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了一本简崇民画集
绘画不在于控制手中的笔,而在于控制自己行走的脚步和观察世界的眼睛。
今天在父母家里,看到一本画册。原来是父亲的朋友去年送的礼品,上面已经蒙了灰。
打开一看,满眼的绿,觉得很清新。作者是一位年过六十的老画家:简崇民。
过了花甲之年依然创作不止的执着的老人呐,我觉得不论他的画能不能流传千古,在我的心里,总留下了美。
画的很好啊,很逼真。 hinghing6 发表于 2012-2-25 22: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画的很好啊,很逼真。
画的都是中国南方风景,颇有风土人情味, 画的不错的说- - 非常非常喜欢第一幅画,第一眼看就喜欢!
第二幅画让我觉得恐惧。
第三幅画让我觉得压抑、窒息。 本帖最后由 科学家1021 于 2012-2-26 01:46 编辑
云端的枫叶 发表于 2012-2-26 00:58 http://www.tharuth.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非常非常喜欢第一幅画,第一眼看就喜欢!
第二幅画让我觉得恐惧。
少女让你感到窒息?……如果你是指美的窒息我还可以理解…… 后面两幅是竹子么?长得相当繁茂 回应楼主:凡人要来点评画作了,做一个平民级的评论。诸位文艺评论大神请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无知草根民众,谢谢。
为什么说第二幅感到恐惧:小小的一条船,一个(并不突出的)人的背影。船和人,在人的内心意识里是脱离大自然的存在,代表了我们人类自己。许多中国画,大家看到画中的小舟自会联想到人。
画中,人的居所隐没在浓密绿树之后,只露出一角。戴帽子的人(不争论是不是渔夫哦),形象渺小。他面前的道路,看一眼就能给人一个第一心里印象“有点高远”。当然了,我怎么可以胡乱的说“对于一个有能力独自泛舟的人来说他面前的道路实在是长远而艰难”呢。
以上几个要素,小舟,“小人儿”(人物形象表现的小),房屋的一角,略显高远的路,铺垫了一个主题:渺小的人。这几个要素还都只是铺垫,我们来看一下画中篇幅最大的绿色植物。有看到哪一丛枝叶是向上延展生长的吗?什么?有位村友说叶子长得太茂密压弯了枝条而已?这位老乡你一定看过达利的画作《记忆的永恒》,呵呵,想起来了吧。(没错我是通过百度才成功引用了达利和其作品名的)
扯远了,扯回来。所有的枝叶向下压着,这让我们(好吧,我)会同情树,同情树肩负的压力。嗯,然后我们就会感到这是我们(好吧,也许依然只是我)的压力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类的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类的内心,重点不在绿色环保组织的理念。
再看下最后一个要素,在画中占有相当篇幅的湖面(你要说是河面?好嘛好嘛)。诸多艺术作品中,镜中的世界总是另一个世界,不是现实的世界,因此老汉我也习惯性的如此理解这幅画作里的镜中世界了。
你看到这镜中世界里有人的气息了吗?
科学家发了这么多有内容的帖子,我不想看着帖子水了,所以来热闹一下。我也深知评论这种事,只有一个人说是很没意思的,并且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世界,艺术和文化也因此而美丽动人,魅力永恒。所以,要拍砖的,你来啊,完全不同意我的看法的,你讲出来啊!
下面为第三幅画再开一楼,不然看着太累赘。
太小资了,受不了 画作中的少女,安静的坐在桥上,松垮的夏日装束让我们看到了她白皙美好的背脊;随意扎起的小辫儿,掌扶在桥上的双手,放在身边的鞋子,这些,让我们不用联想她的正面,不用去想她顽皮拨弄水面的脚丫,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所勾勒的轻松安静的氛围。这跟周遭的美丽环境搭配在一起,真是美好。
那为什么我还会感到窒息呢?
狂妄自大的人们!美丽的只有你们这些自私的生物吗?大自然与你相比绌败在哪里了?!
女孩儿身边的芦苇长得好高,随着微风慢慢摇曳;小河缓缓的流淌,在岸边荡起轻轻的涟漪;小河两岸的树木、小草,生长的繁盛茂密,那一丛丛的枝叶,看起来圆滚滚的,软绵绵的;你看到了吗,河边的浅滩上,还有三两只游禽呢;顺着小河望去,在小河的右边看见了那所村间小宅,在葱郁树木的掩映下,这所小屋真显得温馨;在更远一些的地方,那是人群吗?是放学后的孩子们吗?是劳作归来的人们吗?呵~看不清呀,超过我的目力所及了.......
世界,是如此的美丽,而我,却只是一个渺小的人儿。我想要焕发光彩,要如何做呢...说起来,真是没有信心啊,看看身边的大自然,他们的美,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如果到了外面的大世界,会有许多同样美丽的人儿吧,我能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
看着少女的身影,画中的世界,我不禁感到,少女的烦恼,似乎也渐渐融入了我的内心,想到社会与自然的对比,我开始为少女感到紧张,这紧张,不多会儿,就开始让我觉得压抑,慢慢的,窒息感也随之而来。
我很明白诸位看官会有不同见解,所谓评论,要的就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滥调子所描述的情形,人人都是一个看法,还评论什么?孤陋的我始终认为,艺术品的生命力就来源于观者的不同理解,不同感悟。它的魅力,也在于此。
额,我还要借楼吐槽下,楼主你宽恕我。
记得以前语文课,学个古诗什么的,非要告诉你当时作者际遇困窘了,人生不顺了。难道,就不能让我们自己用心去体悟下文字,从文字中去感受吗?NMD,你都告诉我了,我还体悟个屁啊,剥夺了我阅读的快感,个别老师及教材编写者,你妹的,你们就不愧疚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