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1021 发表于 2013-2-21 01:57:06

科幻电视的历史与发展

科幻与电视2012-10-19 17:45:21

版权:《科幻世界》(译文版)杂志
作者:Donatino


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在这个"科幻(Science Fiction,简称Sci-Fi)"艺术方兴未艾的黄金年代里,科幻电视剧悄然出现了。电视特效的成熟和摄像技术的提升,为电视制作人创造更生动、更鲜活的"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过去很多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画面,终于突破了现实的束缚,第一次呈现在观众面前。这让电视成了优秀的科幻载体,"科幻电视"也很快流行开来。

数十年来,科幻电视经历了无数次技术飞跃和文化革新,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可以说,无论是"大块头作品",还是"快餐文化",甚至是不幸夭折的"短命儿",每一个科幻电视节目都有大批簇拥者。而像《星际旅行》和《神秘博士》这样历史悠久的科幻电视剧集,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幻电视文化现象。

一、科幻电视的八大流派



科幻电视包括哪些流派呢?不同文化习惯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果有人说电视剧《鬼语者》也属于"科幻",你可能会马上反驳:"鬼故事"怎么能算"科幻"呢?事实上在大多数国家默认的"Sci-Fi"中,"灵异"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类别。今天,"Sci-Fi"已经变成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不仅仅局限于"科幻"这两个字。

广义科幻电视的流派共分八种:狭义科幻(硬科幻)、悬疑科幻、魔幻与奇幻、灵异、科幻恐怖、超能力、肥皂科幻和杂合科幻。其中肥皂科幻、灵异、科幻恐怖、超能力和部分魔幻与奇幻流派被称为"投机"流派(Speculative genres)或者"软科幻",是为迎合观众需要而出现的。而打破流派限制的杂合科幻应用得最为广泛。

(一)狭义科幻(硬科幻)



狭义科幻电视也可称为传统科幻电视,或者"硬科幻"电视。在很多场合下,狭义科幻电视就是讲述一群勇敢的男女前往深空或外星球探险的故事,因此也特指太空歌剧这一类型(参考后文)。太空飞船显然是核心"要素",而《星际旅行》则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例子。因为这类电视节目严格限制了角色的活动范围,所以投资不需要太大,不少道具可以反复使用,剧情发展则和角色发展息息相关。只要观众爱看,有时一件小事也能演变成主线。后来,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提升,狭义科幻电视也在不断发展。到了《星际之门》时代,故事所涉及的环境范围已经很大了,太空飞船也不再是必需品。



狭义科幻电视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除主流的太空歌剧外,还囊括了"时间旅行"、"平行世界"、"黑洞"、"虫洞"、"机器人"、"人工智能"、"外星人"、"生化改造"和"异种生物"这九个出现得最频繁的科幻概念,时间跨度从现代一直到近未来时代(Near-future),如《无敌金刚》、《黑暗天使》、《时间旅人》、《终结者外传》等。这些剧集可以使用现代服饰并就地取景,只不过增加了一些小道具、小特效来提醒观众:这是一部科幻剧。



近年来,科幻电视制片人通过各种手段,在狭义科幻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子类、小类。例如理论与幻想相结合的「理论科幻」(《科幻大师》)、布景与写实相结合的「西部科幻」(《萤火虫》),道具与科技相结合的「物品科幻」(《霹雳游侠》),动作与任务相结合的「动作科幻」(《替身标靶》),等等。

(二)悬疑科幻



悬疑科幻是由狭义科幻发展来一种独立类型,它往往和当代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体现了人类对科技进步及未来的一种忧虑。悬疑科幻节目一般基于现实,但是又超越现实。这类节目总是在用现实的逻辑来自圆其说,例如观众熟悉的《X档案》、《迷失》、《危机边缘》。因此,每当这种流派的科幻剧集播出时,总会有科学家和工程学家针锋相对地指出剧中的科学悖论,形成了有趣的「科幻文化争鸣」现象。

此外,悬疑科幻最重要的特点是「悬疑」,即永远存在悬而未决、悬而难决的情节,或者出乎所有观众意料的重大揭示,亦或剧中人遭遇进退维谷的困境。例如,《危机边缘》首季结尾时主人公被带进了一个「平行世界」,使观众对主人公的命运和情节的后续发展产生强烈兴趣。

(三)魔幻与奇幻



「魔幻」与「奇幻」是我国翻译西方幻想作品时人为创造的两种概念,他们在西方文学中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指「Fantasy(幻想)」这个单词,我们不妨以「幻想作品」来统称这两种类型。幻想作品以西方主流文化为基础,如宗教,历史,传说等,再辅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亚瑟王与圆桌武士的传说,再到希腊、埃及、北欧古代神话,处处都有孕育幻想作品的沃土。幻想故事就像中国的武侠故事一样,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对英雄主义的追求和赞赏。这种流派通常分为「主流类」(High Fantasy或Epic Fantasy)和「剑与魔法类」(Sword & Sorcery)两种,前者比较注重文学性,后者则多偏重于冒险、战斗,更像是「动作片」。幻想类电视节目很少出现,这主要是过高的制作成本所致。特别是那些需要反复出现野兽、非人类、魔法和非现实场景的节目,所有制片公司都不敢轻易尝试。《侠盗罗宾汉》、《梅林传奇》、《武神传说》、《武神公主茜娜》和《探索者传说》这样的幻想流派电视剧集,可谓非常稀有。近年来,制片公司在这方面加大了投入,但他们更倾向于制作电视迷你剧而非长剧,如《地海传说》、《阿法隆迷雾》。



为了在「观众需要」和「投资」两方面取得平衡,幻想流派还衍生出许多既非「主流」,也不使用「剑与魔法」的投机类型,例如带有喜剧味道的《家有仙妻》、《巫师与武士》、《太空仙女恋》;洋溢着都市浪漫气息的《美女与野兽》(我国引进时更名为《侠胆雄狮》)、《魔法保姆麦克菲》、《第十王国》;讲述「神启」与宗教信仰的《天使有约》、《天国的女儿》,等等。

(四)科幻恐怖



并非所有恐怖节目都和科幻沾边,但恐怖的确是科幻中的一个流派。由美国科幻、幻想与恐怖电影学院每年颁发一次的土星奖,是科幻、幻想与恐怖影视作品的最高单项奖。在这个奖项中,三类作品同场竞技,不分彼此。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流派,恐怖既有优势,也有先天不足。一方面,恐怖电视节目的拍摄成本可以很低廉,制作技术要求也不高。另一方面,恐怖节目必须有明确的结局,通常以主要角色发生不幸而告终。或许恐怖是一种极佳的电影类型,但对电视来说就不尽然了。欧美电视节目有极强的逻辑性,就像写小说必须有时间﹑地点﹑人物这些基本要素一样,电视单集必须包括序幕﹑发展﹑高潮﹑尾声四个主体部分。也就是说,不管一部剧集是不是「一集一个故事」的单元剧,每一集末尾都必须给出一定结论。时间一久,这种可预知的情况大大减少了恐怖节目因紧张气氛而带来的乐趣。不过,一些独立单元类型的科幻恐怖剧和带有恐怖味道的罪案调查剧很好地避免了长篇恐怖剧的固有缺陷,如《阴阳魔界》、《外部极限》。

(五)灵异



灵异和恐怖往往「如影随行」,与狭义科幻也有互通互融的地方。灵异是一种包含多种幻想元素的电视节目流派,通常包含魔法﹑超自然力量或异于现实的古怪世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灵媒缉凶》、《鬼语者》及《死神有约》。大多数灵异故事都离不开「英雄美人」﹑「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有些则使用了「吸血鬼」等大众化元素,深受观众喜爱。还有少数风格独特的「歌特式」爱情传说,不仅吸引男性观众,也吸引女性观众。另有一些节目以恶魔﹑邪恶力量﹑黑暗魔法为主题,如《地狱悍将》、《魔女》和《邪恶力量》。

(六)超能力



超能力是灵异与科幻相结合的产物,并不能算独立的流派。之所以把超能力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这种流派在当今科幻电视领域中最为热门。大多数已知的科幻电视剧都涉及到「超能力(Superpower)」这个概念,只不过程度有深有浅。像《异种战士》、《超能英雄》这类剧集,则完全以「超能人拯救世界」为主线。超能力流派的电视剧虽然不一定来源于漫画,但却有着强烈的漫画色彩,主人公们一般都具有一种或多种常人不具备的能力。他们有的天生就是超人,有的则后天发展出强于常人的能力。与人的感官、速度、力量、意念等相关的超能力,是这类剧集最喜欢描述的。还有一些剧集中的主人公是普通人,但是依靠特种装备获得了上述能力,也被列入超能力范畴,如2010年将播出的迷你剧《幻影侠》。

(七)肥皂科幻



肥皂科幻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女性观众和青少年观众的需要。在这种流派中,家庭、生活、情感这些元素是主要的,幻想色彩是次要的,如《天赐》、《圣女魔咒》。肥皂科幻以家庭科幻、生活科幻为主。专门为儿童拍摄的科幻节目及其他任何说不清类型的节目,都可归入「肥皂科幻」一类。

(八)杂合科幻



当今的科幻电视并不像几十年前那样有严格的流派限制,一部电视剧集可能同时属于数个流派。例如,《超人前传》既可看作狭义科幻剧,也可看作超能力剧,还可看作肥皂科幻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科幻电视与科幻小说相比较,可能更需要突破流派的限制。特别是在每集都独立成章的情况下,死守一个界限和一个主题几乎不可能。此外,拍摄一部现代科幻电视剧的费用要远比写作并出版一部小说昂贵得多,科幻电视剧不得不努力争取比科幻小说读者群更广泛的收视群体。一本科幻小说如果销售200万册,就已经是畅销作品了。一部科幻电视剧如果只有200万观众,那么它的命运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科幻电视剧会有意降低门槛,用普通观众能接受和理解的方法来讲故事。一些传统科幻作家担心这种「自贬身价」的做法会降低科幻作品的质量,从而使削弱科幻的魅力。但正是因为流派的边界弱化了,观众的包容性提升了,科幻电视才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二、科幻电视的历史与文化

(一)美国的科幻电视

1、美国科幻电视的特点



在崇尚「科技立国」的美国,科幻是一种非常热门的电视流派,从诞生之初就拥有大批忠实观众。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流行科幻电视节目--特别是知名科幻剧集--都来自美国。美国制作科幻电视节目程序严谨,流程复杂,技术完备,投资不菲,具有很强的产业化特点。美国的科幻电视剧集节奏明快,主要以情节和视觉效果为看点,同时也强调环境、氛围、人物的互动性等要素。在内容方面,几乎所有剧集都持有开放性的视角和跳跃性的思维,同时又非常讲究故事体系。大到主线,小到单集,都必须有完备的故事线,能够「自圆其说」,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形式方面,美国的科幻电视剧集非常重视表演,单集台词量并不大,对白很少超过800句。

毫无疑问,在所有「科幻名剧」当中,《星际旅行》及其四部衍生剧是最流行、最有代表性的。根据2006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美国人不同程度受到该系列影响,有53%的美国人自认为是「星际迷」。

2、美国科幻电视的萌芽



在《星际旅行》出现之前,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流行科幻电视节目是《电视游侠》,由原DuMont电视网在1949年6月-1955年4月间放映,讲述「电视上尉」和他领导的「电视游侠军」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冒险故事。该剧中出现的机器人「Tobor」,也是电视荧屏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型机器人」。《电视游侠》的成功给科幻电视这个新生市场带来了活力,ABC于1950年首次将著名科幻连环画《巴克·罗杰斯》改编成了集长30分钟的电视剧。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该剧的收视率并不理想,但其独特的「太空旅行」理念却带动了一大批同类作品的诞生,他们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飞侠哥顿》、《太空巡逻队》和《罗德·布朗和火箭游侠》。其中,《飞侠哥顿》同样根据著名科幻连环画改编,讲述绰号「飞侠」的地球人与几位同伴在外星探险的故事。由于故事的主人公在探险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而不是虚无缥缈的超能力来解决问题,因此成为硬科幻作品的启蒙代表作。《飞侠哥顿》被翻拍过多次,最近一次是2007年。由于投资过小,制片方不得不大幅改编原故事,不仅招致一片非议,而且收视率也很惨淡。



1955-1957年播出的《科幻剧院》是「独立单元科幻剧」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这类节目每一集都有一个独立的科幻小故事,集与集之间几乎没有关联,也不存在从头演到尾的「常规角色」。其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涉及科学和科幻的各个领域,甚至还包括神秘学、未知论、宗教、悬疑和恐怖。



1959年播出的《阴阳魔界》和1963年播出的《外部极限》更是将这种类型的特点演绎到了极至。目前这类剧集已经很少见了,而且多半以迷你剧的形式出现。2006年播出的《梦魇幻景》和2007年播出的《科幻大师》是两部充满现代气息的「独立单元科幻剧」。

3、美国科幻电视的中坚流派--「太空歌剧」



进入60年代,一种名为「太空歌剧」(Space Opera)的新兴流派开始流行。太空歌剧是从「太空旅行」中独立出来的子流派,一般理解为:以太空旅行为背景的,带有史诗性质和文艺色彩的人文科幻作品。太空歌剧强调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情节具有很强的角色驱动性。太空歌剧的故事全部或大部发生在太空(特别是太空飞船上),通常以掌握强大科技的两个或多个竞争对手的矛盾冲突为重点。太空歌剧一般都有独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有独创的宇宙体系,主题跨度比较大。太空歌剧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对科幻电视的影响甚为深远,曾一度被人们当作硬科幻电视的唯一类型--很多人一提起「硬科幻」,似乎就只认太空歌剧。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依然没有完全根除。



1965-1968年播出的《迷失太空》是太空歌剧最早的代表作品。故事讲述地球因人口膨胀和资源枯竭而面临崩溃,科学家John Robinson教授一行六人受全人类委托,搭乘宇宙飞船前往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寻找适合人类移居的殖民地。但是在启程之时,一系列事故导致飞船失去航向,迷失在未知的深空里。



《迷失太空》结束后,一部影响科幻界长达半个世纪的划时代太空歌剧诞生了,那就是《星际旅行》。这部由科幻影视大师吉恩·罗登贝利制作的经典电视剧集最初在NBC电视网播出,后来版权被派拉蒙公司买断。如果这个世上有一套电视可以称作「伟大」的话,《星际旅行》是当之无愧的。当这套庞大的电视系列剧迎来它的43岁(1966-2009)生日时,己经拥有了十一部电影,五部电视剧及一部动画片,而其它衍生出的周边产品更是不计其数。《星际旅行》,己经成为一种不逊现实的「虚拟历史」,人们关心着船长们的前途,为船员身陷困境而揪心,没有哪部电视剧能如此影响好几代人。时至今日,这个系列依然是电视史上最好的一个科幻节目。

《Star Trek》的中文译名曾引起过很多人的争论。在正式发行的三区DVD中,《Star Trek》被译作《星舰迷航记》、《星际迷航》或《星际争霸战》,这都是非常不理想的译名。《星际争霸战》这个译名完全违背了这部电视剧集(影集)的基本精神--正如片头所述,进取号飞船在太空中从事的是和平探索任务,那里是要争夺什么霸权?至于十一部电影、五部剧集一概冠上《星际迷航》的总片名,也未免太委屈进取号了,难道堂堂星际飞船竟要从第一集一直「迷航」到最后一集?「Star Trek」的原义是「星际之旅」,因此称作《星舰奇航》或者《星际旅行》更为贴切。



1966年首次播出的《星际旅行》一共经历了3季79集,被称作「原初系列」(简称TOS)。TOS讲的是进取号(Enterprise & Enterprise-A)的五年传奇历程。故事的主人公是有着「铁三角」之称的柯克舰长、外星混血儿史波克和万能医生麦考伊。1968年初期,由于收视率并不理想,NBC打算取消这部剧集。一群至死不渝的忠实观众向NBC发起了抗议,成功「逼迫」NBC做出让步,拍摄了TOS第三季。尽管如此,《星际旅行》还是于1969年9月结束第三季后被NBC正式取消。这对美国的科幻电视造成了很大冲击。70年代初,电视科幻热开始消退,节目数量大幅减少。不过,《星际旅行》的剧迷(影迷)始终热情不减,他们在全美各地成立了剧迷俱乐部,发行剧迷杂志,每年举行剧迷大会,使得《星际旅行》的声望维持不坠。



有人曾对当年的「《星际旅行》现象」做过研究,认为《星际旅行》之所以起初会「大热」,是因为在此之前,美国电视上几乎不曾出现过针对成人而制作的科幻节目。无论是科幻电视萌芽时期的那些作品,还是太空歌剧的开创者《迷失太空》,都「略显幼稚」。无数观众透过《星际旅行》首次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幻,许多人并因此而成为科幻剧迷(影迷)或科幻小说读者。而《星际旅行》的收视率之所以很快「凋零」,是因为「它走在时代的前面」--毕竟当时大多数人并不认可这是一种「正统」的电视形式,而观看该剧需要较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也限制了普通观众的收视欲望。

4、美国科幻电视的平稳发展时期

8年之后,电影《星球大战》统治了整个科幻领域,无论电影还是电视,都不能免俗地涌现出一大批跟风之作。这些作品良莠不齐,《太空堡垒卡拉狄加》(1978-1980版)和《巴克·罗杰斯在二十五世纪》是其中的佼佼者。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讲述的是在与赛昂机器人的太空战争中,人类逃脱险境,寻找家园,最终共同寻求和平未来的漫长旅程。本剧建立了大量的专有文化、机构和术语,无论是「铁与血」相混合的情节设定,还是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太空大战,都令真正的科幻迷大呼过瘾。《巴克•罗杰斯在二十五世纪》则是科幻连环画《巴克·罗杰斯》的又一部改编作品。时隔半个世纪之后,NBC重新推出「巴克·罗杰斯」这个美国观众家喻户晓的太空英雄形象,无疑受到了《星球大战》一鸣惊人的刺激。该剧1979-1981年在NBC一共播出了2季37集,虽然时间不长,但平均每集的制作费用高达80万美元,在当年来看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改编后的故事讲述绰号「巴克」的美国飞行员执行深空探测任务时,不幸被时空隧道带到了500年后的2491年。值得一提的是,《巴》剧和《卡》剧的制片人、道具师是同一批人,他们从《卡》剧剧组带来了一大批可循环使用的道具、特效镜头工具和演出服。特别是关键道具「星际战机」,二者如出一辙。



进入80年代后,随着美苏争霸和冷战达到顶峰,不少科幻电视节目开始走「政治路线」。1983年,一部反映冷战、二战和世界新格局的所谓「政讽」作品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它的名字叫《V星入侵》。该剧借「外星人入侵」这一题材,极大地讽刺了「极权主义」﹑「文化入侵」﹑「通敌卖国」和「抵抗运动」这些美国政客最津津乐道的东西。

5、美国科幻电视的「黄金十八年」--《星际旅行》的传奇

1987年,《星际旅行》系列在「隐忍蛰伏」15年后,终于在全球无数剧迷的欢呼声中高调归来。当年播出的《星际旅行》第二部电视作品《下一代》在收视率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继而引出了长达18年的《星际旅行》黄金时代,先后有《深空九号》﹑《航海家号》和《进取号》三部正式作品与观众见面。



《下一代》共7季178集,1987-1994年播出,是进取号传奇故事的一个主线,讲述讲光头舰长皮卡特和进取号(Enterpise-D & Enterprise-E)的探险故事。瑞克中校、数据(Data)生化机器人科学官及「鹰眼」轮机长等人均活跃在此剧集中,星际旅行的主线故事也是由此而展开。同时,《下一代》还名列百部最佳科幻电视剧榜首。



《深空九号》共7季172集,1993-1999年播出,是基于星际旅行故事框架的支线故事,和进取号系列关系不大,讲的是「深空九号」空间站及挑战号的故事,也是星际旅行系列中唯一一部以太空站为主要场景的故事。剧中涉及星际政治的成份较多,但绝非「沉闷」。



《航海家号》共7季172集,1995-2001年播出,也是基于星际旅行故事框架的支线故事,发生在《深空九号》的中后期,紧接着光头舰长的传奇而发展。该剧和进取号系列关系不大,讲的是被守护者带到7万光年外的联邦飞船航海家号七年的返乡之旅。银河系里最为恐怖的博格人在此系列中大量出场,场景的设计可圈可点,而且引入了不少轻松的元素,使人们在担心船员「何去何从」的七年里,不至于感到沉闷与压抑。



《进取号》共4季98集,2001-2005年播出,是进取号传奇的开端,也是星际旅行中最新的一个系列,讲的是亚契舰长和人类第一艘曲速5级的飞船进取号(Enterprise NX-01)的故事。由于拍摄时间已经入二十一世纪,《进取号》在整个星际旅行中制作最为精良,无论是特效还是剧情,都相当吸引人。但当时美国主流观众对科幻电视的兴趣已经「集体转型」,《星际旅行》这样的太空歌剧已很难吸纳高人气,再加上播出该剧的原UPN电视网(后与WB电视网合并为美国第五大公共电视网CW)自身的一些问题,《进取号》于2005年被取消,十八年辉煌的《星际旅行》银屏之旅也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6、美国科幻电视的大发展时期



从90年代开始,美国的科幻电视开始向多方向、多领域、多主题发展。除了以《星际旅行》为首的太空歌剧继续大放异彩之外,观众以前从未见过的一些元素陆续登场。1993年,一部名为《深海巡弋》的电视剧集首次涉及了「科学与环境」这一主题。同年,另一部颇有影响力的太空歌剧《巴比伦五号》开始播出。该剧和《星际旅行》一样设定了完整而详细的「宇宙观」、「世界观」和相应的文化、种族,并首次采用了多线索、多层次的故事体系。尽管该剧在主流观众中没能引起太大反响,但却受到铁杆科幻迷的疯狂追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比伦五号》是拉动90年代中后期科幻电视节目整体质量的最大功臣。



90年代末期,以时间旅行为主题的《时空怪客》与观众见面。该剧采用「同代设定」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观众身边」的故事,营造「我与观众零距离」的气氛,试图吸引主流电视观众。故事的主人公是某个时空旅行试验出错后的受害者,被迫不断从一个宿主「跳跃」到另一个宿主身上,始终找不到返回「正确时间」的办法。遗憾的是,该剧受政治的影响太深,其中有不少专为美国政府对外政策服务的不道德观点,引起了很大争议。事实上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时间旅行这个题材--70年代,ABC电视网播出过一部名为《时间隧道》的电视剧集,讲述两个参与「时间隧道」实验的科学家游走于历史和未来,见证甚至干扰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该剧被我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引进,反响强烈。



1993年,当代悬疑科幻电视剧的「奠基者」《X档案》跃上历史舞台。《X档案》以独特的恐怖悬疑元素、各具特色的角色和贯穿故事始终的「阴谋论」,吸引了各种层次的观众,创造了科幻电视史上的另一个传奇。在该剧中,FBI特工Fox Mulder与Dana Scully共同调查一系列被称作「X档案」的奇异事件--这些事件往往都涉及超自然现象。Mulder坚信外星人和超自然现象的存在,而Scully却是不折不扣的「怀疑论者」。Scully受上级指派协助Mulder开展工作,实际上却陷入了一个她无法理解的巨大阴谋。该剧用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断断续续交代了与这个阴谋有关的「主线剧情」,其他大部分时间则是两名主角在调查「奇异案件」,和普通的罪案调查类单元剧并无区别。在剧情发展过程中,Mulder和Scully这对搭档从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以命相托,最终从「同事」演变成一对「苦命鸳鸯」。Mulder和Scully的关系曾在观众中引起空前广泛的争论:类似剧集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否应该产生爱情?直到今天,大多数电视制片人和编剧仍然倾向于「谨慎处理」男女主人公的关系。

《X档案》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得主流电视观众(而不仅仅是科幻迷)认可和青睐的科幻电视剧集,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该剧从1993年-2002年连续播出了9季202集,先后获得141个奖项,是「金球奖」和「艾美奖」最佳剧集双料得主。《电视导刊》将《X档案》评为历史上文化影响力第二的剧集(仅次于《星际旅行》);《娱乐周刊》则将《X档案》与《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太空堡垒卡拉狄加》(2005年翻拍版)、《黑客帝国》(The Matrix)并列为《星球大战》与《星际旅行》结束后科幻影视界最杰出的四大作品。



《X档案》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幻电视时代,神秘、恐怖、灵异、超能力、超自然、悬疑成为影响科幻电视的主流力量,这股风潮一直延续至今。《X档案》结束后,又陆续诞生了一大批同类优秀作品,《吸血鬼猎人巴菲》及衍生剧《天使侦探社》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这两部剧集都属灵异性质,由科幻迷眼中的「鬼才编剧」、「黄金制片人」Joss Whedon打造。前者讲述少女Buffy Summers被「命运」选中成为「猎人」,专门对抗吸血鬼、恶魔和其他邪恶力量的故事;后者讲述一个恢复人性后的吸血鬼在痛苦中为自己邪恶的过去赎罪的故事。这两部剧集并不是灵异剧集的开山之作,但却是影响最大的。时至今日,还没有哪个「晚辈」能超过它们。



从80年代开始,一些动画科幻剧集开始崭露头角,并赢得大众的喜爱。它们有些根据著名漫画、连环画改编,有些则属于原创。其中,《火星叔叔马丁》、《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太空堡垒》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作品。《飞出个未来》虽然在我国鲜有人知,却是一部荣获艾美奖的优秀作品,故事跟随纽约一个外送匹萨的小店员在未来世界的冒险生活而展开。剧名「Futurama」来自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中,通用汽车用来展示未来科技的展馆名称。《飞出个未来》发生的背景设定在31世纪的「新纽约」,一个充满了科技奇迹的时代,众多的科技进步和飞跃在现今至31世纪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这是历史上最贴近真实的一部动画科幻剧集。

7、美国科幻电视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变化,带有功利性色彩的超自然、超能力、悬疑作品和人文主义作品成了美国科幻电视中的主导力量。电视网大量拍摄这种节目来迎合当代观众的胃口,《迷失》、《灵媒缉凶》、《鬼语者》及《超能英雄》等剧集成为主流科幻电视的新宠。这类节目的基本特点就是:设定好一个前提,设定好几个角色,然后让角色们按照既定的前提开展探险,让观众欣赏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遭遇。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节目都属于「角色驱动」的范畴,即以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连锁反应来带动故事发展,「人」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被放大了。由于以「人」为中心的节目需要观众的「认同感」,因此几乎所有节目都发生在与现实社会相同的时代,过去那些「宇宙主题」、「异国风情」、「隐语行话」、「幻想场面」、「技术至上」一去不返。此外,科幻电视的收视群体也由单一的男性科幻迷扩大到全体电视人口,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女性观众也愿意收看科幻电视节目,这就要求「更人性化的元素」出现。当代很多科幻电视剧都借鉴了肥皂剧惯用的手法,制造出拖得很长的主线情节和以人物为主的支线情节。



总体而言,当代美国科幻电视共有10个最突出的特点。


(1)科幻频道异军突起



当今世界所有传媒大国(除我国外)都有「科幻频道」,只不过称呼各异罢了。毫无疑问,美国科幻频道(Sci-Fi Channel)从诞生之初就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美国科幻频道开通于1992年9月24日,主要播出与科学、科幻、幻想、恐怖、灵异、超自然等主题有关的电视节目。该频道最初由有线电视网USA主办,随后派拉蒙影业与环球公司决定合资建设。1998年,包括科幻频道在内的USA固定资产被卖给了环球公司当时的父公司威望迪集团(Vivendi)。2002-2004年,威望迪将手中拥有的电影、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等资产与通用电气旗下的NBC进行合并,形成了今天的NBC环球公司。科幻频道作为NBC环球公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独立保留下来。

科幻频道既播出自行拍摄的原创节目,也播出二手节目(从其他电视网和其他国家购买的非首播节目)。在此之前,特别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联合有线电视网(Broadcast Syndication)一直是科幻电视的重要载体。科幻频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这一格局。科幻频道是幻想类节目的「天然温床」,也是科幻迷的「天堂」。十多年来,大量已经结束的经典科幻剧目都曾出现在科幻频道上。当观众不想花钱购买DVD时,观看科幻频道成了他们「重温旧梦」的最佳选择。90年代后期,科幻频道开始尝试制作原创节目。他们先后制作了10余部原创剧集和100余部原创电视电影(迷你剧)。



科幻频道作为一个有线频道,200多万的平均收视人数显然无法与动辄1000万的四大主要电视广播网(CBS、ABC、FOX、NBC)相提并论。但科幻频道拥有一批相当忠实的「铁杆观众」,且大多数是18~35岁的男性科幻迷。根据电视网和广告商的调查,这部分人群「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最乐于超前消费」,因此科幻频道的潜在商业价值一直被许多电视广告商看好,这也是科幻频道能够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科幻频道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女性观众和其他更具普遍意义的收视人群(18~49岁),办台风格有所改变。在科幻频道最新的节目单当中,魔幻、灵异、恐怖类节目及以《捉鬼敢死队》、《捉鬼敢死队国际版》为代表的真人秀(Reality Show)、游戏节目(Game Show)占了上风,传统科幻节目的数量不断缩水。



2009年7月7日,科幻频道正式更名为「Syfy」。其中,「sy」取自单词「Fantasy(幻想)」,「fy」取自单词「Iffy(不确定的)」。因此,「科幻频道」这个中文名字也随之更改为「幻想频道」。

(2)悬疑剧集成为主流



2004年开始在ABC电视网播出的《迷失》开创了一种介于悬疑、科幻、魔幻、肥皂剧、野外探险和真人秀之间的全新电视模式,一经播出就风靡全球,数次获得艾美奖、金球奖和土星奖的青睐。该剧讲述一架飞机坠毁在南太平洋一个神秘的孤岛上后,幸存者劫后余生的故事。该剧发明了一种所谓「闪回」的叙事手法,每一集都通过不同角色的大量回忆,建立起让剧情更加扑朔迷离的多重线索。该剧过于开放的情节产生了无数谜团,让很多观众无所适从。但也正因为如此,观众对剧情的讨论空前热烈,几乎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可以说,《迷失》是继《X档案》之后最成功的一部科幻剧集。而创造《迷失》基本概念的制片人J.J.艾伯拉姆斯也被科幻迷们捧为了「新型科幻剧集之父」、「当代最杰出的科幻电视制片人」。J.J.艾伯拉姆斯是个「全能型」的科幻制片人,他不仅能够制作电视节目,还能够制作电影;他不仅能够制片,还能够参与编剧,或者独立担任大型电影的导演。在您看到本文的时候,由他执导的科幻巨作--《星际旅行》第十一部电影已经在全球公映。



同年,风格类似的悬疑科幻剧《The 4400》在USA电视网播出。这部本来只有5集计划的迷你剧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大出乎USA的意料。USA于是顺水推舟,将该剧发展成一部长剧。故事叙述过去60多年里全世界有4400个人无故失踪,2004年7月11日,一个不明飞行物以极高的速度降落地球。一阵迷雾散开之后,球体消失,那些失踪者重新出现。他们的记忆和容貌都保留在他们失踪的那一天,中间发生过什么他们一概不知。让地球人感到恐惧的是,这4400个人中的一部分人具有可怕的超能力。这些人去了哪儿?怎么回来的?为什么会有特异功能?为什么是4400个人?他们最终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变化……虽然本剧的概念十分诱人,演员的演技也很出色,怎奈投资低廉,剧本拖沓,到最后竟被人讥笑为「科幻肥皂剧」。2007年,当第四季带着悬而未决的高潮结束后,USA不顾忠实剧迷的强烈反对,坚决取消了该剧。时至今日,《The 4400》依然保持着有线电视网科幻节目的最高收视记录,大量的剧迷仍在为没有结局的故事感到遗憾。



2005年分别由ABC和NBC播出的怪兽类科幻剧集《入侵》及《表面之下》同样属于悬疑类型。有趣的是,两者在立意上惊人地相似。数百年来,人类总是仰望星空,试图寻找其他形式智慧生命存在的证据。如果我们找错了地方呢?如果其他形式的智慧生命就生活在人类身旁呢?《入侵》和《表面之下》均试图解答这两个「如果」。《入侵》的故事发生在佛罗里达大沼泽旁的小镇上,一种不明来历的水生生物悄然侵占了部分人类的身体。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并无明显变化,但他们还能称为「人类」吗?这是个无解的问题。《表面之下》则描述了一种神秘海怪出现后,不同人群的不同反应。政府试图掩盖事实真相,科学家对这种奇异现象穷追不舍,痛失亲人的渔夫拼命寻求答案,孩子将海怪幼子当作宠物来抚养,普通民众则既好奇又害怕。因为种种原因,这两部剧集均止步于第一季。



2007年开始在全球市场大热的《超能英雄》及2008年排名新剧收视率第一位的《危机边缘》同样采用悬疑模式。《超能英雄》由NBC电视网播出,主要讲述一群超能人为了不同目的而相互争斗的故事。虽然情节老套,但在观众中却相当受欢迎--特别是在亚洲地区,《超能英雄》的追捧程度甚至超过了《迷失》,一举追平了由《越狱》(Prison Break)保持的网络下载记录。但是由于2007年美国剧作家协会(WGA)罢工的影响,再加上剧集主创人员在剧情发展上出现严重决策失误,导致该剧观众大量流失。到第三季结局时,观众人数仅剩第一季鼎盛时期(1430万)的40%,并且呈现逐集萎缩的态势。



2008年FOX电视网播出了一部反映边缘科学(介于灵异和科学之间的一种概念)的悬疑科幻剧《危机边缘》,虽然平均900多万的收视人数无法与2000万的《犯罪现场调查》(CSI)相提并论,但已经是近两年科幻剧集取得的最好成绩了。该剧剧本和《迷失》出自同一个创作班底,因此同样存在大量让人头疼的谜团。故事从联邦调查局特工及其科学顾问调查一系列边缘案件开始,逐集引入「神秘组织」、「平行世界」、「超能大战」、「政治阴谋」等多条错综复杂的线索,是一部很需要观众「开动脑筋」的剧集。

(3)传统节目以质取胜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传统科幻节目已经成了银屏「稀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科幻节目只有依靠不断提高的质量来「杀出重围」,这也成就了《太空堡垒卡拉狄加》(2005翻拍版)和《星际之门》三部曲的辉煌。



有人这样评价《卡》剧:「它是不折不扣的科幻剧,它是《星际旅行》和《巴比伦五号》之后最优秀的太空歌剧,它是当代科幻电视的骄傲。」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一位喜欢思考的剧迷在国内最大的科幻电视网络社区《飞翔网》留言说:「该剧在叙述剧情的同时,加入了对人的本性,对人性价值观的探索与思考。」在其他剧迷的留言中,你还可以发现「由剧情引发的对自由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圣人」、「刺在爱情的痛处」、「人性与幸存」、「卡拉狄加不需要眼泪」等一大批见解深刻、观点独到的讨论文章。可以说,《卡》剧是近年来思想内涵最丰富、拍摄手法最独特的电视剧集之一,观众对该剧的讨论也是空前的。该剧还大量使用电脑特效来描绘让人热血沸腾的太空大战、赛昂机器人及其他广视角场景,构成了一幅史诗般的科幻画卷。与七十年代的原版《卡》剧相比,新版《卡》剧立意更深刻,更有观众缘。



如果说《卡》剧代表了当代太空歌剧的最高水平,那么始于1997年的《星际之门》三部曲则代表了当代其他科幻剧的最高水平。10年,215集,美国科幻电视史上连续播出时间最长的剧集--《星际之门》第一部作品《SG1》创造的这些传奇成为后人很难逾越的一道鸿沟。《SG1》的主线其实并不复杂,它讲述一组由科学家和军人组成的探险队在星际旅行中遇到了神秘强大的外星人,并由此展开一连串奇妙冒险的故事。《SG1》起源于1994年的经典科幻电影《星际之门》,电影中交代了故事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星际之门能够形成虫洞,将穿越其中的物体瞬间带到另一个星际之门的所在;二是宇宙中存在其他的智慧生物。后来,这两个概念被《SG1》及其衍生剧不断发展,人类不仅能前往银河系的各个角落,还能前往河外星系。而智慧生物的种类也多达数百种,既有有机生物(如Gol'uld),也有无机生物(如复制者);既有发源自地球的普通人类(如外星村落),也有不具实体形态的「纯能量生命体」(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Ori和古人)。

《SG1》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传统科幻剧,但《SG1》带给我们的震憾,正是存在于传统之中,存在于科幻、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电子、天文、信息、政治、军事、管理、地理、历史、宗教、哲学、神学、考古、语言、数学、美学甚至幽默学这集大成的文化观念之中。《SG1》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着多种民族、多种生物形态、多种信仰的银河系。你很难考证这部电视剧究竟揉和了多少种理念、多少种要素和多少种主题,只记得有位剧迷曾风趣地说:「如果你想对一个人进行科幻入门教育,就送他一套《星际之门SG1》看看吧」。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视剧中很多科学观念有一定理论基础,不少现象完全可以用现行的科学体系来解释和推断,比如超空间跳跃和超光速飞行、变异生物、病毒、致晕性武器、机器人、人工智能、分子离解组合等。



2004年,《星际之门》第二部作品《亚特兰蒂斯》登台亮相。《亚特兰蒂斯》虽然和《SG1》一脉相承,却突破了《SG1》多年来的限制--它的故事「冲出了银河,走向了宇宙」。在这部作品当中,人类发现建造星际之门的远古智慧种族「古人」同样建造了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城」,而这座可当星际飞船使用的巨大城市位于飞马座星系(Pegasus Galaxy)的一颗类地行星上。人类向亚特兰蒂斯派驻了一支混合探险队,整个《亚特兰蒂斯》的故事就是围绕这支探险队的经历展开的。与前辈《SG1》相比,《亚特兰蒂斯》更注重动作、场面、气氛、特效这些富有现代感的元素,主要角色的年龄结构也比《SG1》要年轻。《亚特兰蒂斯》的情节发展和《SG1》一样曲折,但叙事手法和结构体系相对单调。特别是该剧频繁的人员更替,挫伤了一部分剧迷的信心。2008年,该剧在结束第五季之后被取消,未能完成超越其前辈的梦想。



2009年,《星际之门》第三部作品《宇宙》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宇宙》与前两部《星际之门》作品没有太多联系,主要讲述外星研究基地伊卡洛斯(Icarus)突然遇袭后,一群地球探险者被迫转移到古人飞船「命运号」上,并随船展开宇宙旅行的故事。如果说《亚特兰蒂斯》「冲出银河」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那么《宇宙》已在向《星际旅行》这样的太空歌剧看齐了。前两部《星际之门》作品都没能跳出「探索-遇袭-缠斗-邪不胜正」的固定模式,而以「求生之道」为看点、以「角色驱动」为手段的《宇宙》能把《星际之门》系列带上一个新的高度吗?答案将在今年10月《宇宙》正式开播后揭晓(注:本文成稿时《宇宙》尚未播出,上周Syfy频道刚刚宣布续订《宇宙》第二季)。

(4)另类节目独树一帜



主流中间总会有一些另类。2002年在FOX电视网播出的「短命剧集」《萤火虫》就是其中之一。这部同样由Joss Whedon打造的科幻剧集有着极强的西部风格,让你几乎忘记了它本质上是一部与太空飞船有关的太空歌剧。故事设定在2517年,地球资源耗尽之后,一个新的星系被发现了。在数百个类地行星上,人类建立了殖民地。位于星系中央的星球形成了「联盟」,有些星球的人并不同意,战争爆发了。战争过后,许多独立势力流离失所,远走他乡,来到星系的边缘安家。在那里,人们用最原始的科技顽强地生存着。故事的主人公是9名生活在「宁静号」飞船上的雇佣商人,但是他们各有各的心事。「宁静号」是一艘二手飞船,属于「萤火虫级」--意即「体积最小」的型号,但是它的机动性却鲜有敌手。有趣的是,Joss Whedon的「东方情结」在本剧中显露无疑(真实原因在本文中不便交代),剧中的演员时不时迸出几句蹩脚的汉语,一些角色还经常穿具有东方特色的服饰,逛竖着汉字招牌的商店。从故事情节、人物特点、服装道具、场景气氛、特技特效、台词对白、演员演技等各方面来看,《萤火虫》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却落入「叫好不卖座」的尴尬境地。2002年,该剧只播出几个月即遭取消。2004年,Joss Whedon游说环球公司从FOX手中购买了《萤火虫》终结篇电影《宁静号》的版权。在得到Joss Whedon「4000万美元投资上限(同等规模的电影投资一般在6000万-1亿美元左右)」和「50天拍摄期(同等规模的电影一般在80天左右)」的承诺后,吝啬的环球公司对《宁静号》开了绿灯。一部被取消的剧集能够以电影的方式归来,这在电视史上也很罕见,不亚于当年《星际旅行》「死而复生」的事件。《宁静号》解决了原剧中大部分悬而未决的情节,算是给了剧迷们一个交代。



科幻频道于2006年推出的轻喜剧《小镇疑云》同样是一部另类作品,不属于任何常见的科幻主题类型。故事发生在一个隐藏着巨大秘密的小镇上,美国政府数十年前把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些天才及他们的家属安排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小镇上定居。在这里,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超级天才们试图研制跨世纪的科学成果。本剧用诙谐幽默的手法提出了两个严肃的命题:科学探索的目标究竟是什么?科学发展的结果会怎么样?同时,本剧还可当作一部老少咸宜的「趣味科普」作品,剧中很多概念在科学上都「确有其事」。


(5)「末日情结」愈演愈烈



由著名制片人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制作的《黑暗天使》是著名影星杰西卡·阿尔巴(Jessica Alba)的成名作,但这部近未来科幻作品绝非只因这两个「著名」而著名。故事叙述2009年一群恐怖分子在美国上空引爆了电磁脉冲武器,摧毁了绝大部分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系统,让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与此同时,12名被当作「超级士兵」来培养的儿童从秘密基地逃脱,女主人公Max就是其中之一。十年之后,已经长大成人的Max开始了寻找同伴之旅。这部剧集描述了一个非常奇异的近未来世界,有当代的感觉,却全无当代的样貌。也许正是这种「劫后余生」的「末日感」,吸引了一大批忠实剧迷。虽然该剧第二季结束后因多种原因被取消,但是人们却记住了这种新鲜的科幻电视类型,还有甜美可人、充满朝气的女主角。



自《黑暗天使》后,反映人类对未来担忧的剧集逐渐增多,《核爆危机》和《终结者外传》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核爆危机》是一部情节性很强、气氛很紧张的剧集,讲述一场核爆炸之后,小镇Jericho上的人情百态。特别是当不知所措感、恐惧感和愤怒感开始蔓延时,各种社会的、心理的矛盾集中爆发出来。2007年,当CBS决定取消该剧时,全美国的剧迷们团结起来,成立了一个有组织、有网站、有资金的剧迷联合会,向CBS总部办公室寄送了大约20吨花生。这来源于男主角在第一季最后一集的一句台词:「Nuts!」剧迷们巧妙运用了这个单词的三重含义:第一,坚果;第二,胡来;第三,疯子!《核爆危机》于2008年成功复活,但仅播出了7集。



科幻动作电视剧《终结者外传》根据《终结者》系列电影中的原型人物、女英雄Sarah Connor的传说改编。在《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结束后,Sarah带儿子John Connor踏上了危险的逃亡之路。与此同时,扮作少女模样的T-888型终结者Cameron奉命从未来来到现在,不惜一切代价保护Sarah母子的安全。这部剧集从本质上来说与《终结者》系列电影毫无关系,仅仅是「主旋律之外的一段小插曲」而已。这是一部很受关注的剧集,首播时曾创下1800万观众的惊人成绩。不幸的是,导向性错误让这部剧集的人气迅速走冷,第二季结束时观众人数仅剩首播的六分之一,遂遭取消。





2009-2010播出季即将播出的新科幻剧《首日》和《未来闪影》同样反映了人类的「末日情结」。前者描述一场全球性的巨大灾难摧毁了地表的大多数建筑,人类社会瞬间土崩瓦解,少数幸存者虽然幸免于难,但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后者则根据科幻作家Robert J. Sawyer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描述地球上所有人类都不明原因地失去了知觉,时间长达2分17秒。这种奇异现象被称作「闪进」(Flashforward)。全球大约有4000万人在首次「闪进现象」发生时丧生,其余的人则通过未来的自己「体验」到了未来的生活。

(6)「家庭科幻」方兴未艾

「家庭科幻」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即这个节目没有成人内容(或者仅包含轻度成人内容),也没有过激的暴力行为,适合全家人一起坐下来欣赏。这种节目多安排在晚上8点到9点之间的黄金档期播出,那时老人和孩子都还没有休息。此外,「家庭科幻」也可指围绕家庭生活琐事展开剧情的科幻剧集。



NBC电视网2007年播出的《糊涂间谍天才蛋》是近年来颇受舆论好评的一部「家庭科幻」喜剧,以诙谐荒诞的故事和富有个性的角色吸引了不少观众。主人公Chuck Bartowski原本是个计算机怪才,但是阴差阳错打开了一封邮件,却不知其中用隐性编码掩藏了巨大的政府秘密。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满满一服务器的敏感信息全都装到了自己的脑子里,「被迫」成为政府的秘密特工。这项玩命的职业不仅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让他有幸结识了漂亮的金发女特工Sarah,并为之神魂颠倒。



原WB电视网1999年播出的《E星恋》和ABC家庭频道2006年播出的《天赐》,则是刻意针对青少年拍摄的青春偶像类家庭科幻剧。《E星恋》以1947年美国罗斯维尔地区(Roswell)外星人飞船坠毁的传说为背景,讲述四个混有人类DNA的外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地球,务求能有机会再次返回母星。拥有正统外星皇室血统的Max、他的妹妹Isabel及他的保镖Michael本过着低调平凡的生活,但Max为了抢救误中枪伤的女同学Liz而暴露了外星人身份,不得不联合Liz共同对抗他们种族的敌人。本剧主要是借外星人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成长问题。



《天赐》讲述了神秘少年Kyle的自我发现之旅。没有人知道Kyle的来历,他的大脑就像一个刚出世的婴儿般「空白」,身上有许多未解之谜,但是他领悟力超强。心理学者Nicole好心收养了他。不久,Kyle开始出现一些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变化。查明Kyle的身世,成了Nicole一家最紧迫的使命。这部小成本制作的家庭科幻剧集没有多少名气,但是在我国却出人意料地受到热捧。



如果说家庭科幻没有大作,那么《圣女魔咒》绝对是个例外。这部1998-2006年在原WB电视网连播八季的生活类超自然剧集,多年来数次攀上tv.com科幻类最佳剧集榜首(由观众评选)。这部剧集主要讲述女巫三姐妹与邪恶巫师、恶魔及黑暗势力做斗争,以及在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和女巫的超能力之间寻求平衡的故事。本剧实质上属于「肥皂剧」,故事主线以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为背景,主要为了揭示生活、解释生活,而不是纯粹的幻想。《圣女魔咒》起初的收视定位主要是女性观众,后来竟也吸引了很多男性观众。

(7)魔幻灵异佳作频出





正如前文所说,美国始终把魔幻、奇幻、灵异和恐怖等类型视为广义科幻的范畴。虽然我们对这种分类方法存有异议,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类型佳作频出,深受电视观众喜爱。从90年代末到今天,已涌现出《武神传说》、《武神公主茜娜》、《探索者传说》、《鬼语者》、《邪恶力量》、《血色月光》、《刀锋战士》、《野兽之王》、《恶魔猎人》等一大批灵异作品。2009年,著名奇幻小说系列《冰与火之歌》第一本书《权力的游戏》也可能被HBO改编成电视剧。



在这些作品当中,收视率最高的莫过于温馨感人的CBS剧集《鬼语者》,自2005年开播以来一直长盛不衰。女主角梅琳达在每集的片头这样叙述她的故事:「我刚刚结婚,搬到了一个小镇,开了一家古董店。我和你也许没什么不同,只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发现自己能与死人说话。我的祖母用'地缚灵'来称呼他们。那些没有超度的亡灵,在人间还有未竟之事,所以他们向我求助。想知道我的故事,我得先说说他们。」



《武神传说》和《武神公主茜娜》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泛、观众最喜爱的一对古典魔幻(奇幻)电视剧集。特别是后者,已成为当代古典魔幻电视剧的标准样板。《武神传说》主要讲述了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的儿子大力神流落人间,与黑暗女王赫拉展开殊死斗争的故事。《武神公主茜娜》的背景同样设定在古希腊,讲述女武士茜娜改恶向善,寻求自我救赎的冒险故事。从内容范围和受欢迎程度来看,《茜娜》均大大超越了其前辈。特别是该剧大胆借鉴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神话传说中的人名和情节,打乱了时空概念,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的爱好者疯狂喜爱。该剧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女权运动的升华,茜娜及其同伴作为女性的代表,经常在剧中把男性打得鼻青脸肿、哭爹喊娘,极大地迎合了很多女性渴望自由的反抗心理。如今「Xena」这个单词在美语中已经成了「坚强、好斗的女性」的代名词,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2005年由原WB电视网(今CW)播出的《邪恶力量》是一部不可不提的灵异类作品。倒不是说该剧的收视率有多么高,而是该剧拥有一群可以用「铁砣」来形容的坚实剧迷。剧迷的任何一条意见,都有可能改变剧集的正常发展轨迹,这在电视史上并不多见。例如,剧迷说:「我们不喜欢该剧的女性角色。」于是,主要女性角色很快就被编剧「干掉了」……当然,该剧之所以受欢迎,与其「帅哥兄弟携手斩妖除魔」的剧情也有很大关系。剧中出现了大量北美民间传说和都市怪谈中的幽灵和怪物,再加上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延续数季的主线故事,复杂多变的叙事方法和拍摄技巧,长相英俊的两个男主角,可谓看点颇多,异彩纷呈。也许是因为国产剧很少反映不受「爱情」干扰的手足兄弟情,该剧颇受我国年轻人欢迎。

(8)改编剧目屡败屡试



近几年来,科幻电视领域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改编(翻拍)剧目出现,例如描述仿生学改造后的「女超人」与恐怖分子战斗的《无敌女金刚》(2007版),以及描述人与高科技智慧汽车建立友谊的《霹雳游侠》(2008版)。遗憾的是,这些节目虽然投资不菲,但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在十年来的改编(翻拍)剧目当中,仅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2005版)获得了「有限」成功。



很难解释为什么改编(翻拍)剧目难以受到观众认可。是故事情节不好吗?显然不是。以上述两部剧集为例,70年代的原版《无敌女金刚》是很有分量的一部剧集,它首次把科幻小说中才有的「电子改造人」理念搬上银屏,首次提出高超的电子技术和医术可以改造人体坏死器官的构想,将1959年由科学家们创造的「仿生学」(bionics)原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原版《霹雳游侠》更是「红得发紫」,被誉为「八十年代最伟大的剧集之一」。即使是大洋彼岸的中国,在当年传媒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霹雳游侠》依然家喻户晓,丝毫不逊色于《侠胆雄狮》或《加里森敢死队》。



尽管改编和翻拍风险重重,但好莱坞的制片人们从来就没放弃过努力。在2009-2010年的新剧当中,ABC电视网的《V星入侵》将翻拍上面所提到的那部80年代同名经典,《东镇女巫》则改编自90年代一部著名电影。

(9)迷你剧集广受欢迎



「迷你剧」是一种广义概念。凡是一次性结束的电视剧集,不管长度如何,一般统称为「迷你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拍摄的大多数电视剧都是「迷你剧」。例如,长达50集的《李小龙传奇》在美国发行时,亦被称作「迷你剧」。不过,绝大多数科幻迷你剧不会超过8集(360分钟)。迷你剧具有普通电视剧所没有的天然优势,它节奏快、人物清晰、情节性强,同时兼具电影和电视剧双重特点,很容易吸引观众。在投资有保障的前提下,迷你剧甚至可以直接使用电影的手法来拍摄,这是普通电视剧无法想象的。因此,迷你剧的收视率往往要超过普通电视剧。以科幻频道为例,该频道建立以来只有两个节目的平均收视人数超过了600万(其余节目大多在200万左右徘徊),它们都是迷你剧。收视人数最多的《铁皮人》是一部根据著名童话故事《绿野仙踪》改编的「现代成人童话」,故事的背景远远超出了奥兹国的范畴。而在2002年艾美奖上大热的《异度接触》可谓科幻频道历史上乃至整个科幻电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由斯皮尔伯格担任总监,十位著名导演倾心打造的10集(900分钟)迷你剧讲述了一个由三个家族、几代人演绎的传奇故事,他们在外星人「光顾」地球并且「劫持」地球人的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和冷酷无情的真实背景事件相反,《异度接触》采用强烈的情绪化手法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来诠释人类与地外生物的接触,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魄力。



迷你剧历来是科幻、魔幻和灵异流派最好的舞台。从鸿篇巨制的《阿法隆迷雾》到小成本大场面的《百慕大三角》,从轻松的《第十王国》到紧张的《人间大浩劫》,从激烈的《图书馆员》三部曲到深奥的《沙丘》,从浪漫的《地海传说》到凝重的《黑暗王国:龙帝》,还有大获好评的《亡命魔界》,无一不是精品。

(10)拍摄地点移出美国



近年来,为了追求更低廉的场地许可费、税费等优惠政策,好莱坞制片公司纷纷把科幻剧集的拍摄地点移出租金昂贵的纽约和洛杉矶。特别是今年以来,纽约和洛杉矶相继降低和取消有关影视拍摄优惠措施的做法,加速了各个剧组「外逃」的力度。NBC某部以纽约为背景的剧集在拍摄过程中宁可选择在外地搭布景「再造纽约市」,也不肯回到纽约拍摄。科幻频道更是在几年前就把全部在播剧集移到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等地拍摄,包括《星际之门》系列、《太空堡垒卡拉狄加》(2005版)、《异形庇护所》、《第十三号仓库》。其他一些热门科幻剧集,如《死亡地带》、《超人前传》、《The 4400》等,也都是在温哥华摄制的。



如果说温哥华是科幻剧集的「胜地」,那么风景优美的新西兰则是魔幻(奇幻)类剧集的天堂。自从电影《魔戒》三部曲成名之后,不少剧组都选择新西兰为第一外景拍摄地,如《探索者传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多大名气的制片人、导演和演员在新西兰取景,都会主动创造条件保护当地的环境。


(三)加拿大的科幻电视

加拿大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科幻节目生产国,在业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就开始制作科幻节目,随后成立的加拿大电视网(CTV,该国最大的民营英语电视网)很快也加入其中。




90年代初,伴随着《永远的骑士》、《机器战警》等优秀剧目的出现,加拿大科幻电视开始被世人熟知。《永远的骑士》是一部吸血鬼题材的灵异剧集,讲述生活在现代多伦多的800岁吸血鬼Knight为警方侦破凶杀案,以此为自己血腥的过去赎罪,试图重新恢复人性的故事。《机器战警》根据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电影改编,讲述底特律一名身负重伤的警察经过仿生学改造后重新上街执法的故事。

90年代晚期开始,加拿大为美国科幻电视界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编剧。在我们最熟悉的一些美国科幻电视剧中,例如《X档案》和《星际之门SG1》,能够看到大批加拿大编剧的身影。后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通过减税法案和各项优惠措施,使温哥华市成为加拿大和美国科幻剧集的首选拍摄地。



虽然不是加拿大人,但《星际旅行》系列的缔造者吉恩·罗登贝利却可称得上加拿大科幻电视之父。加拿大最著名的科幻电视节目,莫过于九十年代末曾被我国同步引进第一季并译制的《泰星来客》(与美国合拍)及热门太空歌剧《星舰复国记》(同样与美国合拍),他们都是根据吉恩•罗登贝利的原创故事改编,由罗登贝利的妻子玛吉·巴瑞特亲手打造的。罗登贝利生前未曾正式发表过这两个故事的构想,玛吉·巴瑞特在整理他的遗物时这些东西才被发现。当这两部剧集开机拍摄并最终播出的时候,罗登贝利已辞世多年(1991年)。



1997-2002年播出的《泰星来客》共分5季,原名为《Battleground: Earth》。考虑到这个名字与科幻作家L. Ron Hubbard的小说《地球战场》(Battlefield Earth)太相似,剧组最终做出了改名决定。玛吉•巴瑞特以丈夫生前所写的一个一小时长度剧本,以及其它一些延伸性故事的零星笔记为主线,邀请许多天才科幻作家改编、充实,将《泰星来客》发展为一部史诗级的优秀科幻电视作品。该剧投资不菲,号称是第一部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电视剧,加上大量的电脑特技,使得其风格更接近好莱坞电影。与一般外星人题材科幻影视作品不同的是,该剧主要虚构了泰星人已经来到地球三年并建立正常交往关系以后,由于文明之间的种种隔阂与利益纠纷,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故事。该剧在娱乐性之外,也着重探讨了人性、哲学、宗教等命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原创音乐以中国二胡贯穿始终,清新悦耳,别具风味,其原声CD在国外科幻迷中成为少有的音乐类抢手货。



2000-2005年播出的《星舰复国记》也分5季,「身世」与《泰星来客》非常类似。玛吉•巴瑞特在该剧的开发过程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亲自担任其中40余集的执行制片人(管理日常事务)。故事发生在横跨几个星系的Systems联邦,仙女座号是Systems联邦的一艘先进战舰,而主人公迪伦•亨特是仙女座号的船长。因为遭到同伴的背叛,亨特和他的船被冰冻了几个世纪。300年后的一次偶然机会,亨特被一艘打捞船所救。他发现此时联邦早已覆灭多年,故国、家园、亲人全都成为昨日云烟。亨特决定乘上他的船环游宇宙,为恢复昔日的联邦而努力。《星舰复国记》采取「单集故事+主线剧情」的叙事方式,虽然拥有非常赏心悦目的电脑特效,但不少单集故事比较乏味,主线剧情也有虎头蛇尾之嫌。



1999-2001年由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三国联合摄制的66集电视剧《遗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基于著名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系列的作者)的同名经典探险小说改编。故事描述了一群探险家在一次事故中为求生存,慌不择路地闯入一个神奇世界后的惊人发现。本剧非常善于利用自然风光的魅力来营造叙事氛围,无论是山峰、瀑布、河流、洞穴、深渊、云海甚至内陆海这些自然奇观,还是村落、矿道、遗迹等人造建筑,都令人叹为观止。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冒险故事更是扣人心弦,食人族部落、猿人、巨型鳄鱼、恐龙……「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国引进并译制了该剧的前44集。



从90年代初至今这二十年间,加拿大陆陆续续拍摄了一批不太有名气,但确实属于硬科幻范畴的剧集。在一段时期内,加拿大甚至比美国更热衷于拍摄科幻剧集,而且比美国科幻剧集更「科幻」,想象力更是毫不逊色。代表作品包括:以《X战警》(X-Men)为蓝本,讲述「变种人拯救世界」的《异种战士》;我国引进并由辽艺译制的,以时空旅行为基础的太空探险剧《太空五人组》;漫画风格的女性动作科幻剧《女子战队2525》;以及生化题材的《生化危机》。



由于加拿大国内电视市场有限,不少加拿大科幻作品都是与境外合作伙伴共同拍摄的。例如,与美国合作拍摄,讲述外星人渗透地球并混迹于人类当中的《首轮攻击》;与英国和法国合作拍摄,讲述未来世界生活的《星际猎人》;与德国合作拍摄,讲述巨型星际战舰与其船员在太空冒险的歌特式太空歌剧《暗域魔舰》。

(四)澳大利亚的科幻电视



澳大利亚的科幻电视作品大多不为人们熟知,但有一部却是例外--那就是澳大利亚与美国合作拍摄的、在科幻电视史上举足轻重的《遥远星际》(1999-2003年播出)。这部优秀的太空歌剧作品开创了科幻剧集里的多个「第一」,并连续两年获得土星奖最佳有线电视剧奖。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同时构造了两个完全虚拟的常规角色(道具模型辅以电脑动画),这在科幻电视史上绝无仅有。

《遥远星际》的男主人公是一名美国宇航员,在执行太空任务时被突然出现的虫洞吞没,来到了故事所发生的外星世界。在这里,他将和几个来源不同、身份不同、种族不同的外星朋友共同搭乘一艘生物飞船,一边逃离独裁势力「和平卫士」的追捕,一边展开奇妙的太空探险。剧中设定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外星世界和数个充满史诗味道的外星文明,想像力超凡卓绝。特别是「星际飞船会生孩子」这一奇妙构思,曾震动了整个科幻电视界。尽管该剧每集都可独立成章,但是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构思大胆而缜密。从「科幻」来说,该剧把经典科幻概念「虫洞」推崇到了极至,「虫洞」在剧中已不再是通常意义的「时空隧道」,而变成了威力巨大的「终极武器」;从「人文」来说,该剧描绘了一幅形态各异的「太空众生相」,特别是主人公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救赎,立意之深,在科幻剧集中极为罕见。



澳大利亚大多数科幻电视节目都是与美国合作拍摄的,如比较有名的《时空特警》和《宇宙之外》。前者是时空旅行与罪案调查相结合的一部作品,后者则讲述了2063年人类与外星入侵者的一场「不对称」太空战争。




澳大利亚还是个盛产少儿科幻剧的国家,讲述少年闯荡平行世界的《空间之旅》、讲述外星少女独留地球的《海的女儿》及讲述美人鱼在人间生活的《美人鱼》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五)其他国家的科幻电视



日本也是一个比较热衷科幻题材的国家,但是日本的科幻作品往往掺杂了大量的神学、宗教或恐怖色彩。日本的科幻电视节目数目众多,但是很少在日本本土以外的地方播出。即便播出,也做了大量的删节和修改。日本最为人们熟知的科幻作品大多是动画剧,如中国青少年十分喜爱的《超时空要塞》、《铁臂阿童木》。



法国在科幻电影方面的投入较多,但是科幻电视节目却不常见,唯一一部全球有名的作品是和加拿大合作拍摄的《高地人:电视剧版》。这是一部讲述永生者(Immortal)故事的灵异剧集。有趣的是,法国与日本在科幻动画领域保持着数十年的全面合作关系,合作推出了《31世纪尤利西斯大战诸神》、《神秘的黄金城》、《奥本星际竞速》等一大批受到青少年喜爱的作品。



德国偶尔也会拍摄一些带有科幻味道的电视剧。德国电视史上第一部正科幻剧是1966年播出的《三个侦探》,讲述二战期间三名间谍所乘坐的飞机坠毁在喜马拉雅山上后,被外星文明所救的故事。

丹麦1984年拍摄的《坠毁》是一部在该国颇为流行的儿童科幻剧,讲述一个男孩发现自己的屋子是一艘太空飞船的故事。

塞尔维亚2005年也拍摄了该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剧《The Collector》,与美国的《阴阳魔界》有些类似。

新西兰参与拍摄了许多美国投资的魔幻剧集,如《武神公主茜娜》、《探索者传说》。

南非的《穿越平行世界》则是历史上第一部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非洲科幻电视剧。

三、科幻电视的制作



科幻,重点还是在「幻」字上。用现实的条件来创造不现实的虚幻世界,这既是科幻电视节目的魅力所在,也是科幻电视节目很难制作的根本原因。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科幻电视制作人不得不大量使用特殊的电视制作技术、并绞尽脑汁在服装、道具、布景、化妆等方面进行创新。

整个20世纪,这些技术大都非常昂贵,而且只有一小群堪称「影视技术精英」的道具(模具)设计师、场景设计师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因此,制片商非常看重技术的「复用性」,要求无论是小道具、模型、效果还是动画技术,都必须可重复使用。虽然初次投入较高,但保养和维护费用很低,这种特点促使科幻制片人在传统剧集中大量创造并使用这些技术。

90年代末期,影视制作技术突飞猛进,涌现出许多接受过专业训练或者混合训练的电视艺术人才,过去认为很难实现的技术,如今已不再是难事。因此,科幻节目的单集导演(注:欧美电视剧每一集的编剧和导演都不相同)可以自行考虑采用哪类技术,采用一种还是多种技术,而不用担心会对全剧的整体创作过程产生影响。

(一)特效



特效在科幻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一直是一种基础要素。激光枪大战的场面可以用「小型爆炸」来模拟,黏糊糊的怪兽可以用「化妆弥补术」来模拟,受害人的惨状可以用「爆裂的血浆袋」来模拟,超级英雄飞来飞去的场面可以用绿幕(或蓝幕)技术配合「钢丝悬吊」来实现,等等。



广义上的「特效」包括很多方面,但一般特指两类效果。第一是「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简称VFX)」,主要是使用图像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对电视画面进行加工、再造、渲染,这一过程一般在后期制作中进行。



第二是机械或物理效果(Mechanical or Physical Effects),主要包括小道具、烟火效果及其他在实际拍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实物或表现的效果。不少特效需要混合多种技术。例如,描述一把激光枪的发射,可能需要在拍摄中使用烟火,然后在后期制作中「画」上虚拟的「光线」。



特技动作(Stunt)是物理效果中很重要的一类。一些高难度动作往往需要启用专门的特技表演人员,俗称为「替身演员」。也有一些身体条件较好,接受过专业舞蹈、格斗或柔道训练的演员愿意「真打」。例如《终结者外传》中,扮演少女终结者Cameron的女演员Summer Glau在一些动作场面中便「亲自上阵」。

(二)计算机图像(影像)设计



太空歌剧《巴比伦五号》是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计算机图像(影像)设计来描述纯虚拟画面的电视剧集。这种技术在很多时候被简称为「CGI」,也就是「Computer Graphics Interface」。自《巴比伦五号》之后,几乎所有剧集的外太空场景都是用计算机设计产生的。与制作实际的模具相比,计算机图像(影像)设计无疑更方便,可操作性更强。因此,在现代科幻电视节目的制作当中,真实模具(模型)已经很少使用了。90年代,CGI需要使用昂贵的计算机处理器和特殊的定制软件。但是到了21世纪,微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即便使用普通的笔记本电脑,也能完成部分CGI渲染。如果把一些功能较强的微型计算机通过网络和阵列软件并联在一起,还能实现以前需要图形工作站才能实现的功能。

(三)模型与人偶



从科幻电视诞生之初,模型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道具。当你欣赏巴克·罗杰斯驾驶星光闪闪的飞船在深邃的太空中翻滚战斗时,你可曾想过,那只不过是一艘巴掌大小的模型飞船吊在黑色的幕布前重复设计好的路线而已。在一部剧集中,设计师往往需要同时设计一系列模型。例如,原版《星际旅行》使用了数量惊人的「模型群组」,单「进取号」就有不同尺寸的模型10余个,以满足不同镜头的需要。



从90年代开始,随着CGI技术越来越成熟化、普遍化、廉价化,模型逐渐淡出科幻电视,但并没有从此消失。即便在计算机图形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设计师有时仍需制作等比例模型,然后将其数字化,供计算机动画软件进一步加工、渲染。例如,《星舰复国记》和《遥远星际》中,观众所看到的「庞大」飞船,都是模型数字化的结果。



如果用模型来创造角色,则被称作木偶(Puppet)。所谓「木偶」,其实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并不一定非要做成人形的模型才叫木偶,洋娃娃、怪兽、机器人甚至「机器头」,都可以叫做木偶。著名英国制片人、导演兼编剧Gerry Anderson曾利用牵线木偶和小道具创造了一部经典剧集--《雷鸟神机队》,讲述退役宇航员Jeff Tracy和他的5个儿子组成「雷鸟救援队」,利用火箭等先进运输工具去帮助那些遇到麻烦的人们。



近年来,「木偶科幻剧」仍时有出现,《兔阿格》中的木偶成了「受欺负」的代名词;《住家外星人》描述了一个外星人在普通人类家庭中的生活;而《遥远星际》中两个木偶常规角色--领航员和Rygel--更是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



在《星际之门SG1》中,有一种名叫Asgard的外星人,它们长着「大眼睛、小脑袋、小身子」,非常符合由电影《ET外星人》开创的外星人传统形象。事实上,Asgard人坐下、站立或者平躺的场景,就是用木偶模型拍摄的。

(四)动画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电视动画(俗称卡通片)纯粹就是「小孩子的玩意」。不可否认,动画因为形式的特殊性,主打的收视人群首选年轻观众。但也有很多电视动画是针对成年人的,如2009年由美国卡通电视频道播出的《星球大战之克隆战争:动画版》,以及美国人十分熟悉的传奇故事《神奇女侠》,我国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并译制过其75年真人版电视剧。



动画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媒体形式,是人类表达幻想的最佳载体。动画完全不受现实的任何约束--不用在乎重力、动量和一切物理法则,不用考虑「可能还是不可能」。在动画中,永远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动画是科幻和其他幻想电视节目的理想平台,用途非常广泛。由于电视动画和漫画书这两种艺术形式存在天生的关联性,因此电视动画的主题大多和超级英雄有关,直接根据漫画改编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电视动画诞生之初,全都是由艺术家手工绘制的。80年代早期,从著名剧集《飞龙特工队》开始,计算机在电视动画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担当起主要角色。到了90年代,手工绘制电视动画的情况已销声匿迹。



进入21世纪,电视动画已不再是动画片或者动画剧集的独家专利,很多真人科幻节目也采用了电视动画技术。特别是大型群组动画软件Massive的出现,科幻制片人可以在传统科幻节目中自由创造大量能以假乱真的纯动画场景(或人物),视觉效果非常惊人。如《太空堡垒卡拉狄加》(2005版)中的赛昂机器人,以及《星际之门SG1》中处于行走、交谈、行动状态的Asgard人,都是在后期制作中用计算机加入的「动画人」。

(五)科幻电视与其他媒体的相互转化

为了吸引「潜在」的观众,或者简单地将某个作者的创意通过电视进行再现,电视节目有时将根据小说或系列小说进行创作,这种过程被称为「改编」。电视制片人、制片公司或其他中介机构经常大量购买各种类型幻想小说的改编权,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能真正进入开发,与观众见面的则更少。改编权可以再交易。



上述「改编」的逆反过程也时有发生。科幻电视剧具备转化为平面媒体特别是系列小说和漫画的有利条件。几乎所有知名的美国科幻电视剧集都发行过同名漫画,《星际旅行》系列节目还出版了上百本小说。



科幻电视改编为科幻电影,无论是总数还是成功的案例,都非常稀少。科幻电视改编为电子游戏的情况则相对多一些,如《X档案》、《迷失》。

四、科幻电视的投资



科幻电视节目和其他电视节目一样,受到开发资金的制约。但科幻电视节目是一种需要不断创新的节目类型,天生就具有「革命性」。这也意味着科幻电视不像其他传统类型的电视节目(如警匪剧、律政剧、医疗剧、情景喜剧)那样具有传统收视市场,也没有永远成熟的、经过市场检验和认可的固定生存模式。由于科幻电视经常要使用额外资源,如使用外景、定制道具、进行后期特效制作、聘请科学顾问等,导致节目制作成本较高,蕴含着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无论是制片公司还是电视网,在科幻电视节目的投资上往往都采取「步步为营、缓慢扩张」的谨慎态度。《星际旅行》是历史上第一部单集制作费用超过10万美元的电视剧集(不仅指科幻剧集),而《星际旅行:下一代》是第一部单集制作费用超过100万美元的剧集。



近年来,随着科幻电视节目的走热,电视网「出手」也更大方。《迷失》创下了单集制作费用超过1000万美元的新记录,其首集投资据保守估计为1000-1400万美元。此后的《无敌女金刚》(2007版)、《终结者外传》(第一季)、《霹雳游侠》(2008版)、《危机边缘》、《列王纪》等近十部剧集都达到了「首集1000万、集均400万」的投资水平。正常情况下,一部现代科幻电视剧的集均制作费用在200万~400万左右。但科幻电视节目绝非「投资越高,回报越高」,有的时候情况恰恰相反。上面提到的《无敌女金刚》(2007版)、《霹雳游侠》(2008版)、《列王纪》都是因收视率奇低而不得不提前结束播出的负面典型。虽然将一部剧集的生死与收视率直接划等号是电视网重视短期效益和现实收益的结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促使制片商和电视网在选择新剧时更加小心,更看重剧本质量。这是科幻电视产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五、科幻电视迷群体



即便是最糟糕的科幻电视剧,也会有大量簇拥者。科幻电视迷对科幻电视剧的「感情」非常深厚,每当一部科幻电视剧被电视网取消时,科幻电视迷都「难以释怀」。更重要的是,普通电视剧一般结构都比较紧凑,以单元类型(Unit)、程序类型(Procedural)居多。无论剧集在哪里结束,观众都可以想象到,剧中人从此以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者至少维持现状,正常地生活。科幻剧则不同,科幻剧往往提出一大堆令人头疼的问题,而且始终保持开放的线索。要解决某方面的主要矛盾,得花上数集甚至数季的时间,如果从中间取消,将导致大量情节「无果而终」。根据科幻电视的制作规律和制作特点,制片人往往选择在某一季的季尾解决一小部分问题,但是制造一个「吊在悬崖上晃悠」的结局(注:a cliffhanger ending,一种对「高潮」的形象比喻),让所有死忠剧迷为了下一季再等半年乃至一年。不难想象,如果《迷失》或者《危机边缘》这样的悬疑节目在情节发展到高潮的时候突然被取消,死忠剧迷一定会「气得发疯」。《The 4400》、《萤火虫》、《黑暗天使》等剧集都是带着大量谜团「走入坟墓」的,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至今仍有一些科幻剧迷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这张珍贵的资料照片中,左侧为科幻电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剧迷贝蒂·乔安妮·康威和丈夫约翰
右侧为著名漫画编辑麦姬·汤普森和丈夫唐,这两位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全球科幻迷的领头人

有时候,科幻电视迷会因为共同的爱好而形成一个「文化团体」,其中最早也最有名的就是《星际旅行》剧迷群,他们中大多数人既喜欢《星际旅行》,又是长期的科幻迷。科幻电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剧迷居然是个女性!1968年,当NBC决定取消《星际旅行》时,一个叫贝蒂·乔安妮·康威(Betty JoAnne Conway又名Bjo Trimble)的剧迷给「美国幻想爱好者基金会」写了一封信,呼吁人们组织身边的亲戚朋友向电视网提出要求,让《星际旅行》继续播下去。很快,来自世界各地的「请愿信件」像雪片一般飞向了NBC电视网高层管理人员的办公室,而且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NBC高管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不得不恢复《星际旅行》的播出,而贝蒂本人也有幸在《星际旅行》第一部电影中露了一面。贝蒂后来还做了一件震动整个美国的事情:1976年,在她的倡导下,20万美国《星际旅行》剧迷(影迷)联名向当时的美国总统福特提出申请,要求航空航天局(NASA)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航天飞机命名为「Enterprise」,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进取号」(企业号)。虽然当时该航天飞机已定名「宪法号」(Constitution),但福特还是尊重了贝蒂及《星际旅行》剧迷(影迷)的意愿,将「宪法号」改名为「进取号」。「进取号」是一个纯粹的测试平台,没有发动机,也没有机载设备,不能执行太空任务。后来美国在「进取号」的基础上研发出真正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和「奋进号」,「进取号」就再也没有上天的机会了。尽管如此,「进取号」对整个美国航天科技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美国公共电视广播网(Broadcasting Televison Networks)的历史上,一部剧集的命运因剧迷的影响而改变,这还是第一次。这次事件重新定义了电视网和电视观众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派拉蒙影业公司因此而察觉到《星际旅行》系列不可估量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一口气推出了十一部以《星际旅行》为题材的电影和四部电视剧,造就了今天无与伦比的《星际旅行》文化。《星际旅行》剧(影)迷的忠心耿耿,还使英语增加了一个词汇「Star Trekker」或Trekkie(意思是Star Trek迷)。到了70年代,《星际旅行》剧迷群变成了一个有机构、有组织的群体,每年都会举办剧迷例会。此后20年间,没有任何一部科幻剧集的剧迷群人数能与《星际旅行》相提并论。



到了90年代末期,《吸血鬼猎人巴菲》成为主流电视观众最喜爱的科幻作品,很多不是科幻迷的观众也变成了剧迷。由于水涨船高,《巴菲》演员索要的出场费自然比《星际旅行》演员高得多。也正是从《巴菲》开始,科幻影视界由爱好者群体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质的「演员见面会」和「剧迷大会」开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由商业组织举办的「有偿宣传活动」。



与此同时,eBay网开始出现科幻影视名人的签名交易,其中蕴含的商机让影视公司、中介公司、经纪公司和明星本人加速推动「签名收费」这一机制。而在过去,这些签名(签名照)往往是免费的。如今,绝大多数「演员见面会」都变成了纯商业活动。由剧迷自行举办的「剧迷大会」还少量存在,如每年在多伦多举办的「《星际旅行》多伦多剧迷会(Toronto Trek)」。在欧洲影响最大、知名度最广的「联邦大会(FedCon)」通常每年四月至六月间在德国波恩举行,已成功举办了18届。



同样在90年代,科幻动画爱好者也形成了自己的群体和组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人数和规模要远比常规科幻电视爱好者群体大,而且各种年龄层次的人都有。美国许多大城市每年都要举办科幻动画(漫画)交流会,每一场的参与人数都在5000人以上,多的可达1万人。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一年一度的圣地亚哥动漫节,其次是纽约动漫节。这些活动往往混合了非营利性活动和商业活动两种类型。

双之哀殇 发表于 2013-2-21 08:14:59

弥漫着都市浪漫主义的《魔法保姆麦克菲》……好吧,给撰稿者的欣赏能力跪了……

banderia 发表于 2013-2-21 08:20:52

先顶后看

天色已晚 发表于 2013-2-21 11:35:04

科学家也会发正经的帖哈

7217210868 发表于 2013-2-21 13:10:21

喜欢废都系和各种硬加上战锤40K混合党

wingyongli 发表于 2013-2-21 14:56:02

话说科学家 转这贴也太长了吧

科学家1021 发表于 2013-2-21 18:54:57

天色已晚 发表于 2013-2-21 11: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科学家也会发正经的帖哈

那你就给加点经验值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幻电视的历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