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hui0317 发表于 2008-10-17 21:13:07

關於成長、回家以及《失物之書》種種

2006 年 10 月 25 日下午一點三十分,我看完愛爾蘭作家約翰‧康納利的《失物之書》。我朗聲唸完最後一章,倒數兩段尤其讓我濕了眼眶:「一生的時光在此地只不過是一瞬間,而人人皆能依夢想打造自己的天堂。因為所有失落的全已再度尋回,大衛於是在那片黑暗中闔上雙眼。」("For a man's lifetime was but a moment in that place, and every man dreams his own heaven. And, in the darkness, David closed his eyes as all that was lost was found again.")。


由於工作使然,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試圖尋找一個強而有力的行銷語句,可以簡潔準確地說出本書特點,勾起讀者興趣。例如「黑暗版《說不完的故事》」,或者「泰瑞‧吉利安(Terry Gilliam)的『神鬼剋星』如果沒拍爛,就會是《失物之書》」,我也想到尼爾‧蓋曼的《星塵》和凱斯‧唐納修《失竊的孩子》。更別提去年橫掃西班牙影壇,拿下多項奧斯卡大獎的「羊男的迷宮」,也同樣是戰爭背景的成人童話,用奇幻想像映襯現實的苦難和恐懼。
然而這一切終歸徒勞。援引再多的經典名作、暢銷大書作比較,也沒法把《失物之書》最迷人之處說得真切。故事裡有精彩的童話新詮:狼人是小紅帽和大野狼的後代,七矮人是被壓迫的勞工階級,白雪公主是又醜又肥的惡婆娘,詩人布朗寧筆下的騎士羅蘭則成了尋找戀人的被放逐者;有關於少年成長的永恆議題,從孩子到成人的蛻變,童年的終結、兒童的殘酷本質;父親形象的百般變貌,母親死亡的巨大創傷,繼母角色的邪惡與否,當然還有最經典的英雄冒險原型----離開本來世界,前往超自然的領域,與惡夢和恐懼化身交戰而後歸返。

但這些特點仍顯得繽紛撩亂,仍然說不出《失物之書》最根本核心的東西。那也許就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找回了小時候看故事書想要一頁頁往下翻的美好感覺。那是一種很單純的慾望,不受任何世故或價值沾染。這樣的經驗已經離我好遠,以致於起先還辨認不出,啊,原來那就是遺失的童年的美好。


* * * * *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和回家的故事。康納利化身睿智的說書人角色,娓娓道出主角的冒險歷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名叫大衛的英國男孩死了母親,他哀傷欲絕,遂在母親生前最喜歡的童話故事裡尋找慰藉。那時歐陸戰火方起,納粹的轟炸行動不斷,大衛的同齡朋友紛紛撤離倫敦,他也和父親避居鄉間。然而父親愛上了曾照顧亡妻的護士羅絲,再婚後生下男孩喬治,一家四口住在羅絲祖傳的鄉間古宅。大衛討厭新媽媽新弟弟,更覺得父親不該移情別戀。他開始聽見架上的書本悄聲低語,還會突然暈眩昏厥,醒時依稀記得一個異於現實的天外國度。

一日大衛與羅絲爆發劇烈口角,被父親關禁閉。他在古書話語的引領下,走向墜毀後院的納粹轟炸機,再睜開眼,已經置身另一個時空。高大的守林人帶他穿越森林,走過迷途孩童死後長出的人面花叢,衝破兇殘的狼群,抵達外面插滿金屬利刃的小屋。守林人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聰明美麗的紅衣女孩常穿越森林,前去探望祖母,她因為太過聰明,村裡的男人都看不上眼,卻在一天森林漫步時瞥見一頭英挺的公狼,並且馴服了牠。後來她和公狼生下半人半狼的後代,這就是兼具人類智慧和狼族獸性的人狼「路波」的由來…

大衛一心只想回家,於是守林人帶他東行。相傳城堡裡的國王有一本神奇的「失物之書」,收盡天下所有魔幻事物,肯定能助男孩回家。但是國王年老力衰,已經無法掌管國家,路波首領「王者勒華」想要取而代之,號召各方狼族大軍,浩浩蕩蕩向城堡開拔。同時穿梭於兩個世界的駝背人陰魂不散,宣稱只要大衛拿弟弟來交換,就可以回家,母親也會死而復生。

男孩歷經千辛萬苦,破解把守橋樑的洞穴巨人「齪爾」的謎題;遇見挖鑽石礦卻備受欺壓的無產階級勞工七矮人,見識白雪公主的蠻橫潑辣;被女獵人追捕,差點被動手術改造成人頭狐狸身的怪物;後來又與遭流放的騎士羅蘭結伴而行,目睹屍橫遍野的落日沙場,協助小村莊對抗蟄伏甦醒的恐怖巨蟲。

可是旅行的終點在哪裡?母親是否受困於這個變調童話的陰陽魔界?駝背人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走向故事的終局,騎士能不能找到他的失蹤戀人?大衛願不願意出賣弟弟換取歸鄉之路?


* * * * *
我初次意識到長大這回事,是在念大學的時候。或者該說,沒有長大這回事。原來所謂的長大成人,並無界定清楚的分野:跨越此線者謂之成年,今後懂得一切人情世故,從職場應對到修理家中水電;未跨過者請耐心等待,你的時候還沒到。

也許這就是成長故事永恆的魅力所在,正如康諾利所言:「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我們永遠在學習、永遠在摸索。沒有「一夜長大」這回事:長大是一種延續終生的狀態;是一種自由和解放,從今以後只對自己負責。

朋友笑我代理的幾本大書都與「孩子」脫不了關係,不是《追風箏的孩子》,就是《不存在的女兒》,甚至還有《失竊的孩子》。如今又有《失物之書》。一個又一個的成長故事,引起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共鳴。為什麼?是我們看到了心裡的那個孩子,還是我們迫不及待想要變成心裡那個成人?

《失物之書》的最精妙之處,在於康納利賦予了成長故事一個嶄新面貌,在敘述大衛冒險的過程中,他運用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共通故事,揉合、重塑、拼貼成為屬於他自己的想像國度。男孩歷劫歸來,應該才要開始躋身成人世界,作者卻只用了一章,就寫盡了人生果真「充滿了大悲大痛和無窮喜樂,受苦與懊悔、勝利與滿足」。當故事終了,垂垂老矣的大衛在父親眼中仍是一個孩子。大人與小孩一體兩面的隱喻,在此達到完滿。


* * * * *
第一次見到《失物之書》,是在去年倫敦書展。那年書展首次離開市中心,轉往東區碼頭邊的新場地,號稱設備好、地方大。所有人都抱著期待,甘願每天搭地鐵再轉輕軌,到海風狂嘯的城郊朝聖,沒想到是一場災難:動線混亂、空調過強、廁所太少且遙不可及,餐飲攤大排長龍,抱怨聲不絕於耳。就在這樣的兵荒馬亂之中,我經過康諾利的出版社 Hodder & Stoughton 攤位,看到一排排《失物之書》的試讀本放在架上。

黑色書皮,紅褐色的書背,皮革質感,與後來正式版的剪影風格截然不同。我拿了幾本帶回台灣,準備作為日後宣傳之用。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試讀本尚未變成台灣書市的宣傳「標準配備」,長篇小說的熱潮也還沒正式揭幕。在國外拿到《失物之書》的試讀本,頗有幾分預示的味道。

回台灣後不久,經紀人艾瑪‧懷特就寄來了完整書稿,但我一直放著沒動。直到半年後的法蘭克福書展,她又給我一份《失物之書》的行銷計畫,我一看就驚為天人。出版社清楚勾勒出本書的讀者定位,從長程的作家品牌戰略到短程的逐月操作戰術,既富巧思又結構縝密。康納利親自為書中每一則童話撰寫解說,有如 DVD 精彩的幕後花絮或導演講評,洋洋灑灑幾萬字都收錄在《失物之書》的專屬網站上。

十一月,我賣出中文版權,共有十六家出版社表示興趣,十家參與競標,整個過程只能用驚心動魄來形容。出價最高的四家出版社分別提出行銷企畫,我和艾瑪接連幾天打國際電話討論,終於決定《失物之書》花落麥田。


* * * * *
今年暑假,康納利的英國出版社替他安排了一場東南亞的巡迴行程,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宣傳新書,正好碰上《失物之書》中文版問世。眼見機不可失,麥田自然就把他請來了台灣。可是康納利預定行程結束的時間和中文版推出日期有一段差距,而他連續三個月英國、美國和東南亞宣傳下來,實在是離家太久,很想趕快回愛爾蘭。出書檔期只好再三調整,總算敲定了他七月下旬的訪台時間。

五月底,《失物之書》的準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我飛往美國參加書展。幾年下來,我已經很習慣獨自出國,也以為自己很豁達,只要帶著電腦就無處不可以為家。可是面對長達三週的行程,我竟然想家想得厲害,還沒出發就開始相思氾濫:想念食物的氣味、朋友的歡談、城市的景色,甚至只是熟悉的文字和語言。

我在雨季中回到台北,出版社也開始最後的聯繫工作:排行程、訂旅館、安排訪問、書店簽售還有洗塵接風。我看到康納利在部落格上寫著美國宣傳種種,他自己搭飛機從都柏林到倫敦轉機再到費城,進海關就被刁難(帶著三百張小說配樂光碟卻被當成走私盜版),租車開到下榻旅館,立刻又要趕赴書店進行活動,現場還可能冷冷清清。這哪是什麼光鮮亮麗的明星巡迴?沒有公關簇擁保全相隨,還得自己駕車往返,搭機橫跨一整個大陸。我突然有點明白他為什麼想家了。

《失物之書》講的不也是一個回家的故事?從倫敦老家到鄉間(羅絲的)莊園,再到童話風景的異鄉,不論穿越的是崇山峻嶺還是奇幻王國,大衛渴望與父親重聚。城堡裡的國王再也不能回家,他的「失物之書」是童年記憶的碎片,一個未竟之夢的可悲補償。我們都想回到那個熟悉的地方。

在我回家之後,在康納利回家之前,經過十個月的醞釀,《失物之書》中文版就要問世。願它在中文的世界裡,在這塊曾是異鄉的土地上,找到一個家。

天色已晚 发表于 2008-10-18 13:37:13

谢谢你的介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關於成長、回家以及《失物之書》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