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斯 发表于 2007-4-20 13:20:23

小说的写作技巧(整理自网络)

目录

0楼---------------小说写作的基本常识

1楼---------------小说常见的创作技巧概论

2楼---------------小说的创作方法及基本要素

3楼---------------举例详谈小说的创作技巧

4楼---------------小说创作技巧漫谈

5楼---------------小说的构思

6楼---------------如何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

7楼---------------小说的叙述语言(一)

8楼---------------小说的叙述语言(二)

9楼---------------有意义的动作描写

小说写作的基本常识         
         小说整体上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
                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生活,这是小说的基本目的。这个社会指的是广义上的社会,所谓展现这个社会,包括展现社会背景、揭示道理等诸多狭义上的概念。这个要表现的东西,就称作小说的主题。小说如果没有达到反映社会的目的,就不能是一部完整的小说。
                最基本的小说有三个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反映客观存在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直接服务于展现客观社会。
               
                小说的情节起着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情节部分可直接服务于展现社会亦可通过表现人物性格间接服务于展现社会。
               
                小说情节理论上由四个固定因素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除此以外,也可以包括两个选择性因素,即序幕和尾声。
               
                在实际创作中,这六个因素可以灵活运用,不必拘泥于格式。结构上需要时,我们可以省略、重复、结合、错序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从而构造出适合展现社会的结构。
                有几种比较常用的格式:一、由结局做开头进行倒叙。
                二、有高潮或发展作开头进行插叙。
                三、在写作中故意忽略除高潮以外的其它结构因素,进行收缩叙述。
               
                这样的组合方式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所有的结构因素都可以自由变动,但所有的结构因素也必须有不少于三个的实际存在标志,否则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背景(狭义)和自然背景。其中,社会背景直接为主题服务,而自然背景则是通过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间接为主题服务。
                在整个小说的叙述中,常见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叙述人出现在情节中。此种方式最大优点是便于心理描写的展开。
               
                另一种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叙述人不出现在情节中。此种方式最大优点是便于多个线索的交叉。
                此外,新生文学还有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例如西方现在正流行的某些悬疑、奇幻故事。此种小说最大优点是吸引读者,但广义上来讲,此种叙述方式依旧归于一、三人称叙述。在创作进行时,作者也应按照第一、三人称进行构思。

塞斯 发表于 2007-4-20 13:20:48

小说常见的创作技巧概论

一篇好的小说,并不在于它对于传统的继承和模仿。而是颠覆与背叛前人的遗留。
               
                以1922年为界,小说的这一进步特征越来越明显。因为那一年是现代派全面爆发的里程碑。从此,外国文学界皆对此奉若神明。真正实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人人风格、手法皆自成一家。凡是对前辈的模仿都没有什么出路,他们只能背叛,不断地创新,于是形成了今天小说异彩纷呈的局面。
               一_生活与想象力
               
                世人皆云:"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此话不假。但问题是,小说到底是要偏向于生活描写,还是"乘物以游心",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的一大问题。须知早在东周时期,庄子就能写出类似于现代派手法的散文,但是从那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作家。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1,儒家牢不可破的思想统治,他们禁锢了中国人千年的自由。2,民间多年形成的爱看故事的陋习,这最是阻碍艺术家的产生。所以至今,国人仍是故事至上,懒得思考小说中的问题。大部分人浑浑噩噩,毫不自觉存在,这不得不说是奴性所致。书商以利益至上,不断投其所好。于是出现了太多"垃圾小说",如同洋快餐,没有营养而且吃过就忘的作品,仅仅可供消遣。
               
                当年巴尔扎克曾立志写一部《人间喜剧》,结果没有写完便撒手人寰。巴尔扎克一代文豪,悲天悯人。却并不为笔者所欣赏。正如莫罗亚为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撰序所言:"《人间喜剧》把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领地…他也确实描述了整整一个社会。相反,普鲁斯特的一个独到之处是他对材料的选择并不在意。"用巴尔扎克的方法写作的话,那么小说迟早要走入穷途末路。因为在描绘外部世界的能力上,小说远远不如电视、照相机,甚至油画。但是小说作为人类的产物,而不是上帝的,却能够通过观察外部世界来获得对自身的某种认知。因为"世界是被人类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在现代派的手底下,经常会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场景与情节。但是仔细寻思,这些被抽象出的东西却在生活中有其本来面目。比方说卡夫卡描绘的"城堡"、"审判"的意象,实在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就是生活在如此一个官僚、蛮横、强者至上、权力意志第一、阴暗面同样很大的世界中么?然而就是这样的意象,才体现出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性的不朽价值。因此,生活是小说的基础,想象力是小说的根本。
                二_小说的意象
               
                意象是否突出、高明,是一部小说成败与否的关键。当然"成败"不指销量。以下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线索性强的意象:加西亚_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家族第一代因近亲结婚生下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家族因此得到创立。家族的最后一代,又因同样原因生下同样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家族因此完结。这一线索串起了马贡多的百年兴衰,恍惚会有时间错位的感觉。靠一个意象,作者便生发了整部作品。
               
                思想性强的意象:博尔赫斯的"迷宫"(小径分叉的花园)。时间是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是无限连续的,是分散、集中、扩散的网。每一个分叉的路口,选择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结局。这一意象完全颠覆了传统线性的时间观念,堪称经典。
               
                共谋性强的意象组合: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公爵因为瞥了一眼橡树叶,同时听到姑娘们的欢声笑语,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改变了命运。这一组合使用频率太高,随处可见,也体现出它的威力所在。
               其他类型的意象,实在还有很多,笔者就不一一赘言了。
                三_小说的结构
               
                这是专业人士评点小说的依据之一。本来对普通读者,结构根本无所谓,只要你别写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行。殊不知结构恰恰是小说赖以生存的根本。
               
                结构是否特别,在小说评价中并不占有绝对分量。关键是这个结构必须适合这个材料与构思。比如说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使用了双明线、一暗线的结构。两个明线人物不同,事件不同,空间不同,但却隐隐约约纠纠缠缠,最后终于汇合,同时从未真正清楚介绍的暗线也真相大白:原来是两个明线的根源。接着就看出两条明线间人物的对应关系。这种悬疑小说式的结构使人激动不已。此结构也与此书成为近年来罕见的经典作品。
               
                而米兰_昆德拉的大多数小说,都使用了巴赫音乐式的复调结构,各部分间形成了"13531"式的音乐结构。符合昆德拉哲理性强、人物不固定的写作特点,恰如其分。
                四_文学与艺术、哲学的大融合
               
                这又是现代派另一趋势。后现代派的作家们开始从现代先锋艺术家那里汲取灵感。达利、毕加索等大师影响了一代文学家,他们开始借鉴美术的创作手法与关注内容。昆德拉更是醉心于哲学研究,并确立了自己小说浓重的哲学风格。相信后现代派也会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五_小说的冲力与张力
               
                一部高水准的小说,必然可以具有足够的冲力,冲破空间的阻碍、时间的诅咒。囿于空间、时间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庸常之作。正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一样,敢于"想到想不到".因为时间、空间等,都是一篇故事的必要因素,而不是真正小说的。综观现代派文学,没有任何一位大师甘于受困于此,而是自由、思想至上,决不做现实的奴隶!
               
                张力又是小说精彩的保证。它并不是打动人心的情节,而是和结构有关的、前后呼应或形成落差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小说不再苍白,仅仅是无力的说教,而能够真正靠文学魅力打动人心。典型例子就有昆德拉多次使用的"假实证幻"的手法。让小说的结局提前,结尾在戛然而止的某一刻,《不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均使用了这一手法。瞬间使读者感觉到命运的苍白、情节的精彩。
            六_小说的未来
               笔者斗胆做一回预言者。
               
                近年来现代文学界渐有疲软之势。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耻》十足反映了这一趋势。其水平根本无法与过去任何一位大师相提并论。要知道就连昆德拉,至今也仍未获奖。社会潮流不再有利于小说创作,一切围绕市场指挥棒转。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很可能就此式微,或是倒退。这本身或许也是时代需要。从此小说将划分为两大阵营:商业小说与纯文学小说。1922年那样的黄金年代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到来。然而当世界再度堕入苦难中时,物质会受挫,小说也会再度抬头。
                小说的可能境地,实在难以穷尽。只要你想,没有写不出的。因为"世界是被人类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因为(借用一句广告语)"我能,无限可能!"
                小说如何才能"好看"小说要想写得好看,首先有故事。
               
                故事是一篇小说高度凝炼之后的内核,是小说的心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故事在一篇小说中的重要性。有的刊物开辟的栏目就叫"好看小说".其前提是好看的小说应有好看的故事。
               
                小说家是艺术家。正如音乐家是用优美的乐章思维一样,小说家是用故事来思维,他的人生观、个性由此体现出来。读者想要知道引起自己兴趣的人物命运如何,事件的发展趋势、结局是什么,情节会满足这种要求。故事应该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能够和题材相适应,合情合理;情节像不断引导读者兴趣的路标,一步一步带领读者进入自己的艺术殿堂,进入你所要求的那种心境。你不能轻易让读者看出你的意图,要不断设置障碍,甚至误导读者,声东击西,一会儿让读者最不愿的事情发生,一会儿又让读者意料不到的事情出现,千方百计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看不出上了小说家的圈套。
               
                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好理解,有些意识流小说或心理小说等,情绪化东西四处弥漫,似乎不容易理解。其实,这类小说也是有故事的。它的故事虽然只是一种意向、情绪上的扑朔迷离,但包裹着心理内核是能感受出来的。一切外在的东西就由此繁衔出来。这类作品中故事可能是在一个你不熟悉的或没有料到的平面上,它们可能写的是心理的、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
                直觉与思想也很重要。
               
                作家的文化底蕴是衡量作品深度、成败、高下的尺度,主题思想的体现往往与文化底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完善。一部小说打动读者的也往往体现在这方面。
               
                那么,思想意识又从何而来呢?小说家的思想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感觉(直觉)。他可能仅仅意识到人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情节这样发展比那样更流畅。为什么如此,则很多人可能并不能自觉地意识到。
                小说家并不是哲学家。深奥的思想也许并不能产生优秀的小说作品。直觉是认识的出发点,它将人的主观感觉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仍是艺术的特殊属性。这其实也符合一个规律,如果先有立意(意欲表现什么)的桎梏,围绕这个什么"主题"来硬加上些东西,这是创作上的大忌。其次,作家的创作主题意图与受众阅读后获得的主题感受常常并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直觉"意识是弥足珍贵的,它如电光火石般稍纵即逝。把握住这可贵的"一瞬",则有赖于作家长期的思考。思考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是对过去积累的思想意识、精神、道德评判、价值观等等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对叙述表层下各种主题碎片予以挖掘、整合。               
                寻找作品的深度,直觉往往是致命一击。
               
                小说应该从正在发展、变化、行进中的历史(现在时),而不是从已经发生的历史(过去时),去提炼自己的思想意识。要有超前的洞察力和观察力,敏锐、敏感、极富预见性,善于发现别人所忽略的现象和细节。具有有别于一般人的识活动,能辩别出事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当别人只看到部分时,小说家能预见到整体,能抓住其精神实质。除细节外,他能看出决定人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周围人没有注意到,而常常连作品中人物自己也意识不到的东西,从而创作出人物独特的性格。那时,也许是人物自己左右、操纵着自己的命运发展。特别是当你把人物尽可能的想透彻,而人物已经在你心中生根、变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托尔斯泰说:先不去想情节的发展,在写作之前,先把自己的人物尽可能的认识清楚。
               
                作家的观察力不是"摄影",而是能够引起作家共鸣而又经过作家透明理解的那些观察,才能使作家创作出非常真实、生动、能够表现社会面貌的优秀作品。
               
                优秀的小说家总是在追求着叙述语言的个性化,完善着自己的叙述风格。但就整体而言,写作者在写作主体意识上对叙述语言着意进行把握、操纵者,似乎较之以前要少多了。平白直露的作品比比皆是。许多作品仅仅是在叙述一件事,讲述一个故事而已。叙述语言的技巧艺术荡然无存
                语言是体裁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载体。诗歌的语言特征与小说就截然不同。就小说而言,叙述是其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叙述是小说的本体语言,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内在活动。语言构成其内在结构形式,能给读者以总体感受。这是其基本特征。第二,叙事语言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描述语言,它介乎于表现性(情感性)和逻辑性(形而上)的语言之间,或者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言之间,带有一定节制特征的语言形态。第三,包容性。这取决于叙事者的叙事态度,在叙述语言常规下所掩盖的"次语言"特征,显露出其潜在的功能指向。"次语言"是被包容的,从属的,被兼容于叙事语言中。比如,散文化小说,可能抒情因素占主导地位。诗化小说,可能短句式占主导地位。现代小说,则可能语言的隐喻特征更明显。
                语言决定风格。理想的小说叙述语言的特征应该是:传神、韵味、简约。传神将使笔下的人物生动,富有活力,征服读者,使人久久难忘。好的作品留给人的往往是一个难忘的形象。这也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命题。韵味带给人的是愉悦、美感和享受。这是阅读带来的快乐。简约则是大家境界。一种大化而至的境界。语言的运用如返朴归真般出神入化,也许就是一些常见的"白话文",但你能强烈感受其不同寻常。
            作家应该深入生活,固守家园。
               
                托尔斯泰说:作家绝对不要写他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似可理解为不熟悉。这是一个简朴的道理。社会环境决定作家的思想、感情、情绪等等,很难想象脱离生活环境会孕育出优秀作品。深入生活是一种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性非常强的精神劳动,它崇尚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入生活,这是一个现实而又永恒的话题。
               
                "固守家园"则是找到自己所属的一方创作福祉,这应该是自己最熟悉、人生情感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之地,它能赋予你情感的追求,能使之和自己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我们读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无不为他如外科手术般剥离中国农民的筋脉,酣畅淋漓甚至是残酷地探究其生存真相的艺术执著所折服。作家把这块精神家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直至把中国农民骨子里的精髓写透。
               
                山东高密东北乡可以说是莫言梦牵魂绕的一块土地。读莫言的山东高密系列小说,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且把这种情绪幻化到故土的人和物之中,在这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出时代的矛盾和民族的情绪。
               
                而陕西作家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在将历史、文化、世事沧桑与当代社会相交织所生发的怀恋逝去的显赫中,一方面让人体会到深厚的中华文化氤氲其中,另一方面又有对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人格予以的缜密剖析。将家族故事置于历史的流变中,赋予小说以高妙。
               
                把精神家园变成自己的创作源泉,你会从中不断发现、提取有益的养料。它会取之不绝,不断激发你的创作激情,直至经典横空出世。

塞斯 发表于 2007-4-20 13:20:59

小说的创作方法及基本要素

一ˋ小说的创作程序
               
                这里的想法是一个一个加上去的,就是说先要有背景设定,才能去资料收集

,接下来再去写人物细部分析,然後用前面三个要素去写内容大纲,之後才是去写内容,然後再修改。
                1.「背景设定」
               
                2.按照「背景设定」来做「资料收集」
               
                3.以「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做「人物分析(设定)」
               
                4.以「人物分析+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写出「故事大纲」

                5.集合「故事大纲+人物分析+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做「内容撰写」
               
                6.依照「内容撰写+故事大纲+人物分析+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修改」

二ˋ故事发展的基本原则

                1.时间的顺序
               
                就是说,在小说的发展里面,时间轴要让读者清楚的知道,让读者知道你故

事进行的流程,进行到了哪里,即使要回溯过往,也要写明时间,让人家知道现在进行到了哪里。如果

时间轴一乱,就好像你正在说故事,却没有照顺序说,也没有连续,让听的人,自己去组合,你说的内

容,这样的故事,我想听的懂的人并不多吧。
                2.发展(广义空间的概念)的顺序
                就是说,在小说的发展里面,空间的概念要清楚的表示,可以让人感受到画

面是怎麽发生的,不要写出来之後,让读者不能对事件的进行和这个空间的具体化,对於动作和景色,

还有人物的描写,要合乎常理,如果有特殊的想法,一定要加以说明,例如空间描写…
               3.中心(中心思想)
                即是主轴,也就是这部作品的主要想法,这是不能违背的,如果你的主轴是

跟着你的主角走的话,结果主角前後矛盾,那她的主轴也会跟着破坏,依此类推,每一种主轴类型,都

有她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在小说中是不能破坏的,除非你有特殊理由
                4.逻辑
                小说必定要符合,而上面三点也要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才成立。这里的逻辑

并不是指日常生活的逻辑,而是作者赋予小说之中的逻辑。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前後矛盾。

三ˋ故事发展的基本条件与限制

                1.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时间是背景,即使你的时间乱跳,也要有一个系统让角色遵循;而空间就是

要依照拟定出来的空间概念去走。
                2.表现媒介的限制
                第一、必须确定你的表现媒体
                例:网路。
               
                网路上的的表现媒体为电脑,电脑的显示介面为萤幕,受限於萤幕的特性,

在网路上留下的文章,就必须顾虑到这一层,注重分段清楚,每篇的长度也要考量。
                第二、读者的限制
            
                必须考虑你的作品读者群,写出来的东西要给谁看,来控制作品的文学的层

次和品味的层次,去符合一个读者群以红楼梦和西游记为例,由於某些人因口味(习惯与嗜好)和品味

(阅读观)的不同,有人偏向红楼梦而也会有人偏向西游记。这就是读者的限制
                第三、作者的功力               
                某些的人作品构思虽好,架构也大,但是功力(笔力)不足。不能清楚表达

意念,反而引起反效果,让人不想阅读,抑或说,读不懂他的作品。也就是说,当一名作者在构思故事

情节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自己能表现出来的层次到哪里而设定才对。这样构思出来的故事完成度才会够

高。
                3.情绪效果
                情绪效果,就是说给人在情感上的感受。作者能影响阅读时情绪的强弱而言

,这就是情绪效果。
                4.幻觉效果
                幻觉效果,简单的说,就是景物和人物的具像化。也就是作者所塑造出的主

人公,他身处的世界和举动,能否让读者有的清楚的概念。

四ˋ从作者的观点来谈小说的几大形式
            
               有传统的。和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剧本形式
               笔记小说。日记式,另外还有意识流。魔幻写实等形式。
               但简单来说观点只有两个:
               1.第一人称呼
               2.第三人称
               当然也可以一三人称混用。

五ˋ小说的结构
               
               1.情节结构
               
               在情节结构中有五个部分,。发现。急转。受难。冲突[注一].危机
               为求解释清楚,便顺着此一流程举例说明。
               一个人走在路上发现某事物(发现)
               然後要捡那个东西时有人先捡走(急转)
               然後那个人的心理会难过(受难)
               两个人为了那东西吵了起来(冲突)
               然後对方要打你(危机)
               情节结构和其他的关连:
               A.人物对情节结构的影响
               
                例如因两个人的个性而起的冲突,或是两个人的职业而发生的危急(如赤川

的小偷和刑警的夫妻档),其实人物跟情节几乎密不可分,因为每个人物的特质不同,一旦相遇必然会

产生某些情节,这就是人物对情节结构的影响。
                B.思想对情节结构的影响
               
                作者想让读者知道什麽,就必须要设计出情节出来。例如,一个作家想让大

家了解,有强大的力量不一定可以解决任何事的悲哀,就要设计出一个情节,然後,故事会因为这一段

情节,而有所变化,这就是思想对情节结构的影响。
               C.语言情节结构的影响
               
                双关词是最常出现的一种用法,譬如说再见通常是招呼语,代表离开的意思

,但他也含有再次见面的意思,从此就可以产生一段情节;还可以利用语言特性来辅助剧情,例如听错

话,然後去作了一件不需要做的事,然後又扯出了一大段故事,这就是语言对情节结构的影响。
               D.节奏跟情节结构的关系
                在你编完剧情之後,故事就会产生应该有的长度,也就是最适合故事的长度

。如果你把长度写的更简洁一点,那节奏就快了一点,反之,写的细一点,节奏就会变慢了
         例如,一个男人,在舞会上吻了一个女人的手,会有下列几种写法。         

      
                正常:约克兰看了面前的女生,轻轻的牵起了她的手,然後吻了她一下。
         快版:约克兰吻了女生的手一下。
               
                慢板:约克兰看了面前的女生然後用眼睛的余光,快速的看了舞厅里面的女

姓,确认了站在她面前的女生是其中最美的一个,於是轻轻的牵起了她那有如玉一般的手,然後举高了

30公分,自己也低了下头。深情的吻了她一下。
               E.景观对情节结构的影响
               
                可以利用一些特殊景观来增加剧情张力,例如batman里的高谭市就为它增加

了不少情节。
               

注一;冲突有下列几种
                1.个人,心理生理习惯
                2.社会,他人。集团。人为的法律。风俗。制度
                3.自然,如科学
               

                2.人物
               
                用遇到一件事的反应来表现人物的个性,要先决定人物的特性、个性,接着

用个性去推人物的生平。然後,在用这一些去决定她在小说里会有的发展和结局。
               人物与其他的关连:
               
                A.情节:情节的安排可以人物的个性产生改变,例如,有一个角色,贪生怕

死,。去被作者的情节设计,让他阴错阳差变成勇者,然後,因为这个身分,渐渐的改变他的个性去配

合这个故事的发展和职业身份。
                B.思想:思想可以改变人物
                C.语言:每一个人,一定有她的说话特色。
               
                D.节奏:利用节奏,可以加强人物的观感,例如,一个人,每次出场都是快

节奏,那他给人的紧张感,会跟着加重。
               
                E.景观:就是利用景色的描写,使的人物的感觉出来,例如,一个人出场时

,总是偏重描写冷酷感觉的景色,久之,这一个人给人的观感就会是冷酷。
                3.思想
               
                就是你要给人家知道的是什麽意念、思想,换句话说也就是决定故事脚色的

想法和行为模式。
                4.语言
                语言,狭义的说是对话,广义的说,则是作品风格。
               5.节奏
                节奏说的是作品的节奏分布,该紧张的就紧张,该缓慢的就缓慢。
                节奏与其他项目的关连:
                A.利用时间的经过长短来改变节奏。
                B.根据人的对话里的紧张感,或是话里的含意感觉来影响节奏。
               
                C.例如写一个换然人觉得紧张的景,。就会使得一场普通的对话,变得较为

紧张。例如两个人,在平地下棋跟在悬崖下棋,给人的感觉会不一样吧!
                6.景观
               第一种是移动视点
                简单的说,就是作家视点,也可以说是读者的切换。
            
                例:写从远景写一栋房子,然後慢慢拉近,拉到了房子外面、看到窗户,从

窗户看进去,有两个人在里面吵架,吵完一个出去、一个留下来。
               
                这时产生两个选择,一个是写出去那一个人,视点跟着她走;一个是写留着

的那一个,当然也可以依着一开始描写的方向倒回去。
                第二种是空间透视
               
                就是以远观、近见、仰视、俯瞰、前瞻、後顾等六种角度去摄取景物,造成

空间的凝聚或扩张,和角度转换,加上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的运用,来把作家心中的景物具体

化。

塞斯 发表于 2007-4-20 13:21:18

举例详谈小说的创作技巧

小说写作准备单:一、你打算一共写( )个字,每次上课写( )字。
               二、你的小说是属于( )小说,主题是( )。
               三、你打算用( )个角色:主角的名字是( ),他的年龄是( ),特色是( )。
               配角的名字是( ),他的年龄是( ),特色是( )
               四、故事发生的年代是( ),从头到尾共有多少时间?( )。
               五、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六、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概说明一下小说的大意:( )。
               七、各段主题是什么?
               起段:( )。
               承段:( )。
               转段:( )。
               合段:( )。
               八、你想故事要怎样结尾?( )。
               九、你想安排什么样的伏笔?( )。
               
                小说技巧之一:开场图画式的开场,让读者彷佛看到一个画面,所以必须先描述:景像、环境、时间、地点、天色、气候、路人、声音、气氛等事物,然后再引人物主场。
               
                小说技巧之二:故事中人物说话。在小说中,人物是一定要说话的,不然就容易成了散文,而故事中人物说话,除了把他说的话的内容、发语词写出来外,还要加上说话的人的动作、表情、语气。而故事中人物说话基本有下列两大类写法:一、
                中式用法:××××××说:「××××××。」
                例如:我高兴的笑着说:「谢谢你,你真好!」
                ×××××,说:「××××××。」
                例如:我难过的擦擦眼泪,说:「谢谢你,你真好!」
                二、
                西式用法:「××××××。」×××说。
                例如:「谢谢你,你真好!」我高兴的笑着说。
               三、
                中西混合用法:「××××××。」×××说:「××××××。」
               例如:「谢谢你,你真好!」我难过的说:「我走了,再见!」
               
                另外要注意的是动作、说话、语气表情的连贯,例如:任榆拿起了书(动作),轻轻的打开(动作),转头(动作)问妈妈说(说话):「妈妈,说故事给我听,好吗?」语气中带着央求(语气表情)。
               
                妈妈听了(动作),走到她的面前(动作),愉快的(语气表情)笑着说(说话):「好啊!」
               
                任榆高兴的拍起了手(动作),脸上满是笑容(语气表情)的说(说话):「好棒喔!」迫不及待的的把书递给妈妈(动作)。
                小说技巧之二:拟声字。
               
                叭(ㄅㄚ)、叮(ㄉㄧㄥ)、吱(ㄓ)、吽(ㄏㄨㄥ)、呀(ㄧㄚ)、呸(ㄆㄟ)、呢(ㄋㄜ)、咕(ㄍㄨ)、呵(ㄏㄜ)、咍(ㄏㄞ)、呲(ㄘ)、呦(ㄧㄡ)、咯(?ㄌㄛ)、咭(ㄐㄧ)、哎(ㄞ)、咦(ㄧˊ)、咿(ㄧ)、哇(ㄨㄚ)、咩(ㄇㄧㄝ)、哩(?ㄌㄧ)、哦(ㄜˊ)、咔(ㄌㄨㄥˋ)、哼(ㄏㄥ)、唉(ㄞ)、唔(ㄨˊ)、啵(ㄅㄛ)、啦(ㄌㄚ)、啐(?ㄑ)、啊(ㄚ˙)、唷(ㄧㄛ)、喵(ㄇㄧㄠ)、哟(ㄧㄠ)、喔(ㄛ)、喂(ㄨㄟˋ)、吗(ㄇㄚ˙)、嗨(ㄏㄞ)、嗐(ㄏㄞˋ)、吱(ㄗ)、呜(ㄨ)、嗡(ㄨㄥ)、哔(ㄅㄧˋ)、嘛(ㄇㄚ˙)、嘎(ㄍㄚ)、嘓(ㄍㄨㄛ)、嘘(ㄒㄩ)、噗(ㄆㄨ)、嘿(ㄏㄟ)、嘟(ㄉㄨ)、哗(ㄏㄨㄚ)、叽(ㄐㄧ)、嘻(ㄒㄧ)、嘶(ㄙ)、当(ㄉㄤ)、哝(?ㄋㄨㄥ)、嗳(ㄞˋ)、噢(
                ㄡˋ)、嚆(ㄏㄠ)、噜(ㄌㄨ)、嘤(ㄧㄥ)、啰(ㄌㄨㄛ)</P>
                小说技巧之三:人物刻画。
               
                人物的描述,除了要用概括性的形容词来说明外,以实际的言、行、动作、事迹来左证是更好的选择。
                例如:「铁木真是一个讲义气的人,身体也很强壮。」
               
                不如改成:「铁木真这时才发现,他最挚爱的生死之交乔杰,竟然出卖了他,受了别人的收买,趁机刺他一刀。
               
                这一刀,让铁木真鲜血直流,但是他静静的看着乔杰,没有反抗、没有挣扎,这一刀,刺伤了他的身体,更刺死了他们俩人的深刻情谊。
               
                铁木真挐起巨剑,奋力的插在木桌上,用力的折断,冷冷的瞪着乔杰说:「战场上再见,犹如此剑!」
                接着,他断然的抽出身上中的刀,怒掷在地,大臂一挥,帐棚门口四、五个侍卫,竟同声摔倒在地,无力阻挡他的离去。
               小说技巧之四:人称。
               
                小说写作时,我们会选定人称,也就是小朋友所熟知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就是「我」,也就是作者化身为主角,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第三人称就是「他」,也就是作者化身为旁观着,写出他所见到主角的所作所为。
               
                话虽如此,小朋友在写作上还是经常犯了人称不统一的方病,例如:●第三人称作品错误示范:「小强走了过来,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他拿出因为作业写得漂亮,老师为了奖励他,送给他的铅笔,不禁得意的笑了起来,心里想:「我以后也要好好的表现才好!」
                他小心翼翼的把铅笔收进书包里,生怕被别人拿走。
               
                在一旁的小明看在眼里,不由得生气起来,于是心里暗暗的计划要偷走那枝笔。」
                那里错了,小朋友看出来了吗?
                答案:一、既然是旁观者,怎么知道小强和小明心里想什么?
                二、怎么知道他是感觉「得意」,然后才笑的?
                三、怎么知道他是生怕别人偷走,才收进书包的?
               
                第三人称作品正确写法示范:「小强走了过来,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他拿出老师送的铅笔,满脸笑容的把玩着,并不时的点点头。
               
                他拿出作业簿,看一看刚才写好的部份,摇摇头,抓起橡皮擦全部擦掉全写。
               
                最后,他把新铅笔放进铅笔盒中,起身要离开,还没跨出半步,又坐了下来,把新铅笔取了出来,用张计算纸包起来,放进书包里,并把书包的扣子扣上,站在桌子旁,看着书包老半天,才转身离开,在走出教室前,又张望了几次,才走开了。
               
                在一旁观看的小明,等到小强走远了,从位子上站了起来,走到小强的位子旁,伸出手打开了书包的扣子,正要打开书包的时候,不料有同学走了进来,他连忙起身,把双手插进裤子的口袋,吹着五音不全的口哨走回座位。」
               
                小说技巧之五:角色出退场在一篇小说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角色,贯穿全场的灵魂人物叫主角,而搭配主角,衬托主角特色的叫配角,这些人物在故事中来来去去,大致可以分成四种出退场:一、初出场:也就是读者第一次看到这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个人对于读者而言,是个十足的陌生人,所以就必须加以详细的介绍:包括长相、特色、个性、身高、体重、年龄、身份、出身背景、服装等等。这个人如果是主角,就再给他加个气派一点、精心打造的场景和气氛,配角就简单一些。配上这个角色固定的旁白、口白、台词、音乐、景色也是不错的。
               
                二、退场:这个角色因为场景转变的关系,暂时会离开读者的目光,于是给他一个帅气的小结,让读者很清楚的记得你要改写别的角色前,他的表现和演出,以便接上下一次的再出场。
                三、再出场:就是暂退场的角色又复出了,这是一定要「连戏」,甚至稍稍微再提一下之前的情节,帮助读者回想之前的剧情,以便进行衔接。
               
                四、离场:最后是这个角色的离场,通常是死亡居多。一个角色的死去,通常是小说中一个阶段的结束,或是一个转变的开始,因此给予类似初出场的笔墨和写作深度是须要的。这个时候,通常角色将死或已死,所以让他说说可以总结他一生的话是很重要的,离场时的神态、表情、动作都是很重要的,如再加上景色的搭配、旁人的情绪就更完美了!
                小说技巧之六:扩大张力技巧(一)
               
                在一篇精采的小说,要能不断的拉住读者的视觉,那一定要扩大文章的张力,加强文章的吸引力。老师列出个基本的方法:一、
                转折:事件或故事发生变化,让读者产生认知失衡,引出好奇心。
               
                例如,林威佐的小说:帝洛说:「这招叫「火锋龙击」,而且是发一次,如果我连环攻击的话,你的小命,嘿嘿嘿……。」笑声未落,帝洛的锋烈刀竟断掉了,威圣面无表情的瞪着帝洛说:「你自夸完了吗?」
               
                悬疑:不把内容明说给读者知道,吊足读者的胃口。
               
                例如:小明是个胆子奇大的人,真是所谓天不怕、地不怕的铁齿型人物。可是,有一天没来上课,一打听,原来是昨天晚上补完习回家时,不知道看到什么东西,竟然吓破了胆,一夜之间,好好的一个人竟然疯了。
               
                几个朋友去找他,问他看到了什么,他瞪大了眼,上气不接下气的指着前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失望:一般来说,读者都会对主角有所期待,例如好人把坏人把死、一家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之类的,所以要先故意让读者失望,安排一件事或一个讨人厌的人物来破坏一切,让读者站在主角的那一边,感同身受的继续读下去。
               
                例如:小娟是个内向聪明的孩子,只可惜自小没了父母的疼爱,是个可怜的孤儿。
               
                但真是祸不单行,连同班的同学也不放过她。因为小娟的功课太好了,引起了阿芳的不满,阿芳是个富家女,小娟抢了她的光彩,她气在心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一天,是智能考查的日子,阿芳刻意和同学换子位置,坐到小娟旁边。考试进行到一半,阿芳突然举手了。
                「老师,我有问题。」
                  老师走了过来。
                「我不好意思说,因为小娟是我的好朋友!」
                「有什么问题就直说。」
               
                小娟抬起了头,感觉事情有点奇怪;只见阿芳怯生生的指着小娟说:「小娟在作弊,小抄在抽屉里。」
               
                老师生气的请小娟起立,查看了抽屉,果然发现了两张小抄。小娟惊讶的张大了嘴,转头看向阿芳,阿芳低下了头,走到老师身边,小声的说:「其实,这不是第一次了,因为她很凶,所以我一直不敢说。」
               
                四、衬托:故事的描写,内容上有成份不同的转换,例如这一章节主要是再讲打斗的事,描写血腥的、动作的情节,那转化、插入一段柔和的、有趣的事,就显得很突出、很明显。
               
                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以在内容上,不断的转换味口,不要一直写同类的情节,会使读者失焦。例如:雷老师看看时钟,这才发现已经六点多了,于是他放下红笔,收拾一下教师,开车带几个被「留学」的学生回家。
               
                「啊!去给女儿买个皮卡丘吧,她上回看见表妹在玩,好像得羡慕似的。」他自言自语的说着。
               
                车上的音乐,愉快的流转着,像是他疼爱女儿的快乐思绪;不一会儿,来到了统一超商,才买完,要回到车上,一辆闯红灯的汽车,恶狠狠的冲了过来——「吱——!」一阵嘶吼似的剎车声,划破了向阳的天空暮色,鲜血在余晖衬托下,变得异常的诡谲暗红,皮卡丘不知情的躺在人行道上,雷老师使劲的伸出手,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挣扎的把皮卡丘拥怀里。
               
                听——路边,人群一阵骚动,警笛声、叫喊声、跑步声……还有沉重的呼吸声。
                唉——皮卡丘的左半边,很快的由黄转红。
                唉——「女儿,爸爸给妳买了皮卡丘了,买好了唷!」
                皮卡丘的右半边,也很快的转成可怕的艳红。
               
                时光,停止了,雷老师,冷冷的笑了,太阳飞快的落山,夜,侵略似的布满了了整个天空。
                天黑了。
               
                小说技巧之七:节奏小说是有节奏性的,而节奏随着描写的深度和广度,就有了快慢的分别。
               
                □超快节奏:「乔风自从得到了青云剑,潜心练剑,闭关于武当山上,只有亲人上山,才得一见;三年后,终于练成了玄龙剑法,风光下山。」
               
                □快节奏:「乔风自从得到了青云剑,心想只有潜心练剑,才能使青云名剑发挥最大的作用,可是又找不到适合的闭关地点。
               
                于是,他上武当山,和白云大师商议;白云大师叹了口气:「哎∣∣一切都是因果业障吧!」
               
                于是答应他在此练剑,谢绝一切访客,只有亲人上山,才能见上一面,希望全心全意的把剑法练好。
               
                经过三年的一番苦练,乔风终于练成了玄龙剑法,含着泪,拜别了白云大师,风风光光下山去了。」
               
                □慢节奏:「乔风轻轻的抚摸着,经过一番恶斗,才好不容易得来的青云剑,叹口气,摇摇头说:「为了争夺这把剑,真不知害了多少人?」
               
                想起师父的牺牲,忍不住落下两行眼泪,心想也只有潜心练剑,发挥青云名剑的最大作用,在江湖上,好好的铲奸除恶,才不会对不起师父。想到这儿,他坐了起来,动手擦了擦眼泪,挺直了腰杆,狠狠的立誓:「师父,徒儿如果不能练成玄龙剑法,用青云剑为你复仇,就天打雷劈,不得好死!」说到激动处,拳头用力的拍击桌面,竟将一张好好的红桧八仙桌给打散了……」

塞斯 发表于 2007-4-20 13:21:35

小说创作技巧漫谈

(一)你写文章会先想结局吗?
                以前在留言版看到一个问题:「你写文章会先想结局吗?」
                结果响应的人百分之九十都说不会,原因是1、
                预先想的结局与后来写的不符合,后来干脆不想2、 文章是随想随写,因此根本没有想结局3、
                故事尚在进行中,所以没有结局
               
                曾经看过很多书籍,上面都提到,写一篇文章必须构思,收集数据,安排段落等等才能下笔写,以我的习惯,一篇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实在很难下笔,我怀疑那会变成空谈或者是只能拉长整个字数而已,好像有点「老太婆的裹脚布」一般。再者,进行中的故是不是不能拿来做文章题材,但是既然是文章总有个结局吧,如果结局与之前写的不一样,那该如何修改?而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如何有个方向去前进?
               
                因此,个人认为写文章必须有构思,收集资料,安排段落等的事前准备,如此的话就应该会有结局才对。
               
                (二)基本原则1、小说的技巧在表现上有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文字的问题,其中两大类为「报告式」与「呈现式」,报告式为「间接表现法」,呈现式为「直接表现法」
               
               
                「宫殿已造完,又要措置那些宫殿外的苍松翠伯,……。宫殿内要摆列的,锦帷绣襦,宝箪文紟………那一事不是剥民……」(随史遗文)
               
                这就是作者向你做报告,文字没有力,不亲切,写任何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彷佛在听作者的一面之词,太主观了。
               间接表现法作者重述故事,容易造成读者与书中世界隔阂。
               
                「梦莲的身量不高,而全身没有一处长得不匀称,在她淘气的时候像个娃娃,当她生了气,或要做正经事的时候,她很像个发育完全的小妇人,使人敬畏。小长脸,眉目清秀…………可是,不管她是怎样善变,在她的心的深处生了根的却是慈善,正直……」(老舍)
               
                作者用间叙述语法来介绍一个人物,评说他的外貌,议论他的个性,没有力,写的不活,像科司特说的,最坏的人物写法「平面人」,像剪纸人物,而非活拖拖整个人在读者面前活动。
               
                人物距离读者很远,因隔了一层障碍,这也是间接表现法最大的弊端。介绍景物,等都由作者复述,人物的关系不能自现。应该把脑中的记忆放述出来,变成实景。
               2、避免以总结式复述笔法胶带人物的感觉和行动如:
               
                「他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她,就为她的美艳而顷倒,此后几个月来,她的倩影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此类行文把真实的形象抹去,而代之以抽象厘出来的总结,读者只知道他为她顷倒,但是如何顷倒,如何美艳读者无法得知,这就是总结式。
               
                文字有两种特性,第一为实景,第二为虚象眼睛所及的实物,风景,人物,场景皆为实象,也是基础,具体的,传授到感觉里是实在的,呈现事物第一性的原来状态。单是实像的呈现便足够引起读者的感觉,不必再加什么「美极了」,「好听的很」这些虚的形容词。
               
                由事物外象而即于人心感觉也是实像,如:「心头一热」,「毛骨悚然」,「心要跳出来」都是身体感官上的实在反应。「他感到恐怖」,「他很焦虑」,「他激动起来」这些都是过滤过的文字,是由感觉再抽离出来的。
                3、 话也应该避免复述
               
                直接对话总比复述的间接对话来得活,但仍只占其中一个平面。当描述真实时还得加上第二层展现,如说话时的动静和神态,又从而发展至第三层展现,增添说话时对方的反应,以及周围的气氛和场景。如:「她质问丈夫昨晚凌晨三点才回来为何现在又要出去。看丈夫一心打扮不理她,便又大骂你干脆不必回来,每天晚上都出去,一定在外面有了女人…………」
                总比「昨晚三点才回来现在有要出去?」
               「你走吧!不要回来,永远不要回来!」的描述好吧
                4、
                创作的描述另一个方是就是「喻象」,凡创作者都必须善于利用喻象「她那些钩曲,多结,坚硬的像蟹脚一样的手指头」(莫伯桑)
                这种形容多么鲜明有力,把那些虚象性的形容词表现的淋漓尽致。
               
                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有脚,那么太阳也会有脚,叫做「日脚」也就是影子,头上的就叫做「日头」了。
                再举一个例:「太阳很烈,天气很热」
               
                「阳光辣花花的刺的睁不开眼,小狗趴在地上喘息,人们身上的汗水不断的流………」
                哪一个好呢?
               
                5、以他物喻本物,这两个像之间已经互动。如「以海浪比稻田」「以稻田比海浪」这就扩大了视野,将两者互动。
               
                「风排山倒海的侵来」「狗而发出一种被女鬼绞死般的哀嚎声」这都是以他物喻本物,可以将文字表现的更鲜明和震撼力。
               
                (三)心理描写以内心独白意识来表现意识活动,是相当「主观」的叙述方式。
               
                透过主角的眼睛看外象往往有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对写某一类小说很有用,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进入人物心里,将空间拉到最大,或缩到最小。但是运用此种方式只能让读者读到你的「脑之幕」,不流于平版沈闷很难。
                因为这样的方式很容易犯上「说故事者介入故事」的毛病,为了不犯这个毛病,必须让读者走出你的意识之流,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以外的故事。
               
                意识活动不是纯粹抽象的,都是来自生活经验,因此必须是具体而实在的,人脑本是空白的,有外象反映才有意识可言,如同看电影逐次从脑中放映出景象,创作小说也应该如此。</P>
               
                那么,请注意看这段:「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版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走到无边的荒野………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当中,于一剎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抖,于是发抖……。于是痉挛……。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露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鲁迅)
               
                这一段是内心戏,也是心里描写,那好,除了上面的文字之外你还看到什么,是否有一种超脱文字彷佛看到一幅画的感觉?这个女人在鲁迅的笔下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感觉,甚至让人好像见到一幅奇特的画,因此这是成功的。
               
                2、以交错的方式来倒述回忆,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关键性的场景,其次是妥善安排段落出现的次序,再来就是要有自然的过场,不可在场与场之间有太明显的切割现象,也就是隔阂太远。
               
                (四)叙事观点所谓叙事观点有两义,一是「由谁来叙述故事」二是「见事观点」
                此观点约分三类第一类:举凡人物出场、背景交代、人物性格、内心独白、场景变换等等都由作者一手包办第二类:作者本身懂得化身,也许化为主角,也许配角,也许是路旁的一颗树,也就是作者不按自己的身份发言,而以第二、三者的角色叙述第三类就比较复杂,作者不便化为第三者,更是不止一个的第三者,时而用狗的眼睛,时而用主角的眼睛,或者干脆是躲在暗地从没出现的人物发言。

说明白一点也就是
一、
                旁知观点:故事用第一人称叙事,这第一人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二、
                次知观点:让故事中的一两个人物来发展情节和问题三、
                全知观点:作者似乎与人物在一起,也与一切事物在一起,这可以让作者得到最大的发挥。
               
                不管是哪一种,下笔之前必须将整个故事作通盘考虑,看要用哪一种才能将故事发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境界,而不是漫无目标下笔,这就是很多人写到一半写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还有,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观点,你会发现写出来的味道和效果完全不一样。
                因此有几点可以在考虑时稍微注意一下:1、
                塑造人物从单一观点往往会不足,入非有心无面,便是有面无心,此时需考虑用另一个角度来从新塑造2、
                如要运用多重观点,那就要非常小心,除非你的功力够,否则很难成功,因为读者会搞混,如同海名威的「有与无」即是运用多层观点,可惜他失败了,就是因为看的人搞混了。<3、
                多重观点的运用不是没有成功的,有一部,那就是「红楼梦」,「有与无」和「红楼梦」的差异是在「有与无」局限在单一的「我」和「他」之间,而红楼梦人物之杂,背景之多,出面阐述故事的也不止一两个人,但是每一个都交代清楚,段落分明。
               上面说的是大方向与大格局,创作者再从中变化为小格局。
               
                那么,有了这些方向与格局接下来当然就是撰写了,撰写当然就需要文词,那好,文词只要认识字的都会写会用,问题是如何用的活,用的更美妙。
                「词」可分为「单词」与「复词」。
                凡单一字就能自成一词的都叫「单词」,如:啊!喔!哦!等等。
               
                「复词」就比较复杂了,不过大约可分为三大类,「组合式」「联合式」「结合式」<
               
                组合式如:白猪=白色的猪,教室=教学的房屋联合式如:牛羊=牛与羊,简单=简和单都是形容结合式大都以造句方式呈现:吹牛=吹为动词牛为助词,等等。
               
                在上述三种方式里如何灵活运用于遣词造句中就是要讨论的重点了,也是大家写文章时所必须面对和突破的。
                就组合式而言,常常是连带着比喻来增加其灵活,如:
                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
                日脚为日与脚组合再加上比拟法
               
                2、「太阳斜西沉没了……。一列黑齿般罗列的群峰,那彷佛是一只蹲伏在绿色云层下的怪兽……。想吞食那落山的太阳……。」(司马中原)
                将背光面的山比喻成黑齿的怪兽,这就是组合和比喻的方式
               
                3、「小儿小女们在海边脱的光光,在浅水的海滩跟浪舌游戏………」(孟东篱)
               
                浪舌,浪与舌头,再运用联想比拟,变成「像舌头一样微微卷着的浪」,如此的话不是更传神吗?
               
                4、「那种梦一样蒙蒙白的雨怕什么?……他随着呵呵笑起来!」(杨照)
                梦雨就是梦一样的雨,像梦一样飘忽迷蒙。
               5、 嘴如刀利,可称为「刀嘴」
                「一把刀嘴,世人落在他的口里,都别想超生!」(白先勇)
               
                据此类推,创作者行文挥洒便有无数的组合,这一点可一个人喜好与习惯创作。而且全凭个人的联想力去发挥。
               
                6、「这雨越下越老成,水点惯连做丝,河面上向出了痲瘢似的水涡…。」(钱钟)<
               
                雨下成丝不稀奇,大家都常用,但是把河面下成痲瘢可真是联想得太好了。
               
                以「泪」造词除了「泪珠」「泪海」还有什么?还有「泪花」「泪河」「泪蛋」
               7、「唤起雨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锦冷」(周邦彦)
               8、「声如镇雷破山,泪如顷河入海」(刘义庆)
               
               9、「甚至将那深储在内心的泪泉从自己的目眶中流了出来」(张晓风)
                10、「泪关越是严密,心灵的绞痛越深」(亮轩)
                11、「掉过几颗泪蛋蛋,喜凤的心里清爽多了」(郑义)
               
                上面那些全是加上想象,但是比较上较为「现实」,因为河真的有河,花真的有花,这种比喻法一般人较容易进入,另外一种就是比较「抽象」的,意境上艰深了一点。
                12、「殷鉴不远,我浮雕在水上的梦塔……」(陈正春)
                浮雕在水上的梦塔那是什么东东?可就要多用些心参详了
                13、「人在床上辗转,因为梦的龙爪正在舞蹈………」(简媜)
                梦的龙爪正在舞蹈是做恶梦呢?还是做美梦?还是根本睡不着?
               
                14、「他心目中通道理想的道路是用一块一块的苦砖铺成的」(子敏)
               
                写成这个样子是不是比「皇天不负苦心人」的叙述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塞斯 发表于 2007-4-20 13:21:46

小说的构思

因为创作当中都遇到一个思路问题,一个思维方式问题,一个作品怎么考虑,写小说与报道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不能不讲。我是从大家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可以比较说明的问题,

我们想法尽量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小说的思路的分析。
               
                尤其是初学者常问的,小说从哪开始。回答不一致,因人而异。有的大作家

说从人物入手,这类说的是有了人物情节故事自然就出来;有一类说没有情节你写什么?主张从情节入

手;又有一类说从典型场面开始,还有说从思想开始,从主题开始,另一种反对的说这是主题先行,凡

是这样写是不会成功的。
               
                那么小说到底怎么写?我们分析一下,分解之后会发现每个因素都是情感符

号的片断,一个大的作品总是各方面都可能有的,不能规定必须从什么开始,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确实有

不同的思路。我们前辈的著名作家曾经是有过类似的运用的。
               
                下面我把这种动作思路分为几个,一为场面,二为认识,三为细节,四为人

物,五为情绪,六为情节,七为题材,八为情境,九为心理。
               
                我想我们大概可以把这九种思路作为我们常用的思路,至少会因此而获得你

自己的信心。这是我们头一部分所讲的意义。
               先讲从场面出发。
               
                一个场面成为小说想象的基础,好像不太实际,但屠格涅夫写《阿霞》,就

是从场面开始。是他坐一个小船时看到一个窗口有一老妇,一位少女,突然激发了他的想象,就因此而

写出了这部有名的作品。那么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种类似的经历?如果有就是有意义的。福

格纳看到一个小姑娘趴在墙头偷看她奶奶的葬礼,一边看一边对摇她在下面的弟弟讲怎么样怎么样,这

样一个场面使他后来写出了著名的《喧嚣与骚动》,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样的场面实际已经揭示

了当时的一定的人物和人际关系,通过方方面面地联想与分析,这种固定的场景是比较鲜明和易于把握

的。我们想人物可能会比较容易变幻,想情节也可能转变,而一个场面是非常直观的,富于色彩的,这

就可以不断地激发作者的想象与构思。像福格纳看到小女孩看葬礼,他认为这是非常富有象征意味的,

这就是生活,是思想深度,是我们与大作家的差距。福格纳说,写小说无非是围绕这样一种特定场面罗

致情节,叙述……如何,作家就是要在这样的场面里用可信的程度来创作可信的作品。福格纳的小说大

多数是这样通过场面来想象完成的。还有史蒂文斯写《金银岛》,写强盗与正义者之间在岛上抢夺财宝

的故事。他就是有一次在海滩上和孩子玩,孩子要求讲故事,他就现编,拿纸画,边讲边画,越画越细

致,人物越来越多,后来就画了许多张图,他相信这些图是真的,故事是真的,后来就写成功了。这种

方法很好,一个场面可以让你有一种固定的形象,可以给你保持一种鲜明的形象思维,从场面出发,可

以保持一种原始的调子和符号。像这个作品,它就有很具体的图案,布局等等,写起来非常生动。从一

个场面出发,往往引起对自己过去一种生命体验的回忆,这是以自己过去的经历为基础的,但它往往需

要有一个场面刺激所引起的情感想象,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要放过,写出作品就可以写不干的

作品。像马尔克斯写《枯枝败叶》时,就是因为看到一个在码头焦急地看着大海苦苦等待的形象,才引

伸出了这个作品。就是这个场面给他提供了形象的思维。后面写的《百年孤独》,也是考虑很久以后,

由他有一天想起小时候外祖父带他去一个仓库里看冰,见到这种神奇的叫冰的东西,他把手摸上去,当

时一摸他感觉很神秘,冰是这样的啊,这简直就像魔鬼手里的一个法宝一样。他这样的体会被想起时,

他觉得这个小说可以写了。就是因为他把整个作品的调子规定下来了,既现实又魔幻的调子。这些都证

明了这种思路的重要。我们要对场面加以改造,但不要放过这种场面。
                其次是从认识出发。
               
                从考虑小说构思开始,是奔主题、思想意义的。这就是要研究小说的思想本

质,是一种具体地认识了本质的思维方式。比如说,托尔斯泰写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就是因为他在高

加索对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作了很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他的创作思路大量留在他的笔记里,他有很

多东西都是从认识出发,从本质把一些事搞清楚。托马斯。曼写《远山的磨砺》,看一些理论书,谈话

交换意见,养成了自己对死与病的很深刻的见解,这样再开始写小说。作家在初期时,对作品形成了初

步理解,写作就是把这些思想变成形象核心,再从形象核心里生发出作品的文本。我们的学员里也有人

在写部队生活当中提拔干部时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要写这样一个小说,某干部工作好不走关系提不上

去,某干部工作不好走关系就提上去……这样的现象对于托尔斯泰这类作家来说,他不会马上就写,而

是会深入去琢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人会在其中怎么想,在事中如何改变自己的信念和生活

,想得很深入了,才去写这个题材。经过这样的认识以后,往往能把这样的题材写得更加深入。这是我

们从大作家那里得来的启示。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是通过对家庭长期的研究开始的。他开始

关注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人,他研究家庭,作了大量研究,之后,他遇上了作品主人翁原形的例子,才

开始写。这说明有的作家从构思小说来说,是有理性渗入的,带有明显的理性的思考。这种理性的思考

当然要结合形象,但我们有的学员不能研究透彻同一个题材背后具体的本质,效果就写不出来。写一个

题材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写出别人没写出的意思。要像大作家一样对生活的认识更深一点,不是题材有

意思就拿来写,不能一下理解题材的价值,就必须稍微加以理解和认识之后才动手写。还有一点,就是

说甚至有的作品完全是主题先行的。当然文革后批江青的主题先行,如果主题没有生活基础是不行的,

如果主题错了也是不行的。比如说詹姆斯听到人家说,你就尽情地享受人生吧!他从这个思想出发,写

出了著名的《使节》。还有很多作家都坚持认为自己是主题先行者,认为写作品是为了表达一个主题。

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写小说的思路,人家是成功的,也是大家。先有一个主题,其他故事也好人物也好都

是围绕主题的,如果有生活积累,有正确的好主题,都是可以写出好作品的。反过来说,我们这样去写

也不必怀疑自己。
                第三种,从细节出发。
               
                一般来讲,这个细节是作品中一种富有强力度的情感符号,作者在生活中偶

尔接触到这个细节,就围绕细节展开想象,这样的思路也是存在的。
               
                比如说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就是一个老伯爵夫人的孩子打牌,老打老输

,去跟老伯爵要钱,伯爵给他三张牌,结果一打就赢。他认为这个细节很有魔力,就写成了作品。还有

《桃花扇》,就是扇面上的血像桃花的细节。还有《海鸥》,也是一个人把死海鸥扔出来威胁别人的细

节。还有《木工》,是老仆人从此后再也不看主人的狗一眼,通过这一眼的细节写出了地主与奴隶的关

系。还有《白毛女》,一个躲进山里没吃盐的女人白了毛发,就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细节。《沂蒙颂》就

是一个农村妇女解开衣襟给一个口渴的伤兵喂奶的细节,这个细节是全剧的基础,决定了全剧的分量。

《幸福的黄手绢》也是生活中能看到的。所谓细节是非常有含量的一个点,这个点上人物感情人物关系

都会有很突出的表现,这就是细节被发现之后的价值。你很有可能通过一个生活中非常有感情含量非常

有艺术质量的细节,就一举成功。
               第四种,是从人物出发。
               
                这种容易理解,写的理论文章也最多。这种论点的意思就是要先有人,把人

写出来,像砣螺一转,就动起来。人物是考虑的出发点,有几个阶段,第一是考察人物,主人公的意义

,由此产生主题;二是设定不同关系的人物,展现主人公性格的机会;三是把所有人物连接起来,安排

情节和动机;四是任所有设定好的人物自身线索自己去走。这是很多作家都比较赞赏的一种思路。有的

作家就是从人物出发,任何情节都不考虑。像李准写《李双双》,就非常典型,最早写李双双是为了让

李双双成为一个大办食堂大办公社的典型,想写一个新型农村妇女的形象,就让她办食堂,小说写出来

很生动。后来改电影,办食堂在农村不适应,成了不对的事情,就把李双双办食堂改成了计工分。有一

点立得住,就是李双双这个人物写得活,情节即使变了,价值仍在。有的作品在考虑时的确是先考虑人

物,一般把一个人物写生动写活,成功的可靠性更大点。茅盾就是这么写,他主张别的不管,先有人物

,主人公有了以后,再看他与周围其他还有什么人物可以搁进来,再看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情

节,再从情节中展示各自的命运,这是很典型的一种写小说的思路,
                这样写没什么问题。比如我给大家讲课,写我时,就要写几个学员,还不够

,又写王祥等老师,还不够,就把我儿子老婆写进去了。我在你们面前是一副嘴脸,但在某人面前又是

一副嘴脸,回家里跟老婆、孩子又是一副嘴脸,这就是表现我这个人的几个侧面。一个人跟第二个人接

触是一个嘴脸,跟几个人接触都有不同的嘴脸,你就要设定他跟不同的人接触,就能表现他丰富的性格

,写活这个人。茅盾就常在作品中对他写的人物进行一些刻意的安排,他从不想情节。这种办法比较正

宗,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首肯。但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慢慢少起来了,换成了一种观念,即一个小说

或文学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人物与人有什么区别呢?即只要是人,在里面起主导作

用就行了。而人物必须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从外到内都有特色的人,要有外貌、性格、方方面面等。

现在不太主张这样,只要写一个人,甚至名字都没有也可以,外貌怎样不写也可以。从头读到尾,一个

人长怎么样你不一定想得出来。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人与人有区别,不一定要像刘再复说的

性格组合那种,反过来也可以。
                第五种是从情绪出发。
               
                这是指一种比较缥渺和朦胧的情绪,是一种情绪笼罩着,就想表达这种情绪

。比如说《铁流》。作家是写一个红军部队撤退的血与火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产生于很早的时候,连

十月革命都没发生时,作家从高加索一个山脉上看到一个非常雄浑的壮美的场面,那种情绪激励了他一

定要写一个小说写出这种情绪。当时他就怎么都想写,想不清写什么内容,就搁着。后来他想写山间的

农民,后来又想写一群沿着滨海大道跑的农民,直到后来听说十月革命后红军的行动,非常精采,经过

调查,就把希望写的这种情绪的主题调查了出来。这是一种写法,像《雷雨》也是,就是要表达一种像

夏天一样火热的情绪。
                第六种是从情节出发。
               
                从情节出发写有很多人,有很多人只能从情节出发写,比如商业、通俗、公

安题材、电视局。情节重要还是人物重要呢?毫无疑问,是人物重要。但有很多确实是从情节出发,说

的是先有一个故事轮廊,再考虑由什么人来干什么事,这样写。如果有一个好的情节基础,是没有必要

放弃的。也许这篇小说是从人物开始,也可以下篇从情节开始。有的作品如果没有情节推动,人物是静

止的,表面的。我们有时写一个人物,情节总是不能展现魅力,这是因为编故事的能力不够。你看苔丝

这个人物,一个受压迫受污辱的人物,这个人物是不错的,但这个人物不新奇,就是靠情节推动才受人

同情,最后她迫不得已把亚泽杀死说明自己爱克莱尔不爱他,跟克莱尔走,正因为这样的情节,小说才

说明了苔丝的性格。所以我们写小说人物光有代表性是不够的,我们有的作品写得比较简单,就是因为

没有把人物通过情节充分展示到那个程度,但是到最后一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叫好,往往是在情节当中

不能经受一种更严厉的考验。仅仅表现了苔丝对克莱尔的爱情让观众明白了这一点是不够的,最后只有

通过这个情节才能把人物充分写到根子上。一个好作品的根本的标志就是要感动人,一定要把人感动得

很强烈才成功。我们很多人能写出人物的性格,能诉诸于人的认识,却不能写出一种感动。必须要让人

充分地感动,才达到文艺作品的层次。所以说一个好的文艺作品的判别仅仅凭此感动不感动一点,就可

以说明问题。比如沙汀写《医生》,是听说解放前金融大乱钱不值钱时,一个医生把钱拿来做膏药卖,

觉得这个很好。这就说明了情节的重要作用。但有了情节后把什么人用上去,沙汀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

选择。他把这个医生设定为很吝啬的人,不舍得用钱,等钱贬值后才拿来做膏药卖。后来觉得不够味,

又改了,改成一个善良的普通人,还是不够味。后又改成一个不爱钱的对统治者不满的人,后来就发挥

了情节的作用,写成了一个很好的作品。这就是情节的作用,和情节的运用方式。
                第七种从题材出发。
               
                这种思路很常见。比如说武警就是从题材出发。要办一个武警班,目的是为

了发挥武警题材的文学创作,来的学员多多少少是有过类似经历的武警,所以大家面临的首要的是题材

的问题,不是其它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你需要写一个其它行业的作品,也没告诉你具体素材和

人物,比如你写公安题材,那么就是写一个反映公安战线生活的作品,那个就叫从题材出发。可能有的

人会发疑问,这样好不好?甭管它好坏,的确有人从题材出发写出了好的作品,而且从一个作家出发,

他局限于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我们要主要考虑从题材出发的创作的经验。比

如老舍,这样一个很有生活经验的人,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就是从题材出发。如解放后政府和百姓要求他

写一些解放后的新生活的作品,他就从接任务入手,写出了《龙须沟》。他实际去龙须沟才两次,后面

托人了解了些情况,再翻翻材料,结果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他从一个院子写起,也是从歌颂新社会的主

题出发,这必须得承认人家的能耐。再比如意大利著名作家黑利,这个通俗作家很有本事,他有一个庞

大的计划,他要写各行各业的作品,对所有感兴趣的行业全部写到。后来真的实现了,他的作品都很棒

,都成了汽车业、航空业、旅馆业、银行业等行业的名篇,这就是从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开始创作的一种

方式。这种生活每写一部要花三年去了解行业知识,翻书本,谈话知人,广泛观察体验材料;设定环境

;出现轮廓;写出作品。他每到一个行业,就广泛接触人,观察他们行业的外表、所有的语言表达特征

、而且包括专门列出一些专有名词、还记住每一种物质方面包括场景的细节、详细画出每一个场景的地

图,包括城市、房间平面图、街道上的树和狗等都画出来,这样一个故事就出来了。这样是很专业的,

一下就能抓住特征,把握事件、语言和矛盾等,都很扎实。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出人物,出什么人物来

表现行业。为此,他要写很详细的人物小传,把人的所有出生经历都安排出来,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把

握了人,就像一个真人一样,写出来份量就很重。然后结构故事,而且他很善于发掘一个题材的特点。

比如他写《航空港》,选择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件,就写了一个劫机事件。搞三年的积累,出这个作品

,这就是一个概括能力。写武警的长篇,也应该是要有一个能非常概括武警生活的作品,也需要深入生

活,不能局限于一个小小单位。不要鄙视武警题材,我们干这一行有干这一行的优点,这是你的优势。

我们经常想想黑利,就能得到信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非常典型的环境来综合反映武警的生活,那就不

致于写出来都和解放军一样。比如写武警的艰苦,这样的作品很多了,就不需要。我们要研究其它军兵

种写不出来的题材内容,这个题材内容本身具有的特点,能使我们看得高一点更广一点。
               第八是从情境出发。
               
                情节是指从开始到结尾,而情境是事情一发端的感觉。如果戈理的《钦差大

臣》,一个假钦差到一个地方,这样一开始,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情境。比如说《死魂灵》,也是普希

金给的一个题材的情境作品。《百万英磅》也是一个情境的作品。这些东西都是不寻常的东西,但很有

戏剧性。所以有的作家没一个好的情境就觉得没法开始写。像张贤亮写《灵与肉》,一直没写出意思,

最后跟人聊天听到去留的问题,就加入了出国还是留下的选择,获得了一个好的情境,就写成了。好多

作品,如好的细节、情境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第九是从心理出发。
            
                这是指从一开始就写心理,到最后还是写心理。有一种理论,我们过去的小

说表现外在的东西多,表现内在的东西少,尤其是写潜意识的东西更少,所以他们提出要转向描写相对

影视所不易表达的内心。所以有的小说就强调潜意识的描写,有的还有叫什么自动写作,根本不计任何

手法,信手由缰,一任写下去。这样的东西市场价值不大,但还是可以作为一种创作方式给我们提供一

个可以学习其心理描写和潜意识描写的对象。
               
                我们认识了小说创作的不同方式,牢固了我们的信心,知道了大作家创作会

是一个大概的什么过程。名作家们证明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每种创作思路都有一定的过程,我们要学习

这些作家构思的过程,来形成我们创作的自觉性,这样一些创作过程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我们毕竟要师

承一些东西,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

塞斯 发表于 2007-4-20 13:22:09

如何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

头一个讲文学的创造思维,具体来讲叫非观点思维的方式。我强调思维方式是因为我们写文学作品是一种创造,意味着非常不易,一要天份;二要思维方式对路。我们为什么说某个人将来能写出来,实际就是思维方式对路。有的人思维太老实了,有一次开一个有名气作家的研讨会,李国文谈了两点,其中就谈到太老实了。作为一个作家,你要培养自己的和非作家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可能有的天生有,有的需要培养。其中有一个点,是创作思维普通承认的,是非关联的思维,是一种公认的创造思维的方式。我们老说文学创作,是承认创作是不易的,而且有创造性。为什么说成为作家大家尊敬,是因为你的劳动大家没法干,就在于别人想不出做不到创造不出的你都达到了。
               
                这里面集中于一点,比较明确地说,要善于把没关系的东西拉到一起,不是在原有的逻辑关系上走,而是天才地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结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天才。比如说毕加索有一个艺术品是这样的,(画一牛头状、说是自行车座和把手叠加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从没有人会想到会把车座与把手合在一起,这样的行为概括了这种艺术关联性,这就体现了一种创造天才。
               
                艺术家文学家一定要想得绝,达到平常人所说的打死也想不出来这种境界,如果总是特老实地写,也可能一辈子也写不出来。
               
                比如埃及的人面狮身像,就是一种创造。人与狮怎么能接到一块儿呢?这就是一种创造。远古的很多形象都是这种艺术的思维。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形象中,也有很多都是一种艺术的想象。把狗摔到墙上,变成一瘫泥一样的东西,这两样不相干的东西揉到一起,就成了给人观感非常愉悦的感受。
               
                手法一,在文学创作当中的非关联的比较外在的结合。这种一般强调两个不相关东西的相似性,把它们捏合在一起,把它们重合的部分突出出来。比如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半人半猪,就是一种创造。把猪和人共有的懒、馋这种共同的东西,把猪与人合为一体,就成就了一种很好的创造。像苏联把人和狐狸结合在一起,像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一种创造。这个小说成了一部很有名的现代主义的作品,写出了甲虫与人的某种相似的联系,通过变形,来写他与家庭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一直到最后相当烦他,开始用东西欺负他,这样写,是想展示一种不平常的家庭关系,从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因为他的变成虫而变得不正常,这个思路的创造性非常强。这就是李国文说的创造不能太老实了。创造性就是善于把根本没关系不可能的事联系在一起。
               
                手法二,揭示二者之间相关关系的意味,造成一种相关的联想。有的作品就是采取截然对立的互为排斥的比喻,来达到一种独特的效果。比如有的诗,写,
                我爱海面上的你,
                它就像绿的时候红得像蛋。
               
                这样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人在想到绿的时候往往会浮出起红的形象。尤其是写诗,诗就是打破日常的语言规则,和一般的语言不一样,这就是一个例子。还有的诗句,
                地球像桔子一样兰。
               
                这样从理性上没道理,桔子不是兰的,但这个东西也有互补关系。这种创造性里瞧着不是个东西,搁一块儿却是个东西。
               
                还有写,毛茸茸的左轮枪。这个也很棒,能把枪形容成毛茸茸的,都有一种阴森的感觉,这个作者就很棒,就有天份。我们往往需要有这样的思维的能耐。
               
                手法三,是时空交错。就是说看到有些作品,用主观时间代替客观时间造成作品中时空错位的感觉。比如说约翰逊写一个作品,一会儿写一个球赛,赛场上的人和情景,一会儿又写一个街道上的人和街景,他是将一个采访者看球时的想象写出来,创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写作模式。因为人的思维本身就是没有逻辑的,不可能说要修表就一直只想修表。
               
                手法四,是真幻交混,产生一种似真似幻,既荒诞又神秘的办法。如有的作家让一个死尸、活人与魂放在一个舞台上,就是如此。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什么这么棒,就是因为过去没有人这样写,这是一种创造。但前提是要求它要显得拉到一起的过程很自然。马尔克斯是构思了十五年才找到外祖母讲鬼故事的那种语境。
               
                手法五,是结构对位。有的作品是模仿音乐的对位法,把不相干的两个主题和题材放在一起,如福格纳的一部作品,他把两个中篇交错在一起进行,互相起到一个加强气氛的作用。另一种办法,是让被结合的二者化在一起,融为一体。比如第一小点,要学会一种性格组合的方式,善于把不同的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不容易的。我们写一个活人容易,但如果把张三李四王五合写成一个人,这是非常难的,是需要基本功的。有的作家可能这样捏合自己都会怀疑,但需要有这种训练,把四五个人捏合为一个人。如史蒂文森写的一个作品,一个人白天是一个善人,夜晚又成了一个非常恶的人,这就捏合到了一起,就很有创造性。如契诃夫写《跳来跳去》,也是一种捏合的手法。写一个女人放浪,丈夫被瞧不起,女人与一些所谓艺术家在一起放荡,直到她丈夫死了以后,才知道她的丈夫是一个比那些艺术家都要高尚很多的科学家。这个故事是有一个原形的,只是原型人物没这么伟大。这就是把一种原型人物与想写人物的捏合。
                手法六,一种人物关系的写法。这要把人物关系作为写人的最主要方式,小说写人,主要是在人物关系当中来写人。但人物关系当中的创造性很有意思。我们要善于把根本没关系的人放在一起,比如说一个妓女与一个很正统的人在一起,这本不可能,但就是要在想象中这样放开,这样才能出新出奇。比如《第四十一》把一个红军女战士与一个白匪军官恋爱,放在一起,表现一种阶级关系和人际关系,让女的押着男的,女的打死过四十个白匪,到这时枪却卡壳,没打成,把白匪押着,过河时船翻了,只剩了她们两个。本来是她押着男人,结果却是男人帮她扛着枪,两人在岛上一起生活,恋爱起来了。有一天海上来了船,不知是红军的船还是白军的船,女的叫男的回来,男的不回,女的开枪打死男的。后来船靠岸时,人们发现女的扑过去在男的身上哭。这个作品就处理得非常好,大家爱看,是因为大家喜欢这种创造性的构思。我们的作品写这种关系很少,这么激烈的冲突关系的更少。很多作品人物都是如此而产生。
                再就是情与境的组合。比如失去记忆的人这个故事,改成一个故事,就成了著名的〈〈鸯梦重温〉〉。这本只是一种病,但通过与爱情结合,就成了非常感人的故事。为了让他恢复记忆,使大家觉得非常揪心,造成了一种十分吸引人的悬念。始终造成他不能与老婆好,而他爱的就是老婆,这绝对不是真事,但绝对是作者对这种病理和想象的一种创造。你得承认人家这个创造性思维,就是往往要善于改造和结合。〈〈陈奂生上城〉〉也是这样。
                整体的组合。许多作品都是由一些非关联的元素来组合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多讲,讲这些的意思,我们要善于把一些不相关联的东西组合到一起来讲。还要善于从相反,从反面来构思。比如欧。亨利写〈〈警察与赞美诗〉〉,写一个人想坐监狱,因为监狱里比外面都过得好,他就去干坏事,却怎么也没事。千方百计想进监狱也进不了,结果决定不干坏事时,却被警察抓进了监狱。我们写武警正面人物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写他的优点,突然写他的错误甚至罪行,再反过来写,才能写出很有意味的作品。这里头有很多作品,如苔丝,也是从相反方向写出来的,作家开始觉得苔丝是个坏女人,后来想想是个好人,一写就成了名著。成了不寻常的东西。就是一定要打破过去惯常的逻辑关系,无论想什么都要善从正常的东西里看出反常的东西,从反常的东西里看出正常的东西。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炫就是与人家抬杠激起来的一个念头,把所有的人都认为是负面的买卖婚姻去为它寻找一个理由时,就从反面想着写出了非常好的作品。我们创造,写的东西要高于一般人,就不能太老实。
               
                再就是相似的思维。要从相似的思维去考虑。大作家相似思维能力是很强的,这样的人非常具有艺术气质,这就是指要训练这种联想的能力。如克罗连科写〈〈严寒〉〉,写他流浪时在路上看到一个残疾人走,担心他冻死,他回来心不安,就想如果那人在严寒时一个人走会怎么样?他就写了这个作品,除了写人,还写了动物。在河里的大冰块上,一只老山羊带着两只小山羊在冰上跳,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对岸,结果猎人与狗都不忍心杀羊了。又写两只野鸭,一只受伤落下来,另一只飞下陪着,直到冰化两个都落冰水死去,最后再写人的严寒,十分感人。
               
                还一个是相近的思维。比如说契诃夫,他很会编故事,有一次碰见一个比他编得还快的人,这个人就是相近思维能力特别强。说一个词,立刻编一个故事,都是从相近的关系去联想。如骷髅的故事延伸。如托尔斯泰写复活等。
               
                我们介定一下骆驼祥子是如何从一点小事展开的。一个事是一个马车夫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次;另一个事是一个车夫被军队抓走,后来偷了一头骆驼跑掉。如此而已。老舍是怎么想的呢?
               第一,先想车夫有多少种,好给祥子一个确定的地位;
               第二,想他拉过什么人,用什么车;
               第三,想各种不同天气的遭遇;
               第四,想他的家人、性欲、关系等。
               都想透了,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这就是大作家的创作方法。
               
                总的意思,我们除了学习,还要训练自己的思维,人的脑子的先天构造不同,这里面有不断适应的过程,需要我们考虑创作问题时不要太老实,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换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创作要求。
               
                我们就是要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来使我们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

塞斯 发表于 2007-4-20 13:22:22

小说的叙述语言(一)

小说语言可分为叙述语言(叙述人语言)与人物语言。本节介绍叙述人语言。
               
                叙述人语言对小说叙述的格调起一种奠基作用。因此,要想使叙述格调与叙述内容相契合,就必须对叙述人语言有清楚的认识,并能熟练地运用。
               
                叙述人语言色彩纷呈、五光十色,很难一一介绍、说明。有人从主观情感渗入的程度与方式角度上来区别叙述语言的不同品类。比如同是叙述海水潮汐情景。
               
                "海水上了海滩,又退了回去。"——客观叙述语言。中性,无情感色彩。
               
                "海潮从天外涌来,又向天外去了。"——有主观感受在,不纯客观描述了。
               
                "海潮拥抱了沙滩,又恋恋不舍地一步三回头地嗫嚅归去"——通过拟人化,主观情感更为强烈。
               
                "西风紧,晚潮急。"——无具体描述,抽象为一种意境的传达。主观性亦强,却与上面一句属不同韵味。
               
                也有人从叙述语言的遣词造句上区分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说鲁迅小说的叙述语言冷峻严正,孙犁小说语言则淡泊平缓,王蒙语言灵动洒脱,邓友梅的语言老到深厚,张承志的语言富丽堂皇,何立伟的语言精巧韶秀……如此等等。这种分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有时未免随意性较大,如果不认真仔细地直接品味各个作家的伤口语言单只从"秀丽"、"雅致"、"精致"之类形容词中间,是很难确实体会出彼此的不同来的。
               
                严格的说,语言是难能人为划分成几种类型或模式的,汉语言尤其难。但为了使人们对小说叙述语言的现状有较清楚的了解,我且试把我国当代小说的叙述语言从语体角度,分成以下几类,并分别对它们加以评价、解说:一、散文语言(文语)
               
                这类语言是现代小说运用最广泛,并曾统治过小说叙述界的一类语言。它不同于口语性较强的旧小说叙述,而采用从现代语言学角度来看是规范有秩的书面语言,而且这种书面语又含有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的文学的抒情色彩。就我国小说面论,从鲁迅、巴金、茅盾、沈从文直到最近的张贤亮、刘心武、谌容、张洁、铁凝、王安忆、张承志……等等的语言,均可归入此类。文学性的规范书面语,可作为它们的统称。
               
                自然,这个统称之下并不妨碍它们各具特点:可禾农丽,可淡泊,可严肃,可诙谐,可长言,可短句,可平稳,可跳荡……关于这些语言的专门研究与分析,已有众多评论文章在做或已做,在此,我不加赘述、详述。但可以指出:这类语言目前仍是当代小说叙述语言的主流。
               
                下面,具体介绍几类新出现并已在我国当代小说领域起到一定作用的语言。它们每一种的出现,都曾对当时的小说叙述语言产生过冲击与震动,并已在小说叙述这块领土内,确确实实地冒起了各自的山头,张扬起各自的旗帜,用它们叙述出的作品也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尽管可能存在各自不同的弱症或欠缺。
               二、笔者语言(笔语)
               
                这种语言模式脱胎于中国的笔记小品,而在当代汪曾祺、孙犁等人的致力下,已成为有相当追随者、模仿者的一股语言热波。这类语言的特色是:淡泊含蓄、朴质无华,表面极少有意为之的文学痕迹,写来从容不迫又点到为止,含无限画外音与艺术空白令读者玩味。故所写出的精致篇章,常有种超脱、儒雅之气。
               
                且看孙犁《芸斋小说》的《幻觉》:人乍从一种非常的逆境险途走过来,他会有一种莫其妙的兴奋状态,或者说一种毫没来由的劲头。我忽然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世界大放光明。于是我吟诗作赋,日成数首,吟诵不已,就是说新病并未痊愈,旧病又复发了。
               
                恢复了原来工资,饭食也好了吃得也多了。身上的肉,渐渐也复原状了。于是又有了生人的欲望,感到单身一人的苦闷。夜晚失眠,胡思乱想,迷迷糊糊,忽然有一位女同志推门进来,对我深情含笑地说:"你感到孤独吗?"
                "是的。"我回答。
                "你应该到群众中去呀!"
                "我刚从群众中回来,这些年,我一直在群众中间,不能也不敢稍离。" "我价值几何?"我有些开玩笑地问。
               
                "你有多少稿费?"……我望之若仙人,敬之如神人,受宠若惊,浑身战栗,不知所措。
                "不要激动,我知道你的性格。"她抚摩着我的头顶说。
               
                "不过,我风尘下士,只有这么一间小房子,又堆着这些书籍杂物,你能在这里容身么?不太屈尊吗?"我抱歉地说。
               
                "没关系,不久你可以搬回你原来住的大房子。"这样,我们就生活在一起了。……
               
                我有很多小说,她有很多朋友,她的朋友位都喜欢看小说,于是这屋里的小说,都不见了。我有很多字贴,她的朋友好书法,于是,我的字贴又不见了。
               
                正当我得到"贤内助"之时,政治形势也有好转……不久,我们搬回了原来住的大房子。我又不得不再一次佩服仙人的未卜先知。她手脚大方,交游很广,从此,我们家里,人来人往,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热闹非常。
               
                过了一年多,我正庆幸家庭中兴有望,政治形势又大变……政工组的人来得勤了,客人稀少了,同院人态度又变了。仙人的神态,也有些异样,她到学习班去了。……最后一次回家,她说:"消息不好,你准备一下吧,恐怕还要抄老干部的家!这是政治,我无能为力,爱莫能助,你善自为之吧!"确实,这些日子,户口警到我家察看的次数也多了。
               从此,她竟杳如黄鹤。我也从梦中醒来了。
               
                孙犁一生坎坷、感慨良多。然而提笔为文却有意淡泊静恬。而让读者去体味这淡、静中蕴含的并不淡、静的内容。这篇小说,便代表了他一系列笔记小说的语言风格。
               
                相对而言,汪曾祺经历起伏不大,因而他的小说语言与孙犁的语言在表面相象中又有不同处:他是从内到外都浸润着一种散淡、超然的气韵。他主张写小说要摒除浮躁的火气,写回忆中积淀下来的东西;他把小说写得"近似随笔。"他的兴趣在于笔墨的简洁。他在一九八六年写过一篇《关于小说语言》的论文,纵论小说语言而且常常论及自己的小说语言。他写过关于何立伟小说的评论,写过林斤澜小说的评论,在这后一篇文章中,他提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认为"文字游戏"对小说家说来不应是贬辞。他自己的小说创作也有意体现这些主张(小说是回忆,是随笔,是写语言),如他的《陈小手》、《钓鱼的医生》、《岁寒三友》、《打鱼的》、《榆树》、《钓人的孩子》、《鸡毛》以及受人称赏的《大淖纪事》、《受戒》等篇章。且看他《桥边小说》中《詹大胖子》中的叙述语言。
                詹大胖子是个大胖子。很胖,而且很白。是个大白胖子……
                詹大胖子摇坏了很多铃铛。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
               
                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梧桐树又一年一年第高了。钟也随着高了。
                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秋天,詹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大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詹胖子用一把大竹扫帚,把枯叶子堆在一起。烧掉。黑的烟,红的火。
               
                ……詹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放寒假,学校里没有人。下了几场雪,整个学校都是白的。暑假里,学生有时还到学校里玩玩。学校里到处长了很高的草。……
                后来,张蕴之死了。王文蕙到远远的一上镇上教书去了。
                后来,张蕴之死了。王文蕙也死了。詹大胖子也死了。
               这城里很多人都死了。
               
                这段语言很能代表汪曾祺的风格:疏散淡泊,果然有一种摒除烟火气的超脱感。很明显有从我国古代笔记诸如《世说新语》、《梦溪笔谈》以及明清小品中脱胎出来的痕迹。
               
                应该说,在当代小说创作领域中,这种笔记体语言确给人一种清新独到又返朴归真的艺术美感。它们之所以能特树一帜并有相当的成绩,就在于此。
               
                然而它也有着自身的缺欠:过于追求古朴、淡泊、疏散、自如,若作一短篇供人清玩。确可赏心悦目。但若用这类语言写长篇,表现丰富复杂、变动激荡的大场面、大世界,就有力不从心之感了。纵写出来,也极易使作品通篇气氛过于沉闷浅谈。
               
                语言极调必须与小说内容相契合,不可为语言而语言。孙、江两位以擅长之文字,专攻精致短篇,而不特制巨作,是明智的。另外,即使在短篇叙述中笔记体语言也不宜全凭已心、任意挥洒,还该有必要的节制。在这方面,孙犁是清醒的。而汪曾祺在有些篇章中把小说完全向笔记靠拢,并特意追求一种"语言游戏"的行文情致,便多少显出"特意的超脱、自然",反为所累了。
                三、诗化语言(诗语)
               
                这种语言在何立伟的小说中有突出体现,也是他有意为之、极力提倡的。他写道:"汉文字在文学的绘事物传情传神上,它所潜在的无限的表现的可能,则尚示得以应有的发现与发掘,而似乎仅只停留和满足在它最初级的功能——表意的翻译作用上,这就实在是叫人遗憾的事情。文学既作为语言的艺术,从大量作品无艺术语言而言,从即或是一些内容上很好的小说因语言的平庸而但见其工不见其雅而言,从大量的文学批评忽视语言批评而言,从语言即艺术个性、即思维、即内容、即文化、即文气、即……非同小可而言,提倡汉语表现层的垦拓,促成文学作品琅琅一派民族气派的美的语言,这大约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简言之,他是说:"汉语在小说中的价值与作用,除了叙述,表达小说内容之外,还应有自身的艺术价值。"笼统而言,这是没有错误的。因之,有意在小说创作中努力形成一种美的语言与与情调,努力用一种诗的语言去进行小说的叙述,是值得称道的。诗的语言往往成就了诗的小说。反之,若有意将小说当作诗来写,其语言也必然诗化。何立伟等人就是有意将他们的小说当作诗、当作唐人绝句来创作的。就是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物我同一,作者的主体意识极强。这样,其小说语言也就不同于广泛运用于其他的小说中的纯散文式语言,而产生诗句般的变化:句与句之间跨度增大,往往超越逻辑;语句不甚遵循现代语法而呈古诗词的色彩;词类活用现象普遍;重字词句的推敲;……等等。
               
                何立伟谈到自己的小说语言时说道:我自己在小说习作中,也很做过一些摆过来摆过去的试验的。譬如《小城无故事》中,"劈里啪啦地鼓几片掌声,"改成"鼓几片掌声劈里啪啦",文字于是就起伏了一种韵律感。又如"城外是山,天一断黑,就要把城门关上,"合成"天一断黑,就要把无数座青山关在城门外头",使语言因此更具感觉,更具住处的密度,同时窃以为把话也说得含蓄,有反刍的意味了。实词的推敲可以鲜人耳目,虚词的布设又添了荡气回肠;忽张忽弛的音节节奏,使情绪的流泻如溪穿涧石;妙用的断句,就叫语气有了顿挫抑扬;而某种对语法规范的冲决,便得了感觉的释放……这样种种试验的结局,不会不叫人意识到,语言的美的可塑性,实在是极大的艺术空间。
               
                这段语十分细致地向人们介绍了诗化小说作者是如何制造诗化语言的。下面举几例文字来看:几棵鬼枣子树,拿指头凌凌乱乱戳着夜,到底戳不出一个眼,因此没有米粒星子透出来。(何立伟《死城》)
            
                忽然感觉背后站得有人,同时惊闻一股花香;转脑壳即看到极妩媚极灿烂一朵微笑。那上下牙齿又白又细如珍珠。(何立伟《小城无故事》)
               
                "唉……"他说,遂用肩膀撞开夜,走了。……就从裤裆里,掏出一线尿来。(何立伟《一夕三逝》)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磁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蕊子,与石头们赛呆。(何立伟《一夕三逝》)
               
                太阳一沉,下去了。众山都松了一口气。天依然亮,森林却暗了。路自然开始模糊,心于是提起来,贼贼地寻视着……
               
                烟在腔子里胀胀的,待有些痛,才放它们出来,急急的没有踪影,一尺多远才现出散乱,扭着上去。那火说说笑笑,互相招惹着,令人眼呆。渐渐觉出尴尬,如看别人聚会,却总也找不出理由加入,于是闷闷地自己想。(阿城《遍地风流。雪山》)
               
                浅黄色的麻一缕一缕地加进旋转中来,仿佛不会终了似的,把丝丝缕缕的岁月也拧在一起,……下午的阳光被漫山遍野的黄土揉碎了,而后又慈祥地铺展开来,你忽然就觉得,下沉的太阳不是坠向西山,而是落进了她那双昏花的老眼。
                不远处,老伴带着几个人正在刨开那座坟。锨和镢不断地碰撞在砖石上,于是,就有些金属的脆响冷冷地也揉在这一派夕阳的慈祥里来。(李锐《厚土合坟》)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诗化语言确实产生了与叙述内容相对脱离的自身的艺术美感与魅力。读这样的语言,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也对被叙述的内容有了一种作者暗自既定的美的观照。
               
                诗化语言本身也是有不同风格的。何立伟所代表、所提倡的诗语言是向古诗词靠拢,是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其特点是精巧、雅致,但有时失于过度"苦吟",给人一种雕琢、造作感觉。而且也往往局限、羁绊住自己手脚,陷于斟酌语句中,难以写出大气势的大文章,而显出一股"小家碧玉"气,作品也总有"盆景"意味。把语言的诗化追求当成小说创作的第一目标,就难免反为所累了。
               
                诗化语言的另一种风格是向现代诗的意境、感觉、色彩上的靠拢,不过分追求某一字、某一词甚或某一句的推敲、斟酌,而追求一种语言上的总体诗境。这类语言。单看局部字句不甚明显,而通读全篇后,却可以强烈感到一股诗情扑面而来或充盈心腹。这方面,我们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大坂》、《春天》,读杨咏鸣的《甜的铁,腥的铁》等作品,可以体味。自然,这方面的作品还不甚多,也还没有形式引人瞩目的作者流派群。但对小说诗化语言的这种趋向的追求努力,是应引起我们重视的,也是更应人们推崇、借鉴的。
                四、戏剧语言(物语)
               
                这类语言,犹如戏剧剧本中所使用的对背景、环境、人物形体动作与表情及基本情节、场面转换所作的说明、介绍,其特点是简洁、凝炼、直截了当且不动声色,以语言的语义直接斥诸读者感官或思维,而不加任何的语义之外的语感、语调,读来迅捷简明。
               
                这种语言可以说借鉴于戏剧或电影的文学本,也可以从国外一些作家作品中看出模仿、承袭的成分,比如对海明威那种纯"显示"性叙述语言的模仿,在这种语言中,对小说内容的叙述主要甚至基本上运用对话来完成。叙述语言一般只起对人物对话的联缀、补充或说明作用,因而极简短,不作过多的阐述发挥,更少叙述人直接的抒情。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用它完成叙述的小说是"对话体小说。"

塞斯 发表于 2007-4-20 13:22:45

小说的叙述语言(二)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这种语言及用这种语言完成叙述的小说基本上是反映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生活的。可以这样形容:这类小说从里到外都显出一股现代气息、现代品格,因之,尤为青年作者在反映现代都市生活时所爱用。
               
                且看深圳青年女作家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中的语言:朋友给我介绍令凯时说:"她是个古怪的女孩。"我笑。……不过我又说:"可聊聊天。约个时间吧。"令凯比我约定的时间早到一小时,非常离谱。我从床上翻起,卷着毯子去开门。
                门口立着一个十六岁的少女。
               
                是张典型的广东人的脸。鼻子、唇的线条分明,颧骨、额的轮廓清晰。嘴生得特别雅致,鼓励别人对她动情。
                我让了她进屋。她挑了我最好的一张椅子翘腿坐下。……
                我苦笑,坐下。她举起一盒烟:"你抽烟?"我摇摇头。"朋友留下的。"
                "男朋友?" "男朋友。" "哦哦。"令凯若有所解。又问:"他叫什么?"
                "亦东。你认识?"她摇头。又问:"他姓什么?"我没好气。"你是不是查户口?"她执拗地:"他姓什么?"
                "他姓刘,刘亦东。老天。"
                "哟,"令凯一脸怪相,"你们同姓。你们是同姓!你知道不知道近亲不能结婚?"我啼笑皆非。
                "怎么见得我们是近亲?""怎么见得你们不是近亲?"
                "我的社会关系不复杂。所有亲戚我都叫得出名字。" "怎么见得你们不是失散的兄妹?"……
               
                我伸手拍拍她的脸蛋。"我们只是朋友,怎么见得我们一定结婚?好了吧?"她不作声。良久。抖出盒中的一支烟,啪地点着火,熟稔地吐出一口白烟。
                非常快的速度。我惊骇。"你抽烟?你怎么能?"
                "你信有爱情这样东西?"她问,很老道的样子。
               
                "令凯,"我端正起脸色,"我非常欢迎你来找我,非常欢迎你来找我,非常欢喜你的自来熟,可是你至少应问问我这屋子允不允许抽烟。"她马上摁灭头。"你有男朋友,你真相信有爱情这东西?"我一点不迟疑,答:"我相信有。"
                "好奇怪。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信。我妈就不信。"……
            
                以上就是曾倍受称赏的这篇小说的开头。其简炼明快的风格是十分突出的。这种语言,对表现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多变动的生活,对现在喜欢快节奏接受生活信息的现代青年人,无疑有其优越性与吸引力。因为人们无暇或不再耐烦去阅读那种过于细腻的描述语句,而只想快速成直接地看到"实在的硬货",犹如生活本身总是直接明快又客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样。而且,这种不加作者情感倾向指引的语言叙述也给读者一个自己理解、认同的机会,这就由于没有了让人左右之感而受读者欢迎了。
               
                这种语言在小说界已被相当作者所不同程度地使用,对拓展小说叙述风格起了积极作用。
               
                但运用这种语言也有它的弊端或曰弱症。就是在当前现代化传播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录象等面前,这种叙述语言就显得以已之短竞人之长了:你想通过硬朗直接的外部形象完成小说内容的表现,可你忘了:无论如何,你还是需要用"语言"(文字)为中介物,毕竟是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想象,作间接地传达,而影视手段才是真正直接地把形象斥诸读者感官的。而且,你文字再洗炼、简明、所叙述出的生活形象也不能比实在的生活形象更完全、更确切、更逼真!因此,现代小说要存在于文学艺术之林,应扬已之长、克己之短:就是通过展现人物的精神情感世界以及用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来获取对影视手段的优势,而不能只靠与影视拼"形象表达".总之,对戏剧化语言的运用原则应是:发扬其简明、迅捷之长,在一篇(或一部)小说中作适当或局部章节式的运用,同时佐以文学语言的其它手段、方法,诸如内心剖示、情感抒发、美文渲染等等。要注意:小说毕竟要写成小说,而不能真变成电影脚本或戏剧文本。
               
                前面所举的刘西鸿小说的全部叙述也表明:它也不是完全如开头这样单纯的戏剧式叙述,只不过这种语言在全篇中比重较大、侧重较明显而已,因为小说有许多部分对人物内心世界、情感波澜的叙述对小说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若完全只靠开头那种的戏剧化语言进行全篇叙述,作品就根本无法完成!
                五、生活语言(口语)
                生活语言可分为两种模式。其一,民俗语言;其二,生活口语。
               
                1.民俗语言这种语言指那些带地方民族色彩的语言,用这种语言去叙述产生、流行这种语言的地区的生活,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第一,语言与内容极谐调,增加真实的质感,对人事生活的叙述得以自然而然地完成,于是产生鲜明的地域或地区文化特色。第二,对于本地域、本地区的读者,自然有一种亲切感,增加其阅读兴趣。对于外地域读者则有一种陌生感、距离感,这也可以使之产生阅读兴趣——因为,通过小说来了解、认识自己不熟悉以至陌生的生活内容,本是读者阅读小说的目的之一。
               
                在这方面有出色表现的,如老舍用北京风格写的京味小说《骆驼祥子》,就脍炙人口。他的中、短篇小说也大都运用"京味"语言,象《我这一辈子》、《黑白李》等等。在他身后,涌出相当多的知名、不知名的作者也操演京味儿语言,象邓友梅、陈建功……等等。由于他们众人的努力,"京味儿小说"已成为当代小说的一个流派,为相当多的读者所喜爱。
               
                其它地区的作者们也以各自地方的民俗语言进行小说叙述。就目前而言,象"粤味儿小说"、"川味小说"、"湘鄂赣小说"、以及陕北、东北等地域语言色调极明显的小说,都有相当的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创作,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读这种小说,使人犹如置身中国文化百花园中,地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陶醉。这种小说对展示中国悠远绚烂、多姿多彩的总体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人轻视这类小说,认为土气,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写出世界级的伟大作品。这实在是幼稚浅薄之论:世界是相对的。你写好自己处身其间的那个地域的生活,本身就具有了世界意义!因为你所谓的"世界"是指异域它国,而在异域它国人的眼中,你的纵使是一隅之地的家乡山水、人情世态,也正是他们的"世界"!正因为如此,老舍写好了北京,才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候远人。相反,一些目前操"世界语",写"现代生活"的作者极力想获得世界的青睐,却反因生活无根。语言造作,只能成为西方文学典籍的膺品。
               
                当然,运用地域性民俗语言也要特别注意:凡事不可过,过犹不及。如果过分炫耀、极度渲染民俗语语言中不宜为外地域读者所理解的成分,则也难免造成语言障碍,反有害于小说内容的完美、通畅的表达了。我们运用民俗语言,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勿庸置言,各地民俗语言固有它别具一格的神采,也同时存在着瑕瑜共在的弊端。比如京味儿语言虽有它亲切、活泼、讥诮、灵动、词汇别致的特点,却也有着。啰嗦繁杂、油滑虚浮的毛病。我们在进行小说叙述时,应该运用"具有京味特色的小说语言",而绝不可照搬街头巷尾"纯粹的北京俗语。"对其它地域的民俗语言,也应如是处理。
               
                2.生活口语这是指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自然语言不加文学修饰地运用到小说叙述中的那类语言。
               
                随着目前小说愈益贴近生活的趋势,这种语言也较广泛地被运用。作者们开始不大愿意在文辞上花过多功夫,而是将生活语言直接铺述生活事件,而使生活的原型、生活的朴素的真实摆在读者面前。近几年中,所谓"新现实主义"小说开始被广大读者喜爱,用这种语言写出的小说诸如《烦恼人生》、《一地鸡毛》《单位》等等"生活流"式小说攻得众人称赏,就反映了这种语言的生命力。
               
                使用生活口语进行小说叙述的作者及成功作品很多、象刘索拉、徐星、王朔、马原、洪峰、王蒙、张洁、陈村的一些作品,都有鲜明体现。
               
                在生活口语的使用中,同时出现两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使用生活口语必然会伴之而生的两种倾向,即"粗俗化"与"戏谑化"倾向。
               
                "粗俗化"倾向是指由于不加文学修饰、不重语法规范而必然产生的语言的粗糙、野性的自然色调。它与一般意义的"粗野、粗俗"还不能完全相同。
               
                比如它可以把从不入大雅之堂的文辞、形象坦荡地摆进小说进行文中,而特意造成某种气氛或情调。且看下面几段文字:我他妈是个人,可谁也不知道,要是有一天我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死了,不就他妈白活了?所以我不干活儿,我一上脚手架就他妈浑身筛糠,他们把我送这来了,其实这也不错。(徐星《无为在岐路》)
               
                拖拉机一步一个响屁,往收购站去了。……拖拉机的响屁,震得地皮发颤。……他坐起来……坦露着没有一点儿肥膘的肚子,和往外鼓着的肚脐眼儿。(张洁《他有什么病》)
               
                "戏谑化"倾向指模仿或夸大人们口语中常见的游戏、调侃成分,使叙述语言自然中有种幽默,"离谱儿"中含着某种真实。
               
                比如徐星《无为在岐路》中的一段语言:我他妈根本就不是文明人,我要文明干嘛?……我也不知道什么是野蛮人,也许就是那种男女都赤条条,只在怕羞的地方围一块兽皮的那种人。要是那样,我也不是野蛮人。我究竟是什么人,我他妈也不知道。
               
                有一次我在街上吐了一口痰,一帮管市容哥们儿跟我要五毛钱。我知道随地吐痰不对,可有个文绉绉的老太太说我不文明,我一听马上就乐了,我根本就不是文明人,我要文明干嘛?我要是文明人,我能和我二十出头的妹妹挤在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吗?这他妈算什么文明?我还想为这事去找谁罚上点钱呢!
               
                嘿,我一说完,那帮哥们儿都乐了。……没准他们也和老大不小的妹妹挤在一间小屋里,没准还他妈挤在一张床上呢?没准他们听我一说,想想自己也不是他妈什么文明人。
               
                再看王蒙在《来劲儿》中所操演的语言:您可以将我们的小说的主人公叫做向明,或者项铭、响鸣、香茗、乡名、湘冥、祥命或者向明向铭向鸣向名向命……以此类推。三天以前,也就是五天以前一年以前两个月以后,他也就是她它得了颈椎病也就是脊椎病、龋齿病、拉痢疾、白癜风、乳腺癌也就是身体健康益寿延年什么病也没有。十一月四十二号也就是十四月十一、二号突发旋转性晕眩,然后照了片子做了B超脑电流图脑血流图确诊。然后挂不上号找不着熟人也就没看病也就不晕了也就打球了游泳了喝酒了做报告了看电视连续剧了也就根本没有什么颈病干脆说就是没有颈椎了。亲友们同事们对立面们都说都什么也没说你这么年轻你这么大岁数你这么结实你这么衰弱那能会有哪能没有病去!说得他她哈哈大笑呜呜大哭,哼哼嗯嗯默不作声。
                这两段语言都含调侃、游戏成分,可以说是戏谑化口语的代表性例子。
               
                运用口语,无论是有"粗俗化"倾向,还是有"戏谑化"倾向,若有适当的把握,均可有益于小说的叙述表达。但也要切忌:不要一味放任、过度夸张。不要将"粗俗化"等同于一般语义的"粗野"、"粗劣"、"粗俗";不要将"戏谑化"流于玩弄文字游戏或"逗贫嘴".而这种缺憾,由于一些评论者的偏颇宣扬,(包括对王蒙《来劲儿》这类叙述的过份吹捧)已经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曾有一段时间,小说叙述不骂几句就不够洒脱,不逗几句"贫嘴"就不够风流,致使小说的艺术品格下降。象马原后期的小说便陷入自己设置的叙述语言的羁绊中,致使语言成了小说表达的累赘。这实应引以为戒。
                六、"原生态"语言(质语)
               
                这种语言主要是借鉴、参照西方"意识流"文学及"超现实主义"小说等的语言特点而在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些篇章中出现的。其特点是将作为人脑思维物化形式的"语言"直接转录在小说叙述中,以求"绝对"的客观与真实。因此,这种语言不讲语法、不需要逻辑,跳跃性极大,甚至不要求语言(或语言代号)一定去表现或传达某种确切的意念。严格地说,"原生态"语言不能也不该作为小说的叙述语言出现。
               
                但是,借用、模拟"原生态"语言的某些特点,比如跳跃性、辐射性、联想性、想象性以及表面无所羁系的模糊性、梦幻性、还是有助于现代小说的艺术表达的。尤其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小说,更为有利。
            
                且看马原在《冈底斯的诱惑》结尾处的那段行文:……其实我是想说应该还有别的。比如很久就流传下来的炊烟和这些村庄的名字。而今这些村庄也只有了黄昏才变得美丽/于是我们来了。带着口红、画箱、和避孕用具。(我们可是来过日子的,真傻,真糊涂透了。我们不是早说好的,要在这里生一大群儿子吗?)我突然意外地兴奋。/不再只有爱情才带给我灵感。你看没有熟悉的鸽哨鸣空,栖在白居寺后面的那群野鸽子仍然飞来了。
               
                这段语言,几乎没有逻辑可言,而成了一时心态的如实写照。但若阅读全篇,则便可以从这段文字中产生多向的非线性的感受,而觉得这文字叙述之妙了。
               
                再看王蒙《春之声》中一段语言:门咣地一关,就和外界隔开了。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先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火车也叮叮咚咚地响起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不象这西北高原上,人的脸上和房屋的窗玻璃上到处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黄土。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这段语言,叙述列车启动后主人公的感受与情怀,确有些"天马行空"的味道。但通过这些似乎杂乱、随意的语言,不可以从总体上窥见或体味主人公(或通过主人公而传达出来的作者)的情怀与心境么?
               
                在当代小说中,"原生态"类语言的适当借鉴,可以产生特定的艺术叙述效果。但也要有所节制。"原生态"语言毕竟还不能直接等于小说的叙述语言。因此,不考虑小说叙述的艺术需要,而肆无忌惮的照搬,一点儿也不顾人们习惯的语言规范,毫无意义地故意不要任何标点符号,专门以描摹人的潜意识或半睡半醒的朦胧状态中的思维为唯一兴趣,就必然写出令人无法读懂因而也就毫无价值的东西了。
               
                小说的叙述语言本难以人为分类、严格区别的。上述六类介绍,只是就其倾向、特色而言,而实际上,它们往往是互相包容、彼此渗透的。这一点,望读者体会,并在自己的小说叙述中作有机的变通。

塞斯 发表于 2007-4-20 13:22:58

有意义的动作描写

当我第一次写作时,我认真地接受了一位朋友关于写作的建议,他强调人物的动作对故事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在那种平静的场景中,当小说中的人物在交谈和聆听的时候,我就有了麻烦。我错误地认为在这里只要用一些简洁的"动作"词语就足够了。
            
                因此在我的场景描写中充斥了"他点头","她耸了耸肩","他起来","坐下来",或"跷起二郎腿"这样的短语。我甚至让我小说中的人物看、打呵欠、微笑、叹息。这些都是我在人物对白时所用的"动作",我把"有意义的动作描写"误认作写单一的"动作".由于这些可有可无的词语大量充斥其中,我的手稿不得不报废。
               
                时间和一些有关小说写作的研讨会帮助我改掉了这些毛病。我懂得了枯燥无味的陈述和平凡的动作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小说的大敌。
               
                我终于明白,当人的活动与情感、态度、姿势或表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才是有意义的动作,这是人格化的动作,能够创造生动鲜明的画面和使对白富有活力。
               
                我来给你们举个例子:中士霍金斯和中尉卡拉瑟斯是两名警察局的探员,他们正在中士的办公室讨论一桩谋杀案。
               
                霍金斯看着卡拉瑟斯,"有几件事还没有查明,中尉。这只蓝色的鞋是谁的?还有这把钥匙,它是一把劣质的钥匙,究竟是门上的、挂锁上的,还是旅行箱子上的呢?"卡拉瑟斯耸了耸肩,霍金斯把这两样物品放到他的抽屉里。
               
                卡拉瑟斯站起来,"也许我们可以从验尸官那儿得到更多的线索。"他向门口走去。"他的验尸报告现在应该在我的桌子上了。不要担心,霍金斯,我们很快就能查明事实真相的。"他离开了办公室。
               
                这个场景缺乏戏剧效果,这些枯燥无味的动词:看、耸肩、放、站、走和离开,没有一个描写到意图、态度、姿势或表情的。它们都没有表达两个人的情感。
               
                再看一看,当这些枯燥无味的动词被改成生动的活动时,场景就立刻变得充满活力了。
               
                霍金斯把身子往前倾了倾。他的手指着桌子上的物品:"有几件事实还没有查明,中尉。这只蓝色的鞋子是谁的?还有这把劣质的钥匙,它究竟是门上的、挂锁上的,还是旅行箱上的呢?"他把它们塞到抽屉里,"砰"地一声关上了抽屉。
               
                卡拉瑟斯微笑地站起来,拍了拍霍金斯的肩膀。"也许我们可以从验尸官那儿得到更多的线索。他的验尸报告现在应该在我的桌子上了。不要担心,霍金斯,我肯定我们很快就能查明事实真相。"他信步走出办公室。
               
                现在这幅场景的情感就清楚了。每一个动作都涉及到姿势、态度和表情。我们看到霍金斯的烦恼,以及卡拉瑟斯用自信在消除他的烦恼。这些词语和动作相互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下面这个例子,是两个小男孩在一幢老房子大门外的对话。
            "快点,约翰尼,我们进去。"比利说。
                约翰尼看着他,"我听说这儿闹鬼,人们说他们看见过幽灵。"
               
"啊噢!根本就没有什么幽灵,那都是吓唬人的话。"比利走上门廊。
               
                约翰尼跟在后面。在他刚到达前门的时候,他听到一声尖叫,立刻转身就跑。
               
                这儿又出现了一些没有色彩的动词:说、看、走、跟、到达、听见和转身。这个对白的目的是想让我们知道,比利用激将法鼓动约翰尼进一幢闹鬼的房子。但是对话没有涉及到姿势。
                现在,就让这些动作来传达态度、姿势和表情,使场景活跃起来。
               
                "快点,约翰尼,我们进去。"比利估计他不敢进去。约翰尼脸色苍白,甚至说话声都在颤抖。"我听说这儿闹鬼,人们说他们看见过幽灵。"
               
                "啊噢,根本就没有什么幽灵,那些都是吓唬人的话。"比利大摇大摆地走上台阶,他用挑战的目光瞥了瞥站在门外的约翰尼。
               
                约翰尼往比利的肩后扫了一眼,终于又往前挪了挪。他强装大胆,却在前门不停地发抖。这时候,他听到了一声尖叫,一声恐怖的尖叫。他飞快地跑下台阶,冲出了大门。
               
                现在这个场景就有了恐怖的基调,并给这个小小的场景赋予了生命,中心意思也非常明确。
                在这两个例子中,对自全部没有改变,而只是动作的描写有了变化。也正是这些经过改动后的动作描写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场景。
               
                作为一次写作练习,你们可以试着在同样的两种场景中加人有意义的动作描写,而不改变对白。比如,你可以试着表明霍金斯和卡拉瑟斯之间的幽默感,或是比利和约翰尼之间的冒险感,而不是恐惧感。注意,当读者能够"听出"人物的语调时,对话是如何变得活灵活现的。
               
                为了展示情节,我的小说在警察出现的场景中用了比平常更多的动作。虽然使用生动且富内涵的动作能给小说增色,但若用得不恰当,便会起一种干扰作用。
               
                例如,你希望一个人物能给你的读者带来一组具体的信息,如指出为了解决某些问题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或者正在执行什么样的计划,你要确定这种信息不是被埋没在乱糟糟的一大堆动作当中。过多的看、叹气、耸肩,都会对事实起一种干扰作用。为了调动情绪,应该把这些有目的的动作限制在一段对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如果你想让这种情绪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最关键的就是要使用不同的动作,让读者看出变化了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一些故事仅仅是从客观角度来写的,作者几乎没有深人到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使所有的动作都能够带有确定的意义,使肢体动作能够表达人的感情和想法。
               
                有时我们需要更多的词汇来赋予一个动作以实际内容和戏剧效果,特别是在写短篇小说的时候,要做到字斟句酌。所以当你的人物作出动作的时候,要知道哪个动作对场景是非常关键性的。记住,与一连串零乱的动作相比,一个有实际内容的句子会使你的写作更有影响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说的写作技巧(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