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7543 发表于 2010-3-24 11:12:55

军事教程银英版

序章


  什么是战争?战争有定律吗?这是许多军事学家毕生在探讨的问题。在他们近毕生精力所著的关于战争的书中,我比较推崇约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 所写的《战争艺术》一书,这本书从一个宏观的方面来阐述了战争以及战争中军队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一个丝毫不懂军事的人,在细读过这本书后,也能够对军事了解一二。说实话,我并没有担任过战术教官。以下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借鉴《战争艺术》一书的经验,再用银英的方式整理出来,其中可能会有疏漏,请大家指正。
  战争的艺术,除了它的政治上的关系以外,所余的内容一共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的部分。那就是战略学、合成战术学、后勤学、各兵种的战术学、以及工兵的技术。我们在以后所要讨论的为前三个部分,第一步工作就是说明它们的定义。我们所采取的程序,好像是战端一开始,一位统帅所要采取的步骤一样,首先所注意的就是全盘的作战计划,以后才渐次的研究到各部分的细节。反而言之,战术的研究却是由分而合,首先从各部分细节入手,然后逐步加以综合的研究,一直到大军的作战指挥为止。那么我们就从简述战争的一般流程开始。

  假想有一支军队开入战场作战,这个指挥官第一件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他个人对于本次战争的本质的认识,一定要完全和政府当局相同,在达到或者是还没有达到战争目标的情况下该如何指挥军队的运动。其次他就要仔细研究战场的情形,并且选择一个最适宜的作战基地。

  这个基地的选择和预定的战争目标就进一步决定了作战区域的划分。指挥官在此时要设法争取第一个目标点,他要选择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点的一条作战线。这些线有的是永久性的,有的是暂时性的,其选择的标准就是以能够达到最有利的方向为原则——那就是:这个方向上具有极大量的有利机会和极小量的危险,换句话说就是争取到最多有利于我军作战的条件。一支军队沿着这些作战线行动时,又会有一个作战正面和战略正面。这些军队的主力在这个作战正面上,或是防守线上,所暂时占领的位置就是战略位置。

  当军队接近它的第一目标点时,或是它开始受到敌方抵抗时,那么它就要攻击敌人,或是采取某种行动以强迫敌人撤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支军队也可能要采取一两条战略调动线,这些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可以暂时与一般作战线不相符合,所以这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当军队前进时,在这个战略正面与作战基地之间,一定要建立各种补给线、仓库等等后勤上的设施。

  假使作战线太长,而且在它的附近又有敌军的存在,那么这些后勤上的设施就有受到敌人扰乱攻击的危险,于是便有成立双重战略正面,和留置大批支队兵力的必要。

  当我军差不多达到它的第一目标点时,假使敌人还是挡着我军去路,那么就会有一场战斗发生;假使胜负不决,那么战斗便会继续发展下去;假使我军获得了胜利,它就要确保这个第一目标点,或是继续前进以达到第二个目标,假使第一个目标是想要占领一个重要的要塞或行星,于是就会发生攻坚战。若是我军已经分出了大部分兵力来实行攻坚战,而所余的兵力其强度不足以继续进攻,那么就应该占领一个战略位置以来掩护这个攻坚战。

  假使我军兵力有足够的强度,可以扩张胜利的战果,或者是已无要塞行星需要加以围攻,那么当然就应该继续向第二个更重要的目标进攻。假使这个目标点距离颇远,那么就必须建立一个中间的支援点。一两个已经确实占领的行星或要塞可以当作暂时的基地;假使没有这种合适的基地,那么就应该留有一支小型的战略预备队, 以来保护我军的后方。在航路险要的地段布置必要的防御,譬如:机雷阵、侦测卫星等。

  假使在战斗中失败了,我军应该暂时向己方的基地退却, 一方面吸收各地留守的兵力以作增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占领的要塞行星地区以加强自己的抵抗力,这样可以迫使敌军停止前进,或是分散它的兵力。

  当敌人的进攻强度已经不足以威胁我军的时候,我军便可以集结其相应的兵力,发动属于我方的进攻。当然这种疲劳之后的作战对于双方的军队,都是一种严格的考验,不过在原则上却和普通的作战并无二致,除了需要更多的活力和精力以外。

  以上所述的就是一个战争所历经的一般程序,我们在今后将要分门别类的探讨其中的各个环节。

  所谓“战略”者——其研究的范围就包括下列各点:
(一)选择战场,以及这个问题各种组合变化的探讨。
(二)决定具有决定性的攻击点,以及最有利的作战行动方向。
(三)选择和建立固定的基地和作战区域。
(四)不论是取攻势或是守势都要选择目标点。
(五)决定战略正面,防守线和作战正面。
(六)选择作战行动线以达到目标点或战略点。
(七)对于一个特定的作战而言,应选择一条最好的战略线,加上它的各种变化,即足以包括所有的各种情形。
(八)决定可能使用的暂时基地和战略预备队的兵力。
(九)研究军队的调度和行动。
(十)研究补给中心的位置与军队行动的关系。
(十一)研究要塞在战略上的意义, 以及攻坚战的方法。
(十二)决定各种可以构筑宇宙防御位置的地点。
(十三)研究必要时分派支队兵力的技巧。

  关于“战略”中所述的各点对于决定一个战役的初步胜负,是非常的重要;不过此外还有一些介于战略和战术两者之间的混合行动,也值得大家注意,例如:退却、奇袭、登陆、强袭作战等等,它们在执行方面属于战术性的,但是在观念方面却是属于战略性的。

  至于在战场上怎样调动一支军队和部队应该采取怎样的队形来进行进攻,凡此种种则都属于所谓“合成战术学”的范畴。“后勤学”也就是如何调遣军队的艺术,它包括如何行军、补给等等的详细研究。换句话说,也就是战略和战术的实际执行。

  再明确一下,战略学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的战场。合成战术学是一种实际调动军队和实际作战的艺术,这种作战一定要和实际遭遇的情况相配合,在所难免的会与地图上的计划相冲突。它的范围所及也许只是一块数十到数百公里的占地。后勤学包括一切足以使战略和战术计划实现的各种方法和安排。战略决定应该在何处采取行动;后勤把军队送到这个地方并保证军队的给养;合成战术就决定了如何调动部队和实际作战的方式。

  有时固然只要采取了适合的战略行动, 即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 不过这多少总是一种例外,一般说来,是必须战略、战术、后勤三者配合,始可以获得胜利。

  所谓合成战术学,除了局部的行动以外,它所研究的对象有下列各点:
(一)战斗中阵地和防线的选择。
(二)在防御性战斗中采取攻势。
(三)各种不同的战斗序列。
(四)遭遇战。
(五)奇袭。
(六)领兵进入战斗的安排。
(七)对于设防阵地的攻击。
(八)突袭。

  至于其他比较小型的局部战斗或者摩擦,能用一个舰队所派遣的支队来应付的,都不列入大型作战范围。

ck7543 发表于 2010-3-24 11:13:37

战争的基本原理


  对于所有一切的战争行动,似乎是具有一条伟大的原理,这个原理是在一切的环境中都可以适用的。它包括下列的四条格言:

  (一)利用战略上的行动,使我军的重量,连续的投掷在一个战场中的决定点上面,同时也投掷在敌人的交通线上面,而尽可能的不危及我方自己的交通线。

  (二)设法用大吃小的办法来击败敌军。

  (三)在战场上,也是要把我军的主力用在决定点上,或是用在有最先击破必要的一部分敌军战线上面。

  (四)应该做这样的安排,使这些主力不仅用在决定点上,而且还要切合时机,并且具有充分的力量。

  原理是简单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给人天马行空、泛泛之谈的感觉。要在原则上说明主力应投在决定点,这是比较容易的,不过要认清哪一点才是决定点,这就比较困难了。这是相当明显的,若是只提出这四条泛泛之论,而不加以解释和说明,那实在是毫无用处。所以我们将会探讨什么是决定点,它们与各种组合情形的关系。如果在探讨以后,仍然觉得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茫无头绪的,那么这些人还是从事后方的生产和保障来的比较好。

  一般言之,一个战场很少会含有三个以上的战区——左、右、中央三个方面。(即使在银英中广大的宇宙空间。有人会说宇宙作战是三维立体的作战,不能以古老地球上的二维平面作战为参研对象。但是请诸君不要忘记,高科技的侦测手段和军队的高速机动性,仍然可以把三维立体空间的作战简化为二维的作战教学。也就是说,掌握二维作战技巧,对各位描写三维立体作战是很有裨益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作战正面,每个战略位置和每条防线,每条战斗线,也都可以做这种类似的区分--两个极端和一个中央。对于这三个区域,其中一定有一个对于我方的的攻击是最有利的,有一个是次有利的,而另外一个则是比较起来最不利的,以敌人的位置和战场的地理来作为研究的根据,那么一切的战略行动和战术调动,其最后的问题也似乎就不过是决定行动的方向到底是向左、向右、或是向正前方而已。这种从三个方向当中选择一个的简单问题,应该不能算是一种难以猜透的哑谜。使军队的行动能够具有正当的方向,虽然不能说这就是战争艺术的全部,但至少可以说它就是战略的基础。

  接下来,就要就这条伟大的基本原理,应用在各种不同的战略和战术情况上面,详细的加以说明和探讨。也可说明除了外力影响或是不可知而产生的例外,凡是遵守这个原理的人总是可以大获全胜,而凡是不遵守这个原理的人,往往不免挫败。

ck7543 发表于 2010-3-24 11:14:34

第一节 作战体系


  一旦决定要进行一个战争,首先第一个要决定的问题,就是到底应采取攻势还是守势?现在我们对这两个名字加以适当的解释。所谓攻势也有几种区别:假使攻击的对象是一个大国,所攻击的是它的全部领土或者是大部分领土,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侵入性的战争了;假使只攻击一个所属星球,或被攻击的防线长度很有限,那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攻势作战;最后,假使攻击的对象只是一敌人阵地为限,其范围不超过一个单独的作战,那就只能算是“争取主动”( initative),先下手为强而已。从精神上和政治上的观点来看,攻势似乎总是很有利的,它可以把战祸带到敌人的领土以内去,使本国不至于受到战争的破坏,增加自己的资源和减少敌方的资源,提高我军的士气,而打击敌方的士气。不过有时侵入敌国,也正足以刺激敌人奋勇抵抗的精神,尤其是当他们感觉到国家的独立、家庭的安危受到威胁的时候。

  从军事方面来看,攻势作战是利弊并存的。在战略方面,侵入行动一定会使我方的作战线,深入敌人境内而到处感到潜在的威胁。敌国的一切航路星云形势也都是有利于守方的。不过,假使作战成功,敌人在要害上会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他的资源被剥夺,而终将被迫赶快求和。

  对于一个单独的作战而论,采取攻势也就是先下手为强的意思,那么似乎总是比较有利的,而尤其是在战略方面。实际上,假使要说战争的艺术,最主要的就是应该把我军的主力投掷在决定点上,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其必须的手段就是争取主动。对于他自己的目标和行动是攻击敌军哪个方面,是具有明确的认识的。他可以设法把他的主力,调动到他所想要攻击的地点。而哪个等待着敌人来攻的守方,却是在任一点上都不敢丝毫的放松。敌人可能用以大吃小的战术,来实行各个击破;他不知道敌人到底准备从哪一方面进攻,而且也找不到一个可以成为定式的防御方法。

  在战术方面,攻势还是比较有利,不过意义却没有那样的积极。因为作战的范围比较有限,采取攻势行动一方,并不一定能逃过敌方的侦测,敌人可能发现我方的企图,而适当的适用预备兵力,来使我方的攻势失败。

  攻击部队在到达敌人战线以前,一定要越过许多不利的障碍物,从而给敌人调整防卫的时间;所以从战术方面来说,攻击的利害几乎是恰巧互相抵消。

  且不论在政治方面和战略方面,攻势是如何的有利,但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却不可能永远的保持攻势;因为常常在一个战役当中,最先是以攻势开端,但是不必等到战役结束的时候,却早已经转移守势了。

  一个守势的战争,假使进行的很技巧,也并非完全没有利益的。守势又可以分为只知道防守的消极守势和夹带攻击的积极守势。消极守势是必败无疑的。而积极的守势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转败为胜。守势作战的目的,是要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保护一个国家不至于受到敌人的威胁,一切的作战,其设计的着眼点都是要阻止敌人的前进,使敌人在行动上感受到各种困难,但是却又不损失我军的大部分实力。凡是敢采取攻势的方面,都是自以为具有某种的优势,而且想立即把这种优势发挥到最高的限度。反而研制, 取守势的方面, 就希望适用迟滞的手段,尽量消磨敌人的优势,等到它现出了弱点之后,再向它反攻。

  一个军队只有在遭遇顿挫之后,或者是实力真正不如对方的时候,才可以采取守势。在守势作战中,应该尽量的利用天然和人工的各种障碍物,以及一切足以抵消敌人优势的方法,来增强自己的防御力量。守势作战只要不是属于绝对消极的性质,则常有成功的机会;守方绝不可以站在原地不动,静待敌人来对他加以打击;反而言之,它应该有双倍的活跃,随时保持着机警的态度,一发现了敌人的弱点,马上就加以强烈的回击。这一类作战计划可以叫做“攻势防御”,它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具有相当的优点。它可以说是兼有攻守两方面的长处,因为我军在一个已经有准备的地区,等候敌人的进攻,在地理和资源方面都是比较有利。同时在发动反攻的时候,对于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有着审慎的选择,所以就很容易成功。

  在同盟大举侵攻敌国本土的战役中,莱因哈特就是采用了攻势防御的策略,拉长了同盟的作战和补给线,彻底消耗了同盟军的作战优势,才能一举击溃比自己强大的同盟军舰队。再看同盟,则犯了进攻作战的大忌。在序章中我们曾经提到设立一定数量的战略预备队以保证作战补给线的畅通。但是同盟方面保护补给舰队的护航舰队数量至少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请看原文中的一段:史考特提督所率领的同盟军输送舰队,是由一千吨级输送舰五百艘、护卫舰二十六艘所组成的。关于护卫舰的数量,后方主任参谋卡介伦认为“数量太少了,至少要有一百艘以上”但却被驳回了。一来由于并不认为帝国军会为了区区输送舰队而动员大军,况且派遣过于多数的舰艇,总司令部的警备也将会薄弱,以此为理由而将其驳回了。在这远离前线,而且易守难攻的要塞内,竟然说出这种藉口!卡介伦不由得为之愤慨不已。而这时候的同盟军舰队还没有和帝国军交战,更不用说能够牵制帝国军舰队的运动。换句话说,帝国军舰队一艘战舰都还没有损失,而且随时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而同盟军方面的战斗部队却被分散在各个被解放星球上。有这种不注重作战补给线的上级,同盟焉能不败。

  其次,当同盟首次与帝国军交火溃败后,此刻的同盟军部队已经不具备继续作战的能力,同盟军高层并没有想利用伊谢尔伦要塞的强大火力来消耗帝国军的实力,并且适当整编失败的部队,以图下一轮的进攻,而是再一次下达了错误的决战命令:杨的战法如果有积蓄战力的时间及完全独立的指挥权、也许能收到某种程度的成功,而阻止帝国军的继续往前推进吧!但是,这两者他都没有得到,在忍受着以压倒性数目逼近而来的帝国军的强攻之下,用心良苦地将舰队重新整编成 U字阵型的杨,接到了伊谢尔伦总司令部来的命令。“以本月十四日为期,在亚姆立札恒星系 A宇宙点集结,立刻终止战斗,转进。”这是一种以军人生命在做赌博的行为,除了大批的丧失精英,根本得不到其他的结果。

ck7543 发表于 2010-3-24 11:15:55

第二节 战场


  战场的涵义就包括了一切供给两军对战的地区而言,这个地区可以属于作战双方,他们的同盟国,以及其他由于威胁理由而被牵入战争的其他国家。当战争已经属于宇宙性质的时候,那么战场的范围可能会覆盖大部分已被人类涉足的宇宙空间。以上所说的是一种广义的说法,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战场,却只是以一个或者几个舰队的作战地区为限度。

  几个舰队可以采取合作的行动,也可以采取个别的行动。在第一种情形下,整个战场都是一体的,所有舰队都在一个单一的战略指导下,以求达到一个固定的目标。在第二种情形之下,每一个舰队都将有他自己独立的战场。一个舰队的战场( the Theater of Operations)就包括所有它想要侵入的地区和它所可能防守的地区。假使一个舰队是独立作战,那么他的任何行动应以不超出这个特定的战场为限(不过当他有被围的危险时,自然还是应该撤出),因为此时我们所假定的,是这个舰队与其他的各舰队之间,根本上毫无联系。反而言之,假使各舰队之间有了合作的关系,那么事实上,每一个舰队的战场对于整个战场而言,就不过只相当于一个作战区域而已。此时的每一个舰队都是大战场中的一部分,此时的进退就不是这个舰队的提督所可以决定的了的,而是要考虑到整个战局的变化,由总司令官决定这支舰队是否需要撤出它所负责的作战区域。

  不管地形上的情况怎样,每一个战场对于作战双方而言,都应该要包括着下列的因素:
(一)一个固定的作战基地。
(二)一个主要的目标点。
(三)作战的正面,战略正面和防守线。
(四)作战区和作战线。
(五)暂时性的战略线和交通线。
(六)我方所应该克服的,或是用来阻止敌方的各种天然和人工的障碍物。
(七)地理上的战略要点,其占领与否对于攻势和守势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八)在原始基地与目标点之间的一些偶然性的中间基地。
(九)在遭遇挫败后,可供避难并整编部队的地点。

  宇宙作战中,很多人都认为亚空间跳跃点是最优良的作战线。因为这种地方有着可供舰队展开作战的地域。而且若是在跳跃点前方展开,亚空间跳跃点又是兵员和补给物资的往来地点。即便战败,部队也可以迅速的撤退,在另一点整编。所以有人称亚空间跳跃点为退却线甚至于调度线。但用精确的术语来探讨的话,亚空间跳跃点实在只是一种优良的补给线,而对于一条良好作战线的建立,则是一种强力的辅助工具,但是本身却并不是一条作战线。

  又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设法使其变成一个理想的战场,例如集中于一点的航路应该设法避免,因为它们可以使侵入军的行动方便。殊不知每一个国家都一定有它的首都和工商业中心,这一类的行星和人工星天然的就会形成航路的集中点。假使某个人想从心所欲的把一个国家的领土,变成理想的战场,那么他的国力便不能发展,最终在战斗的时候失败的仍然是他。此外,这种路线对于守方,也许还可能比攻方更为有利。假使有两个舰队沿着这种辐射型的航路退却,则他们一定可以在被敌方追及之前,先会合在一起,而敌方则不得不分散兵力进攻,于是两支舰队联合在一起,就可以用内线作战的方式,分别的把追击的敌人击败。

  总之,战场的选择有时是至关重要的,但绝不是可以用公式去套取的。而是要司令官审时度势,按照当时的情形做出相应的决断。接下来的各节,则是要讨论各种重要地形和人为的地物,在战略上的价值;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那就是这些的价值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主要的还是靠着统帅的精神和本领。

ck7543 发表于 2010-3-24 11:16:55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24 11:23 编辑

第三节 作战基地


  一个作战的基地(Base of Operations)就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土地,其军队可以从这里获得它们所需要的增援和补充。当舰队采取攻势的时候,它就以此为起点; 必要的时候,它也可以退回这个地区;当它采取守势的时候,它也可以获得这个基地的支援,或者干脆就是凭借这个基地据险而守。

  作战的基地,一般说来,也就是补给的基地,不过却并非绝对限制。譬如说,在亚提斯作战的帝国军,它的粮食来源可能是任何一个帝国的所属星球,但它的真正作战基地却毫无疑问的设在了伊谢尔伦。

  当一个国家的边界上,具有良好的天然或人工要塞,这当然是一种最优良的作战基地,因为它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不过在取守势的时候,最好要在国境以内的后方,再建立第二道作战基地;因为尽管一支军队在本国领土内作战,似乎是到处都可以找到支援点,但是一个已经有设防准备的地区,与一个未设防的地区相比较,其军事价值才真是大有区别,所以只有事先已经设防的地区,才算是安全的作战基地。一个军队可能有一连串的作战基地,例如假使帝国军在同盟境内作战,它的第一道作战基地,毫无疑问的是伊谢尔伦要塞,但是在杨威利夺取了伊谢尔伦以后,它的第二道作战基地便不得不设在亚姆力扎,如果节节失利的话,香陶乃至奥丁主星都有可能成为作战基地的设立地点。

  这些连续的基地并不一定要完全彼此平行。反而言之,有时候还需要彻底的调换它们的方向。在作战中设立一定的与防线垂直的基地,常常可以制止突破我军防线的敌人深入我方的心脏地区,而牵制他们来围攻我方的作战基地,为我军后续部队的整编和调动争取时间。

  基地的范围越广,则愈难加以掩护;不过换句话说,由这个基地出击的舰队,敌人也最难于加以截击。当一个国家的首都距离国界过近时,则在防御型作战中,其当作基地的价值就远不如隐藏在腹地的首都。

  一个完善的基地,一定要由两三个已经设防的据点,具有足够的容量,可以当作巨型的补给站用。而在每条不能够绕道的航线上一定要设置完善的侦测系统,并布置相当数量的作战舰队。

  关于基地如何设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一个完善的基地一定是和敌人的基地平行,但是我们却认为和敌人的基地垂直,实际上更为有利。,尤其是当它有两边几乎完全垂直,而构成一个凹角时,则在必要时候可以当作双重的基地使用,可以同时控制着战场的两边,并且确保着两条距离颇远的退却线,而在未来不可知的变局中,易于使作战线做任何形式的变化。

  战场的一般形势对于作战线的方向具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基地的方向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假使每一个战场都是大致作一个正方形的样子,具有四个等边。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我军可能占有其中之一边,或者是两边,而敌人则占据第三边,至于第四边则为一种不可能通过的障碍物。由于占领方式的不同,所以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变化。举两个古老的例子:A图代表法军在一七五七年到一七六二年之间,在西发里亚的作战, 以及拿破仑在一八零六年的作战。在第一战例中,AB边是北海,BD边是威悉河(The weser )之线,也是斐迪南公爵( Duke Ferdinand )的基地,CD边是梅因河(The Main)之线,为法军的基地,AC边是莱茵河之线,也由法军加以据守。法军一共占领了两边,北海占了第三边,所以他们现在所需要采取的步骤,就是如何占领BD边,这样他们就变成了整个战场的主导者了。法军以CD基地为起点,而达到了作战正面 FGH,即足以切断敌军 I与其基地BD的联络。敌军将被迫退向 A角(由莱茵河、河尔河[ The Saale ]和北海所构成),而法军则可以预期在梅因和莱茵两河上的基地取得联络。

  拿破仑一八零六年在沙尔河上的行动也大致与此相似。当时他占领了耶纳(Jena)和劳门堡(Naumburg),这可以用 FGH线代表,于是向前进攻逼迫着普鲁士军( 用 I代表)退向海边(AB )。结果是很明显的,法军大胜。

  所以对于作战线的选择, 其在艺术上的要点就是如何设法切断敌人的交通线,而不丧失自己的交通线,FGH线,处于扩张的地位,而且有一翼向敌方弯起,所以总可以保护着我方与CD基地的交通线。

  当战场的一边不是不可通行的星云或是其他星体物质,那么就常常会是一个强大的中立国,他在国界上设有防御,足以封锁住这个正方形的一面。这个障碍物也许没有不可通行的星体物质那样坚强,但是在战败后向这个方向退却总是比较危险,所以一有机会还是要压迫敌人向这个方向撤退。一个国家只要能集中相当兵力,则一个战败的军队绝难侵犯它的边境。假使这个战场的界线是一个弱国,那么它就可能被这个战场吸收,于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放大了, 一直到它达到一个强国的国界或是不可通行的星体物质为止。边界的位置可以改变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使它变成长方形、梯形(如B图)或者不规则多边形。在两种情况下,凡是能够同时占有两边的军队,总是比较有利的。因为他们可以建立一个双重的基地,并且极容易切断敌军与短边间的联系。例如一八零六年的普鲁士军,以BDJ边为其基地,这个长方形的四边则由莱茵河、奥得河、北海和法郎柯尼亚(Franconia)的山地所构成。

  所以可以认为我方基地应与敌方相互垂直,始最为有利,其里有可以这样解释:因为彼此基地互相垂直,那么我方的作战正面就恰好与对方的作战线平行,这样当然就容易攻击敌人的交通线和退却线了。

  前面已经说过,象前面两个附图中所表示的情形,垂直的基地是特别的有利。不过也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认为向敌方突出的边界并不一定完全有利,同时将兵力平分以适应双重的作战线,也并非善策(具体我们到作战区和作战线一节再作讨论)。实际上,反对者的意见毫无根据。这种突出地带的形成正是垂直基地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另一方面,具有两面的基地却并不一定要同时都用重兵据守;反而言之,在其中一方面,可以只用少数的兵力,凭着强固的工事加以据守,而把我军的主力集中在另一方面——一八零零年和一八零六年的战役都是采取这种方法。一八零零年,莫劳将军(Moreau)所占据的基地正是一条与敌军平行而另一条与敌军垂直。他在第一个基地上只保留着两师的守军,以吸引敌军向这个方向进攻;而把他的主力,一共是九个师,运动到垂直边的顶点上,然后向敌人的作战线上猛攻,以发挥切断的效力。只有几天的工夫,他就大获全胜了。

  一八零六年,拿破仑在莱茵河和梅茵河上,占据了双面的基地, 彼此间形成一个凹入的直角。他也是只留下少数兵力守卫着第一边平行的基地,然后亲率大军从垂直边的顶点深入地后,以切断普军的退路。

  假使已经有了许多的事实足以证明两面的基地,而其中有一面是差不多与敌方垂直着,是最为有利,那么我们就更应该注意,若是缺乏这种基地时,则只有变换战略正面的位置,或可以部分的补救这个弱点。

  除了永久性的基地以外,也还有一种暂时性和偶然性的基地,前者是建立在我方自己的边界上,或者是忠诚可靠的盟国境内;而后者的产生,则是由于在敌国境内作战的后果,所以多半是位置在敌国境内。不过这种基地却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支援点。

 

  备注:由于整理时间的匆忙,所以没有办法从银英中详细的提取出战例。虽然原著中的战例可能不太符合银英中舰队战的标准,但是我们所要了解的是其中的共同性的原理,所以还是可以借鉴的。于是偷懒,照样摘抄原著中的战例。请大家谅解。大家若是有兴趣的话,不妨试着自己去找一找。

ck7543 发表于 2010-3-24 11:18:22

第四节 战略线和战略点,战场上的决定点,作战中的目标


  战略线和战略点有各种不同的类别,有些点就只是因为位居要冲,而获得这种名称,这就是所谓永久地理性的战略要点(如伊谢尔伦)。另外有些点, 其价值是相对的,与敌人的主力位置和我军运动的方向,都有微妙的关系,这是一种偶然性的要点,我们可以称它为机动的战略点。最后,有些点只有次要的价值,而另外有些点其价值经常都很重大,后者又可以称作“战略决定点”(或具有决定性的战略点)。
  凡是交通中心,或是重要军事基地和要塞的所在地,都可以算是地理性的战略点,他们在战场上具有很重要的军事价值。

  有位著名的将军认为除非这些点的位置对于正在计划中的作战,是恰好处于有利的地位,否则就不能算是一种战略点。但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因为战略点的形成是以它本身的性质为基础,也许在战争开始时,这些点似乎距离得很远,并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一旦战局突然起了变化之后,他们马上就会显现出很大的重要性来。此处还有一点必须明白的加以说明,那就是并非所有的战略点都是决定点。

  战略线的区分也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他们的地理位置所使然,另外一种就决定于临时机动性的关系。而第一种的战略线又可以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种具有永久重要性的地理线,这也可以算是战场上的“决定点”中之一种;第二类的线就只由于它位置在联络两个战略点之间,所以才具有战略上的价值。(注:此种名词不免有混淆之感。因为线并不是一个点,而文中却说这一类的战略线是战场上的“决定点”。此处应该值得注意的是象“决定点”、“目标点”等名词中的“点”字,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几何学中一个点的范围,而是代表一个比较广泛的位置。)

  为了避免混淆起见,现在暂时不讨论战略线与机动的关系,而只以作战地区的决定点和目标点的关系为限。

  目标点和决定点虽然关系极为密切,但是彼此之间究竟还是有分别。任何目标点都一定要是战场上几个决定点中之一个,但是在一次作战中,却不可能把一切的决定点都同时当作它的目标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决定点的定义,然后再谈到如何选择目标点的方法。

  一般可以认为,凡是足以对于整个战役的结果,或是这一个阶段的作战,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的点,就都可以称它为“战略决定点”。凡是地理位置,或者是天然和人工的形势,对于攻守作战具有重要性的各点,都可以包括在内;而位置要冲的大型要塞,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在一个战场上,决定点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一种地理上的点和线,他们的重要性是具有永久价值的。举例来说,当帝国军在同盟境内作战的时候,谁是伊谢尔伦要塞的主人,对于整个战局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的对方被这种强大的支援火力而限制了手脚。对帝国来说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而对同盟来说,掌握了伊谢尔伦则无疑是掐断了帝国远征军的喉咙。

  凡是能够控制几个流域的汇合点,或主要交通线的中心,也都可以算是地理上的决定点。譬如说, 里昂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点,因为它控制着隆河( Rhone)和索恩河( Saone)两个河谷,并且又是法意两国间、和法国东南两部的交通枢纽。不过在它没有好好设防前,还不能算是一个战略决定点。( Leipzig)更是一个战略点,因为它是整个日尔曼北部的唯一交通中心。假使加以坚强设防之后,他就可以算是北德的钥匙了。(这一段的例子是原文作者当年的情形,与目前的实际形势可能会有所出入)

  所有的首都一定都是战略点,这是具有双重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是交通的中心,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政权的基地。

  在某些险要的星系地段中,往往有一种隘道成为军队唯一可以通过的途径(象伊谢尔伦),这当然也是战略上的决定点,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即此之谓。

  第二种决定点就是一种由于机动而偶然产生的点,这是由于双方军队位置调动所产生的后果。

  当一八零五年,马克(Mack,奥国大将)在乌尔门作战时,他等待着俄军经由摩拉维亚( Moravia)开到战地,向他进攻的决定点是在下里赫河(Lower Lech)方面,因为若是敌人比他先到达这个位置,就可以切断他的退路,和他与援军之间的联系。反而言之,一八零零年克雷(Kray)也在同一个地点作战,但是情形却完全不同。因为它的援军并不是从摩拉维亚方面来的,而是从意大利方面来的,所以战场上的决定点也就跟着调换了方向。

  在这里可以归纳出一个普通的原则,那就是说机动性的决定点总是在敌方的侧翼上面,从这里我军可以很容易的切断敌人与其基地及援军间的联系,而不使我军的地位暴露,受到同样的威胁。在陆战时,对着海岸的侧翼常是最有利的,因为可以有机会把敌人打下海去。唯一的例外,就是对方是一个岛国的劣势陆军,这时应该不惜冒险以切断敌军与其舰队间的联系,使他丧失退路。各位可以延想开来,同样的理论如何可以实际的运用到各位描写星际作战的作品中去。

  假使敌军的兵力过于分散,或是延展得太宽,那么决定点就是它的中心位置。从这里突入,敌军就会被分裂成为碎片,然后就可以用各个击破的方式来把它加以歼灭。

  总的来说,一个战场的决定点,其决定的条件可以分为以下三项:
(一)地理上的形势。
(二)局部的形势与最后战略目标的关系。
(三)双方军队所占领的位置。

  这些问题在以后分析战斗时,将再加以讨论。

 

目标点

  目标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机动目标点,(二)地理目标点。一个地理目标点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要塞、一条河流,或者是一个理想的作战正面。机动目标点的性质与地理目标点的性质不同,它的重要与否不是先天的,而是要看敌军的位置来决定。

  在战略上,战役的目的决定了目标点的位置。假使目标是攻击,那么这种目标点就是占领敌国的首都,或者是重要的星球,足以强迫敌人求和乃至战败者。在一个侵入性的战争当中,敌国的首都通常总是一个目标点。不过首都的地理位置,以及敌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对于作战的计划却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足以决定到底应否占领敌国的首都。假使最后决定不以攻占敌国首都为目标,那么目标点就可能定位某一条防线,或者是某一部分的作战正面,其占领与否对于邻近地区具有绝对的重要性。

  在守势作战中,所谓目标点不是我军所想要攻占的地区,而是我军所想要防守的地区。首都因为是政权的中心,所以当然成为主要的目标点;不过此外还可能有许多其他的点,可以当作第一道防线或是第一道作战基地用。假使法军采取守势时,其第一目标点是莱茵河,要严防敌人渡河过来,而第二目标点是设在缪斯河和摩塞尔河上的作战基地。

  至于说到机动目标点的重要性,前面早就略有谈及。要想毁灭和瓦解敌人,就一定要善于选择这种目标点,一位将领的天才就可以用这种能力来当作评定的标准。军队作战的胜利,不一定要以攻城掠地为满足,而集中精力来寻找一个机会,以达到歼灭敌人兵力的最大目标——因为敌人兵力既已经被集歼,所以它的土地也就唾手可得了。

  首先在一览之下,决定每一个作战地区的相对利害,然后再集中我军的主力,用在那成功希望最浓厚的地区中。假使敌军的兵力过于分散,就猛烈的突入它的中点;若是便于迂回,或是切断敌人的交通线,那么就应该趋向敌军的侧翼。

  当然,在广漠的未开发星系,这种机动作战的方法似乎就远不如在开发度和居住度比较高的星系那样有效。不过所应该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战争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所有的地区和环境,但是若能一切依照原理执行,则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如何选择目标的标准,首先要看战争的一般目标是什么和政治环境是怎样,最后再考虑到双方在军事情形上的对比。

  假使具有充分理由,必须避免一切的危险。那么作战的目标就应该很谨慎的以能获得局部的利益为限,例如占领少数重要星球和控制一定范围邻近的星域。否则,就宁可学习拿破仑的榜样,不惜冒着极大的危险,以来获取最大的成功。

  假使一支军队,其作战目的只是为了要围攻某个星球,那么他当然不必采取过于冒险的行动。同样的基于另外一种原因,当一支军队离开它的基地足够远的距离、在这种距离上基地无法给予有效和及时的援助的时候,则此时采取冒险的手段,也是利少害多,得不偿失的。

  此处还要再提到另一类的决定点,其决定的因素多半是属于政治上的考虑,而不属于战略上的考虑。这类决定点在几个国家联合作战时,颇具有重要性,对于政治计划和作战也都具有影响作用。这种点可以称为政治性的目标点。

  固然政治与军事应该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在多数的战役中,军事行动常常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标,这种情形有时很重要,但是却也常是十分的不合理。这种办法常常会使战略上发生重大的错误,政治目标点应受着战略的支配,至少要在战略上获得一个大胜之后,才可以考虑到政治上的目标。

  这个问题的内容是太复杂和广泛了,所以无法归纳出几条简单的定律。唯一可以说明的原则,就还是刚刚所已经讨论过的。那就是政治目标点的选择应遵照战略的原理,或者暂时不必考虑它,等到战争有了决定性的胜利以后再说。

ck7543 发表于 2010-3-24 11:20:15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3-24 11:22 编辑

第五节 作战正面,战略正面,防线和战略位置


  在军事科学上,有许多名词的关系极为密切,涵义又极相似,所以很容易发生混乱和误解,因此在本节中就对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作一个解释。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作战正面,战略正面,防线和战略位置四个名词的意义,并且搞清彼此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作战正面和战略正面

  当一支军队驻在一个作战地区里,他们通常总是占领着一个有利的战略位置。面对着敌人所占领的正面范围,就叫做战略正面。在这整个战场内,有一部分地区是敌人可以在两三次行军之后,即可能达到这个战略正面的,这个地区就称为作战正面。

  由于这两个名词很相似,而且又是在类似的场合中被使用,所以就连许多军事专家有时候也会把两者混为一谈,一会儿用这个名词代表当前情况,一会儿又用另一个名词来解释。

  严格说来,战略正面就是军队实际上占领位置并面对着敌方的界限,是属于线的概念;而所谓作战正面则包括两军之间的地区,而两头则以双方的战略正面为其范围,这个地区并且还包括两军可能遭遇作战的地带,是属于区域或者说是面的概念。

  当战争开始的前夕,双方总有一方是准备迎击敌人可能发动的攻势,那么这一方面就要准备一条防线,它可能与战略正面相重合,但是也可能位于战略正面的稍后方,或者是与战略正面成一定角度存在。因为这两条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完全密合的可能,所以常常有人把它们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两者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支军队可以不必设立一条防线,例如这支军队的目的是做侵入作战,它就没有必要事先设立防线。大多数情况下,战略正面是肯定存在的;但是,假设当这支军队的主力同时都集中在一个单独的点上,比如说要进行大会战前的兵力集中,这时候,我们可以忽略战略正面的存在。又或是我军已经和敌人发生混战,根本分不清敌我所处的情况下,也可以视作没有战略正面。不过,尽管可以没有防线、可以没有战略正面,但是绝对不存在没有作战正面的情况。只要军队准备作战,只要敌人还有部队在阻挡我军的行动,作战正面就永远存在。

  作战正面就是隔在两军之间的空间,这也是他们可能发生战斗的地区,通常总是与作战基地相平行的。战略正面也应具有这样不同的方向,与主要的作战现相互垂直,并且在两翼方向伸展得够远,以便好好保护这条作战线。不过,这个方向却是可以变更的,或是由于形势的特殊,或是由于敌方的攻击,常常必须使战略正面与作战基地互相垂直,或是与原有的作战线平行。这种战略正面的变幻,是所有大军调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行动。因为这个行动可能会使我们控制战场的两边,而居于极有利的态势。

  拿破仑在艾劳( Eylau)作战中所使用的战略正面,就可以供上述原理作说明的例证。拿破仑的作战枢纽是设在华沙和托恩( Thorn),而把维斯杜拉河当作是一个暂时性的基地。这个正面与里夫河( Narew)恰好平行,于是拿破仑就由突然转向右侧前进,而逼着俄军向波罗的海败退。

  把战略正面改成与原有基地互相垂直的位置,这可能是一个为期不过数日的暂时行动,也可能是一个旷日持久的作战,以期找到最有利的机会,来做决定性的一击。同时它也可以供给我军当作一条良好的防线使用,其价值与正真的基地不相上下。

  常常一支军队会被迫着必须保持双重的战略正面不可,一方面是由于战场上的地形使然,另一方面是由于每一条攻击作战线在侧翼都需要保护的缘故。对于前一种情形,可以用土耳其和西班牙的边境为例。当一支军队要进入巴尔干或西班牙的时候,就势必要用两个正面,前者用以对付多瑙河的河谷,后者用以对付从萨拉戈沙(Saragossa)或里昂(Leon)来袭的敌军。

  在一个广漠的国家中作战,多少也需要做这样的预防措施。这种双重战略的需要,是攻势作战中的第一个严重难题,因为它势必要分散大批的兵力,所以常常会导致非常大的危险。

  以上所云种种,当然是以正规的战争作为讨论的对象。特种作战、游击作战不在此讨论之列。在一个民族性战争或者是内战中,几乎整个国家无处不变成敌对的场所。不过就大批军队而论,它们也还是具有固定的战略正面,混战的情形和大规模集中兵力究竟只是个例外。

 

防线

  防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战略性的,一类是战术性的。战略性的方向又可以再分为两类:(一)是永久性的防线,这种防线构成了一个国家国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例如边界上的要塞线等等。(二)是暂时性的防线,这只是与一支军队暂时占领的位置有关。

  若是一个国家的边境上面,具有组织良好的障碍物体系,无论它们是天然还是人工的,例如高山、大河或者是人为的要塞,那么这个国界本身就可以当作一种永久性的防线。例如伊谢尔伦到费沙之间的超重力场,就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永久防线。

  任何有相当宽度的河川,任何山脊和隘道,(在银英中来说,那些经常被电磁风暴、小行星群光顾的险要地段)只要它们的弱点已经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者是得到军队的部分弥补,那么就可以当作暂时性的防线使用。这种防线是具有战略性和战术性的双重意义。因为它可以阻止敌人的前进达到一个相当的时期,或是强迫敌人通过向左或者向右作机动迂回方法,来绕过我军的防守寻找我军的其他弱点,从而给我军集结、反击甚至是进攻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这些利益都是纯战略性的。假使敌人不迂回,而是由正面强攻,则这条防线会在立时显现出战术上的利益,因为想要击退一个凭险固守的对手,敌人就得付出比在空旷星域作战时多出数倍的代价。

  反而言之,这种利益也并非是毫无限制的,不明白这一点的话,我们就会重蹈先人的覆辙,而坑死在这个外表诱人的陷阱里。因为,一支军队如果被迫转入守势,那么它在这个战场上的局面肯定比对手要差。不管防御工事如何坚强,守军总避免不了被消极的挨打。而终于还是会被对手击败的。换个角度来看,一个天然是和防守的地方,敌人固然是难于攻入,可是我军也一样不容易攻出,敌人只要留下少数兵力,封锁各个可能的出口,就可以把我军困在自己的防御工事里,无法自由的行动,更谈不上分出兵力去支援其他友军了。

 

战略位置

  战略位置与战术位置和战斗位置的意义,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一支军队所占领的战略位置,它所想要包括的作战正面,其范围要比实际战斗中的正面为大,而且还要达到相当长的时间。一切在防线上的位置,以及各参战舰队之间隔着相当距离者,都可以算作这一类。

  关于上述的各点,我们很难归结出一些简单的定律,因为正面、防线、和战略位置等等都完全要看当时的环境而定,所以情况是十分的复杂。

  在所有的各种情况下,第一条普遍的规律就是:与作战线上各点一定要保持着良好的交通联系。


  取守势的时候,战略正面上和防线上,无论是在正面或是侧面,都应该构成天然或者是人工的障碍物,以供支持点之用。在战略正面上的支持点,又可以称作“作战的枢纽”,实际上也就是暂时性的基地,不过与“机动的枢纽”,意义却完全不同。

  “机动的枢纽”是留下一个支队的兵力,以守住必要的地点,好让主力去完成更重要的任务。当然,当主力部队的任务完成以后,这个“机动的枢纽”也就不存在了。反而言之,,“作战的枢纽”却是一个实质的点,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的作用是支持作战,在整个战役中,都有它的作用。

  一条防线最理想的条件是愈短愈好。同样的,一个战略正面的范围也不可以过分的大而无当,因为这样会使军队的主力无法集中在一个有利的点上。

  但是这个原则却并不适用于作战正面;因为假使它太狭窄了,那么取攻势的军队就会感觉到没有回旋的余地,以来用做战略上的运用,而获得最大的战果;同时一个短促的作战正面,也使得敌方的守军可以容易的预测到我军将要进攻的防线区段,从而增强该区段的防守力量。不过作战正面同时也不能太广泛,太广泛的正面也不适合于攻势作战中使用,因为它至少会使敌人具有充分的空间,以来逃避我方的战略行动所产生的后果。

  如果能够适时的收缩攻击面,那么即便指挥如杨威利那么高超,也不可能从大军的罗网中全身而退。


  这是一个难以取平的标准,因为即便最高指挥官是如此想,也是如此下达的命令,还要看部下们是否能够充分理解长官的想法;即便都是如此想的,由于各部队的训练装备和突发因素,要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进退如一还是一个理论化的最高标准,可望而不可及,只能无限接近而已。

  对于任何战略位置的必要条件,就是一定要比敌人所占的位置还要紧缩,一切分驻在各处的部队要能够很快的集结在一起,而不至于受到敌人的干涉。所以当双方的兵力彼此大约相等时,一切中央或内线的位置总是要比外线位置更为有利,因为在外线采取包围态势,正面必然比较广泛,而且有分散兵力的危险。占领这些位置的部队若是具有强大机动力和活力,那当然不仅是安全,而且远比敌人处于优越的地位,因为它可以使部队迅速的集中在正面的任何一点上。

  一支军队假使没有选定一两个战术位置,那么它对任何战略点的占领,其时间绝不会太长久。战术位置的目标就是为了可以集中一切的兵力,来与敌人周旋。

  当军队宿营或驻留在某地时,主将应该随时注意使它的正面不要延展的太广阔。一种称作战略正方形的兵力布置,似乎是最好的。那就是三面差不多都相等,各面的兵力集中到共同中心的距离都差不多一样远,因为这样便于集中以对抗敌人从任何方面所做的攻击。

  任何战略防线上都一定要有一个战术点,以便当敌军越过我方战略正面时,即可以集中我军兵力在这一点上,以做抵抗。举例来说,当一支军队防守着一条防线,假使它无法将整个防线上都配置着相当强大的兵力,那么它就只好在防线的中央后方,选择一个有利的位置,把一支相当规模的预备队集中在那里,以便确认敌人的主攻地域。在敌人尚未突破该防线地域之前,把预备队投入,给以为胜券在握的敌人狠狠的重击。

  当一支军队进入他国时,无论其目的是为了长期征服还是短期占领,不管其最初的成就是如何的惊人,但是为了谨慎起见,却一定要准备一条防线,以防在局势逆转的时可以提供掩护和休整之用。这种防线应和暂时基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月眼 发表于 2010-4-6 21:56:30

呵呵,真是长见识了,比孙子兵法简单明了。

暗影骑士 发表于 2010-4-7 16:49:03

长见识了,楼主厉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军事教程银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