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已晚 发表于 2007-1-24 13:07:33

奇幻小说入门

将古代的传说加以夸大,修饰成符合听众的期待是每个说书者的任务。也因此,原先平淡无奇的历史,到了他们口中就变成了精彩无比的英雄事迹。无论是众英雄在海上冒险的荷马史诗奥德赛【注1】,或者是单枪匹马的英雄贝奥武夫【注2】,甚至是亚瑟王得到神剑、圆桌武士【注3】寻找圣杯,都是奇幻文学的着名产物。

※【注1】「奥德赛」(Odyssey),意为「奥德赛斯流亡记」,与荷马的另一史诗「伊利亚德」(Iliad,特洛依城攻防战)齐名描写木马屠城记中的希腊英雄奥德赛斯於战後历经千辛万苦回到自己国家的故事。国内有多家出版社翻译中文版印行。
※【注2】「亚瑟王与圆桌武士」(King Arthur and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是一个规模庞大复杂的文学传说总集,也是西方最广为流传的冒险故事,一般以AuthurianRomance通称。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包括石中剑、湖中女神(Lady of theLake)、蓝斯洛(Lancelot)与关妮薇(Guinevere)的恋情、高文与绿骑士(SirGawain and the GreenKnight)、加拉哈德和柏西法寻找圣杯(Sir Galahad and SirPercival and the Quest for the HolyGrail)等等。
※【注3】「贝奥武夫」(Beowolf, 或作毕欧渥夫,此处采台大外文系颜元叔教授译名)是北欧瑞典南部的勇士,出现在一篇英国人写作的冒险史诗(epic)里。该作品结构完整,情节豪壮,文体雄伟,充分显露出高度文学技巧和北欧勇士的表徵。

由於奇幻文学的作品几乎多到无法计数,实在很难以一个精确的定义来区分它和其他种类文学之间的分别。甚至许多在台湾被称作魔幻写实风格的作品也都可以列入奇幻文学的类别中。因此,笔者将这篇文章的范围限制在所谓的「主流奇幻」【注4】中。这类的作品多半发生在另一个架空世界中(或者是经过巧妙改变的一个现实世界),许多超自然的事情(我们这个世界中违背物理定律、常识的事件),依据该世界的规范是可能发生的,甚至是被视作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定义看来模糊,却已经是最能掌握精髓的说法了。另一种比较打混的说法是:「当你看到的时候,就能够认出来。」至於奇幻和科幻(Science Fiction,Sci-fi)之间的混淆和差异,以及所引起的众多论战,就不是本篇文章所要讨论的范围了。

※【注4】所谓主流奇幻(HighFantasy),往往是用来与另一种「剑与魔法」(Sword& Sorcery)类型区别。剑与魔法类(或称为「英雄式奇幻」(HeroicFantasy))的特色在世界的风格,多半是一个荒凉野蛮的时代,不论在科技或文明发展方面都接近於未开化状态。这类作品多半有浓厚的异国风味(Exotic Flavor),主角的穿着相当原始,甚至可说是衣不蔽体。另外由於文明落後,此类作品中时常可以见到迷信邪教的仪式,以及各种活人献祭,整体感觉颇有马雅、阿兹特克和古埃及文明的味道。着名的「王者之剑」(Conan the Barbarian)可说是此类最佳代表,早期的幻想插画家多采此一路线。国外走红的电视影集「大力士」(Hercules)和「战士公主西娜」(Xena the Warrior Princess)均属此类。反观主流奇幻则较注重文学性与架构细节,「魔戒之王」便是此间大宗,并且引领了後期的幻想文学走向。

对於习惯接受各种最前卫声光刺激的电脑、电视游乐器的玩家来说,可能很难理解这类以传统形式呈现的娱乐到底有什麽有趣的地方。但其实以小说方式呈现的奇幻故事往往拥有更丰富、更深厚的背景设定和想像的空间。在其他媒体上观看、或是扮演肌肉虬张的勇士砍杀怪物的时候,很难有机会去了解他当时心里在想什麽,或是他的战斗技巧师承何处、手中的神剑来自何方?奇幻小说则能够填补了对剧情要求比较严格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担任许多相关知识的宝贵来源。
奇幻文学由来已久,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後,是由於两名作者的崛起,才让诸多的作者和读者加入了奇幻文学的行列。其一是劳勃霍华(Robert
E. Howard 1906-1936),他在1932年於「奇诡故事」(Weird Tal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剑上的凤凰」(Phoenix on the Sword)的短篇;这个故事就是读者所熟悉的「蛮王科南」(Conan the Barbarian)【注5】系列。它在1981年时改编成电影「王者之剑」【注6】,由当
时还没走红的阿诺史瓦辛格主演。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他又继续发表了十七篇以上的「蛮王科南」系列的故事。由於他写作的速度快,文章本身虽然不复杂,但其快节奏和刺激的情节,很符合当时读者的口味,顿时成为出版界的新星。

※【注5】除了大量的原著小说(由TOR公司出版,在敦煌书局可以找到许多)之外,还发展出电视影集(即AXN动作台的「霸王神剑」)、连环漫画(由美国漫画界颇负盛名的Marvel Comics集团出版)以及类似「外交」的邮寄游戏(Play by Mail Game, PBM)等等。
※【注6】电影总共拍摄两部,均由阿诺史瓦辛格担纲演出。第一集是「王者之剑」(Conan the Barbarian),描写科南发迹历程,还有他失去心爱女人的故事。关於科南成长的过程,一般来说有两种版本,本片采用的是他部落被屠杀後落入敌手的说法。影片相当长,场景遍布多地,气魄雄浑荡气回肠,在着名电影配乐大师Basil Poledouris(代表作为发烧经典「猎杀红色十月」和「机器战警」)烘托下完全呈现出那种荒凉苍茫,畅快淋漓的感觉,教人看了大呼过瘾。配乐中「克隆姆的铁砧」(Anvil of Crom)已成留名影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唯一可惜之处在於阿诺演技尚嫌生疏,使影片失色不少。续集「毁天灭地」(Conan the Destroyer)於次年推出,由原班人马拍摄而成。故事延续前作,描写科南另一场伟大的冒险。阿诺的演技大有进步,紧凑的快节奏较第一集更能凝聚爆发力,痛快!

在他最出名的「蛮王科南」故事中,主角是一名力大无穷的乡下壮汉(据说「霍华」是从他所认识的私酒贩卖者和靠奖金过活的拳击手身上来获得灵感)。在西元前一万年左右,他从索马利亚(Cimmeria,可能是当今的爱尔兰)来到了一个名叫海柏利安(Hyperion,据推测可能是在亚特兰提斯大陆陆沈之後的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大陆上。他的精力充沛,但是脑袋里没有多少东西,不论面对什麽样的危险都是利用拳头或是刀剑来回应。虽然他看起来几乎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英雄,但是他却不是不死身,也没有任何超自然的能力。不过,他的敌人往往都是拥有各种各样超自然力量的邪恶巫师或是妖物。他虽然曾经担任过某个王国的国王,但是这个地位多半也是靠蛮力赢来的。因为他的个性天生就是注定要冒险,要打破成规的,并不具有任何王者的风范;说他是个天生的冒险家还比较正确。他的身旁也常常围绕着许多的同伴,跟他处在微妙的亦敌亦友的状态下。许多人认为他的小说成功的将北欧神话中勇士们的宿命观和动作的场景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
假设他没有在1936年因为母亲的去世而跟着自杀,可能会创下不少的记录。不过,他的影响并没有因为生命的终止而消失,在1956年,为了纪念他而成立了一个名为海柏利安联盟(Hyberion League)的团体,并且发行一本名为「阿姆拉」(Amra)的同人志(Fanzine,同人志是个比较接近的翻法),许多日後大受欢迎的作家,像是福利兹雷柏(Fritz Leiber)【注7】,劳勃乔丹(Robert Jordan)都是这个联盟的成员。这些作家也都坦承受到他非常大的影响。他们并且一致推崇劳勃特霍华为奇幻文学中「剑与魔法」派别(Sword and Sorcery)的创始者。他许多未完成的手稿也由这些作家加以改写出版,甚至还有不少以科南为主角,由其他作家撰写的小说。即使他已经去世,他的作品却仍然生生不息的在繁衍着。

※【注7】福利兹雷柏(Fritz Leiber),生於1910年,近代奇幻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唯一同时获得美国科幻小说大师奖、美国恐怖小说大师奖和幻想小说终生成就奖等殊荣的作家,他的Lankhmar系列小说开启了後世剑术格斗、英雄救美以及侠义精神类别的幻想小说风格。这个系列的主角是法尔德和葛雷莫瑟两位英雄(Fafhrd and the Grey Mouser)。

不过,较为一般人所熟知,近代奇幻文学的宗师,恐怕还是非托尔金(JohnRonald Reuel Tolkien,也就是J.R.R. Tolkien 1892-1973)莫属。他出生在南非,1895年移居英国。他是一名语言学家,专长则是研究古代的英文。他在1945年到1956年退休之前,曾经在牛津大学担任英国文学的教授,在该校认识了C.S. Lewis【注8】(一位同样在奇幻文学领域中颇具知名度的作者。),并且组成了一个名为Inkling的同好会,
几位教授会在聚会中朗读许多其他的文学作品;这种类似说书的娱乐也是他们的共同兴趣。

※【注8】克利夫史戴普路易斯(Clive Staple Lewis, C.S. Lewis)最有名的着作是「纳尼亚年代记」(Chronicles of Narnia),描写四位小孩经由衣橱到达另一个虚幻 的神奇国度的故事。与托尔金并称架空世界的两大先驱,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并有传记电影「影子大地」(Shadow Lands)的发行,由金奖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蒙面侠苏洛、沉默的羔羊)饰演这位文学家。「纳尼亚年代记」共有七本: 「狮王女巫与衣橱」(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r)、「王子复仇记」(Prince Caspian)、「晨曦号探险记」(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银椅骑士」(The Silver Chair)、「双生王子」(The Horse and His Boy)、「魔法师的指环」(The Magician’s Nephew)和「最後的战争」(The Last Battle),国内由基督教文艺译有中文版本印行。

震铄古今的巨着「魔戒之王」(The Lord of the Rings)则是在他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退休之後开始创造的。当时他先撰写了「精灵之钻」(The Silmarillion),用意则是要为英国这个缺乏创世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就是一种创世传说)的文明塑造出一个传说来。当他在1937年出版脍炙人口的「小矮人历险记」(The Hobbit,沿用联经出版社译名。Hobbit这个种族为托尔金所独创,是身材矮小,天性乐观的种族。日後的许多小说和创作,都将这个种族与自古流传的精灵和矮人并列,可见其创造传说的地位。某些作品中,则会将这个种族改为「半身人」(Halfing),以避免被人指责为抄袭。这本小说预计的读者对象是小孩子,联经出版社将它翻译成中文,据说翻得颇为童趣。),他只是想要利用「精灵之钻」的设定来撰写一篇儿童读物。但是随着故事的撰写,他体会到一个传说必须靠着故事或是小说的形体才能够深入人心,就如同千百年来说书者在文化传承上所扮演的角色一样。因此,他才在1954年推出了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奇幻文学作品「魔戒之王」。
「魔戒之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所处的架空世界(Secondary World),这个纯粹虚构的世界之所以能够说服读者有叁个原因:第一、由於托尔金在其中所投入的庞大心力,这个世界拥有详尽的史料和设定,让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这个世界的脉动。第二、它拥有审慎的考据和知识做背景,由於「托尔金」本身对於欧洲中古时代的丰富知识,让这个架空的世界拥有货真价实的历史作为背景。几乎可以用「比真实还要真实」来形容。
第叁、这是个在他笔下不断蜕变的世界,因此它还拥有了奇幻文学所拥有的弹性和想像空间。在「托尔金」之前,奇幻文学的作家们都不敢大胆的创作出一个架空世界,并且将故事安排在其中-因为他们深恐读者会因为无法认同,进而无法阅读这类的作品。所以多半都在最後将之前所叙述的情节归类为南柯一梦或者是古代的某种失落的传说。在「托尔金」的作品成功之後,他为後世的作家打开了一条蹊径:架空世界是可行的,而且是能够吸引读者的。托尔金在小说中还大胆的采用了许多自创的语句和文法(包括了精灵的语言,这是拥有真正文法和文字的独创语言),更为成功的让读者彷佛瞥见了故事背後所隐藏的庞大历史背景。托尔金本身对於语言的热爱也让魔戒之王拥有了一个独特的特质-它的每个字句和诗歌都适合念出来(「魔戒之王」刚开始时就是在牛津大学教授的同好会中以朗诵的方式发表的,会拥有这种特质自然不足为奇),让读者更拥有了一种说书人娓娓道来的奇妙感觉。
底下就是「魔戒之王」这部作品中简短的历史:
神上之神(Prime Being)怀胎生出了这个世界的神。後者以歌咏的方式将「爱达」(Arda)创造出来。「爱达」是个平坦的世界,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块,被包围在一团强光和乙太(Ether)之中。创造这个世界的神被称为瓦拉(Valar),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人世间的使徒,巫师甘道夫(Gandalf)就是其中一个。这些神继续他们打造世界的任务,但是其他一名瓦拉:马寇(Melkor)起了异心(黑暗魔君索伦(Sauron)就是它的使徒)。虽然最後马寇被击败了,但是爱达却因此而不再完整,压力慢慢的开始累积。
第叁个时代被命名为灯塔纪(Age of Lamp),两座通天的魔灯照亮这整座大陆,这里几乎是个完美的乐园。但是马寇又再度复苏,摧毁了两座魔灯,并且搞得天崩地裂,整个大陆的地形因此产生严重的变化。他还说服了瓦拉神们离开爱达的中心,定居在他们自己的不死之地上。
神木纪(Age of Trees,以诸神在不死之地所建造的两株带来智慧和光明的神木为名)的前一万年,爱达都在马寇的黑暗统治之下。此时矮人(Dwarf)这个种族出现了。
神木纪的後半阶段又被称作星辰纪,诸神将星辰送入了爱达,并且创造了精灵。马寇虽然被****,但是又再度出现。他不但摧毁了两株神木,更偷走了精灵族的美钻-精灵之钻(Simarillion)。「精灵之钻」这本书就是描述下一个纪元中这些宝石的下场。可怖的黑暗再度降临。
太阳纪(Age of Sun,距离魔戒之王的故事约七千年),诸神此时创造了日月,人类诞生。而和人类及矮人似乎都有血统上关连的Hobbit也跟着出现了。诸神和马寇之间的最後决战导致了肥沃的Beleriand大陆粉碎,沈入海中。马寇被永远赶离爱达。
在太阳纪的第二阶段中,一群长生不老的人类建立了庞大的帝国,繁荣昌盛了将近一千年。但是马寇的使徒索伦也趁机建立了自己的黑暗领域,并且拐骗精灵工匠替他打造了许多魔戒。他将九个「凡人之戒」(Ring of Motal Men)交给九个腐化的君主,让他们变成戒灵(Nargul)供其使唤。他并且佩戴上精灵工匠最伟大的工艺品-「至尊魔戒」(One Ring),靠着它的力量号令邪恶的生物。索伦也煽动这些长生不老的人类和诸神大战,最後导致帝国毁灭,索伦惨败,却侥幸活了下来。「至尊魔戒」失落在战乱中。爱达也因这场大战而缩小,变成一个孤立的球体。
太阳纪的第叁个阶段就是「魔戒之王」的故事了。魔戒之王故事一开始,巫师「甘道夫」对主角揭露了必须前往索伦的根据地才能够摧毁「至尊魔戒」的秘密;因此,一群各具能力的人为了帮助主角而踏上了旅途。以此构成了魔戒之王叁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 :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 The Two Towers , The Return of The King)的完整故事。托尔金穷极一生的精力,都在努力的使这个虚构的世界变得更为真实;即使当他去世之後,他的儿子克理斯多福(Christopher Tolkien)至今仍然继续的将父亲手稿,包括了Middle Earth整个世界的历史、文化、语言、歌谣,一一编篡出版。这部空前绝後的作品导致许多作者投入了奇幻文学的写作行列当中,几乎每个人都以这部作品为目标而努力,对他们来说,「仅次於托尔金」的评价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评语;更多年纪迥异的读者则因这套作品的出现,而开始了阅读奇幻文学的兴趣,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之下,近代奇幻文学的时代由此开展。
而就在去年,魔戒之王在英国的连锁书店业巨人Waterstone的读者票选中,荣获「最能代表二十世纪的一百本书」之第一名。因此,台湾的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了版本不同的「魔戒之王」。(分别是以出版武侠小说着称的万象和联合报系的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但也因为这项作品的地位实在太过崇高,也因此翻译变成了一项吃力的工作。(万象版的书名为「魔戒之主」【注9】,拆成将近十本的口袋书贩卖。联经版的书名为「魔戒」【注10】,拆成六本大部头的书贩卖)万象这次的翻译风格走的是武侠小说的路线,封面绘画也是日式风格的走向。在许多用词遣字的上面由於太过本土化,让人有格格不入的感觉。而这套作品对於初次接触的读者来说是有许多地方需要注释或是解释的,譬如说Elf这个名词翻译成与通例不合的「小精灵」,也没有特别加以说明,让读者颇有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套作品如果能够在翻译上和注释上能够更加周到,可能给读者的感觉会好一点。而联经版的问题则是出在以叁组人马来进行翻译,虽然有统一的审定人,但是在前後的译名统一上依旧有不少的问题。至於小说中十分重要的诗歌部份,一般读者则是认为万象版的比较传神。

※【注9】万象版中文译名分别为「霍比特历险记」、「魔戒同盟」、「双塔记」和「国王归来」,统称「魔戒之主」由海舟先生翻译(应该是笔名) 。
※【注10】联经版中文译名分别为「小矮人历险记」、「魔戒团」、「双塔记」和「国王归来」,统称「魔戒」。由周克希审订,张俪、郑大民和张建平合译。

接下来,笔者将就手边的资料,为各位简介近二十年来在奇幻文学界比较活跃的几位作者和他们的作品,由於篇幅所限,将只列出几位分别撰写不同类型小说的作者,难免有遗珠之憾,请读者见谅。

泰瑞布鲁克斯(Terry Brooks),这是一九四四年出生,身兼律师和作者两职的泰伦斯迪恩布鲁克斯(Terence Dean Brooks)所使用的笔名。他深受托尔金的影响,也从不否认一九七七年推出的「沙娜拉之剑」(Sword of Shannara)是刻意模仿魔戒之王的作品。正好巴伦泰(Ballantine Books,是蓝灯书屋(Random House)的分支出版社)出版社的主编李斯特(Lester Del Rey)正在寻找能够继承托尔金风格的作者,於是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第一次的合作。沙娜拉之剑的成绩傲人,它让布鲁克斯成为近代第一个作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奇幻文学作者,同时也替二十世纪的最後二十年打开了奇幻文学兴盛的大门。
他最着名的作品是沙娜拉系列,这一系列的作品【注11】虽然一开始是以剑与魔法来包装的,但渐渐的,读者会惊讶的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就是经过一场科技大灾难之後的地球,在经过了各种蹂躏之後,诸如精灵、矮人、龙等等变种或是传说中的生物,开始出现在地球上,进而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和历史。

※【注11】统称「沙娜拉叁部曲」(The Shannara Trilogy),分别是「沙娜拉之剑」(The Sword of Shannara)、「沙娜拉的精灵石」(The Elfstone of Shannara)和「沙娜拉的希望之歌」(The Wishsong of Shannara)

沙娜拉之剑的故事一开始也是以一个类似魔戒之王中甘道夫的神秘巫师之出现来揭开序 幕。故事主角被告知自己是沙娜拉王室最後的血脉,因此必须前往找寻只有拥有沙娜拉血统的人才能使用的一柄神剑。如同魔戒之王一样,具有不同能力的众人聚集在一起,希望护送主角取得这柄神剑。紧接着下来的两本续集目标多半类似,只不过主角换成这个家族中不同的人物。在接下来的四本「沙娜拉遗产」【注12】系列中,则是再度以沙娜拉家族的後代为主轴,叙述在前作的叁百年後,众人寻找在这个世界中渐渐消失的魔法。另外,一九九六年的时候他又推出了一本前传,为这七本书之前的历史做一个完整的阐述。布鲁克斯虽然引领了八零年代的奇幻文学潮流,但是他的小说节奏十分缓慢,对於习惯於快节奏声光刺激的Y、Ζ世代的人们来讲,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他还有另外的作品是「蓝道佛王国」【注13】系列,叙述的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古板律师买下魔法王国王座的故事,这似乎就是布鲁克斯的自况,读来颇为有趣。

※ 【注12】「沙娜拉遗产」(The Heritage of Shanara)共有四本:「沙娜拉後裔」(The Scions of Shannara)、「沙娜拉的德鲁伊」(The Druid of Shannara)、 「沙娜拉的精灵后」(The Elf Queen of Shannara)和「沙娜拉的护身符」(The Talismans of Shannara)
※ 【注13】Legend曾经推出改编成冒险游戏的沙娜拉之剑(Sword of Shannara)。其时间则是设定於该系列的第一本和第二本着作之间。虽然泰瑞·布鲁克斯每事必提的繁琐风格和安排高潮的手法并不为笔者所喜,但出版的Legend公司竟然能凭藉其改编多本原著小说的高超手腕,将「沙娜拉之剑」重新包装成节奏明快,讨喜的冒险游戏,可见该公司经验之丰富。不过这也显示出了稍具文学、娱乐价值的小说在改编游戏方已经面临了罗掘俱穷的窘境。

当沙娜拉之剑在国外推出时,Legend的另一个主打产品「绝地任务」(Mission Critical)也同时推出,两者刚好是冒险游戏美术(真人和绘画)的两种不同呈现方式。很明显的,该公司还是比较擅长精细的美工绘图方式,本游戏中的布景、人物的绘画表现极佳,跟以往的「死亡之门」(Death Gate)、「冲出黑暗天」(Heechee Saga)系列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让人清楚感受到置身於沙娜拉之剑的世界中。城堡中严谨的布置,旷野中美丽的景色,一再地展现高水准的美术技巧,让进行游戏的玩者无时无刻不处於精心绘制的布景当中。作战时怪物的表现和立体动画也并没有因为平面美术的出色而疏忽,作战时和动画中采用的变形特效,在笔者的电脑上看起来也是十分流畅,并不会让人感觉太过花俏。游戏中的音乐却与以往大不相同,退居配角的地位。但配音的表现却弥补了音乐上的弱点。神秘的亚拉农(Allanon)雄浑的嗓音、女主角清脆的音调,都是和角色个性相符的声音演出。尤其在对话的时候能够让玩者感觉到这些角色彷佛出现在面前一般。最近
有不少游戏一昧地用语音来填充光碟空间,却不去注意这些语音的表现到底对游戏本身有无注意。相比之下,沙娜拉之剑对於语音的重视反倒变得让人感动。
Legend公司经过长时间的研发,从原始的纯文句输入系统到半自动的文法辨识器,一直到现在的这一套操作系统,中间的改良大概只有老一辈的玩者可以体会。现在的这套操作系统在游标选取每一个物体之後,会展现出所有可能的动词选向,让玩者不必再费心寻找适当的动词类型,也间接地让「盲目尝试」的做法慢慢变成冒险游戏的技巧之一。
因为既然能够显示出所有两个物品间的可能动词,那麽只需要将携带的所有物品和萤幕上的可疑物品尝试所有可能的组合之後,真正的解答就呼之欲出了。虽然有些人批评这样的做法降低了冒险游戏的难度,但笔者却认为它也同时大幅提高了亲和力。毕竟解谜的过程是玩者推测设计者心思的一种很微妙的互动,要求设计者的每一个谜题都能够为玩者所接受是个太过烦琐的要求,不如预留这样的一个空间,让解谜虽是一个比较辛苦的劳务,但是至少可以解的出来。而不是让玩者苦候攻略方能够解开谜题。笔者认为这一套系统已经接近完美,几乎可以算是冒险游戏中的「梦幻设计」,介於高难度的文字输入和低自由度的单一动词(像「幽魂(Phantasmagoria)中的指标指上物体只有一个指令的设计),刚好让玩者可以轻松地进行游戏。
剧情则是笔者给予沙娜拉之剑最高评价的部份。它的剧情设计一气呵成,从设法找寻传说中的沙娜拉之剑,到发现该剑被摧毁,必须要找齐四方大陆上的魔法象徵来重铸,以及最後在魔王布罗那(Brona)根据地的冒险,整个剧情流程的高潮安排十分恰当,有许多让人赞叹的设计更势必需要看过原著之後才能体会。(笔者所购买的国外版本里面附有第一册的小说,如此大幅提高了玩者对於游戏的了解)在冒险旅程的安排上,设计者巧妙地让主角经过了小说中所有着名的地点,从精灵族的聚居地、矮人族的城堡库尔海文(Culhaven)、易守难攻的卡拉Calahorn)、阴影之谷等等。这让看过小说的玩者可以轻易的将这些地方与小说中的叙述做一个比较。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自然也没有缺席,让慕小说之名或是刚刚看完附赠小说的玩者都能够有一种遇到熟悉人物的亲切感。游戏中的许多物件和场景也都很用心地在引导玩者回想第一册小说中发生的故事,也就是过去沙娜拉之剑世界的历史。这种凭吊当年古战场的感觉,或是那种和熟悉已久的老朋友碰面的情绪,也才是改编小说的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而在谜题的部份,设计者颇费苦心的从小说中找出对应的事物而设计出了四方大陆上的魔法代表(这些在小说中并没有提及是重铸沙娜拉之剑的配备,也就是说,这些乃是纯粹设计小组创意的结晶),而像重新找回精灵石的谜题设计并不刁难,却又能够适切的结合主题,算是十分高水准的设计。游戏中面对魔王之前许多战友牺牲的情节,也将原著小说中重要主角从来不死的夸张神话打破;必须亲手杀死自己爱人的场景更是撼动人心。游戏对於人物的描写和故事节奏的掌握,更是超过了原著的表现。
沙娜拉之剑是个极佳的冒险游戏,对於经验老到的玩者来说,游戏过程的主要乐趣在於享受一篇设定於小说中熟悉世界的多媒体传记,流畅的故事可以让玩者拍手叫好。而新玩者享受的则是解开里面精心设计,却又不会刁难的谜题之成就感。现今能够同时提供两种层面玩者享受的游戏已经不多了,「沙娜拉之剑」却是难得的一个。(注:台湾的智冠科技已将此游戏翻译成繁体中文版)

劳勃乔丹(Robert Jordan),这是美国作家詹姆士·奥力佛·瑞格尼二世(JamesOliver Rigney Jr.)所使用的笔名。他拥有物理学士的学位(他曾经表示过,在学习量子物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有类似阅读奇幻文学的共鸣),并且曾经因为在越南战斗而获得勋章。他曾经以其他的笔名撰写过舞蹈的评介,同时也负责改写了一部份的「蛮王科南」系列的小说。他着名的作品是「时光之轮」(The Wheel Of Time)系列,作品中拥有十分强烈的史学家风格,颇有野心要建构出一个类似托尔金模式拥有完整史观的架空世界。作品中的历史观可以由下面这段话看出来:
随着时光之轮的转动,岁月来去如风,留下了日後变成传说的回忆。传说变成神话,当其所诞生的纪元再度循环降临时,连神话都已被人们所遗忘。在第叁纪时,预言的纪元中,世界和时间处在微妙的平衡状态中。过往、现世、来世,都有可能会落入阴影的魔掌中。
在故事开始的无数个纪元之前,人类牺牲惨重的封印了黑暗势力的魔神,人类唯一得以依凭的就是至上之力(One Power)。但是在战斗的过程中,魔神用魔力污染了至上之力的男性使用者,导致他们纷纷陷入疯狂,开始大肆破坏这个世界。只剩下被称为Aes Sedai的女性使用者神智清醒的制服了这些男性;但是代价更为惨重,远古辉煌的文明都毁於一旦,宝贵的知识散逸失落。只剩下人们对於被称为「龙」的这些男性的恐惧,和对於Aes Sedai的唾弃。
自此之後,AesSedai扮演了文明守护者的角色,暗中操纵历史达叁千年只久。而另外一群信奉「所有魔法皆为邪恶」信条的宗教骑士团「光之子」(The Children of Light),则是以猎杀这些女性为主要的目标。故事中有许多的种族、人民都是仿效人类过去的历史,让内行人看了会心一笑。时光之轮的故事是以在经过无数年之後,黑暗魔神准备再度复活。但是「龙」又开始再度投胎转世,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准备迎接最後的大决战。故事情节虽然跳不出传统奇幻文学的格局,但乔丹叙事的掌握力和魅力无人能敌。虽然他的每本小说都将近千页,读者却丝毫不觉得太过冗长。因为乔丹有能力精准的抓紧整个故事的起伏节奏;即使故事情节再怎麽复杂,都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作者依然游刃有馀的掌握着整个情节的运作和进展。唯一的问题是,对於要一次看完这麽大部头作品的读者来说,并不是件轻松的工作。而且整个故事至今丝毫没有结束的迹象,甚至有许多读者开玩笑的说,不知道到底这故事会先结束还是乔丹会先老死。不过,许多评论家认为,乔丹将有可能是九零
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奇幻文学作家。乔丹的时光之轮系列目前已经有了瑞典语、德语、法语、日语的版本(日语版本的翻译名称为「龙王传说」)。
另外,以改编小说着称的Legend公司也预计将在1999年推出用Unreal引擎设计的「时光之轮」游戏。这个游戏的时间点将设计在第一本小说The Eye of the World之前,四名角色为了打破或是加强魔神的封印而开始了一连串的冒险。由於所采用的是Unreal的引擎,所以玩者可以期待的是加入了动作要素的游戏,Legend也保证,这个游戏将拥有与以往游戏都不相同的特色。
这个游戏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它支援多人共玩的功能,但是它的类型又介於冒险和角色扮演游戏之间。当玩者在进行单人任务的时候,将只能扮演AesSedai的首领「玉座大人」(Amerylin Seat)。只有在多人进行游戏的时候,其他的玩者才能够分别扮演另外的叁个角色。而Legend也表示,有可能会另外发行其他叁个角色人物的冒险故事。
雷蒙费斯特(Raymond E.Feist),「时空裂隙之战」(The Riftwar Saga)系列的作者。他的小说是以欧洲中古黑暗时期为背景设定,故事地点发生在一个名为「美凯米亚」(Midkemia)的大陆上,到处诸侯割据,外敌环伺。大部分故的主角是名叫帕格的法师和得到古代盔甲和神奇力量的战士汤玛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外敌都是参考地球的文明来设定的,美凯米亚南方的大国颇为类似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侵略者则几乎完全是日本文化的翻版。Dynamix曾经推出大受欢迎的「叛变克朗多」(Betrayal at Krondor)角色扮演游戏,而由Sierra制作的「重返克朗多」(Return to Krondor)也即将推出。他的主要特色则是将军事、战争小说的风格带入了奇幻文学的世界。深入的介绍请见「时空裂隙之战」一文。
最後是两名联合创作的作者,玛格丽特魏斯(Margret Weis)和崔西西克曼(Tracy Hickman)。两人原先是TSR公司内部的员工,在设计新的冒险世界「龙枪」(Dragonlance)时合作,结合整套游戏系统而推出的「龙枪编年史」(Dragonlance Chronicle)系列小说出人意料的大受欢迎,曾经在纽约畅销书排行榜上高踞不下,并且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龙枪」所位於的「克莱恩」(Krynn)世界成了TSR产品中最受欢迎的世界之一,即使在TSR被WOTC并购後,有不少生产线传言会遭到关闭的厄运,只有「龙枪」系列仍毅立不摇。该套作品的特点是和纸上RPG彻底结合,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可以在纸上RPG的设定之下进行,并且可以由玩者来选择故事的进行和结果;游戏的过程和内容,并不完全和小说一样,也因此刺激了小说和游戏的销售量。两人後来又继续合作了死亡之门(Death Gate Cycle,一套七本)系列,「龙枪」(Dragonlance Chronicle、Dragonlance Lengend等等)系列的其他续作。可以名列近几年最多产的奇幻文学作者之列。他们的作品改编成游戏的有Legend设计的冒险游戏死亡之门,SSI的「克莱恩」角色扮演系列。两人则是为纸上角色扮演游戏改编奇幻小说的方式首开先河,让许多家纸上角色扮演游戏的出版公司都跨入了小说出版的领域中。
详细的介绍请见「龙枪编年史简介」、「暗黑之剑叁部曲介绍」及「纸上角色扮演游戏历史暨TSR公司简介」。「龙枪编年史」这套作品是少数有中文翻译版本的奇幻作品之一,代理公司为第叁波,也因此行销通路跟其他的作品不同,大多数是以电脑相关卖场为主。龙枪中文版小说的特色是在其附属资料的丰富性上,为了要弥补国内大多数读者对於该世界人物、设定的知识,翻译者在书中加入了不少的名词解释和社会及历史的注释,务求让读者能够跨越文化上的鸿沟,不受干扰的欣赏这套作品。
这些作品可说是许多游戏的灵感泉源,同时也是相当具有娱乐性的文学创作;不管是想要研究前人丰富的想像力所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或是为了单纯的消磨时间,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千万不要因为语言的隔阂而放弃了这大好的机会。

zhaogang1966 发表于 2007-2-2 01:40:27

楼主先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由于人类思想活动的空间是无限的,所以企图标准的分类奇幻小说注定是不可能的

ly625589191 发表于 2007-2-21 14:09:25

天哪!!!这到底是些啥啊!!

yanghang 发表于 2007-2-21 20:15:49

天那      都看晕了

wulan 发表于 2007-5-1 12:01:50

谢谢,让我对西方奇幻小说的发展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泡面人 发表于 2007-5-14 02:23:56

看的很明了,谢谢站长提供资料,
我也是以托尔金为目标的人之一,

'仅次於托尔金"

有生之年如果也有人对我说就好了
我希望我成为中国的托尔金"

yujieren 发表于 2007-5-17 22:50:04

晕,忽悠的我

幻术师 发表于 2007-5-21 12:28:52

caos1214 发表于 2007-6-15 18:47:33

慢慢看,慢慢学习

chenhf0508 发表于 2007-6-27 15:33:31

奇幻小说真多,译文少,后悔当初没学好英文。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奇幻小说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