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7543
发表于 2011-9-1 15:04:27
㈣尊崇“菩提圣树”的方式与与尊崇佛教神明有差别
关于佛教信徒的修行方式(也可以说是对神明和“圣树”的尊崇方式)有两句话,叫做:“念经拜佛,打坐参禅”。于“真”信徒而言,佛不仅是神明,还是导师。因为这些神明都在人间修行过,并且还流下了海量的经验之谈,如众多的经书、佛法类典籍等等(其中不乏历代佛教理论家的托名所作和大量增益进去的内容)。用中国民间传统中的各种庄重的礼节参拜,念诵熟记导师们的经验之谈,因而“念经拜佛”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也是尊崇佛教神明的一个方式。而“打坐参禅”则与“四大圣树”,特别是“菩提圣树”紧密相关的又一种修行方式,也是尊崇“菩提圣树”(也包括有其它“圣树”的成份)的一种独有方式。“打坐”是摆出一个造型,长时间静坐,这种造型多模仿佛陀、菩萨品阶的神明修行时的打坐方式,比较著名的静坐造型有:结跏趺坐、半跏趺坐、跪坐、倚坐(菩萨品阶神明专用造型,一般的修行者在众多信徒面前使用此造型会受到指责)、箕坐、蹲踞坐等等。“参禅”则是指修行者要发“长远心”“静虑”,这种精神不光是“打坐”时才有,而是要在日常的“行、做、坐、卧”等行为当中都要发“长远心”“静虑”。只有这样,能祛褪“六贼”干扰,以悟彻心中的“菩提”之相,或者说是宇宙间的万法实相在心中的确切展现,也就是“菩提(圣树)”的“神圣之相”。因为“菩提”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一种“觉悟相”、“智慧相”、“真理相”,但是“菩提”的各种“妙相”又离人很近,离红尘很远。所以面对觉悟、智慧、真理的妙相(“菩提圣树”),不需要卑躬屈膝,不需要俯首低头,只要认真的端坐,静心(禅心)参悟,就是对觉悟、智慧、真理,也就是对“菩提”最大的尊崇(当然,跪拜“菩提圣树”的人也是有的),也就能“证得佛果”(功果)。因而“打坐参禅”不仅是修行者“打坐”、“守静”的一种行为。更是对“菩提”的尊崇。这种“打坐参禅”实质上就是一种“修心”的宗教理念,通过效法佛陀的做法而形成的一种修行方式,也是尊崇“菩提圣树”(也包括有其它“圣树”的成份)的一个方式。这种方式在《西游记》中,作者也有相关的论述,还是在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中,作者就提到了这种“打坐参禅”的概念,“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而于修行者而言,“打坐参禅”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就坐了六年之久才“悟彻菩提”。因而一些爱热闹、好动、爱在人群中展示自己的人是坐不得禅的。
㈤“菩提圣树”的尊崇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隐晦性”
在佛教中“菩提圣树”被尊崇的地位高于“佛陀”品阶神明之上的。但是,随意进入一个佛门的寺院就会发现,最醒目、最大、处于最主导位置的建筑当属“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的就是佛教中的顶级神明“佛陀”。除了“大雄宝殿”,其它殿、阁、堂里也供奉着许多各路神明。而地位至尊的“菩提圣树”在这些地方几无踪影。不过除了一些寺院不设置或不布置“菩提圣树”造像外。真要留心寻找的话,在有些还是有踪迹可寻的。如一些寺院里种植有“菩提圣树”;还有一些寺院的殿、阁、堂之类的地方中的壁画、浮雕、或画栋上等等位置,有一些体裁多样的“菩提圣树”造像,如单独的造像、树下端坐有释迦牟尼佛的造像、释迦牟尼佛在树下给罗汉讲经的造像等等。“菩提圣树”这个在佛教中地位崇高却在寺院中显现的现象,可以说其被尊崇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隐晦性”。这种情形实际上与“菩提圣树”的神明概念密切相关。由于“菩提圣树”的神明内涵高尚,所以曲高和寡,几乎不与宗教“掮客”群体和“大众”信徒群体产生关联;由于“菩提圣树”不具有任何“世俗”的理念和神通,所以也无法让宗教“掮客”群体从中牟利,也无法勾起拜求神明,保佑其“六贼”的“大众”信徒群体的愿望和投资。这种“打坐参禅”,而“真”信徒群体和“仿真”信徒群体以“打坐参禅”这种带有尊崇“菩提(圣树)”意味的修行方式多在静谧之处,宗教“掮客”群体和“大众”信徒群体一般也不容易见到,见到了也很难理解这种修行方式中蕴有尊崇“菩提(圣树)”的方式。
但是,在尊崇“菩提圣树”的“小众”范围内(“真”信徒群体和“仿真”信徒群体,以及“大众”信徒群体中极少数“根行清正”的善士、信士、居士等等),“菩提圣树”被尊崇的形式则又十分醒目,在佛教海量的经书、佛法类典籍当中,很多经书的封面、或扉页、或首页中,常常就画有“菩提圣树”单独的“庄严相”、“神圣相”,或树下端坐有释迦牟尼佛的组合式“庄严相”。除了这些“相”之外,在这些海量的经书、佛法类典籍中,“菩提(圣树)”一词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典有关“菩提”的概念和论述,以及“菩提”引申出的概念和论述在这些海量的经书、佛法类典籍中也随处可见,如佛之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法佛菩提(罚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方便菩提、性净菩提;实相菩提(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清净菩提)、方便菩提(究竟菩提)等等。而于宗教“掮客”群体和“大众”信徒群体而言,其宗教理念决定这两种信徒是很难看到这种情形的。“菩提圣树”的尊崇形式尽管具有一定程度的“隐晦性”,但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并不影响“菩提圣树”在佛教中被尊崇的地位。这是由于尊崇“菩提圣树”的“小众”群体在佛教中的领袖地位所决定的。
综合“菩提圣树”的神明内涵和概念,再结合《西游记》书中对“须菩提祖师”的描述来看,我们觉得,《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这个有“老祖”之称的大神明,非佛门中的“菩提圣树”莫属,换句话说,“须菩提祖师”就是《西游记》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的“菩提圣树”。
为了不使这个认定流于草率,在后续的篇幅里,我们将从《西游记》中尽可能的寻找一些依据或旁证;解析与“须菩提祖师”相关联的问题;解析“须菩提祖师”现身的形象诗。以全面的论证来夯实我们的这个认定。
ck7543
发表于 2011-9-1 15:05:05
十一、从孙悟空“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期间与佛教神明的纠葛,来看佛教神明与“须菩提祖师”的间接关联
在《西游记》一书中,须菩提祖师与佛教其他神明的直接关联并不多,甚至于可以说是没有。不过我们可以在孙悟空身上,可以探究到须菩提祖师与佛教神明的间接关联。这种间接关联也可以补充我们对须菩提祖师这个人物的理解。
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后,按照书中的说法,已属皈正,这时候无论孙悟空做什么,已经不属于“惹祸行凶”,有可能“牵带”须菩提祖师的范畴了。所以,我们这里就只从孙悟空“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期间,与佛教神明的纠葛,来探讨这些佛教神明与须菩提祖师的间接关联。
在孙悟空“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期间,除去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和孙悟空对峙的雷神(太乙雷声应化尊,雷神属佛、道两教共用神明,鉴于《西游记》书中在描述二十四诸天神将时出现的诸多矛盾之处,这里的雷神当属道教神明),与孙悟空有关联的佛教神明有三个,惠岸行者(李天王二太子木叉)、观音菩萨、如来佛祖。
惠岸行者是观音菩萨的大徒弟,其称号后缀“行者”二字说明其是个和尚,其装束是个和尚(在《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沙和尚和猪八戒都称其为“和尚”)。不过惠岸行者这个和尚不是一般的和尚,是有些神通的。但是在佛教神明中,和尚装束的神明(弥勒佛和地藏王菩萨除外),顶高为罗汉品阶(这里且不说罗汉除转世轮生外,都在佛阶下听讲)的神明。而在汉传大乘佛教里,罗汉品阶的神明都属于没有“悟彻菩提”或者说是没有完全“悟彻菩提”的神明。从《西游记》书中的唐僧这样一个被称为修行十世的罗汉,其在取经途中多次被妖精糊弄,听信猪八戒挑唆来看,其“悟彻菩提”的程度,也是被作者列为没有完全“悟彻菩提”的范畴的。所以,惠岸行者尽管在孙悟空“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期间,和孙悟空有过交锋,但是结合罗汉品阶的神明属于没有完全“悟彻菩提”的神明,以及惠岸行者与孙悟空战经五六十合便败阵而走的情形来看,在《西游记》书中,我们也很难找到其与须菩提祖师的间接关联度。故可以排除这项因素。
观音菩萨在孙悟空“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期间,尽管没有与孙悟空有过正面交锋,但在暗中还是有所作为的。观音菩萨暗中作为有三个方面,一是派惠岸行者和孙悟空对阵,打探孙悟空的虚实,二是向玉帝推荐二郎真君,三是欲用玉净瓶与二郎真君助阵,诱发出太上老君的灵感,用“金钢琢”打中了孙悟空天灵。促成了孙悟空第一次被擒。
在佛教的神明中,菩萨和佛陀品阶的神明都属悟彻菩提、证得佛果的神明。而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虽然是太乙散仙,但也属“悟彻菩提真妙理”的范畴,在这一点上,《西游记》书中孙悟空和菩萨和佛陀品阶的神明是一样的,只是尚未成佛,但是既然都同属“悟彻菩提”之人,会不会和被我们认为是“菩提圣树”的须菩提祖师有间接的关联呢?细翻《西游记》可以发现,以孙悟空做为介体来看,观音菩萨和须菩提祖师似乎是有间接关联的。但是这种间接关联是模糊的。
这种模糊的间接关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音菩萨着惠岸行者打探孙悟空的深浅,然后向玉帝推荐了与孙悟空势均力敌的二郎真君,促成了孙悟空第一次被擒。看上去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神通似乎也有所了解。二是观音菩萨似乎也知道孙悟空当年跟须菩提祖师修行的事情,如《西游记》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中,孙悟空不愿保唐僧取经,“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门中以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看上去观音菩萨对孙悟空当年跟须菩提祖师努力修行的事情,似乎也能悟出一、二。
但是这两个方面模糊的间接关联似乎不能说明问题,因为佛祖如来翻掌将五指化作“五行山”,把孙悟空压住时,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也唱了一首颂子,其中的“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两句看上去似乎也对对孙悟空当年修行的事情略知一二。阿傩、迦叶为佛祖如来的贴身侍卫,属罗汉品阶的神明,而雷神虽属佛、道两教的共用神明,鉴于《西游记》书中二十四诸天神将(包括雷神)统归于观音菩萨麾下,居处在观音菩萨所处的南海,此处的雷神当为道教的神明。即便是当做佛教的神明,以雷神诸天神将和阿傩、迦叶罗汉品阶的神明,要悟出孙悟空怎么样“立志修行果道真”是有难度的。所以,结合众雷神与阿傩、迦叶的颂子,再来看观音菩萨说孙悟空“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的话,也只能说是个模糊的概念。
依孙悟空这个介体,来看《西游记》书中观音菩萨看和须菩提祖师的这种间接关联,最多也只能是模棱两可的模糊概念,只能做为参考事项,不足以说明“须菩提祖师”是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的“菩提圣树”而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
这也许是菩萨品阶的神明尽管身份高贵,也属“悟彻菩提”的神明,但和“大觉金仙”的“佛陀”相比低一阶次的缘故,作者在此间接关联上也没有透露过于详尽信息之故。那么以孙悟空做为介体来看,佛祖如来和须菩提祖师之间是有否让人明了的间接关联呢?这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ck7543
发表于 2011-9-1 15:05:42
在《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的“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最后是被如来佛祖降服的。这里我们依然以孙悟空做为介体,来探讨、分析《西游记》书中如来佛祖和“须菩提祖师”之间的所产生的间接关联。
《西游记》书中的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也都属于“悟彻菩提”的人物,区别在于如来佛祖是佛教的第一大神明,而此时的孙悟空则是个妖仙。如来佛祖在书中与孙悟空的第一次交道是在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在这一章节里,如来佛祖应玉帝宣命,来到灵霄门外。止住刀兵问孙悟空,“……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孙悟空就告诉如来,自己是“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在因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在这个颂子里,孙悟空直接告诉如来佛祖,自己是有师承的,而如来佛祖好像不以为然,也没问孙悟空的师父是谁,也没有在孙悟空有师父的问题上有任何言辞,不过此时的如来佛祖似乎已经认出孙悟空是“悟彻菩提”的人,在和孙悟空的争执当中,如来佛祖就劝告孙悟空,“……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而孙悟空不听劝告,非要和如来赌斗,结果如来佛祖也没让孙悟空的“性命顷刻而休”,而是弄了个“五行山”把孙悟空压住,召一尊土地会同五方揭谛,把孙悟空监押起来。让他饥食铁丸,渴饮铜汁。还吩咐监押孙悟空的土地神祗、五方揭谛,“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可谓是网开一面。
在这里面有两条比较含蓄的线索,可以旁证我们关于《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就是“菩提圣树”认定。一是如来佛祖看出了孙悟空(悟彻菩提)的“本来面目”;但没有明说,没有明说的原因与“禅者静也”(不需要说)和政权体系高于宗教的封建正统理念(不能说)对作者的影响相关;二是如来佛祖对孙悟空的劝告和网开一面,我们也能看出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毕竟都是“悟彻菩提”的人了。如果说我们对这两条比较含蓄的线索是想当然地解读的话,那么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就可以从两条比较含蓄的线索里看到这种近乎直白的暗喻。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如来佛祖降服了孙悟空,辞别了玉帝后,回至西天的雷音宝刹,面对迎接他的佛门大众神明,如来佛祖有一个颂子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如来佛祖以这个颂子,明确地告诉佛门的大众神明,他是动用了很大的智慧法力,遍观宇宙三界。(孙悟空的)来历和秉性所在,毕竟同属于寂灭门中(佛门)。同虚空相(佛门相),一无所有(还是佛门相)。降伏这只伶俐的猴子,需要做的是事情而不是展露智慧和见识(与道教的神明和神明中的权力体系打交道,理念不同,智慧和见识自然不需要展露),(孙悟空这只伶俐的猴子大闹天宫)表面上是为了争得(世俗人们那样)的欲望,实际上是进入寂灭门(佛门,佛教语言中所称的“寂灭”不是“死亡”和“灭失”的代称,寂是寂静,灭是灭除烦恼妄想,对于修行的人,如僧尼而言,是指在绝对的寂静中修行,才能进入不生不灭中去。故佛教修行者之死通称为“寂”,修行者通过使用人体这种“灵魂”载体修行;载体死亡之后,“灵魂”进入“涅槃”境界成就为神明而“不生不灭”。故也有“寂灭成真”之说。佛教语言中的“死”有时也做“寂灭”的代称)中的开始,看其法相就是这样的。
如来佛祖是“悟彻菩提”的神明,所以孙悟空直接告诉如来佛祖自己有师承后,如来佛祖没有再追问孙悟空师父是谁,这其中并不是如来佛祖不想知道,唱完这个颂子后,如来佛祖就对佛门的大众神明说道“……我止住兵戈,问他来历……”,后来没有追问的原因,是因为已经“悟”出了孙悟空的“本来面目”“同虚空相”。
再例如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途中打了几次退堂鼓,在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孙悟空因被唐僧赶走过多次,不愿再保护唐僧取经,求如来把松箍儿咒念一念,褪下金箍咒,放他还俗。如来就说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在如来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缺的是“功德未满”,而功德圆满之后,孙悟空的结局如来也说了,“汝亦坐莲台”。佛门中能坐莲台的神明,只有佛陀和菩萨这两个品阶的神明,孙悟空“坐莲台”要成为菩萨品阶的神明是不可能的,前面我们说过,要成为菩萨品阶的神明,一定得具有人间帝王、王子之类的身份背景。孙悟空虽然是个“猴王”,但属物类之王,不具有人间帝王、王子之类的身份背景。所以,如来说孙悟空功成后也坐莲台,那就是提前告诉孙悟空并鼓励他,功德圆满之后也是要成为佛陀的。
从《西游记》书中以孙悟空做为介体,来看如来佛祖和须菩提祖师之间的间接关联,我们发现,这种关联是非常微妙的。一是如来佛祖识得孙悟空(悟彻菩提)的“本来面目”;二是因为如来佛祖识得孙悟空(悟彻菩提)的“本来面目”,故尔网开一面。在保护唐僧取经途中,以“汝亦坐莲台”成为“佛陀”来为因艰难困苦而饱受磨难的孙悟空鼓劲打气。使其坚定信念。从这些间接关联中我们可以明晰的看出,把须菩提祖师看做是《西游记》作者就是以大神仙的形式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的“菩提圣树”,以《西游记》书中如来佛祖的言行来看,也是可以得到充分印证的。
除了孙悟空“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期间与佛教神明的纠葛,来看佛教神明与“须菩提祖师”的间接关联,可以旁证我们认为《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是佛门中的“菩提圣树”这个认定外,实际上在《西游记》一书中,作者已经直接透露出“须菩提祖师”是佛门中的“菩提圣树”这一设定,因为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处学成回归的第二回里,作者为这一章节取的标题就是《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悟彻菩提”一词我们前面已有许多解说,这里就不在赘述。而“悟彻菩提”在佛教中就意味着修行者与“菩提圣树”有着根本性的关系,而最终的功果必然是成为“佛陀”或“菩萨”。孙悟空跟“须菩提祖师”修习一场,竟然是悟彻了“菩提”,那么“须菩提祖师”的身份和地位可以说是十分明了。也可以做为“须菩提祖师”就是佛门中的“菩提圣树”的明证。不过要探讨孙悟空“悟彻菩提”的问题,弄清“灵台方寸山”的问题则是个必要的前提。
ck7543
发表于 2011-9-1 15:06:49
十二、灵台方寸山
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打坐“悟彻菩提”的,这棵菩提树在尼连河边。而《西游记》书中须菩提祖师的居处,却是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依照佛教中“菩提圣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说法,做为“菩提圣树”之“妙相”的“须菩提祖师”随便出现在宇宙间的任何地方都属正常。但是《西游记》既然设定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样一个地方,如果理不清这个“灵台方寸山”的问题,与“须菩提祖师”相关联的一些问题就无法解释,也无法夯实我们认为“须菩提祖师”就是“菩提圣树”的这个认定。
灵台方寸山,顾名思义,是一个纯粹汉化的地名,就其地理概念而言,我们在西域是找不到这个地方的。在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南缘有个灵台县,在商周时期,此处为密须国(密国)。“灵台”取自于文王伐密筑“灵台”之意。这个“灵台”与西域、尼连河都不搭边。结合《西游记》书中作者对西域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大量的汉化描写,可以看得出,这是作者虚构出的地方。
有人说这个“灵台方寸山”暗指“西天极乐世界”中的“灵山”,实际上这个说法单在《西游记》一书中就是说不通的。因为无论在汉传佛教中,还是在《西游记》书中,“西天极乐世界”都是佛教中“天界”的中枢系统,而“西天极乐世界”中的“灵鹫山”,可谓是中枢系统里的中枢系统。《西游记》书中的“灵山”、“灵鹫仙山”、“灵鹫峰”居住着佛陀、菩萨、罗汉、金刚等众多的神明,这种地方,凡人是去不得的。灵山脚下有个叫“玉真观”的门房,还有个叫“金顶大仙”的门卫,去灵山的本路(凡人走的路)是在玉真观宇中堂穿出后门才是,走上不上五六里,还有一道约有八九里宽阔、滚浪飞流的活水,上边还有个“远看横空如玉栋,近观断水一枯槎。维河架海还容易,独木单梁人怎蹅!万丈虹霓平卧影,千寻白练接天涯。十分细滑浑难渡,除是神仙步彩霞”的独木桥。于凡人而言,走这种路的难度不啻于登天。唐僧这个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弟子,修行了十世的罗汉,上了接引佛祖的无底船,还得泱下“胎胞骨肉身”,才过了灵山脚下的“凌云仙渡”。可见其难度。
而“灵台方寸山”似乎就是山林莽野之地,须菩提祖师还与樵汉母子“舍下相邻”,其“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可见这个“灵台方寸山”,尽管隐藏在西牛贺洲地界“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的群山峻岭之中的,也似乎是人人都可以去得的地方。不过可能不太好找。毕竟孙悟空也是向樵夫问路后才找到地方的。
因而依《西游记》书中“灵山”和“灵台方寸山”这种路径和居住人群的实质差别来看,把“灵山”和“灵台方寸山”把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死拉硬配地说成是一个地方,是缺乏逻辑思维的。也可以说是种荒谬的说法。
那么《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虚构出的这个“灵台方寸山”到底是什么地方呢?从地理观念而言,我们无从知晓,我们也无法想像在明朝那种交通工具不发达,百里以外就算远行的情况下,作者吴承恩有现在的驴友那样走遍大地的可能性。所以,根源还在其思维方式和创作《西游记》一书的宗教内容上。佛教的最高境界当属“悟彻菩提”,“悟彻菩提”无论是以佛教中的说法,还是《西游记》作者相关“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的说法来看,实质上就是一种“静虑修心”的宗教理念。在前面就“打坐参禅”的问题,我们对此已有过详尽的论述。这里之所以再提到“静虑修心”的宗教理念,则是因为作者吴承恩虚构出的这个“灵台方寸山”,实质上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的另类说法,也是暗示“悟彻菩提”的前提就是“修心”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一直是带有思维功能的,即便是现代人写文章,也常常用“心想、心里惦念、心里嘀咕”等等这种让“心”带有思维功能的词语,而“灵台”和“方寸”除了中医上指“灵台”穴,“方寸”心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灵台”和“方寸”还有一种寓意,指的就是人们的“后心”和“前心”。人是有“前心”和“后心”之分的,“前心”就叫“方寸”,“后心”就叫“灵台”,“灵台”和“方寸”是不相通的,是有一层隔膜的(当然,这些都经不起现代科学的推敲)。“方寸”为“小”,是指人们的聪明程度(多指“小聪明”);“灵台”为“大”,多指人们心中潜藏着大“智慧”的地方,而且还与一个人的品德相关(在过去中国的民间,就有许多有关“前心”和“后心”的说法,如形容一个人愚蠢,就会说“这个人前后心不通”。如果一个人品德不端,就会被人们斥为“这个人没长后心”;如果一个人品德不端或嗜财如命、算计他人,就会被人们斥为“这个人只长了前【钱】心”等等)。“方寸”里的小“聪明”随时可以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而“灵台”里潜藏着的“大智慧”则要通过“方寸”才能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但是这层隔膜像山一样,把人们“灵台”里这个“大智慧”的宝藏一直埋在深处,绝大多数人的“大智慧”都有可能终埋一生,并因此而终生堕落。如形容一个人心胸宽阔,就称其“方寸虽小,但阔于大海”;形容“灵台”的大“智慧”难以激发,就是“灵台屈手可及,实则高于昆仑”。可见“灵台”与“方寸”之间相通的难度。不过也有极少数具有大智慧的人,“灵台”和“方寸”是相通的,这极少数人“灵台”和“方寸”是怎么相通的呢?一般来说有三个因素,一是天赋,即先天如此。如一些具有安邦定国、济世救民才能,并付诸行动,最后取得成功的人;二是受高人点化,如《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提到的汉世张良,被仙人黄石公点化,“石公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这种先是建功立业,后激流勇退,弃官入山等等这些前后心相通的行为,就是受到圯上老人黄石公的点化、教诲等因素。三是积德行善、修身养性,即多为人和社会做善事、好事,俗话说的“天不亏善士,神不佑恶人”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光积德行善只是一个方面,“天性敦厚”并不等于“天性愚蠢”。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并参照传统文化中一些修身养性的说法,例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等来做,来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的人。才有可能让“灵台”和“方寸”相通。
这种“灵台”和“方寸”相通或不相通的说法,在社会上和道、儒、佛三家都被不同程度的应用。佛、道两教更是纳入自己需要的内容做为宗教用语来使用。佛教和道教(全真道尤甚)都是强调“静虑修心”的,而佛、道教两教中被称为“明心”境界的人,按“灵台”和“方寸”说来论,都属于“灵台”和“方寸”相通的人。儒学也是这样,如宋代赵与时就说道“学必明心,记问辨说皆馀事”(《宾退录》卷一)等等。
在《西游记》一书中,作者除了使用传统文化中相关“灵台”和“方寸”相通或不相通的理念,并且还有进一步的说法“斜月三星洞”,来陪衬这个“灵台方寸山”。“斜月”是夜色中,一轮明月斜挂在天空,给人一种静谧,一种心灵被荡涤去尘垢的清爽。这是一种的境界,当然这跟现代的人们追求热闹、聚会、喜欢在人群中展示自己等等行为是有巨大反差的。不过无论是佛教、道教都是以这种境界为美感,
在这种境界下修行,如果悟性和修为都圆满的话,“灵台”和“方寸”之间就相通了,怎么通呢?就是“灵台”和“方寸”之间有一个洞。这个洞不光能把“灵台”里潜藏着的“大智慧”要通过“方寸”在人身上体现出来,而且还能驻留着“三星”。
“三星”为道教的神明,为“福星、禄星、寿星”三星的总称,由于“福、禄、寿”三字囊括了人们对幸福的所有追求,所以,“三星”的影响已经超越了道教神明的范畴,在民间的影响也非常大。如逢年过节贴对联,很多宅院大门口的横额上就写着“三星高照”、“喜迎三星”等等与三星有关的吉祥用语。由于“三星”在民间的影响非常大。一些佛教教派也将“三星”拉入佛门,做为本教的神明。
佛教是种强调“修心”的宗教,《西游记》的作者就借鉴这种理念暗喻人们,只要超脱了世俗中的欲念,心灵上“大彻大悟”,进入了“明心”境界,就能超越生死,全部的幸福其实就在你心中。
佛教“修心”的相关理念,《西游记》一书中也多有提到,如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作者就借孙悟空之口说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等等。而在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中作者又赋诗说道“道在圣传修在己,善由人积福由天。休逞六根多贪欲,顿开一性本来原。无爱无思自清净,管教解脱得超然”。
以《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做为一个明代知识分子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程度来看,《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虚构出的这个“灵台方寸山”,正是综合了佛教中“悟彻菩提”需要“静虑修心”的理念;“灵台方寸山”与心灵有关的寓意;为了隐喻《西游记》的主题思想;而做出的一个非常巧妙设定。也蕴涵着佛教中“菩提圣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宇宙间每一个灵物(包括人、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心上都有“菩提(圣树)”的“神圣之相”的相关说法。而以“须菩提祖师”为“菩提圣树”的认定,结合“灵台方寸山“与心灵有关的寓意,再来分析《西游记》第一回、第二回中和“须菩提祖师”时关联的人和事、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学成回归“悟彻菩提”,以及“须菩提祖师”和孙悟空之间的一些其它问题,我们发现,都能得到圆满的诠解。
ck7543
发表于 2011-9-1 15:07:31
十三、孙悟空“悟彻菩提”
在《西游记》第二回里,作者为这一章节取的标题就是“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结合第二回的内容来看,实质上就是点明了孙悟空跟“须菩提祖师”修习了一场,最终“悟彻菩提”这一事件。而这一事件本身就可以做为“须菩提祖师”就是佛门中的“菩提圣树”的明证。因为在佛教中的“悟彻菩提”就意味着修行者与“菩提圣树”有着根本性的关系,而最终的功果必然是成为“佛陀”或“菩萨”。《西游记》书中孙悟空最后成为“斗战胜佛”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理清孙悟空“悟彻菩提”的相关问题,使我们认为《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是佛门中的“菩提圣树”这个认定,更具说服力也是必要的。这里我们仍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打坐修行,“悟彻菩提”的经历来探讨孙悟空“悟彻菩提”的相关问题。
释迦牟尼佛当年菩提树下打坐修行,可以说是佛教信徒们最为推崇和效仿的修行方式。而在释迦牟尼佛这种修行行为当中,蕴涵着四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具有“智慧”,这个智慧首先是看破“红尘”世界的能力,其次是能够“悟彻菩提”的智商;二是能“吃苦”,释迦牟尼佛当年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修戒参禅,忍耐凡人所不能忍耐的严酷苦行。可谓是艰苦之至;三是有“恒心”,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发心修行”,有“恒心”就是修行立场坚定,因为修行立场坚定,才能长时间的正心诚意,废寝忘食,忍耐严酷苦行的修行生活,专心修持。四是修行目的明确,释迦牟尼佛修行目的起初就是“超越生死”(这里的“超越生死”实质上也是为了“不生不灭”、“长生不死”的,后来由于释迦牟尼佛祖“悟彻菩提”,证得“五眼六通”。看到宇宙间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中生死浮沉,顿起大慈大悲心念,从而在人间弘法传经时,续上了“普渡众生”的高尚内容,附上了“三三行满”才能“涅槃重生”、“涅槃成圣”这样的前提条件),而这四个重要的特点,则是释迦牟尼佛“悟彻菩提”的必要前提。
按照佛教的说法,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苦修六年,其“静心思虑”的与“超越生死”相关问题,仍然没有超越其当年做太子时在阎浮树思惟的范畴(这与“菩萨”品阶的神明也属“菩提圣树”的说法是有冲突的。这种对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冲突和矛盾的说法,在道、佛两教中屡见不鲜。这里我们仍以当年释迦牟尼佛“悟彻菩提”这一佛教中的重大事件,来简要解说这种在宗教中对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冲突和矛盾说法不一问题。例如:当年释迦牟尼佛“悟彻菩提”,除了释迦牟尼佛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悟彻菩提”的说法之外,还有多种不同和细化、甚至于矛盾的说法。这里我们就从当年释迦牟尼来到摩揭陀国的伽耶山说起,来简述当年在释迦牟尼佛“悟彻菩提”问题上的诸多说法。当年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伽耶山下【又称伽阇山、菩提伽耶山】,尼连河畔优留毗罗西那尼村【这个村子也有多个名称】的苦行林【关于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菩提树林;一说是娑罗树林;一说是阎浮树、娑罗树、菩提树以及各种林木都有的树林。等等不一而足。据说现在的苦行林也就是一些杂草和零星的小树】中打坐苦修六年,在“悟彻菩提”的这天中午,决定走进尼连河沐浴时,因长年苦修,身体羸弱,昏倒在尼连河岸边,这时两名尼连河岸边牧牛的女子难陀、波罗的牧女见状,就手捧一杯牛乳、一碗乳糜供养释迦牟尼【除此之外,牧女难陀波罗以牛乳供养释迦牟尼也有另外的说法,一说是释迦牟尼佛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在即将“悟彻菩提”的这天中午,牧女难陀、波罗手捧牛乳、乳糜来到释迦牟尼面前供养;另一说是释迦牟尼佛在“悟彻菩提”,成为“佛陀”后,决定在人间弘经传法,于是就接受了牧女难陀波罗的供养。而牧牛女还有被说成是一人的说法,如说供养释迦牟尼是一名牧牛女叫难陀波罗。另外还有供养一次、十天和一月之说,等等。不一而足】,释迦牟尼饮过牛乳后就精力充沛,他走进尼连河,沐浴后就来到对岸的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夜半时分打破“魔关”,“启开正觉”,“悟彻菩提”,启明星升起时战胜“魔军”成为“佛陀”【除了本文一直使用的释迦牟尼佛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的说法外,如果以苦行林中树木种类的不同说法,再结合释迦牟尼佛打坐苦修六年的经历来看,还可以延伸出几种说法,若苦行林中的树木是菩提树林,释迦牟尼佛依然是在菩提树下打坐苦修六年的,只是不在同一棵菩提树下;若苦行林中的树木是娑罗树林,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最多也打坐一昼夜;若苦行林是阎浮树、娑罗树、菩提树以及各种林木都有的树林,释迦牟尼佛在这六年的打坐苦修当中,也只能说六年当中有一部分时间是是在菩提树下修行的】。因而,对于在道、佛两教中屡见不鲜对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冲突和矛盾的说法,要客观对待,因为宗教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产物)。但是就在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苦修的最后一夜,夜半时分(中国传统中所称的“三更”),也就是“悟彻菩提”的前夜,释迦牟尼佛突然打破心中的“魔关”(汉传大乘佛教的信众在此基础上有了“玄关”的说法),“启开正觉”,开始进入“悟彻菩提”的境界。而驻于体内的“心魔”(内心烦恼妄想的“魔”)顿时被逼出体外。而这些被逼出体外的“心魔”瞬间就招来天地间的众“魔”,会合成了一群“魔军”,在“魔王波旬”的带领下,用各种兵器、水火毒焰射向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但此时已“启开正觉”,开始进入“悟彻菩提”境界的释迦牟尼佛,体外就出现一圈光环,挡住了“魔军”的各种兵器、水火毒焰等毒害;“魔王”又招来三个裸体美女来诱惑,释迦牟尼佛又用法力将这三个裸体美女变成丑陋的老妪。战斗进行到启明星升起,“魔军”大败,释迦牟尼佛召出“地神”,见证“魔王”被释迦牟尼佛降服一事。而“悟彻菩提”的释迦牟尼佛,此刻已证得“五眼六通”。看到宇宙间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中生死浮沉,顿起大慈大悲心念,从而就开始了在人间弘法传经的历程。释迦牟尼佛的“悟彻菩提”经历,看上去惊心动魄,而实际上整个过程释迦牟尼佛打坐在菩提树下并未变换姿态。只是体外出现了一圈光环,在和“魔军”的斗争中,使用了一些动作幅度很小的手势。也就是佛教信众称谓的各种“法印”,如“禅定印”、“施无畏印”、“降魔成道印”等等(释迦牟尼佛后来在人间弘法传经时使用的手势还有“说法印”、“与愿印”、“祓济众生印”等等)。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悟彻菩提”经历,听起来火爆,实质上仍然是一种“静虑修心”的方式成就的。仍然是一种静态的方式。
从释迦牟尼佛“悟彻菩提”的经历来看,除了我们以上所述的四个重特点为必要前提之外,在“悟彻菩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个节点就是汉传大乘佛教的信众所称的打破“玄关”。“玄关”的说法道、佛两教都有,但是道教中“玄关”的概念非常繁多和复杂(道教中“玄关”概念因教派和修行方式的差异,说法众多,笼统的来看这些众多的概念,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精神境界中的某种意识或意念;二是身体中的某个部位;三是“炼气”修行者的某一经络或“导气”系统;四是以阴阳双修、房中术类为主要修行内容的修行者的概念,指女人身体中的某一部位)。而佛教的“玄关”则是汉传大乘佛教的宗教理论家们,结合释迦牟尼佛在“悟彻菩提”前夜的夜半时分(中国传统中所称的“三更”),坐在菩提树下打破心中的“魔关”的相关说法,综合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如佛门有“玄门”自称,有“佛法深妙”玄学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称黑夜为“玄”、“玄夜”,夜半三更为“玄之又玄”的深夜等)等诸多因素,推出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通过总结和概括释迦牟尼佛“悟彻菩提”这一佛教中的重大事件,为佛教的修行者“悟彻菩提”,提供了一个修行典范,即释迦牟尼佛的“打破魔关”,以及“打破魔关”最佳的时间窗口“夜半三更”。因而“玄关”也是佛教修行者的一个标志性门槛,你“打破玄关”,心中的“魔关”就开了,“心魔”就无法在你体内驻留,你也就没有了任何“红尘”世界的欲念,就会正确地认识到这个“四大皆空”的“无相”世界,从而“悟彻菩提”,“涅槃成圣”。因而打破“玄关”是佛教修行者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也被佛教修行者称为“关口”或“生死关口”。而释迦牟尼中午接受牧牛女子难陀、波罗的供养被信徒们认为是“打破玄关”的先兆,而“菩提圣树”之下和释迦牟尼佛“打破魔关”的时间“夜间”或“夜半三更”,也成为“真”信徒群体极为推崇的最佳修行场所和时间段。
“玄关”是佛门入道的标志性门槛,是“悟彻菩提”前奏或者说是先决条件,所以“打破玄关”的难度非常巨大(释迦牟尼佛为此苦修六年,并且还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决斗)。因为打破“玄关”就意味着佛教修行者将要“成佛成圣”,而不能打破“玄关”,就意味着不能“悟彻菩提”;就意味着修行者要错过一个在“人界”修行的机会,重新堕落轮回。这和中国民间传说中“鲤鱼跳龙门”中“跳过龙门就成龙,跳不过龙门还是鱼”的说法如出一辙。
参照释迦牟尼佛因当年在菩提树下“悟彻菩提”,其修行行为中蕴涵着四个重要的特点,以及“打破玄关”这个重要的节点,结合“须菩提祖师”就是佛门中的“菩提圣树”的认定,再来看孙悟空的“悟彻菩提”就会发现,孙悟空的“悟彻菩提”和释迦牟尼佛的“悟彻菩提”相比,方式虽然不同,内涵却极具异曲同工之处。
ck7543
发表于 2011-9-1 15:08:04
相对于释迦牟尼佛的“悟彻菩提”,孙悟空“悟彻菩提”则颇具动感。在《西游记》书中,无论是“须菩提祖师”(我们认定的是《西游记》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的“菩提圣树”),还是孙悟空,都是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做为一部需要由故事性来烘托人物和气氛的小说,孙悟空的“悟彻菩提”,与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行的静态方式不同,而是充满了动感和故事性,这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孙悟空和释迦牟尼佛在“悟彻菩提”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释迦牟尼佛修行行为当中蕴涵着的这四个重要特点,孙悟空则全部具备。这也是《西游记》作者的用心之处。而孙悟空具备释迦牟尼佛修行行为当中蕴涵着的这四个重要特点,反过来也可以旁证我们认为“须菩提祖师”佛门中的“菩提圣树”的这一认定。
一是在“智慧”方面,孙悟空具有看破“红尘”世界和“悟彻菩提”的“智慧”能力。其在与“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感慨道:“……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这种“以无常为虑”的担忧,就彰显了其“道心开发”的“智慧”能力。
而“须菩提祖师”“开讲大道”时,孙悟空听得非常投入,喜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而“须菩提祖师”的关注,在斥责孙悟空“这般不学,那般不学”之后,手持戒尺,“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而“须菩提祖师”的这个举动,实质上是为孙悟空预留的“盘中之谜”,孙悟空的师兄们没有人能想得到,反而人人惊惧,都来抱怨、鄙贱、嫌恶孙悟空。而孙悟空则认为“祖师打他三下”,是“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而后来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孙悟空的这种“智慧”能力,“须菩提祖师”果然半开半掩着后门等他,孙悟空也从此也跨入了“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的门槛。这一点也足以说明孙悟空在“悟彻菩提”方面,独到的“智慧”能力。
二是能“吃苦”方面,《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尽管和释迦牟尼佛当年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修戒参禅,忍耐凡人所不能忍耐的严酷苦行相比,方式上差异很大。但是,就“吃苦”情节而言,其修行经历也堪配“艰难”二字。孙悟空是个天产的石猴,后来又在猴群中当上了“猴王”,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享受着猴类社会中“人间纵有珍馐味,怎比山猴乐更宁”的荣华富贵,一念兴起,就离开了“猴王”这个职位,手持竹篙,登上木筏,开始了漂泊生涯,先是在南赡部洲串游了八九年,后又作筏过海,来至西牛贺洲地界。费了“十数个年头”,才拜在“须菩提祖师”阶下,做了七年“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的杂役。这种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为了修行而历尽漂泊、充当杂役的苦楚,换成一般人也是不堪忍受,甚至于要自我了结的。但是孙悟空就挺了过来,这种长时间的“吃苦”能力,尽管和释迦牟尼佛相比在方式上有差异,但从“悟彻菩提”的角度而言,能做到这些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是有“恒心”方面,这也是修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佛教中叫“发心苦修”。这种“恒心”主要体现在能长时间“吃苦”方面,因为一个正常的人要效仿释迦牟尼佛那样为了苦修日食一麻一麦,修戒参禅(以科学的角度而言,日食一麻一麦要维持六年的生命活动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里我们只使用宗教的说法),做这种靠意志力的自我约束行为,在短时间内,如一、两天,三几天也不算太难。但要长时间这么做,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因疾病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因素则属另论)。而要像孙悟空那样,放弃优厚待遇,为了修行而历尽漂泊、艰苦流浪(这种艰苦的漂泊和流浪跟现在的公务员、一些集团公司人员的出差、考察、业务活动是有质的区别的)、做一些充当杂役之类的差事,相当一部分的人也是做不来的。
四是修行目的明确,在这方面,孙悟空的修行目的就是要“学一个不老长生”之术。跟释迦牟尼佛祖“悟彻菩提”前的修行目的“超越生死”,有着极为相似之处,甚至于可以说是一致之处。而正是由于孙悟空在修行目的问题上的坚定性,当深知“天地生成”的孙悟空具备“悟彻菩提”的条件和“智慧”能力的“须菩提祖师”为了预留“盘中之谜”,以教孙悟空“‘道’字门中”的“三百六十傍门”为由,几次三番的提出要教孙悟空“术、流、静、动”等“傍门皆有正果”之类的法术时,孙悟空总是先提出“似这般可得长生么?”之类的疑问,一旦得知学这些法术不能“长生”,就以一种近乎忤逆的态度,毅然决然地以“不学!不学!”来坚辞和推拒。于是“须菩提祖师”在这种看似尴尬的情形下,以戒尺敲打孙悟空等方式留下了“盘中之谜”;而孙悟空则在“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大众师兄们的放言指责下得到了“学一个不老长生”,“悟彻菩提”的契机。
ck7543
发表于 2011-9-1 15:08:40
而做为佛教中入道的标志性门槛“玄关”,在《西游记》一书也有三处提及,第一处提及是在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中,四位元体为植物类的妖怪“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劲节十八公”对被摄来的唐僧,假意“敢求大教”(此大教当为佛教,依后续的情节来看,众妖摄来唐僧的目的不是“敢求大教”,而是为了让唐僧和另一女性妖怪“杏仙”成婚而设下的美人局),作者借唐僧之口而抒发的一首颂子:“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识,遂可扫除。菩提者,不死不生,无余无欠,空色包罗,圣凡俱遣。访真了元始钳锤,悟实了牟尼手段。发挥象罔,踏碎涅槃。必须觉中觉了悟中悟,一点灵光全保护。放开烈焰照婆娑,法界纵横独显露。至幽微,更守固,玄关口说谁人度?我本元修大觉禅,有缘有志方记悟。”
这首颂子,涵盖的内容较多,其中的“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是种“打坐参禅”,与“悟彻菩提”相关的概念(前面已有提及);“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则是要人们重视这个生在“人界”,得遇佛法这样一个修行的机会,以免再次堕落轮回,而“中土难生”则又流露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渺漠希夷,六根六识,遂可扫除”则是要人们“祛除六贼”,“六根清净”是对修行者的一个先决要求;“菩提者,不死不生,无余无欠,空色包罗,圣凡俱遣。访真了元始钳锤,悟实了牟尼手段。发挥象罔,踏碎涅槃”则是全面地概括了“菩提(圣树)”的神明内涵和概念(前面也有提及);“必须觉中觉了悟中悟,一点灵光全保护。放开烈焰照婆娑,法界纵横独显露”是指“悟彻菩提”后,不灭的灵魂之光成就为神明,纵横“法界”“不生不灭”;“至幽微,更守固,玄关口说谁人度?我本元修大觉禅,有缘有志方记悟。”则是以“至幽微,更守固,来说明“玄关”之玄,而“玄关口说谁人度?”则是喻示打破“玄关”的难度非常大,一味的“念经拜佛,打坐参禅”是不够的,还必须得具备长时间“苦修”的毅力和“悟彻菩提”的智慧能力。而《西游记》书中的唐僧,除了“一性至诚”外,其在祛除“六贼”和智慧能力方面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取经途中孙悟空为了预防唐僧被“红孩儿”掳去,“把唐僧撮着脚推下马来”倒腾了一下,唐僧就“大怒,哏哏的,要念《紧箍儿咒》”;因饥寒所困而受猪八戒撺掇,出了孙悟空的圈子而入了“兕大王”的圈套;因害怕被强盗诛戮而而战战兢兢跌下马来而高叫“大王饶命……”;当孙悟空看穿了黄眉怪假名“小雷音寺”设下的局子,劝告唐僧“决不可擅入,恐遭毒手”,唐僧仍执意入局等等,相关例子很多),所以,其修行了十世(《西游记》书中的说法),仍然是“我本元修大觉禅,有缘有志方记悟”,只能记住相关“玄关”、“菩提”这些事情和道理,尚不能进入“悟彻菩提”的“境界”。
《西游记》书中的第三次提及“玄关”则是在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刬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中,观音菩萨看了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诸神缴来的唐僧的灾难簿子后,认为“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唐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即令再生一难。于是受如来吩咐,使神威驾送取经后的唐僧师徒回东土大唐的“八大金刚”就将唐僧师徒从空中撂在了通天河的西岸。《西游记》的作者在此做了一首诗:“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必须苦练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还。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在这首诗里,作者又提及了“玄关”。不过结合《西游记》的相关内容,以及观音菩萨认为唐僧尚“少一难”等因素来看,这里的“玄关”以拔渡唐僧为主。作者的“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这两句诗也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个“玄关”起始后难度也是非常巨大,先是被驮唐僧师徒过通天河的白鼋淬下水去,上东岸后夜里又遇到阴魔作号,施风、雾、雷、闪欲夺所取之经,令唐僧师徒劳攘了一夜,熬到天明。可谓是相当的艰难困苦。
这个“玄关”尽管以拔渡唐僧为主,但是其参与者除唐僧之外,还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甚至于还可以说上“所取之经”。依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的功果,成就的都是“罗汉”品阶以下的神明(至于《西游记》的尾篇将这三人的神职后缀上“菩萨”二字相称,属“菩萨”二字的世俗化称谓,前文已有详述)来看,其打不打得破“玄关”,“悟彻菩提”的程度如何,不对其成为“罗汉”品阶以下的神明产生否定性的影响。因为“打破玄关”,“悟彻菩提”主要是对“佛陀”、“菩萨”这种高品阶神明的要求。而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成为神明的重要因素都与“保护圣僧(唐僧)”有关,如猪八戒的“挑担有功”;沙和尚的“登山牵马”;白龙马的“驮负圣僧来西”,又“驮负圣经去东”等等。属于“功德”性的成就。因而尽管这三人也参与了“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的行动,但仍属“保护圣僧(唐僧)”度“玄关”,积累其自身“功德”的范畴,属辅助性的角色。而孙悟空的功果为“斗战胜佛”,也是“佛陀”品阶的神明。但是其在之前的第七十回《妖魔宝放烟沙火悟空计盗紫金铃》里,已自称“时间顿把玄关悟”,因而,虽然孙悟空的功果也为“佛陀”品阶的神明,但因其早已“打破玄关”的缘故,故做为这次“玄关”行动的参与者而言,其也属于“保护圣僧(唐僧)”度“玄关”,积累其自身“功德”的范畴(后文将详述这个问题)。至于“所取之经”则是贯穿全书故事主线的一个标志物,也是这次“玄关”行动的重要道具。
ck7543
发表于 2011-9-1 15:09:22
在《西游记》书中第二次提及的“玄关”,是在第七十回《妖魔宝放烟沙火悟空计盗紫金铃》里,孙悟空在向朱紫国国王做自我介绍时的一段颂子,提及到的“玄关”。孙悟空这段颂子是:“我身虽是猿猴数,自幼打开生死路。遍访明师把道传,山前修炼无朝暮。倚天为顶地为炉,两般药物团乌兔。采取阴阳水火交,时间顿把玄关悟。全仗天罡搬运功,也凭斗柄迁移步。退炉进火最依时,抽铅添汞相交顾。攒簇五行造化生,合和四象分时度。二气归于黄道间,三家会在金丹路。悟通法律归四肢,本来筋斗如神助。一纵纵过太行山,一打打过凌云渡。何愁峻岭几千重,不怕长江百十数。只因变化没遮拦,一打十万八千路!”
在这段颂子里,孙悟空就称自己“时间顿把玄关悟”了。也就是说,此刻的孙悟空已经是“打破玄关”了。前面我们说到,“玄关”是佛门入道的标志性门槛,是“悟彻菩提”前奏或者说是先决条件。而孙悟空在《西游记》第二回中,从“须菩提祖师”处学成回归时,就已经“悟彻菩提真妙理”了,依此来看,孙悟空“打破玄关”的时间应是在第二回之前。不过在第一、二回中,并没有提到孙悟空“打破玄关”之事。但是循着第七十回中孙悟空向朱紫国国王做自我介绍时的这段颂子提供的线索,也很容易就能找到孙悟空“打破玄关”的相关细节。因为这段颂子在提到孙悟空“时间顿把玄关悟”前后,都有时间概念做铺垫。“遍访明师把道传,山前修炼无朝暮”是提示孙悟空是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之后,打破的“玄关”;而“悟通法律归四肢,本来筋斗如神助”则又说明孙悟空是在“悟通法律”(不死长生的大法门之术)、学会“筋斗云”之前打破的“玄关”。而“攒簇五行造化生”则更是指出了“打破玄关”的具体时间,即“须菩提祖师”用“攒簇五行颠倒用”的方式调教孙悟空的那个时间段。而这个时间段就在《西游记》在第二回中。回顾《西游记》第二回中的相关情节,《西游记》作者并没有提到有关孙悟空“打破玄关”之类的说法。但是,如果依我们认为《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是佛门中的“菩提圣树”这个认定,就会惊异地发现,《西游记》作者正是利用有关“打破玄关”之类的说法,巧妙地将孙悟空“打破玄关”故事化,并隐寓在相关情节当中。
孙悟空的“打破玄关”先是打破“须菩提祖师”的盘中之谜,然后等到半夜三更,通过“须菩提祖师”为他半开半掩着的后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为阻碍,难以通过或限制通过之意,而“门”则是“关”预留的能开启或封闭的通道,过“关”的人得具备一定的条件方能通过),这个在夜半三更,“玄之又玄”的“玄夜”,半开半掩着的后门,正是寓意着“玄关”的关口。孙悟空进门来到“须菩提祖师”的寝榻之下,从此就得到了一个化育出广大神通,不啻于重生再造的机缘。经过“须菩提祖师”整个后半夜“攒簇五行”的调教,从此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通法性”、“会根源”、“注神体”、“悟彻菩提”。也寓意着孙悟空打破了“玄关”。而“须菩提祖师”在孙悟空夜半三更来到后,“不多时觉来”,口中自吟的“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这段颂子,则又强调了其传授给孙悟空“非常之道”的“玄”,暗示着“玄”而有“关”。
将《西游记》中的两处“打破玄关”,释迦牟尼佛原版的“打破玄关”做个比较,就会发现,虽然《西游记》中的两处“打破玄关”故事情节各异,但是,参照释迦牟尼佛原版的“打破玄关”来看,《西游记》作者在以故事化方式描述这两处“打破玄关”时,仍然沿用了释迦牟尼佛原版“打破玄关”中的先兆、最佳修行时间段“夜间”或“夜半三更”的说法。如孙悟空的“打破玄关”,先兆为白天打破“须菩提祖师”的盘中之谜,“半夜三更”通过“须菩提祖师”为他半开半掩着的后门,来到“须菩提祖师”面前,受到“须菩提祖师”直至天亮的调教,学得了“非常之道”。而以拔渡唐僧为主“打破玄关”,先兆为白天使神威驾送取经后的唐僧师徒回东土大唐的“八大金刚”将唐僧师徒从空中撂在了通天河的西岸。夜间又被施风、雾、雷、闪欲夺所取之经阴魔作号折腾了一夜,熬到天明。
尽管在“打破玄关”的先兆、最佳修行时间段的问题上,《西游记》中的两处“打破玄关”与释迦牟尼佛原版的“打破玄关”相仿,但是在唐僧“打破玄关”后“悟彻菩提”的问题上,说法不是很明确。唐僧的功果为“旃檀功德佛”,做为“佛陀”品阶的神明,“悟彻菩提”这一项是不可或缺的。而以《西游记》中作者对唐僧这个人物的描述来看,除了其向佛的“一性至诚”外,其在祛除“六贼”和智慧能力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不过对于这些影响“悟彻菩提”的问题,作者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中,已经做了物理切割,让唐僧脱去了人体的这种“浊物”、“浊骨”,“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其在祛除“六贼”和智慧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都随着泱下的一个死尸顺水而去。这个物理切割也是合理的,但是在唐僧师徒来到通天河的东岸之后,夜里又遇到阴魔作号,施风、雾、雷、闪欲夺所取之经,令唐僧师徒“劳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却才止息”,惊魂未定的唐僧又战战兢兢的出现了“悟空,这是怎的起?”的疑问,说明这个物理切割又不是那么有效,唐僧在智慧能力方面仍未达到“悟彻菩提”的高度。而作者一直也没有提到提到唐僧“悟彻菩提”。不过《西游记》结尾最后一段的颂子里提到的“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也可以认为是对唐僧“悟彻菩提”的问题做了一个连带性的含糊交代。因为依这段颂子中“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的涵指来看,这其中的唐僧已是佛陀品阶的神明。但是这个交代尚不确切(因为“发菩提心”在佛教中有多个概念,如佛陀、菩萨品阶的神明“发菩提心”多指其“应劫度世”、“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行为【佛陀、菩萨品阶的神明都属“悟彻菩提”的范畴】;佛门中佛陀、菩萨品阶以下的神明“发菩提心”多为“转劫轮世”、“积增功德”【这些神明“悟彻菩提”的程度跟佛陀、菩萨品阶的神明相比尚有不足或程度不够】;而佛教信徒们“发菩提心”则多指其“发心修行”或“竭力修行”【只属往“悟彻菩提”方向努力的范畴】;而佛教信徒称赞某个或某些民间人士“发菩提心”,则多指这某个或某些世人行“积德行善”、施舍钱财等行为【佛教信徒们对民间人士“积德行善”的一种称赞方式】)。因为在这段颂子之前,佛教中的全部神明,“诸众佛祖、菩萨、圣僧、罗汉、揭谛、比丘、优婆夷塞,各山各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蓝、土地,一切得道的师仙,始初俱来听讲,至此各归方位”,“大众合掌皈依”,把所有佛陀、菩萨品阶的神明,以及众多佛陀、菩萨品阶以下的神明都后缀上“菩萨”的称号,通念了一番之后,才出现的这段颂子。因而唐僧“悟彻菩提”的说法并不明晰,我们也就是以其是佛陀品阶的神明来做推论。
尽管《西游记》中对唐僧“悟彻菩提”的说法并不明晰,但是对孙悟空“悟彻菩提”,作者则是有明确的说法。这个说法就在第二回的标题“悟彻菩提真妙理”之中。不过孙悟空的“悟彻菩提”依常理而论也难以说得上圆通。因为“悟彻菩提”是件难度极大的事情。且不说现实中许多佛教修行者穷其一生也达不到这个境界,就是和《西游记》中的唐僧相比,孙悟空“悟彻菩提”的难度也是很小的。《西游记》中的唐僧修行了十世,这十世是怎么修行的,书中没有详说,但是以佛教把人界视为“苦界”,而且唐僧在这个“苦界”里修行了十世等诸多说法来看,其苦难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就书中说的这一世来看,也是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而孙悟空尽管漂泊了“十数个年头”才来至西牛贺洲地界,拜在“须菩提祖师”阶下后又做了七年杂役,也是历尽坚辛。但是其苦难程度要是和唐僧相比,则要远逊于唐僧的修行十世、“九九八十一难”(尽管孙悟空也参与了“九九八十一难”中的诸多“难”,但已是在其“悟彻菩提”之后)等苦难深重的履历。但是苦难深重的唐僧,直到最后成就了“佛陀”品阶的神明,《西游记》作者也只是对唐僧有了个“打破玄关”的说法,而没有明晰的“悟彻菩提”概念。相比之下,孙悟空过于简单的“悟彻菩提”依常理而论就会令人产生诸多疑惑。但是,依我们对《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是佛门中的“菩提圣树”这个认定再来解释这个问题,一切都豁然开朗。
而在《西游记》第二回中就已经“打破玄关”、“悟彻菩提”的孙悟空,其“悟彻菩提”后的“智慧”能力,也被作者赞为“腾那天下少,似这伶俐世间稀”,这种情形在取经途中也屡又所见。例如还是在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刬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中,受揭谛传来观音菩萨“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的指令,使神威驾送取经后的唐僧师徒回东土大唐的“八大金刚”,将唐僧师徒从空中撂在了通天河的西岸。沙僧就提议把在凌云渡已脱了凡胎的唐僧作起摄法驾过去,孙悟空就持反对意见,因为他“心里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羁留于此”。此刻尚未成佛的孙悟空有此见识,和观音菩萨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而唐僧师徒来到通天河的东岸之后,夜里又遇到阴魔作号,施风、雾、雷、闪欲夺所取之经,令唐僧师徒“劳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却才止息”,惊魂未定的唐僧又战战兢兢的问孙悟空,“悟空,这是怎的起?”孙悟空就告诉唐僧,所取之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此所以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之耳。一则这经是水湿透了,二则是你的正法身压住,雷不能轰,电不能照,雾不能迷,又是老孙轮着铁棒,使纯阳之性,护持住了,及至天明,阳气又盛,所以不能夺去”这些缘故,“三藏、八戒、沙僧方才省悟”,并且对孙悟空这一番高见“各谢不尽”。可见“悟彻菩提”后的孙悟空,其出类拔萃的“智慧”能力也是被三藏、八戒、沙僧所认可的。
但是孙悟空既然“打破玄关”、悟彻了“菩提”,为什么还是个“妖仙”?为什么没有即刻成为“佛陀”呢?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使我们对《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是佛门中的“菩提圣树”这个认定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ck7543
发表于 2011-9-1 15:10:28
十四、从孙悟空悟彻了“菩提”后依然还是个“妖仙”,来看“须菩提祖师”的神明属性
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处“悟彻菩提”,学成东归后,并没有即刻成为“佛陀”,而是又回到了花果山故地当他的猴王,是个“妖仙”。有关孙悟空的“妖仙”身份,在《西游记》书中都有相关情节来描述。如从孙悟空初次被招安上了“天界”以及在其“大闹天宫”期间,就被玉帝、龙王、太白金星已及一些天界诸神称之为“妖仙”(还有“妖猴”之称,都属“妖”的范畴),而孙悟空也自认为是“妖仙”,这个身份已被《西游记》作者设定,是没有异议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妖”多指一些能发挥出超自然、超出人们认知范围以外,能发挥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或能量,对人类或社会能产生负面作用或影响的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这些被人们赋予了强大的、超自然能力物体多为一些动物、植物、各种自然物;或者因人类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而想象出来的如人、动物、植物、各种自然物的灵魂系统的形象化,而超自然的存在。关于“妖”的概念,过去民间的说书艺人有句谚语:“树精山魈,天设地造;正则为神,邪而为妖”。这短短的几句话,可以说是对“妖”做的一个贴切的概念。
“树精山魈”就是指传说中具有强大的、超自然能力的动物、植物、各种自然物或被人们想象出来的如人、动物、植物、各种自然物的灵魂系统的形象。是指“妖”的来历问题。“天设地造”则是指这些“树精山魈”,是由于“受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秀”而蕴生出的各种强大的、超自然的能力。是指“妖”的成因。“正则为神”则有两个概念,一是对人类或社会能产生正面作用或影响的“树精山魈”,被人们当做正神来供奉(是因其社会影响较大,这类神明被道教和佛教拉入了自己的神明体系)。二是对人类或社会能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或影响的“树精山魈”,因皈依了宗教(如道教和佛教。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是因其社会影响较大,而被道教和佛教拉入了自己的神明体系)也成为了正教之神。不过这类“树精山魈”依然会对人类或人类社会能产生负面作用或影响。只是因为皈依了宗教,这类行为一般会被冠以来人世间“行劫数”的名号。换句话说,做恶也有正名。但毕竟是行恶,因而这类“树精山魈”也多被人们称为“恶神”。“邪而为妖”则是指一些对人类或社会产生负面作用或影响的“树精山魈”,由于没有皈依宗教(实质上是没有被道教和佛教拉入了自己的神明体系),或者在没有皈依宗教之前,都属“妖”的范畴。
《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修行之前,可谓是一只典型的“山魈”。其出世在“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之地花果山,是山顶上的一块仙石,因“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孙悟空一出世,其“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的神通就惊动了高住在天界的玉帝。不过在没受到“须菩提祖师”调教之前,其神通似乎也仅限于此,并且因“服饵水食”,“金光”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不久就“潜息”了。不过这时的孙悟空虽然是一只“山魈”,但是也谈不上对人类和社会(包括《西游记》中的神仙社会)有任何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和影响。充其量就是惊动了一下玉帝,让玉帝知道其存在。而《西游记》作者以大量笔墨来描述孙悟空为“天地精华所生”的来历,主要是强调其先天生就的“智慧”能力,以为孙悟空后来“悟彻菩提”做必要的铺垫。在《西游记》书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并能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意图。例如在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须菩提祖师”看到孙悟空从半开半掩着的后门儿溜到他的榻下,“十分欢喜”,心中暗赞“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在这里,作者就是借“须菩提祖师”之口明确指出,孙悟空打破“盘中之暗谜”的“智慧”能力是“天地生成的”。而这种“智慧”能力也是孙悟空被“须菩提祖师”看中并传授其“非常之道”的重要条件。但是,孙悟空跟“须菩提祖师”修习一场,“悟彻菩提”之后,仍然是个“妖仙”,这就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了。这里我们就从探究孙悟空悟彻了“菩提”后依然还是个“妖仙”的问题着手,来看“须菩提祖师”的神明属性。
以“妖”的内涵来看,要具有“妖”的概念,也得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树精山魈”类的动物、植物、各种自然物或人、动物、植物、各种自然现象被赋予灵魂系统后的形象化等等(《西游记》也有实例,如书中的猪八戒、沙悟净,前身为道教的神明天蓬元帅、卷帘将军,后因犯天条被贬到下解为“妖”,猪八戒是被投在母猪胎中弄了个猪样,沙悟净则是被“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的妖怪造型);二是“受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秀”而自然生成的;三是具有强大的、超自然的能力;四是对人类或社会能产生负面作用或影响。而以孙悟空被称为“妖仙”时的情形来看,将其和这四个条件对照,在三个方面是毫无疑义,非常吻合的。如是典型的“山魈”;(跟“须菩提祖师”修习后)具备了强大的、超自然的能力;对社会(在《西游记》书中则是“神仙社会”)产生了重大的负面作用和影响(如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就有在龙宫强索兵器、大闹地府强销死籍等这类情节)等等。而孙悟空“妖仙”问题,令人费解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成”方面。
ck7543
发表于 2011-9-1 15:12:57
尽管孙悟空一出世就具有“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的神通。但是这个神通,因“服饵水食”,不久就“潜息”的缘故,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而孙悟空在龙宫强索兵器、大闹地府强销死籍以及后来“大闹天宫”时施展的这些强大的、超自然的能力,则全部是得益于“须菩提祖师”的调教和传授。换句话说,孙悟空之所以有机会被玉帝以及天界诸神称之为“妖仙”,与其强大的神通有关,而这个强大的神通,则是由“须菩提祖师”为其量身打造的。鉴于孙悟空的身份中“妖”字号问题,已被《西游记》作者设定,属于作者定论。因而我们也只能溯及到“须菩提祖师”的身份问题上来寻找答案。而确定孙悟空身份中“妖”字号问题能否成立的关键,则体现在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处学来的神通,属不属于自然生成的范畴。
综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妖仙”时的相关情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妖”的概念来看,只有确认了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处学来的神通,属于自然生成的范畴,才能旁证《西游记》作者设定的孙悟空身份中的“妖”字号问题。而要确认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处学来的神通属于自然生成的范畴,“须菩提祖师”的身份中应具备两个要素,而探讨这两个要素,则需要我们对“须菩提祖师”的神明属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是对我们关于“须菩提祖师”就是汉传佛教尊崇的“菩提圣树”这一认定的验证。
第一个要素,“须菩提祖师”的身份应为不具有人类概念的“自然系”神明。中土宗教(佛教、道教)的神明尽管众多,但其来源不外乎两个体系,一为“人系”神明;一为“自然系”神明。所谓“人系”神明,是指宗教(佛教、道教)中源于人类概念的神明,如一些哲人、名人、宗教创始人、神话人物、历代的一些忠臣良将、义士、善士、贞妇列女、传说人物、地域性名人等等;所谓“自然系”神明,是指宗教(佛教、道教)中人类概念之外,源于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物体、植物、动物类的神明。因为依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妖”的概念来看,具有“妖”字号问题的神明,只能来自于“自然系”。因为“人系”是不出“妖”的(至于中国历代称一些品行不端的人、和尚、道士为“妖人”、“妖僧”、“妖道”则属于称呼上的范畴,是人们对此类人众的一种蔑称。至于现代社会所称的“人妖”、泰国的“人妖”,是现代类或泊来的概念)。至于“人系”神明和“自然系”神明这两个体系,本文只是为了说明问题,以客观的角度,从神明的渊源着手而做的一个简单的区别。实际上,中土宗教(佛教、道教)的神明,除了在来历这方面的区别外,在神明概念和内涵上,相对来说是模糊的。在宗教的发展和沿革中,一些“人系”神明被赋予了自然、超自然的神明内涵,甚至于具有掌控某一自然现象的法力和职司;一些“自然系”的神明被赋予上人物化的形象和特征;具有掌控人类社会、地界幽冥社会的法力和职司等等;都属普遍现象。至于说到“须菩提祖师”的身份应为不具有人类概念的“自然系”神明,孙悟空身份中的“妖”字号问题才能够成立,这是因为依中国佛、道两教的传统说法来看,所谓的“树精山魈”,实际上只要拜一个“和尚”或者“道士”为师,就已经属于“皈依”,其身份中的“妖”字号问题,就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这一点在《西游记》书中也有明证。例如孙悟空自从拜了唐僧(《西游记》书中的唐僧,在未成佛之前有“和尚”和“罗汉”之说)为师,“皈依”之后,其称呼中除了名号、法名、混名之外,顶多也就是有了“和尚”、“神僧”、“神猴”、“泼猴”等等之类的称呼。其“妖”字号问题已悄然消失,不复存在。但是孙悟空拜在“须菩提祖师”这样的大神明的阶下,学成归来(尽管是被赶回来的)竟然不属于“皈依”、“正则为神”的范畴,就是个疑问了。因而,要使孙悟空的“妖”字号问题成立,“须菩提祖师”也只能是“自然系”的神明。也只有“自然系”的神明,调教出来孙悟空才能称之为“妖”。而以我们关于“须菩提祖师”就是汉传佛教尊崇的“菩提圣树”这一认定来看,“菩提圣树”恰恰就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系”神明。
第二个要素,“须菩提祖师”应具有宗教之外或者超脱于宗教之上的神明内涵。在第一个要素里,我们提到“须菩提祖师”的身份应为不具有人类概念的“自然系”神明。但是这只是一个基础条件,或者说是先决条件。因为仅凭这个条件,来认定孙悟空的“妖”字号问题,仍然是不够的。因为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其神明体系中都充斥着大量的“自然系”神明,甚至于很多都属于低层阶的神明(这种情形在佛教中尤为突出,因为佛教中高品阶的神明“佛陀”、“菩萨”,都是经过“三三行满”的过程才成就的“人系”神明,“自然系”的神明大都忝列于护法神将之下的神明品阶。当然,《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最终成就为“佛陀”的说法。只能说出于小说家的之言。尽管如此,《西游记》的作者也依然参照“三三行满”的理论,对孙悟空成就为“佛陀”给定了相应的说法,在后续的文章里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对于已被宗教信徒们拉入教门的“自然系”神明而言,都属于“皈依大教”的范畴。假如孙悟空拜了“皈依大教”的“自然系”神明,其身份中的“妖”字号问题仍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要使孙悟空身份中的“妖”字号问题成立,“须菩提祖师”应具有宗教之外或者超脱于宗教之上的神明内涵。所谓宗教之外的神明内涵,是指没有皈依任何宗教(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没有被道教或佛教拉入了自己的神明体系),游离于道教或佛教之外的“自然系”神明。而这类没有皈依任何宗教、游离于道教或佛教之外的“自然系”神明,其前景只有两个,一是永远为妖;二是“皈依大教”(佛教或道教)。而从《西游记》书中来看,具有“与天同寿庄严体”(这是一种无论是佛教或者是道教中顶级大神明才具有的“仙体”)的“须菩提祖师”,虽说有可能属于“自然系”神明,但于“妖”之类的身份特征是毫不相干的,因而不存在其前景中任何“永远为妖”的问题。而以其“历劫明心大法师”的说法,“须菩提祖师”已属于创始者、宗师级之类的超级大神明,因而也更不存在将来“皈依”于某“大教”,做个较低品阶神明的可能性。所以,以具有宗教之外的神明内涵来探讨“须菩提祖师”的神明属性,显然是与《西游记》书中有关“须菩提祖师”的描述相悖的,也是无解的。因而探讨“须菩提祖师”的神明属性也就只剩下另为一种可能,那就是“须菩提祖师”应具有超脱于宗教之上的神明内涵。
所谓超脱于宗教之上的神明内涵,是指宗教(本文所说的宗教特指道教和汉传大乘佛教)中把某些或某种特定的自然物或臆想出来的自然物,赋予其一些极其崇高的思想理念和神明内涵,极度神化。并将其置于本教所尊崇的神明之上来推崇(当然在崇拜方式上是有差异的。如对宗教神明的崇拜方式多体现在建造寺庙、塑像供奉、顶礼膜拜等行为中。而对这些被赋予上一些极其崇高的思想理念和神明内涵的自然物的尊崇,则多体现在信众们的宗教理念和意识形态当中)的一种宗教理念。这种情形在道、佛两教中都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其宗教理论的基点。如道教崇拜的“道”,通过道教信众在“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理论基础上的演绎,“道”已经蕴涵宇宙、宇宙起源、真理等诸多崇高理念和神明内涵,并且道教的诸多神明也“无生无灭”于“道生一”之时或之后。宇宙间的一切(包括道教的诸多神明)都涵于大“道”之中。但“道”又是一种虚无的,只能去体悟,而无法说清的“非常道”,尽管在道教中备受崇拜,但又不是神明。如果以客观的角度来说,道教信徒们所说的“道”,也许就是某种特定的自然物或臆想出来的自然物(权且这么说只是为了说明其它问题,因为这个说法也不是很恰当,因为按照道教的说法,“道”生的“一”才是宇宙、宇宙间万物之始,说“道”也许就是某种特定的自然物或臆想出来的自然物,依道教的理论显然是大大超前)。而汉传大乘佛教崇拜的“菩提”,其代表性图腾“菩提圣树”,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自然物了。
当然,有关“自然系”神明、超脱于宗教之上的神明内涵之类的说法,是我们由孙悟空身份中的“妖”字号问题着手,综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妖仙”时的相关情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妖”的说法,溯及到“须菩提祖师”的身上探寻答案而得出的一种概念。《西游记》的作者在描写“须菩提祖师”时,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种“自然系”神明、超脱于宗教之上的神明内涵之类的概念。但是,从《西游记》书中对“须菩提祖师”的一些或隐或现的相关描述来看,还是有一些相应的说法能够印证我们提出的这种概念的。例如《西游记》书中对“须菩提祖师”的“菩提祖师”称谓;“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的说法。实际上在隐喻当中已经指出了“须菩提祖师”的身份,“菩提(圣树)”。而依作者把“须菩提祖师”设定为大神明、大宗师级的人物,依其“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这种概念而论,“须菩提祖师”具有超脱于宗教之上的神明属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相对于“须菩提祖师”具有超脱于宗教之上的神明属性而言,由于《西游记》书中对“须菩提祖师”身份没有直接明了的交代,所以“须菩提祖师”是否属于“自然系”神明的概念就稍显模糊。但是,如果代入“须菩提祖师”就是汉传大乘佛教的“菩提圣树”这个认定来看,一切都是那么显而易见和容易解释。有关“菩提圣树”的神明内涵,在本文的以前部分已有诸多相关的论述。综合本文中前面相关“菩提圣树”的论述。我们只须从两个方面着手,就会发现“菩提圣树”超脱于宗教之上的神明属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其被赋予的超越时空、时间概念而存在的“觉悟、智慧、真理”等等之类宗教哲学方面的内涵;二是其“不生不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等超越时空、时间概念的神明内涵。这些神明属性,实质上都超脱于宗教之上的,仅从汉传大乘佛教中的高品阶神明必须“悟彻菩提”,才能成就为“佛陀、菩萨”就足以说名这一点。而以佛教早期佛教信徒们崇拜的最具标志性、最神圣、最重要的图腾“菩提圣树、脚印(脚印为释迦牟尼佛祖的脚印,寓意释迦牟尼佛为大众找到了找到了“智慧”和“真理”的路径以及所在)”来看,“菩提圣树”这种超脱于宗教之上的神明属性更具形象化。孙悟空身份中的“妖”字号问题也因“菩提圣树”具有自然、超脱于宗教之上的属性,而能得到合理的诠解。
尽管孙悟空身份中的“妖”字号问题结合“须菩提祖师”就是汉传大乘佛教的“菩提圣树”这个认定能够得到合理的诠解,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不容我们忽视,这就是孙悟空悟彻了“菩提”,为什么没有即刻成为“佛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