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7543 发表于 2010-4-16 16:30:24

巴米利恩----必然而合理的一战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4-16 16:36 编辑

巴米利恩会战大概是银英中最充满戏剧性的一场战斗了,会战期间双方阵营中都不断出现事先不可预料的状况是是导致此战过程跌砀起伏、一波三折的重要原因,而对战局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偶然性因素也一向是银英讨论的热点。

这一战中包含了一定偶然性,或是交战双方指挥官事先都无法预料到的情况,按照时间顺序包括:

1 尤里安看穿莱因哈特的战术
2 莱因哈特在50%对50%的选择几率中压错了宝
3 缪拉提前回援
4 希尔德说服双璧
5 海尼森不战而降

看起来,幸运女神一开始是站在同盟一方的,但是最后时刻她却投向了帝国的怀抱。(至于杨会接受政府命令,那和莱因哈特非要坚持一对一跟杨打一仗,甚至不同意把缪拉舰队留下做接应一样,都是人物性格的必然结果,再有一百次选择机会结果也不会变,除非杨不是杨,莱因哈特不是莱因哈特。)

不过在我看来,尽管这一战中运气或不可料因素起到了一定作用,实际过程却完全是双方实力客观、合理的反映,具有充分的必然性。因为如果把此战划分为杨舰队取得战术优势和帝国军从战略上反败为胜两个阶段的话,对第一阶段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战术条件,第二阶段中则是战略条件。

先看前一阶段,表面上看,“最初,参加“巴米利恩星域会战”的兵力,帝国军有舰艇一八八六○艘,将兵有二二九万五四○○人;同盟军则有舰艇16420艘,将兵一九○万七六○○人,在数字上是不相上下,同盟军的补给线比较短,对采纵深阵形的帝国军而言就像游击兵,因此,优劣几乎相等”,实则不然。实战并非电脑游戏中的二人对战,设定好了兵力、补给条件,以下就凭玩家的实力决胜。在实战中,司令官的战术水平固然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然而并非唯一一个。巴米利恩会战中,双方除总指挥以外的幕僚集团及中级指挥官的素质,同样对此战进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杨舰队一方,有梅尔卡兹这样的顶尖用兵高手(双璧曾经将他和杨莱并列为当代五大顶尖用兵高手之一),有姆莱这样的常识性参谋,以及尤里安这样的“奇兵”(之前看透过坎普的战术,之后击败过瓦列),有亚典波罗、摩顿这样的战斗高手,也有费雪这样无人可及的舰队运作专家。

再看帝国军一方,参谋力量?“莱因哈特只能自己当自己的参谋”!舰队运作力?乏善可陈!中级指挥官表现?惨不忍睹!

抛开总司令不论,杨舰队的整体战术实力比莱因哈特舰队高一到两个档次,这绝不是一两千艘战力的优势可以弥补的。

在双方的相持过程中,转折点出现在尤里安看穿了连杨也没有能看穿的莱因哈特的防御战术那一刻。这一点即使是杨本人事先也没有预料到,而它刚好形象地说明,莱因哈特在这一阶段的失败,是他一个人的智慧输给了杨舰队集体的智慧。

第二阶段中,希尔德促成双璧兵逼海尼森是谈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诚然,这不是莱因哈特事先预料到的。然而正如尤里安看穿莱因哈特战术虽然不是杨威利的预定战术前提,却是杨舰队参谋集团整体战术实力的合理体现一样,希尔德和双璧的表现,也是帝国军战略优势的合理体现。

如果把视角上升到战略层面,缪拉的提前赶回,甚至海尼森的不战而降,也同样包含了充分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战术与战略并非平行的两个层面,而是后者高于前者,因此通过不断累积战术优势以颠覆敌人的绝对战略优势之困难极大,而利用绝对战略优势不断弥补休整战术的失误和不足却水到渠成。

所谓帝国军对同盟军拥有绝对战略优势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一方面,帝国军可以犯错误,甚至可以犯很多错误,他们的战略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挽回这些错误的后果,而同盟军不允许犯错误,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是致命的、无可挽回的,另一方面,帝国军拥有远远超过同盟军的有利因素,同盟军必须发挥所有的有利因素,才能与帝国军一抗,而帝国军所有的有利因素中,只要有几个发挥了作用,就足以制胜。

ck7543 发表于 2010-4-16 16:31:03

如果用抽签来比喻双方战略差距的话,在同样100种偶然因素的签里,同盟方有90支坏签,10支好签,帝国军有90支好签,10支坏签。表面看来,同盟军抽中坏签(海尼森不战而降),帝国军抽中好签(缪拉提前赶回,希尔德果断抗命),似乎是运气因素,但是如果看一下双方手头好坏的签的比例,就不能认为那只是一种偶然的好运了。

举例而言,科库兰的投降,一般被视为偶发事件,但是,历史上的同类战争中,从没出现过一个投降者的比例有几何呢?这样的投降者无论在旧帝国或新帝国都出现过——具有自爆功能的伊谢尔伦要塞之所以被两度攻陷,前提之一不也正是守将在投降和与敌人同归于尽之间选择了前者吗?更何况以同盟补给基地的警备水平对抗帝国军舰队无异螳臂当车,结果不会是同归于尽,只会是自己被消灭。如果再联系到同盟政府签定出卖国家主权的“巴拉特条约”之后,各星系中也只有艾尔法西一处明确竖起反抗大旗而已,在那么多遭到压制的基地中出现一两个不战而降者,难道真是纯然意外的偶然结果吗?

“诸神的黄昏”战役中,同盟方要确保胜利的前提是,第一,己方发挥出所有有利因素。第二,所有对己方不利的偶然性因素都不起作用。第三,所有对帝国军有利的偶然性也都不起作用。如果有一两种偶然因素违反了第二,第三个条件,同盟危矣,如果再出现第三,第四个,基本可说败局已定。

第一个条件,杨基本上做到了,然而第二和第三个条件同时达成实在太困难了,杨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尽人事而听天命。以双方的持签率看,双方各抽十签,帝国至少抽中一两支好签,同盟至少抽中一两支坏签,不是运气,是理所当然。如果倒过来,同盟十支好签全部抽中,帝国九十支好签,抽到的十支却都是坏签,那才真正不可思议,违反常理。

“战术层面上的偶然只不过是战略层面必然余光的碎片而已”,得出“自由行星同盟末期的战争,完全在莱因哈特所设定的战略状况下进行,战场上,可以说在第一道炮火出现之前,胜负就已成定局了”这一结论的不是别人,正是巴米利恩会战中几乎把莱因哈特逼入绝境的杨威利本人。如果纠缠于战术层面的偶然性,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理由去加以反驳,巴米利恩会战就是最直接的反例。但是如果上升到战略层面,杨的话恰恰为巴米利恩会战的一波三折做了最佳注脚。


事实上,也有人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帝国军的精英都荟萃于一支舰队,比如说,左翼米达麦亚、瓦列,右翼法伦海特、鲁兹,后卫缪拉,预备兵力毕典菲尔特,参谋罗严塔尔,梅克林格,双方在兵力、地利、武器等客观战术条件都基本均等的条件下正面对战一场,结果如何?(由于“回廊战役”伊谢尔伦占据明显地利及武器优势,无法做此比较)

抛开可行性不谈,如果帝国军真的这么干,即使不能断言结果如何,取胜几率当比巴米利恩会战高一些,而落败则会大大降低。

然而与此同时,帝国军的战略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万一落败,那便不会有援军赶来,也不会有人去打海尼森了。

同样,如果给杨五支舰队,使他在战略上能与帝国军相抗,则以杨舰队的现有干部规模,远不足以为每支舰队都配备和杨舰队一样强大的战术、战斗(包括舰队战、空战、陆战)、情报、管理、后勤阵容。则其他舰队要么实力平庸,沦为鸡肋,甚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么将杨舰队的精英分散到各舰队以提高其素质,与此同时也必定降低杨舰队的自身素质。

在实践层面上,杨是无可选择,莱因哈特可以选,而他在战术优势与战略优势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从始至众都选择了优先确保战略优势。

在这一于莱因哈特可说是必然的选择做出之后,巴米利恩会战的过程和结果,很大程度上其实已经决定了。

ck7543 发表于 2010-4-16 16:33:40

把参谋型人材和实战型人材混为一谈是不起妥的,因为这两类人材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同的。参谋型人材需要具有互补性,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考虑全面,在这一方面,“用兵风格不同出现1+1<2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本人在文中已经指出,巴米利恩会战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尤里安看穿莱因哈特的用兵方略,杨舰队得以因势制宜,而莱因哈特在这个突变下,没有一个可以提供有价值意见的参谋,当时作为他的参谋的奥贝斯坦,甚至做出了加速他的失败的建言——要求他去跟随杨舰队的战术应变,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既定战术。同时,在莱因哈特分舰队的全体提督,也都只能遵照命令行事而已,没有一个人对莱因哈特的冒险做法提出谏言。(在银英中分舰队司令官对司令部的战术提出意见是很多的)尤里安和杨在战术类型上难道不是重复型的吗?他一生中使用过的战术几乎都带有杨的影子。帝国军的提督们以司令部的参谋或分舰队司令官的身份向莱因哈特提出战术意见,这与他们的用兵风格或能力是否“重复”有何关系?

第二,实战型人材的主要任务,是正确、有效地实现司令部的战术意图,以自己的战术能力将这种意图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同时,也最大限度弥补司令部战术意图上的不足。银英前传中,帝国军在第六伊谢尔伦攻防战、第三次迪亚马特会战、第四次迪亚马特会战中,之所以能把极端不利的战况扭转成占有优势甚至胜势,起决定性作用的也就是莱因哈特这么一位有能力的战术执行人,此外罗严塔尔、米达麦亚、梅尔卡兹等人的战术表现也都有相当大的贡献,而同盟军在第三、第四次迪亚马特会战中在莱因哈特给予的重大战术打击的情况下还能免于全面溃败,也是有能力的一线指战员发挥了作用所致。更早一些的第二次迪亚马特会战,如果帝国军的舒坦艾尔玛克的报告被总司令部收到,帝国军总司令部提前一步洞悉了阿修比的战术,那么最终胜利女神会对哪一方微笑还在未定之天。

分舰队的司令官是不需要过度发挥自己的“用兵风格”的,他们只需要完成司令官交予的任务,守好自己的岗位就足够了。至于能否实现“互补”,乃至是否需要“互补”,这都是由舰队司总司令在分派任务时决定的课题,而不是由战术的执行人随意按照自己的“风格”决定的。基本上,总司令手中的棋子越全,他的战术选择余地越大,战术的正面会被发挥得越充分,战术的负面会得到越大的校正,而对战术意图的实现不利、甚至背道而驰的做法,则会最大限度得到避免。这个时候能力本身是否重复、用兵风格是否相同根本不成为问题,有些战术需要互补型人材,有些则恰恰需要能力重复的——比如说像亚斯提会战、兰提马利欧会战,帝国军需要的就是进攻能力,这个时候进攻型的指挥官越多越好。至于能否是否实现1+1>2,那要看总司令是否能对部下的重复的或互补的能力做最适当的调配,例如说兰提马利欧会战中,米达麦亚和毕典菲尔特都是偏向进攻的人材,毕典菲尔特在恰当的时机加入战局,难道不是起了1+1>2的作用吗?——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总司令手里的棋子能够达到他的战术要求,姑且不论对总司令的战术扬长避短,如果连正确、有效地贯彻战术司令部的战术意图、守好自己的岗位都做不到,也就不必奢谈其他了。

也正如本人在文中所指出的,巴米利恩会战中,莱因哈特和杨舰队的差距除了表现在参谋力量上之外,也表现在实战性人材即分舰队司令官的素质差距上。杨的每一个道命令都被不折不扣的执行了、起到了应有的效果,而莱因哈特舰队的司令官从一开始就出现破坏莱因哈特战术的做法,被杨舰队抓住反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本舰队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舰队司令官心浮气躁,非但无法善尽职守,反而加速了舰队的灭亡——同样是处在极端不利、而且无从改变全局的情况下,第六次伊谢尔伦要是攻防战中罗严塔尔和米达麦亚舰队的表现是怎样,亚姆立扎舰队中的毕典菲尔特舰队的表现是怎样的,“要塞对要塞”战役中缪拉舰队的表现是怎样的,“回廊战役”中法伦海特舰队的表现是怎样的,而巴米利恩会战中莱因哈特的部下又表现得如何,差距很明显了。

ck7543 发表于 2010-4-16 16:34:52

首先,像罗严塔尔、米达麦亚、缪拉这样的司令官,是全面型的人材,罗严塔尔和缪拉都是攻守均衡的,米达麦亚虽然更善于攻击,但他防守的能力同样是一流的的——第二次兰提马利欧会战中,米达麦亚舰队率先赶到战场,在毕典菲尔特和瓦列到来之前,以绝对劣势兵力成功对抗了罗严塔尔的猛攻,一直坚持到后续部队的抵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这一类攻防都是一流的人材,不论是用做参谋、进攻、防守,都是事半功倍的棋子,“重复”不“重复”已经不成其问题了。

至于帝国军的其他将领,毕典菲尔特、法伦海特善长猛攻,瓦列、舒坦梅兹稳成持重,也很难说他们的能力都是“重复型”的,而且,他们即使不能如上面提到的几位,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也是一流的,但素质恐怕仍然远高于一般的舰队指挥官——包括莱因哈特舰队那几位分舰队司令官。拿毕典菲尔特来说,据说此人的缺点是防守缺乏柔韧,以及性格暴躁、有时会为敌所称,但是,亚姆立扎会战中他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在为杨的战术所称、处于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面对杨指挥的十三舰队和半只第十舰队(伍兰夫的手下可是同盟军中地道的精锐),仍然坚守到了吉尔菲艾斯舰队的到达,使帝国军避免了因为他的防线失守而面临“体战线毁于一旦”的危机,“回廊战役”消耗战中,他中了杨的计策陷入夹击之中,但是,“被击夹击的那一方却比采取夹击攻势的这一方还要强许多”,最后就是这一通“处于夹击中”的猛攻使费雪阵亡的。说到引诱到他中计,也只有杨才有这个本事,希瓦星域会战中凭尤里安和亚典波罗想把他诱入陷阱就没成功(后来中计是因为米达麦亚牵挂莱因哈特病情做出错误判断,不是他的责任)。可见对于一流的战术指挥官来说,优点和缺点,加强和互补,都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第四,以巴米利恩会战这一战来说,可能对莱因哈特舰队的战术给予支持、加强乃至弥补的是以下三类人材,1,能够充分体现他的战术意图的将领,2,能够在他做出不理性的战术决定时给予必要的劝谏的人,3,能够在他做出错误的指挥之后,以本身的能力守住岗位,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使本军免于全军覆没的人。而结果是,帝国军既中既有不顾司令部的战术意图盲目自我表现导致被敌人所趁造成不必要损失的指挥官,又有在莱因哈特想要放弃以我为主的方针、跟着敌人的步点起舞时非但不劝反而推了一把的参谋,还有在本军处于劣势时失去冷静、心浮气躁、加速舰队灭亡的分舰队司令官,这三方面的表现,和杨舰队的成员们以无可挑剔的表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促成了杨的战术意图得到圆满达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莱因哈特舰队的成员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其不称职(已经不是够不够优秀而是是否称职是否合格的问题了,正如我在文中的指出的,虽然不能要求奥贝斯坦看穿杨的用兵,但是劝莱因哈特坚持既定战略、不要被非理性的想法支配随意冒险是本来是他这个参谋长的职责所在)的表现则是大大加速了他的失败(就算好战如毕典菲尔特来,也绝对不会如特纳杰那般故意不把司令部的战术意图当回事,自作主张去跟敌人交战的,就算处在被敌人修理的不利情况下,他能支撑的时间也肯定比卡尔纳普长得多),这才是“1+1<2”。

当然,实际上莱因哈特分舰队的司令官要是有各舰队司令官们的素质,莱因哈特从一开始计划的就不可能是怎样先守住战线的问题,而是如何主动进攻将对方击败的问题——那和回廊战役是不同的,双方在其他客观条件都相同,纯以战术决胜负的情况下,在每个环节上都拥有最强实力的一方根本没有必要过多地使用谋略,只要采取正攻法并避免落入对方陷阱就足够了。话说回来,那种情况下杨也不会贸然和帝国军打对攻吧。他之所以肯现身,也是因为莱因哈特舰队没有那种实力,所以巴米利恩会战归根结底还是战略作战——尽管它是以战术决战的形式展开的。

而莱因哈特与其说是败在战术上,不如说是败在性格上——在吉尔菲艾斯死后,他就排斥来自其他部下的必要的协助,尤其是在战场上,他似乎觉得接吉林尔菲艾斯以外的人的战术支援是很伤自尊的事,巴米利恩就是他为自己的自负所吞下的苦果,当他面对杨舰队突然改变的战术,内心犹豫不决,却连一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的时候,内心是否也闪过了一丝的后悔呢?虽然让舰队司令官们放弃各自的职守担任分舰队司令官是不可能的,但在干达尔留下一支舰队作为预备兵力,如果战事顺利就最后一起参加合围,如果战事不顺利就前往巴米利恩支援,以及从富有实战经验的提督中选出一位留在身边担任参谋,这些完全都是可行的,也并不会妨碍他和杨的战术对决,而他就连这些也不屑为之,终于为自己的托大付出了代价。也许是“吃一堑,长一智”吧,后来的“大亲征”中莱因哈特就没再这么固执地排斥其他人的必要协助了,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和回廊战役中,他都把罗帅留在身边担任参谋——事实上巴米利恩会战时要是有罗帅在,他绝不会坐视莱因哈特头脑发热干那种“跟着敌人的步点起舞”的蠢事的。

(再次BS一下田中:为了让莱因哈特败得合理就把尚书写得如此不堪……%¥×&……(×¥……………… )

ck7543 发表于 2010-4-16 16:40:20

战术优势并不能形成战略优势,战略优势却能形成战术优势,战略决定战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米利恩----必然而合理的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