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者 发表于 2012-12-5 18:54:11

这丫还活着啊,太好了。

乔治·R·R·马丁专访:“试图取悦每个人是个可怕的错误。”原文出处:Adria's News  翻译:夏大猫子 到了这个份上,再来介绍乔治·R·R.·马丁是谁似乎已完全没有必要,甚至还有些荒谬。因为他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亦是奇幻文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师之一。正如马丁所说,“好的故事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毋庸置疑,《冰与火之歌》是二十一世纪小说领域的顶尖杰作之一,正因如此,他在自己的名字中加入两个"R"(Raymond和 Richard的首字母)用以“区分自己和他人。”  乔治·R·R·马丁当下正在忙于创作“冰火系列”的第六卷《凛冬的寒风》。“我已经写完了400页,我也很期待这本书能够在2014年面世。不过我向来不善预言。”此外,世界驰名的美国有线电视网HBO正在拍摄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第三季,马丁本人也参与了其中,进行了其中一集的剧本创作,该集名为《秋季风暴》。  Q:晚上好,马丁先生。  A:晚上好。  Q:我将用英语来进行采访,所以你得容忍我的多恩口音...  A:没问题。【笑】  Q:我觉得在西班牙你就像一位摇滚明星。四处都是成千上万想要一睹你真容的人。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想必也会嫉妒你...  A:【笑】我还真不知道。我妻子现在就在都柏林,昨晚她还见到布鲁斯了。他粉丝肯定也不少。  Q:马丁先生,你总是戴着眼镜,帽子,穿背带裤,蓄白胡子,这些是你形象的象征。在这一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A:(笑)没有!但我挺喜欢帽子...我有不少帽子,但旅行的时候我喜欢戴这类的,因为它们后面没有什么东西,坐飞机的时候靠着座位比较方便舒适。如果是牛仔帽或者其他后面有装饰物的帽子,在飞机上就得将它们放回行李箱里。在家里,我各种帽子都戴。不过现在这种帽子几乎都成为我的一大标志了,如果我脱下它,恐怕没人会认出我。(脱帽)你看你很可能就不认识我了吧,我是谁?【笑】眼镜也是一样,如果我摘下它...哇,超人!!【笑】  Q:为什么你决定要在你的笔名里加入两个“R”呢?  A:第一个"R"是随我父亲的名字,Raymond。至于第二个"R"则是代表了Richy,这个名字来自我的坚信礼。是的,小时候我是个天主教徒,不过没能虔诚多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名人里有太多乔治·马丁,这样可以使我的名字和他们区分开来。  Q:有点儿可疑呀......托尔金也叫R.R.托尔金......  A:【笑】我12岁开始读托尔金,太喜欢他的作品,不知疲倦地捧在手里反复阅读。尚为孩童的我还计划过给托尔金先生写一封信,但最终没写成。这事现今想起来仍让我窝火,尤其是得知托尔金有认真阅读读者来信的习惯后。不过尽管托尔金对奇幻文学影响深远,他的启发却并非我写作《冰与火之歌》的直接原因。奇幻的根源其实很古老,我们能从《伊利亚特》或者《吉尔伽美什史诗》窥其一斑,托尔金将其提炼为了一种更现代的类型文学,《冰火》在某些方面遵循了他当年所订立的一些规则,却并非全部。比方说,我的作品要更黑暗、残酷一些。  Q:接下来让我们谈谈你的作品吧,《冰与火之歌》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当你脑海中首次涌现你后来写入作品中的一些想法时,我可能还没有出生。现在我也和其他许多人一样,阅读和喜欢着你的作品。  A:嗯,我知道我写得很慢......【笑】  Q:你又是如何使得各个年龄阶层的人对你的故事始终保持兴趣的呢?  A:我认为好的故事是超越时间限制的。签售的时候我也遇见了各个年龄层的人:老人、年轻人,甚至还有十来岁的小孩,在我看来读这书可能有点太小了。还有黑人,白人,男人,女人......也许签售会上遇到的女性读者比男性读者还要多。我的书迷群体越过了年龄、性别和种族限制,对这点我总是心存感激。  Q:你以极为纯熟地操纵POV这种写作技巧而著称,能和我们谈谈这一方法吗?  A:我一向坚持使用较为集中紧凑的第三人称视角切入故事。在我的写作生涯里我也尝试过第一人称或是更为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后来我厌弃这种视角,因为现实中的人也不可能获得“上帝视角”。在这世界上我们都是单独的个体,我们目视耳闻,却又受到各种限制。如果此刻有飞机在你的后方坠毁,你看不到而我却能看到。这就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我喜欢通过这样的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角色置于读者的脑海中。  Q:但是你有太多的角色了......  A:是的,写作《冰火》要处理的故事太庞大;大得就像是要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我真要写二战的故事,那么我应该选择怎样的视点?我可以选择一个奔赴德国战场的年轻美国大兵,但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直接知道太平洋战场发生了什么,各个高层权力中心发生了什么...所以我得选择丘吉尔来当做视点人物,但这又使得我们不能直接知道另外一方的情况,所以还得让希特勒也成为视点人物,这样一来实在是太奇怪了。  Q:当读者读到你书中角色的心理活动时,并不能感知和判断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A:是的,书中的角色并不是非黑即白。书里也看不到这样的情况:好人们总是处在光明正大的一面,坏人们则面相丑陋邪恶,甚至只穿黑衣,这些都已是传统奇幻的陈词滥调了。一直以来我都被《伊利亚特》中的叙述方式所打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战斗,谁是英雄谁是恶徒?我们说不上来。这种故事的力度是我所需要的,在我的书中也尝试效仿。一方的英雄在另一方眼里是要击溃的恶徒,反之亦然。  Q:你是按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吗?  A:我并非按照你们所读到的顺序来写。每个视点人物都会有独特的说话和思考方式,写作时涉及的词汇甚至都很不相同。写作的时候从一个人物抽离转换到另一个对我来说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一般来说我会将一个视点人物的章节连续一次性完成两到四章,然后再会停下来,也许是我觉得已经在这个角色的故事上走得够远了,也许是还没想好接下来具体会发生什么。对我来说,从提利昂的章节转换到丹妮莉斯的章节时常感觉艰难无力。那需要我投入很多精力。  Q:你还记得你最初决定从何处开始这个故事的吗?《权力的游戏》故事可以说是从前首相琼恩·艾林之死展开,然而在这之前还有诸多故事背景,比如劳勃叛乱等......  A:【笑】我真不记得最初我是决定从何开始这个故事了,或许也没有确切的决定。我坐下来,然后沉思、等待......故事出现在你的脑海中,你跟随它,迎合它。对我来说,故事的最开始其实只是一幅图景——雪地里的冰原狼,这一幕后来出现在小说的第一章,最前面的序章反而是在之后完成的。可以说,整个故事的开端,是由雪地场景引发的。  Q:对于第一本书,你有什么想要修改的吗?   A:有吧,我想......   Q:比如呢.......  A:唔.....容我想想......我想要改些什么?对了,我可能会修改提利昂初次介绍的那一幕;提利昂从大门的顶上跳下来的那一幕;其实那样不太可能,但是当时我并没有考虑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鉴于他的身体限制要完成那样的动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那个应该是我想要修改的地方之一。  Q:在卷四中开始出现以绰号为章节名称的POV,比如“先知”、“海怪之女”,能够解释一下这种改变的原因吗?  A:嗯......【戴着神秘的笑容沉思良久】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Gene Wolfe,在我看来,他是最好的科幻奇幻小说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各种谜题和线索,你在阅读的时候会保持高度注意力。有次我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何在?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起初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笑了笑用略带讽刺的意味反问我,“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我向他表述了一下我的观点,然后他说,“有意思......”【笑】这是你想要从我这儿刨出来的东西,我得说这并非巧合。【笑】  Q:在卷四和卷五中,你按地域分割了剧情线,什么原因让你做出这样的决定?  A:按照我最初的计划,卷四和卷五原本是一本书,这本和卷三的末尾存在五年的时间间隔。然而最初的设想,时间的跳跃和闪回并不太适应角色本身,最后我弃用了这一计划,一切又从头开始。我紧接着卷三的时间线继续展开故事,由于要讲述的事情太多,决定将其分割为两本。之所以按照地域来分剧情线而不是时间顺序,是因为这样一来读者可以看到相对完整的角色发展轨迹。然后我还必须承认在同步这方面我遭遇了各种难题。  Q:在卷五的末尾,所有角色又重新开始汇合。在下一卷书中他们会集中在一起还是又会被按照时间线之类的标准被分割开来?  A:我需要将各条故事线在第六本书里整合起来。我希望在卷六里我能做到这一点,到时候你应该可以看到他们全部回归。  Q:《冰与火之歌》每一卷的标题都由三个中心词组成。这是否是暗示“龙有三个头”?  A:不,没有这一方面的原因。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书名开起来工整对仗,这样很容易看出它们来自同一部长篇系列。最初的设想只是一个三部曲,三本书的书名是《权力的游戏》、《魔龙的狂舞》、《凛冬的寒风》。【笑】现在我总算写到《魔龙的狂舞》了,一度我觉得自己写不到这本书了...【笑】现在我正在写《凛冬的寒风》。  Q:《凛冬的寒风》现下完成多少了呢?  A:我已经完成400页手稿了。不过400页中只有200页算是真正完成,剩下的200页还得检查润色和修改,现在只能说是毛坯,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而且要知道《魔龙的狂舞》最终有1500页手稿,这本书大概也是相同的篇幅,所以剩下的工作还很多。我希望这次旅行结束后可以回家安心完成工作,不过卷六应该无法在2012年或者2013年年内出版。我期待它能够在2014年面世,但是我向来在预测这方面很糟糕,你也许知道。但有一点也必须清楚:当我完成整个系列时,接受评价和考验的是这个作品本身的素质,而不是我的写作速度。  Q:你曾说过,《冰与火之歌》部分程度上是以玫瑰战争为原型,红白玫瑰的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就像是书中的兰尼斯特家族和史塔克家族。那么故事的结局是否会与玫瑰战争相似呢?  A:不能这么认为,兰开斯特和约克混战致使双方均元气大伤,直到都铎家族的加入。但都铎是个崭新的王朝,虽为兰开斯特的母系后裔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兰开斯特家族,所以......  Q:你现在清楚这个故事会以何种方式结束吗?  A:是的。对我来说,写作就像是一趟旅程。像任何旅程一样,你知晓你的起点和目的地,心中也会有大致的旅行路线,比如要途经哪些城市,欣赏哪些风景。而我不知道的是,第一顿饭会在哪儿吃,收音机里会播放怎样的歌曲。我在写作的过程里发现各个细节,这也是我为何写得如此慢的原因,有时候我还要回过头改变一些事情。  Q:最后一本书原本叫做《奔狼的年代》......  A:是的,这是早前的设想书名。但最后一卷最终会命名为《春晓的梦想》。  Q:这是你现在决定采用的,但是你之前设想的又是另外一个......  A:是的,最后我还是决定采用《春晓的梦想》。  Q:在这方面有何特殊原因吗?还是说前者透露的信息量过大?  A:不。只是我认为《春晓的梦想》是个更好的书名。  Q:《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拿走了当年的雨果奖,与此同时你的作品《冰雨的风暴》也在当年的提名名单之内。你怎么看待J.K.Rowling和她的作品《哈利波特》系列?  A:嗯...【改变说话的语调,声音变得更低沉】我希望当年是我拿到奖,对此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想拿到这个罗琳并不重视的奖项,因为当年她甚至并未让人前来领取这个奖,这是件让人不太舒服的事情。但是她对奇幻无疑做了很多,在我的读者中也有不少是经由《哈利波特》而开始阅读。她让这些孩子喜欢上阅读,喜欢上奇幻,可以说罗琳让整整一代孩子跨入了奇幻的领域,对于这点我为她鼓掌。  Q:《冰雨的风暴》是系列中你最喜欢的一本吗?  A:【思考】  Q:对于我来说,是......  A:也许卷三是迄今为止系列中写得最好的一本,但是另一方面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这其实都是一本书,只是由于故事篇幅的缘故分为五卷出版。即使我对每一分卷都有个相对明确的定位区分,但是它们都是同一本书的一部分——《冰与火之歌》。就像《魔戒》就是《魔戒》,最初它其实是一个整体,分割为三卷也是一些人为的因素。讨论《冰雨的风暴》是不是我最喜欢的就像是在讨论“比起这书的其他部分我更喜欢这20章的内容”,好吧......也许是这样。但是作为一个故事整体,还是得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去考虑,开端、发展、中盘和结尾。当我全部完成它的时候再来看看人们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罢......  Q:你知道小说的结局无法取悦每一个人,是吗?  A:当然会有读者感到失望,不少读者在猜测谁会最终坐上铁王座,谁生谁死这样的问题......他们甚至已给书中的角色设想颇为浪漫的配对。对于这点我在完成《群鸦的盛宴》和《魔龙的狂舞》时就已经体会到了。我要重复的是Rick Nelson说过的话:“你无法取悦每个人,所以取悦你自己吧。”所以我只能尽我所能地写好后两本书,我想我的大部分读者会对它们,对故事的结局感到满意。试图取悦每个人是个可怕的错误。我并不是说作者应该刻意去惹恼读者,但艺术不是民主,也从不应该是民主。这是我要讲的故事,如果有人对这个故事有万般不满,他可以尝试去写自己想要的故事。  Q:你会去互联网上的论坛查阅那些读者对你的小说所作的分析和预测吗?  A:我清楚一些主要的冰火论坛,而且过去也会去美国和英国的一些网上讨论圈里逛逛。现在最大的冰火论坛应该是Westeros,不过逛这些论坛逐渐让我变得不自在,现在我也认为不去看那些讨论会更好。书迷会做出各种猜测,大部分人的推测都不会成真,而也有少数人则会猜中真相。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前,可能一万个读者里只有一个猜中的了我为故事准备的结局,剩下的大部分人并不会知道,所以这样影响并不大。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资讯的共享和交流变得如此频繁,一人猜中结局,可能剩下的读者也全部知道了。拿推理小说举个例子吧,他们会说,“哦,老天,是那个管家干的!”你就会想,“这不行,我得修改结局,女仆才是真正的罪犯!”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灾难性的,因为如果你把书的前面部分完成得很好,按部就班,那么书中应该已经有许多线索指明管家才是罪魁祸首,这些线索和伏笔也可以顺利带你走向故事终点。但是若强行修改结局使女仆成为罪犯,那么先前埋下的伏笔就没有任何意义,更糟糕的是它们都化为对读者的拙劣谎言,而我不是个撒谎的作者。  Q:你有没有因为被粉丝猜中而修改你原本设想的情节呢?  A:我最终还是认为我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做出修改。再拿之前的比方来说,如果一人猜中了结局,又有一万个人知道了这个猜测,但是他们仍旧会保持怀疑,而剩下的十万人可能并不会从互联网上看到此类猜测,所以他们仍旧会感到惊奇。还有一点是,一种正确的推测往往也伴随着一千种错误的猜测。人们看到幻影游墙会做出各种猜想假设,实际上则是空无一物。我的妻子帕丽斯会时常去论坛逛逛,如果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讨论信息她会告诉我,但也仅限于此。  Q:你是个邪恶的作家,因为你会杀掉你小说中的很多主要角色。你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A:嗯......我希望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会更投入一些。我不希望读者保持距离隔岸观火,而是想要他们真正卷入其中,如果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我要他们也感到恐惧。每个人都有死亡的可能,相较于其他主角不管卷入怎样的麻烦和纠纷,总会化险为夷安然无恙的小说,这本书可能不是那么好预测。现实生活也不会存在主角和一帆风顺。我的写作目标之一是创作强有力的故事,希望被读者牢记和喜欢,当他们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阅读此书时。  Q:那么谁是《冰与火之歌》的主角呢?  A:我回答不上来。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故事的主角...书里也有众多视点人物,你可以认为他们都是主角吧。  Q:还有让人很奇怪的一点是在书中你给了我们很多暗示和线索,通过红神的火焰,高尚之心的鬼魂的言语,还有尘埃之殿里的幻象......  A:【笑】是不是剧透呢?你得看仔细了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并非所有线索都和表面看起来一般一致。  Q:无可否认剧情很难预测,但是你在书中给了我们很多能起到帮助作用的预言......  A:【笑】预言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它们的时候尤其得小心。它们可以为故事增添深度和趣味性,但是不能做得太字面化或者简单。就拿玫瑰战争来举例吧,有位领主被预言他将死在某座城堡的城墙之下。他相当迷信,于是将这座城堡拒之千里,从不接近。然而后来他死在了圣保罗·德旺斯战役中,人们在一家旅馆外发现了他的尸体,而这家旅馆的招牌上正是那座城堡。【笑】所以你看,预言也会以很意想不到的方式成真。你越是抗拒它,就越是走向它。这方面可以做做文章。  Q:所以你总会让读者对他们的猜测有挫败感,是这样吗?  A:是的,这也是我的意图:调动把玩读者的期待。在我成为作家之前我总是个贪婪的读者,亦读过很多很多不费力就能猜到结局的书。作为一名读者,我想读到的是会让我欣喜和惊讶的书。我不想那么容易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我来说,这是讲故事的一个原则。我也希望我的读者能够始终保持热情地翻开下一页,受接下来会发生何事的好奇心所驱使。奇幻小说里已经有很多这样的预期,有一个固定特设的主角,他是被命运所选中之人,还会被命运所保护。我不想这样的情节发生在我的故事中。  Q:为什么这本书叫做《冰与火之歌》,是因为长城和龙?还是有更深层的原因呢?  A:噢!长城和龙是很明显的,但是当然还有更多的原因。人们说我受到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启发,确实如此。火是爱,是热情,是性冲动一般的激情。冰则是背叛,是复仇,是那些冷酷的残忍的阴暗面。  Q:谁是你最喜欢的角色?  A:提利昂。  Q:你还记得他是怎么出现在你的构想中的吗?  A:嗯......早在1981年的时候我和丽莎·图托合写《风港》,我们写了三个不同的故事,却有着相同的主要角色。在我们写的过程里设想了一个角色,他是某个空岛之主,是一名侏儒,有着极丑的外貌和绝佳的头脑。一直以来我将这个念头留在脑海,直到我开始写作《权力的游戏》。所以......他后来成了提利昂。  Q:你杀人,你喜欢提利昂......这么说来很显然你是一名兰尼斯特了。  A:【笑】谁知道呢,,....我是所有家族的成员。  Q:事实上,这个早晨你穿着葛雷乔伊家族的T-shirt,所以......  A:在写作的过程里,我在不同家族的角色之间转换。  Q:和我谈谈你笔下的女性角色吧,她们相当多样化......凯特琳夫人,瑟曦太后,阿莎·葛雷乔伊,梅丽珊卓,塔斯的布蕾妮......  A:她们是不同的女性,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当然会不同。并非所有女性都是一样的,这点男性也是如此。“所有的女性都怎样怎样”这样的论断从表面上就错了,也总让你陷入理解的误区。所以我希望书中呈现的女性角色要更复杂和多样化,即便是在维斯特洛这样一个父权为主导,女性歧视极为普遍的社会。女性会有不同的扮演角色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才能也会对社会的运行起到相应的影响。  Q:我认为,《权力的游戏》某种程度上是受你在好莱坞编剧生涯的影响所出现的产物......  A:是的。当我在好莱坞当编剧时总是得因为预算问题不情愿地删掉场景和砍掉战争。出于这样的原因我开始写作《冰与火之歌》,一个不会在这方面受到限制的故事。我对自己说,我要有尽可能多的城堡场景,数不清的出场角色,规模宏大的战争......此前我没有想过我的作品会被影视化改编,但这应该是受到彼得·杰克逊所拍摄的《魔戒》三部曲所带来的奇幻影像化热度的影响。  Q:我想几乎所有的作者都会希望他的作品能够被搬上大银幕吧......  A:是的,但是我并不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被改编成电影。然后直到某天,两位制作人来到我跟前,David Benioff 和Dan B. Weiss,他们希望将我的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然后我们在好莱坞的“Palms”饭店里开了个会,我还记得我们吃完了第一轮接着聊,吃完第二轮继续聊,吃完了甜点还在聊,最后我们决定在那里吃晚餐。  Q:你喜欢被改编的电视剧吗?  A:是的,我很喜欢。HBO的所有东西我几乎都是很喜欢的,对我来说,将它形容为电视中的蒂凡尼似乎亦不为过。况且我本人也参与其中,每季都有一集由我撰写剧本。  Q:你是否希望多写一些剧本,或者在拍摄时能亲临片场呢?  A:是的,那样会很有意思。但是一天只有24小时,而我已经写得够慢了。如果我搬去贝尔法斯特操心电视剧的事情,那么写书的时间就更少了。想必没人会对这事感到开心。  Q:是的。你也有时间和预算上的限制......  A:出于这些原因我们得有取舍。我个人很喜欢电视剧的改编,也挺喜欢Dan和Weiss加的原创情节,比如第一季中瑟曦和劳勃的场景。当然也有我不太喜欢的一些地方,比如一些被删节的场景,尤其是某些场景在我看来其实很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得写书,我不希望被电视剧赶上。  Q:电视剧中你最喜欢谁的表演呢?  A:大部分人都相当喜欢。我们的卡司很棒,卡司导演Nina Gold也很赞。扮演提利昂的Peter Dinklage也得到了众多认可:艾美奖、金球奖......众望所归。  Q:现在他又一次被艾美奖提名......  A:是的,我为他感到高兴,但仍然有一些失望。因为我们收获的提名大部分仍是技术层面上的,而我们有那么多的角色奉献了精湛的表演。第一季中的Sean Bean (艾德), Mark Addy (劳勃) 和Harry Lloyd (韦赛里斯)都很棒,孩子们也挺不可思议的,Maisie Williams (艾莉亚)和Sophie Turner (珊莎)... Lena Headey的瑟曦和Conleth Hill的瓦里斯也很赞... 我想他们都值得一个艺术表演方面的提名。  Q:你会为第三季写第几集呢?  A:第七集,集名为“秋季风暴”。我知道这集集名并不如上集“黑水之战”看来那般亮眼。至少在这集里会有不少秋季风暴和下个不停的大雨吧......【笑】  Q:第三卷会否因为长度问题而被改编为两季呢?  A:是的。HBO已经决定将第三季拆分为两季。第三季会聚焦卷三的前半部分,第四季则是后半部分,甚至会出现少部分卷四和卷五的开头内容,因为电视剧的进展是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来的。每一季和每一卷书的区分界限不会那么明确,事实上在第二季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部分第三季的内容。  Q:我们会看到新的场景吗?  A:北爱尔兰已经有很多漂亮的拍摄场景。不过随着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们也需要寻找不同的地域来进行拍摄。上一季我们使用了杜布罗夫尼克来拍摄君临的外围和城市风光,这个夏天应该会回到那里。我们还选取了冰岛拍摄长城以北的场景,此处外景地应该会得到沿用。另外这一季的拍摄会去到摩洛哥,我想应该是拍摄丹妮莉斯的相关戏份。  Q:我猜大概是奴隶湾的剧情......  A:正是。不过我们此前曾经去到摩洛哥拍摄试映集,只是后来整个弃用了拍摄的内容,包括我在其中客串一位潘托斯贵族的场景。我本来还指望着能靠着客串拿个艾美奖啥的呢!【笑】玩笑归玩笑,我们是第一部同时在四个国家开拍的电视剧,调动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导演。  Q:维斯特洛中有什么是以西班牙为原型而设计的吗?  A:是的。多恩的设定就受了点西班牙的影响,还有部分来自威尔士。但小说和现实原型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多恩是块特殊的地域,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也和维斯特洛其他地区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在政治上就保持分离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他们对维斯特洛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多恩人会有独特风格的服饰。我阅读过西班牙的历史,特别是摩尔人的历史,确实和毗邻的法国有很大的区别。  Q:有没有考虑过来西班牙的某地拍摄电视剧呢?  A:或许我不应该告诉你这个,原本我们是打算来西班牙进行拍摄的。你们有众多的古迹和美丽的风景,但是最后我们选择了克罗地亚。但是未来仍有可能,这是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到时候你还可以去报名当群众演员。【笑】  Q:你书中的王国、城市和风景都相当复杂而有辨识度。为何你要花这么多功夫来把设定做得很出色?  A:设定对于奇幻来说非常重要。随着托尔金在他的作品中成功地像世人展现了设定的魅力之后,这点已是公认的事实。托尔金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就之时,我还是个大学生。在那个时候,《魔戒》开始征服大量的高校读者,我们都带着“弗罗多还活着”(Frodo Lives)的徽章,并在宿舍张贴《魔戒》的海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报并非书中任何特定的角色,而是中土世界的地图,这是《魔戒》的首要标志之一,也代表了设定的重要性。设定成为奇幻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Q:绝境长城是你书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你最初是怎么想到这一设定的?  A:这点我还记得很清楚。1981年我的第一次出国旅行,我去英格兰看望我的老友,也就是作家丽莎·图托。我在那里待了一个月,我们四处晃荡,游览各处值得一去的地方。在苏格兰高地的时候我们去看了哈德良长城。日近黄昏,太阳西沉,观光巴士已经停运,我们步行至长城附近。当时已是秋天,原野上大风呼啸。当我们缓缓爬上残败的古城墙,我试图想象,公元一、二世纪那些驻守此处的罗马军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在当时这是已知世界的尽头,长城保卫着身后的城市抵御着前方的敌人。当时的我思绪翻涌,眺望北方,在《权力的游戏》中我几乎照着原样复述了自己当时的感觉。当然,奇幻需要想象作为调料,我不能直接将哈德良长城搬到书中,并且它只有十尺来高,以泥石建造。在幻想的世界里需要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于是我在哈德良长城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张处理。  Q:在你的小说里,罗柏·史塔克想要北境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现实世界的历史里也有这样的国家,例如加泰罗尼亚、苏格兰和威尔士。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A:嗯......这当然不能简单的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一个美国人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中间不乏矛盾,一方面这些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国家或者王国,有着众多民族的地区想要从一个更大的国家整体中分离出来,比如在西班牙你们有巴斯克地区,某种程度上加泰罗尼亚地区也在争取独立。但与此同时可以说没人想成为孤独的个体——大家都要加入欧盟。你们尝试在内部分离,却又在外部加入一个更高层面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联盟。对我来说还是觉得有些矛盾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因为美国的传统和历史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美国这个大熔炉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移民,一同接纳的还有他们的语言、食物和宗教信仰。数代之后他们的后人成为溶进社会大流的美国人。也许他们还会保留祖先的习俗,吃着特定的食物,庆祝特定的节日,但他们已经不再是意大利人,他们是美国人,或者说意裔美国人。  Q:这点确实和欧洲不同......  A:是的,这也让我颇感疑惑。我曾游览过前南斯拉夫,他们试图模仿美国模式将五个国家组成南斯拉夫联盟的尝试令我印象深刻。在约瑟普·布罗兹·铁托还活着的时候,这一尝试看来完全可行,此人几乎就可以高呼“我即是南斯拉夫”。但时至今日已没有人这么说。现在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比跳出大熔炉要显得更重要。他们并不像美国式的熔炉一般熔进了南斯拉夫,所以我不知道,这的确很有意思。你也许比我更清楚,这方面我并非专家,而且你更清楚的知晓这个过程。西班牙的发生过什么,你比我清楚得多。  Q:《冰与火之歌》是在影射或者批判我们的现实世界吗?  A:不是。这部作品并非对现实的影射。如果我想描写叙利亚的争端和冲突,我会直接写,而不会采用什么隐喻影射。不过我书中确实很多元素是直接取材自现实历史,诸如权力、性和痛苦......我从小便是个科幻小说读者,科幻小说在类型文学中是我的最爱,甚至排在奇幻小说之前。当时的科幻小说总是呈现给我们理想的世界:遥远未知的太空,光明璀璨的未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但不幸的是乐观主义渐渐在这些作品里消失,未来也不像我们所预期的那么好。如今的科幻小说弥漫着消极的色彩,探讨的主题变成了世界的不和谐,世界的污染以及腐朽......我当然期待自己成为另一个世界的一份子:一个更好的世界。但是我做不到。也许,凛冬将至并非仅仅是对于临冬城而言,还有整个世界。
署名-非商业引用-禁止演绎

科学家1021 发表于 2012-12-5 19:27:08

富奸都活着,他怎么会死?……

7217210868 发表于 2012-12-5 22:00:38

凛冬将至- -

supershuke 发表于 2012-12-5 23:14:55

嗯...【改变说话的语调,声音变得更低沉】我希望当年是我拿到奖,对此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想拿到这个罗琳并不重视的奖项,因为当年她甚至并未让人前来领取这个奖,这是件让人不太舒服的事情。但是她对奇幻无疑做了很多,在我的读者中也有不少是经由《哈利波特》而开始阅读。她让这些孩子喜欢上阅读,喜欢上奇幻,可以说罗琳让整整一代孩子跨入了奇幻的领域,对于这点我为她鼓掌。

马丁认为哈利波特的成就是引领大众,而从奇幻创作角度看当年获得雨果奖的应该是马丁,而不是有流行文化光环加持的罗琳,这么理解大丈夫吧?

supershuke 发表于 2012-12-5 23:37:57

  Q:谁是你最喜欢的角色?
  A:提利昂。

随着情节的发展,提利昂主角光环确实若隐若现了,结局会是怎么样?无根据猜测,可能马丁会让他做了一些大事后,以某种必然的意外,平淡的死去。

"在我成为作家之前我总是个贪婪的读者",看到这句我很高兴,自己也有成为作家的潜质。

wqchwqch1 发表于 2012-12-6 18:29:22

富奸这坑已经不是人类能够忍受的了,老乔起码告诉我们个盼头

矛战 发表于 2012-12-6 19:29:13

马丁大爷千万别死,我一定要看到冰与火之歌完结啊

nocturnal 发表于 2012-12-6 20:11:09

我也最喜欢提利昂。。

banderia 发表于 2012-12-6 23:48:43

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丫还活着啊,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