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已晚 发表于 2009-4-30 10:46:12

浅谈小说人物的重要性——由《骑士的战争》说开去

by zhao

  初识《骑士的战争》是一次在黄金书屋找金庸的时候看到的,署名是熊熊。后来作者改名为夜摩了。当时看的是1至40章。一气读完,感觉实在意尤未尽,又跑去天空拼命地搜,总算在一夜间看完了48章《骑士》。

  法普的战争发生在一个动乱的大陆上,这儿没有仁义,没有慈悲。有的只是对于力量的渴求和权力的追逐。小说一开始,法普所在的亚鲁法西儿圣国便遭到了来自边境的蛮族的袭击,主角所在的黄虎骑士团奉命出击,故事由此展开。之后的战事急转直下,圣国被叛徒篡夺、黄虎骑士团长夏亚战死、法普与兰碧斯的会面——后者稍后成为主角军事方面的启蒙者和最佳导师,直至流浪兵团的成立,法普开始他波澜壮阔的复国之战的神圣旅程。

  小说以法普——故事主角的第一视角来观察整个历程。描绘了一场下层骑士阶级与上层贵族间的战争历史。期间来自大陆各处的势力交替登场,精彩的大小战役不断,战役内容也各有不同,有遭遇战,有伏击战,有攻坚战,有阵地战……。有几场战役的布置几乎可以以经典来形容。《骑士》是一部网络原创小说中难得的对战争十分写实的作品。

  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它不是纯粹的战争教科书。一部小说要能吸引人,它必须具备人物和情节这两个要素。

  我们从《骑士》的人物说起。凭心而论,由于《骑士》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回忆录形式的小说,对于人物描写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必须先要指出的。但是,第一人称视角并不因该成为限制《骑士》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因素。

  在《骑士》中,只有两个人物曾经让我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分别是兰碧斯将军和他的女婿夏亚。

  夏亚是原黄虎骑士团的指挥官,在小说开始阶段率领仍然是新兵的主角奔赴休法抵挡蛮族的入侵。由于一次致命的战略错误,黄虎骑士团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为了是部属免受战败的处分,夏亚选择了战死抵罪这条路。夏亚这个角色的塑造是《骑士》中比较成功的。他同时具备了骑士的风度和礼仪,他的道德准则和处世哲学也有浓厚的骑士风范的存在。————“我不是视死如归的人,我甚至很怕死;但是我不想让我的妻子、我的女儿为一个贪生怕死的丈夫、父亲背上一生的污名!既然只有一死,至少要为我们的家人留下一点东西,让他们可以昂首对别人说:‘我的儿子、我的丈夫、我的父亲是勇敢的战死在休法战场上的!’这不是为了王国做出什么牺牲,仅仅是对得起我们的后人。如果你们还信任我这个指挥官,就请各位与我共战!”————这是夏亚在对部下做出战动员时的话————“荣誉即吾命!”

  与夏亚相比,兰碧斯老人则完全是属于另类的范畴。懒散的样子,把贵族特权当垃圾的作风,在在都让还未从夏亚阵亡的惨剧中恢复的主角感到无法忍受。“在战场上,杀死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存自己的性命,我不希望你们为了一些愚蠢的理念,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段兰碧斯老人对于战争的感念几乎使得黄虎的残部对他拔剑相向,要不是因为夏亚是他的女婿,可以肯定的,主角决不会接受这样一个全无骑士自觉的人的领导。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一点骑士意识的人物,却偏偏是圣国最伟大的用兵家之一,是与银龙骑士团团长并称为“王国双翼”的杰出人物。自从主角与兰碧斯老人相遇后,不仅仅是战术的修养,在政略上也得到了相当的提高。之后的与“正统王国军”的决裂、“流浪兵团”的成立以至兰碧斯老人的临终一战。读来的感受是:兰碧斯老人或许是《骑士》中最明了骑士真义的骑士了。

  正是由于有了夏亚和兰碧斯这样十分出彩的人物,《骑士》的前几十个章节读来令人感觉一气呵成,毫无迟滞、拖沓之感,

  可是之后的《骑士》故事却开始让我觉得掉味了。随着法普复国故事的展开,参与的人物越来越多,除了原来的死党玛古拉以外,狂战士的雷帝斯、龙骑士的迦兰等等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大概是因为要处理的人物太多了吧,作者显然不愿意再花费心思在人物塑造上了。他选择了一条最简洁的路:人物面具化。几乎所有登场的人物,都在第一次露面时由法普打一个标签,比如雷帝斯就是“狂野”,迦兰就是“冰冷”等等诸如此类。当然,在大背景下运用人物面具化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作者不可能作到对每个出场人物都立一个“传”。但是我不喜欢的是,《骑士》中(尤其是后期)几乎所有角色都是一个个顶着面具的感觉。说的严重一点,连作为作者代言人,故事叙述者的法普也没有逃开“面具”的命运。

  所有的人全部在按照作者即定的路线完成即定的任务,在即定的场景下说着即定的对白。“提线木偶”————这是《骑士》看到后来最明显的感觉。就以法普为例:法普作为主角,在故事开场是以闪族的身份参加王国新兵比试的,之后由于军令而调入黄虎骑士团。事实上,夏亚对于法普几乎没有任何的概念。直到最后,夏亚即将死亡时,法普才和夏亚交谈了几句。接下来是与兰碧斯的会面。注意,故事中对于兰碧斯凭什么要把第一次见面,之前一直没有表现出任何战略、战术素养的主角调为随身参谋一事没有丝毫的叙述。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再下来随着故事的进展,主角一行人进入了龙骑士的圣城,又一件突兀的事情发生了——主角突然从闪族法普变成了龙骑将因陀罗!从而获得了来自龙族的战力支持。(虽然比预期的要少)其他诸如狂战士的加盟、宗教狂热者的帮助等等等等都是这样。虽然安排情节的突然转折是小说的常用手法,但连最起码的铺垫都没有则实在说不过去。由于情节的破碎,启承转接的不明确。读来给人的印象是:好象一部游戏的小说攻略。

  是什么造成这种印象的呢?我认为,是由于《骑士》中人物和情节的脱节造成的。《骑士》中,对于战役的描述占用了大量的篇幅。几乎每一场战役都会让人拍案叫绝。但是,由此造成的作者精力的消耗也是很厉害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人物的苍白和情节的支离破碎。而小说要好看,人物是关键。没有了有个性的人物,再好的故事也只是皮影戏而已。《骑士》恰恰犯了“人物苍白”这个毛病。

  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是一种“代入”的过程。当他们在感觉到自己正和小说的角色进行着交流时,当读者随着故事进入一个场景时,他们会想:“某某角色在这个环境下会作出什么反应呢?”或者是:“这句台词符合某某角色的性格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成功的人物塑造可以让读者觉得角色的反应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他们心目中的角色的性格的。(当然也不排除作者故意使用完全颠覆手法的例子,但这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才可以。)每一个角色都该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作为作者不可能对路人甲或士兵乙的心理描写花费笔墨,但作为一直会在故事中登场的角色总是要费点心思的。没有了人物的必要描写,当情节发生时,一切就变得不正常了。当法普询问盗贼团的战士是否愿意加入“流浪兵团”遭到拒绝后,他这样问道:“如果我能劈碎所有禁锢与一般人的枷锁,你是否愿意帮我呢?”可是之前,之前任何一次战役或者描述里,作者都没提到过主角的政治觉悟已经飞跃到要“破四旧”的地步了呀!难道说,主角知道在以后的战役里,盗贼团的加盟将会是左右胜负的关键,于是就算不惜与全大陆超过五十万的大军做对也要将之召为麾下吗?会造成这种突兀的,就在于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发展脱节了。事实上,如果作者愿意的话,完全可以把故事的进展步伐放慢一点,腾出更多的空间一步步地把人物塑造起来。这样,当剧情发展时,读者才不会对于角色的某项决定发出:“不会吧?!他怎么会说这种话?!”之类的惊叹。

  拥有一批深入人心的人物是小说成功最要紧的一步。《龙枪传奇》之所以比《龙枪编年史》好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雷斯林和卡拉蒙的成功再塑造。《骑士》的架构相当庞大,现在的105集仅仅只是个序章而已,下面的故事才是冰山真正的主体。期待《骑士》的新篇推出,期待一个新的经典的诞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小说人物的重要性——由《骑士的战争》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