥一号”已进行了四次“大体检”,“健康状况”良好。被外界猜测多时的“嫦娥一号”发射时间也最终确定:如无特殊情况,“嫦娥一号”将在24日下午6时5分发射。在卫星发射前一天,送“嫦娥上天”的“长三甲”要“喝足”一天的燃料。此外,中央电视台的直播采访申请已于昨日上午获高层最后通过。

○权威解读

专家揭秘“嫦娥”奔月旅程

两次变轨
见下图
“嫦娥一号”从地面升空后,先进入离地200公里的太空绕地球飞行。7天后,“嫦娥”将进行第一次变轨。经过约5天的调整飞行后,“嫦娥一号”到达月球远距离轨道附近后进行第二次变轨。



刹车转身
见上图
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发动机需要点火9至10次。“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时,必须紧急刹车减速。届时,地面控制人员要迅速调整“嫦娥一号”的姿势,让其来个180度的华丽转身,并迅速启动减速发动机,完成刹车动作。

撞月化蝶 [s:125] [小乙路过]:不是要变兔子么,人家一PPMM就这么撞了...难怪要带梁祝的...


月球在自转过程中,并不是始终围绕一个轴心稳定转动,而是有一定摆幅,这将会影响到“嫦娥一号”在椭圆形轨道上的正常飞行,会让“嫦娥一号”的椭圆形“椭”得越来越严重,最终撞上月球。

○延伸阅读

监控太空垃圾 让“嫦娥”安全飞天

记者昨从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获悉,为了确保“嫦娥一号”升空万无一失,紫金山天文台空间目标与碎片监测的专家将联合相关单位,展开空间垃圾“狙击战”,为“嫦娥一号”的交通安全保驾护航。目前,大大小小的空间碎片已超过4000万个。

中国“人造太阳”有望30年后发电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万元熙昨日透露,中国“人造太阳”试验装置已建造成功,真正的“人造太阳”有望在30年至50年后为中国发电。

日本“月亮女神”静候中国“嫦娥”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9日说,“月亮女神”探月卫星已经进入了观测轨道。“月亮女神”目前已经进入远月点距月球123公里、近月点距月球80公里的近圆形观测轨道,它环绕月球飞行一圈的时间为1小时58分。

美国航天飞机和“嫦娥”同日升空 “嫦娥一号”初定的发射时间,恰恰是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的时间。据美国宇航局工程与安全中心16日宣布,“发现”号可以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23日(北京时间10月24日)升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5-5-1 21:06 , Processed in 0.021210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