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91662 发表于 2009-4-5 10:21:41

对中国“幻想小说”阅读和写作的一点想法

花了大半天时间,看完了龙骑士城堡文学评论区的“国产奇幻为什么不能真正火起来”这个超长贴(http://www.cndkc.net/bbs/thread-29583-1-1.html),本文为那帖里面很多讨论焦点的个人想法,略一整理,试图整理一些头绪,仅供抛砖引玉。
  
  理清一些重要概念
  
  首先是“奇幻小说”,在我心中,传统的来说它在文学分类如下:
  
  文学——小说——通俗小说(或者类型小说)——奇幻小说
  
  关于这一点我想补充的是,其实我真正认为分类到“小说”就应该结束了,如果再分,只有“短篇”“中篇”“长篇”这样的差别。我一点也不同意,将小说分为“严肃”或者“通俗”。之所以这样开列,是为了展开一个层面供我表达一些观点。
  
  第二,“奇幻小说”。我这里谈论的“奇幻小说”,是狭义的“西方奇幻”,应该是秉承《指环王》而来的,骑士与魔法交织,诸多种族共舞的小说类型。这个概念在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中自然是“舶来品”。
  
  第三,“火”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个人认为,最顶级的“火”,既不是商业上的销售数字能够概括;也并非受到所谓“文化JY”关注。我认为,当一个文艺作品改变了大众的“话语习惯”,就能被称为“火”。所谓“话语习惯”,就是表述和思考上习惯性引用的概念和审美趣味,比如村上春树引发的“村上体”,“大话西游”里被置换的“唐僧”,电影“手机”里的“审美疲劳”还有“疯狂的石头”里的“顶你个肺”——他们改变了常规的观念(比如唐僧),引起新的“口头禅”流行趋势(比如“顶你个肺”)。
  当然,能达到这种程度是很少的。HP显然是达到了,指环王则没有。
  其次的“火”,就是引起“盲目购买”和“盲目模仿”的可能。比如《指环王》,比如很多“世界文学经典”,“达芬奇密码”,或者于丹易中天。
  
  以上这两种情况,是属于所谓“超级畅销书”的范畴。再往下,就是一般畅销书(单本销售15000~50000册)。
  ———————————————————————————————————————————————————————
  
  国产奇幻真正火起来了吗?
  
  从通俗小说的范畴来讲,还珠楼主的“蜀山”是秉承中国“传奇志怪”小说系统的,简单的来说,这是中国通俗文学中的“仙侠传统”。
  而欧美的“奇幻小说”,继承的是西方文学中的“骑士传统”。
  两种幻想文学的根基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仙侠”讲究是道德和修为上的“高大全”,读者会对里面人物的“洒脱”、“孤绝”心向往之。西方的“骑士文学”注重史诗性以及系统设定上的严谨。这些作品往往承认人的缺点和欲望的合理性,注重限制个人力量,关注人物内心世界,讲究分工合作(以上结论主要凭感觉,受阅读量和时间限制,必定有缺憾,请大方之家指导)。
  我个人认为,“仙侠”代表了中国人内心渴望的“解脱”,而“骑士”则是西方人期待“救赎”的化身。
  文学,尤其是小说,其魅力所在,很重要的一点是作品对读者内心渴望的唤醒程度,而两种文学形式唤醒的对象不同。简单来说,要让一个从小在武侠故事中长大的人,能够从“骑士精神”中体会到相同的快感,这本身就是有难度的。经典的作品具有穿越性,能够穿透这种障碍,但那也是在阅读了以后,而非阅读以前。
  因此,“国产奇幻”如果指的是“国产西方奇幻”,因为读者的阅读基础和作者的写作训练都是建立在不同的地基之上,而且不是一时一刻能(更重要的是不值得)改变的,并不值得去特意追求西式的奇幻小说。
  
  如果“国产奇幻”指的是“中国幻想小说”,那么这个问题,从创作层面上而言讨论的是,传统的神魔小说,在新的时代和需求下,需要怎样的变化。这个,我觉得每个走在第一线的作者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不是作者,所以不多说什么。
  
  总结一下上面的观点,我认为,“国产的西式奇幻”在创作和阅读层面上是有进入障碍的,这个“国产西式奇幻”包括一部分网络上的玄幻小说。理由很简单,人名、地名、审美设定等等照搬西式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更何况在世界观和故事内核上,中国人写不了,也不能完全体验西式奇幻。浅层次的模仿,只是源于贫乏的积累和想象力,使得作者只会挪用从wow借鉴来的话语系统而已。
  
  所以,就创作而言,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探索“中国式的幻想小说”,也就是当金庸和古龙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渐渐进入神坛,西方幻想小说引发国人对架空、虚构、神话故事的需求之后,中国式的幻想小说的创作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件事,我觉得也是一件值得也需要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年轻人勤奋不辍地投入的广阔空间。
  
  当然也有人说,《php?name=%C4%A7%BD%E4" onclick="tagshow(event)" class="t_tag">魔戒》和HP在国内都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达到了改变“话语习惯”的程度,可见中国读者一样可以很好地接受西式奇幻;中国的作者不是也能写出想当优秀的西式奇幻吗?比如今何在的《若星汉天空》(本人没有读过此书,只是在书店里翻过一些,应该算是西式奇幻)。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放到后面来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理清了“国产奇幻”概念之后,再来谈谈所谓的“真正地火起来”这个说法。
  
  诚如我在一开始说的,我将“真正火起来”理解为“改变话语习惯”和“引发盲目购买和模仿”这两种情况。当年“达·芬奇密码”的火达到了“盲目购买和模仿”的程度,引发了出版社如火如荼地引进解迷悬疑小说,进而逐渐催生了“推理、悬疑、惊悚小说”的类型阅读市场。而后,《指环王》和HP,前者达到了“盲目购买和模仿”,后者达到了“改变话语习惯”的程度。他们的引进,使得出版社又展开了一阵旋风般的跟风,于是我们买到了那么多经典奇幻的简体中文版,这只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
  
  然而,除了《指环王》和HP之外,有没有那部作品达到以上两个层面的“火”呢,答案是没有。哪怕如“纳尼亚传奇”般有大片引进,依然是不温不火的程度。虽然我没有能力作这方面的统计,但是我相信,大多数的奇幻经典,最多只能做到“一般畅销”(单本销售15000~50000册)的程度。超级畅销书的引进,和后面的跟风的意义在于,它在出版和阅读领域催生了“奇幻、幻想小说”的次级阅读市场,市场更细分了(我认为“魔兽世界”的火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这个细分)。
  
  对任何文艺产品而言,要达到“改变话语习惯”和“盲目购买、模仿”的程度可说是梦想般的境界。所以作为中国本土的作家,可能借助创作“西式奇幻”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吗?从结果来看目前没有。而我个人则倾向于认为,以“火”为目标的努力,是吃力不讨好的。举例来说,《魔戒》也好,HP也好,那么大的制作和阵容,虽然达到了“火”的层次,但是和冯小刚,周星驰的电影相比呢?后者以相对小得多的成本,达到了好得多的效果。几亿美元的《魔戒》,几乎没有改变中国观众的话语习惯,而现在我们说一个人罗嗦,都会说“像唐僧一样”。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进入的障碍。我相信今何在的《若星汉天空》是一本不错的小说,或许也卖得不错,但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是那部呢?《悟空传》。这是一个多么有代表意义的例子。
  
  有没有“真正火起来”的“国产奇幻”?将视野跳出“西式奇幻”的领域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就目前的图书市场而言,“玄幻”“穿越”“盗墓”这三大系列,成功的达到了“盲目”——从有限的范围来看,甚至达到了“改变话语”——的程度。因而我认为,国产奇幻已经“火”起来了。
  
  ———————————————————————————————————————————————————————
  
  经典还是商业?
  
  什么是“文学经典”?这个概念太宽泛。我想还是从“好小说”这个层面来谈谈。
  
  我认为,小说的本质就是讲故事。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听、说、传播故事的传统,文学形式的变迁不过是故事在更换包装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而已。当下最普遍的讲故事的形式,从书写领域来讲就是小说。什么是“好小说”?参考标准有很多,但没有绝对坐标。我引用一段话来表述这个问题:
  
   故事是我们的思想和激情的体验,用埃德蒙·胡塞尔的话来说,即是我们希望向观众注入的情感和见识的“一种客观对应物”......你只能写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原型故事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然后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具有文化特性的表现手法对它进行装饰。平庸的俗套故事则将这一模式颠倒过来:其内容和形式都贫乏得可怜。它将内容囿于一种偏狭的、具有具体文化特性的体验之中,然后饰之以陈腐而无特色的庸常形式。
   所谓原型的体验,应该是发掘构成这个世界的诸多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变化,理清他们的脉络。而非仅仅被元素或关系的表现形式所吸引。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美)罗伯特·麦基
  
  因而一个“小说”是否好,我认为取决于作者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唤起了读者心中的思想和感情。
  
  技巧和形式是一个问题,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作者对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有多深入的思考和记忆。诚然,色情和暴力能够轻易唤起人们普遍的感情,但是他们太普遍(广告、流行音乐)因而不会被记住,而且快感很短暂。而一个好的故事唤醒的是“仿佛接触到了真理”一般的感情,读者在事后会反复回想,在遇到相似情况时会在脑海里闪回,甚至会对行动产生影响。
  
  “西式奇幻”、“玄幻”、“穿越”、“盗墓”这些都是小说的形式和题材,不论在何种领域,都能产生“好的”,进而是“杰出”甚至“经典”的作品。因为故事的本质不变。文艺作品的分类一向具有模糊性,而以分类来评判作品(不仅是单本,更是群体)的好坏,个人认为不可取。
  
  我认为,人类不断索取好的故事,对从故事中索取深刻的感情和思想体验近乎本能。事实上,“读者层次太低”这样的说法经不起推敲,而我认为,恰恰相反,读者是最聪明而严谨的。我认为,从文艺欣赏的领域,“没有愚蠢的读者,只有不得已的选择”。因为除了寻求好故事的体验这样的本能之外,人还有“退而求其次”的本能。
  
  从这个角度,我想来谈谈,究竟是什么使得读者“退而求其次”;为什么好的作品乏人问津,粗制滥造的东西大行其道;没有经典作品,是作者媚俗、读者粗俗还是出版商无良?允许我先从“出版”这个行业开始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出版是一个有趣的行业,他一手举着“传播文化”的神权,一手捏着“赚取金钱”的使命;从本质上而言,我认为出版行业依然是商业的一种。因为从出版行业在中国离开“羊圈”,走下神龛的那一天起,除开一些特殊的出版领域外,“真正的商业”是唯一能将出版行业不断改良的方法。
  
  什么是出版商业?不是作者、不是读者、也不是出版者,更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三者之间的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食物链一样。维系出版商业的动力,就是“需求”(不是欲望)。读者有渴望好故事的需求,作者有创作并维持创作可能性的需求,出版者则有选择作品并维持选择可能性的需求。
  
  是什么导致粗制滥造的幻想作品铺天盖地?
  
  是因为读者品味低下,放着那么好的经典奇幻小说不看,追逐粗糙的“玄幻”“YY”小说,满足自己的低俗欲望?我认为不是,读者有鉴别的本能,而且他们因其庞大的群体,使得鉴别成为集体智慧指导下的行为。出版者都将“口口相传”作为图书营销的最高境界,即是此一谓。有人或许会说,口口相传的“烂书”比“经典”要多不知多少倍。但留下的作品,从有文学开始,从来没有留下过一部所谓的“烂书”,这就是读者强大的鉴别力量。
  
  那么是作者粗制滥造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倾向于放在当下的特殊环境这个宏观来看待这个问题。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如现在一般,“全民创作”成为可能。我前面曾经说过,人有听、说、传播故事的本能。但之前大多数的人都只能满足听的需求,说的需求因能力,满足的比较少。最重要的是,传播的需求的满足是少而又少的,因为有出版者承担了这个角色。出版者的特权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逐渐瓦解,不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等限制,谁都能创作,而且最重要的是,谁都能传播自己的作品。全民创作意味着作品泛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打破传播藩篱的进步,有没有自由是一回事,滥用还是慎用自由则是另一回事。在“烂”作大量涌现的时候,“好小说”是不是也在高速成长呢?我觉得这是必然的。粗糙作品的泛滥,并非目的,而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作者为了传播,刻意去迎合低俗的口味,作者有创造和维持创造的需求,这无可厚非,况且从最本质的角度而言,这是自取灭亡的做法,其实不值得关注太多;其次,讲故事一直是个天赋与训练交织下的行为,天赋有差别,训练有门槛,最重要的是,接触“好”作品的机会太少。很多粗制滥造的作者因为其本身并非一个好的读者。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好”究竟是什么。
  
  那么责任在出版者吗?我觉得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但到一个更加宏观的层面来看,出版者的失守和大时代不无关系,这里面太复杂,就不展开了。我认为,承担“真正的商业”的主要是出版者,所谓“真正的商业”,最主要的是“鉴别推荐”和“维持拓展”。“商业”是一种关系,出版者对作者和读者,抱有选择推荐并赚取利润的关系。但我更想将这种关系当作一种需求。首先,出版者的动力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推荐和鉴别好的作品来实现自己创造性劳动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赚取利润来维持并拓展这种关系。出版这不仅要维持拓展自己的业务,同样也肩负着帮助好的作者维持并拓展其创作需求的职责。
  
  很多知名的作家,对权贵毫不趋炎附势,对出版社的编辑却十分尊重,这是为什么?一方面,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作品,付给他们报酬。更重要的是,出版者以他们的劳动,将“好”的作品挑选出来,这对一位写作者而言,是何其重要的事。
  
  就国内原创奇幻的境地而言,我认为症结在于“真正的商业”的缺席。“真正的商业”我认为首先是对鉴别、推荐这种创造性劳动的自豪和自律,然后是在赚取利润方面的专业和勤奋,最后是将自己融入作者-出版者-读者这个循环,从产业的角度思考、规划甚至建立制度的追求。
  
  很多出版者缺乏鉴别能力,在市场开始细分的时候,对选题没有深入思索,仅凭“经典”“大师”“获奖”就盲目引进。“为什么做这个?”“怎么做这个?”“作品的价值何在?”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入探讨过就排版、印刷、上市。
  
  也有很多出版者,忽略或者缺乏对出版质量的把握能力,盲目跟风,毁了很多经典作品,不但没有挑选和推荐出“好作品”,反而背道而驰,恶心了很多读书人。
  
  最后,片面追求利润,这恐怕是在这个草莽时代的通病。出版者忽视帮助作者维持并拓展创作空间的职责,拖欠、拒付稿酬,隐瞒印数等等伎俩统统用在新人甚至小有名气的作者身上。缺乏对商业环境的考量,没有“我是一分子”的自觉,净作“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事情。
  
  撇开这些负面的问题。从更理想化的角度而言,一个致力于出版通俗小说的出版人,将面临的是如何在逐渐细分的市场上,理清纷乱的出版思路(至少是自己的思路),建立良好的鉴别,推广,奖惩鲜明的“真正的商业”环境的任务。更进一步的是,不从作者和读者两方面来培养原创土壤,仅仅靠“舶来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但是吃力不讨好,而且是从文化传承层面上的另一种更可怕的杀鸡取卵。
  
  ———————————————————————————————————————————————————————
  
  火起来的意义何在?兼谈“九州”
  
  回到第一个命题。我认为“国产奇幻”已经相当“火”了。而这种火,我觉得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总的来说是一种好事。毕竟百鸟争鸣好过万马齐喑,“好”、“杰出”甚至“经典”的作品产生在创作繁荣期的可能性更高。好的作者首先是好的读者,好的读者成就好的作者,两者都对“经典”有孜孜不倦的渴望,因而可以说是同盟。虽然照我的说法,读者自有鉴别能力。但这种鉴别能力是在很大的范围,很长的时间内发生作用的,于是才有出版者这一角色的存在。出版者并不奢望经典,而更关注发掘好的作品,整合作者和读者的力量,大幅度提高鉴别的效率,将力量用在维持三者循环的良好运转上,持续不断地给作者、读者提供好作品,培育优良的土壤。
  
  以上只是我理想化的想法,事实上,得到出版的作品,并非都是“好”的。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图书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出版质量不好的小说也是无可避免的。这对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好处,但并非一无是处。正如斯蒂芬·金说的:“往往我在不好的作品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很多好的作品更多。”这句话虽然有点阿Q,但经验教训从某种意义上更形可贵,尤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
  
  极端点来说,一部经典仿佛“万骨枯”的名将,是从如山尸首中伸出的倔强的手臂吧。只有拙作充盈的时代,没有经典充盈的时代,作为一个活在当下的读者,至少我并不期望能遇到经典产生,这于作者,于出版者,于自己都太过奢求。说这些的意思只不过表明没必要片面贬低低水平的作品,就消费者而言自然没必要也没理由为这些买单,但从作者和出版者的角度,有时候解除这类作品甚至是有意义的。
  
  “火”起来了,接下来做什么呢?
  
  我觉得对“奇幻小说”这一类型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作者、出版者而言,首先要“团结”,然后是“勤奋”。
  
  团结并非结党营私,也不是排除异己。团结是大家都从作者-出版者-读者这个三角关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凡是从宏观上想一想,眼光放远。不以题材等门户之见互相争斗,抓住创作的核心,努力营造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奖惩机制,尽量使读者的花费物有所值,使作者少走弯路,并在经济和精神上获得应得的支持。
  
  勤奋就更不用说了,市场的成熟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的持续努力。疏懒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慢性自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团结和勤奋对读者一样很重要。这是我看了“国产奇幻为什么不能真正火起来”这个帖子后的感触。不论是作为作者还是出版者,都应该关注这些来自读者的声音,也希望我们这些读者能不吝惜自己时间,多做些手指运动,多一些充满真知灼见或真情实感的评论。
  
  最后说说“九州”。我曾经因为如雷贯耳而去网站上看过。他的这种形式,比如利用中国神话元素来建构架空世界并从中衍生故事的尝试,曾经是我向往的运作方式。可以说,“九州”是一个脚踏实地建立商业模式的尝试,从这个角度而言是进步。不过时至今日,我已经很久不关注了,所以其进展如何并不十分知晓。但我常常想,这种试图将中国神话像西方神话一样整编的做法未必合适,就像我一开始说的用“骑士文学”的方法书写“仙侠小说”,也要面临进入的障碍一样。
  
  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西方的奇幻,仿佛一个人在河边看到5块石头,形态各异,他将他们想象成1、2、3、4、5,然后回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了一个“1、2、3、4、5的故事”。而九州的做法,则是将5块石头捡回去,将他们编上号,1、2、3、4、5,然后这样摆一下,写了个“5块石头的故事1”,然后换个拜法,写了个“5块石头的故事2”。
  
  以上均是本人一些粗浅想法,我并非资深人士,只是个初涉奇幻的业余爱好者。受讨论贴影响而有感,脸皮很厚地贴上来与大家共享。谬误难免,欢迎指正。

lorduke 发表于 2009-4-5 20:28:40

九州已经彻底的堕落了,正在大踏步的无聊化

人品暴发光环 发表于 2009-4-6 10:17:07

老帖子...内容过时了。现在的九州已经可以用文字垃圾来形容了

kkvvll2 发表于 2009-4-6 13:45:54

达芬奇密码 没传说的好看吧,我同学看完了,我看了前半部,都有种被骗的感觉,它当中气氛渲染的很好,但其他方面着的一般,跟着别人一样盲目的去看的。

天色已晚 发表于 2009-4-6 21:51:29

这个帖子分成多个贴发表效果会更好。

kid497 发表于 2009-4-7 16:10:41

还是以前的九州好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中国“幻想小说”阅读和写作的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