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7543 发表于 2010-8-27 07:54:51

罗严克拉姆王朝文官小谈

相较于群星闪耀的名将阵容,《银河英雄传说》中的文官给人留下的印象实在淡薄得多,在人们如数家珍地把一位位军官的名字挂在口头上时,对于绝大多数出场文官恐怕连姓名都不易记住吧----除了特留尼西特和玛林道夫伯爵以外,而后者的引人注目显然与他身为希尔德的父亲不无关系----事实上,如果勉强算第三位的,担任莱因哈特秘书时期的希尔德也是一位让人不能忽略的文官。

但是,对于一个自取灭亡的政权姑且不说,就一个新王朝的诞生和兴盛而言,文官的作用是绝不在武将之下的。尤其是莱因哈特得能以“解放者”“改革者”甚至“革命者”的头衔著称于当时和后世,毋庸质疑,其旗下文官的辅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莱因哈特本人经常征战在外,文官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贯彻他的建国思想与政治主张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

原著中用“自由帝政”来形容罗严克拉姆王朝的体制,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帝制,也不同于共和体制,应该说是代表了作者的一些思考----正如“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不可兼顾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民主”与“专制”间也只存在相对的优劣,并不是其中一种毫无瑕疵而另外一种一无是处。所谓“自由帝政”,似乎可以视为作者在两种体制间尝试寻求的一种平衡----亦即杨威利眼中可能为“民主”与“帝制”提供共存之道的方式。(《审查会》)

关于“自由帝政”的基本内涵,用莱因哈特的话来说就是“将皇帝和人民直接连结起来”的制度,而以历史学者眼光来剖析现实的杨威利将这种体制的特征概括为“虽不能算是‘一切操之于民众’的政治,却可说是‘以民众为依归的政治’”。借助于杨的判断和总结,作者为莱因哈特所尝试推行的“自由帝政”体制做出了这样的定义----以平民为依归的帝政。(《审查会》《失意的凯旋》)

《银河英雄传说》中虽然掺杂了许多现实主义思考,但归根结底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所以我们对于军事和政治的探讨姑且以原著设定为准,而不去过多伸延其在现实中的可行性。在原著中,杨威利对“自由帝政”的施政评价是“以不民主的手段成立,却交出了漂亮的民主施政成绩”,“帝国人民不费吹灰之力便享受到了民主政治的成果”,就此而言,“自由帝政”至少在莱因哈特时代是得到了成功推行的。

制度要靠人来体现,就象自由行星同盟,虽然拥有民主的制度,其政治现实中却丝毫体现不出民主的优越性,问题便在于运用制度的人的素质----包括政治家和民众的素质。(个人认为,民主制度是对民众素质和思想觉悟要求极高的制度,如果一两个政治家胡作非为,可以由别人来取代其当权,某个皇帝推行暴政,可以起义推翻他,但是民众不珍惜手中的权力,不想或者没有能力善尽权力持有者的责任,恶果便不是清算几个人或几伙人就可以消除的。越是先进的制度,对人的思想要求也更先进,这与越是精密的仪器对适用者的要求越高是相似的吧) 反之,新帝国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则必与众多参与运作者的高素质密不可分----不管权力的掌握者是如何被选出来的,直接决定政治运作优劣的是被选中的掌权者的 素质,而不是选出来的过程。从罗严克拉姆王朝的文官身上,可以看到莱因哈特的用人思路,从而进一步了解他的治国建制思路,以及新制新政的特质。

“与这些功勋不凡的武官比较起来,众多的文官并不如此地光彩,但是现在费沙自治领已经在帝国的完全支配下,而自由行星同盟也已经俯首称臣,从莱因哈特登基的这一天起,应该是轮到他们大展拳脚的时候了。在年轻皇帝与新王朝的领导之下,旧有的弊病应该要被革除,重新确立的社会秩序将成为今后的传统,而创造这些泉源的正是他们。”----在原著中为数不多着墨有限的几位罗严克拉姆王朝的文官,在新体制的建立和运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被重用从哪些方面体现着莱因哈特对新体制的构想和思考?在众多精彩纷呈的战役之外,这也不失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简单关注一下在罗严克拉姆王朝的新制的建立与新政的推行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几位文官吧!

ck7543 发表于 2010-8-27 07:55:53

工部篇

罗严克拉姆王朝的内阁构成较之高登巴姆王朝时代有“一减二增”——“一减”是废除典礼省,“二增”是增设民政省和工部省。这“一减二增”也可说是最能体现新旧王朝区别之处,故要谈论新王朝的施政特色,首先就该说到民政省和工部省。

而在这二者之中,我先来说工部省——不是因为工部省更重要,而是因为工部省的人员搭配体现了莱因哈特对帝国未来建设的某种整体思考。

工部省所管辖的行政范围极广,如行星与行星之间的输送与通信、资源开发、民用宇宙船和开发资材的生产、都市、矿工业基地、输送基地、开发基地的建设等等,各项在经济方面庞大的帝国所需要的硬件建设,以及社会资本的整备这样重要的任务都由这个新设的机关来执行。因此,这个机关的首长除非在政治构想力、行政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三方面都有着极高水准之执行力量否则不能胜任。

受命担任工部省尚书的是帝国少壮派技术官僚的代表布尔诺·冯·席尔瓦贝尔西,他曾经充满自信地说“我认为自己在这三者当中至少具备有其中两者”,是一个敢想而善干的奇才,也是帝国的首席技术官僚。

担任席尔瓦贝尔西副手的是工部省次官古尔克,一位勤勉而有责任心的中年政治家。他曾在席尔瓦贝尔西请病假期间主持工作,却因耽误了进度而自觉与席尔瓦贝尔西的能力差异以致丧失自信,提出辞呈。

对于古尔克的谢罪和请辞,莱因哈特的回答是:“次官的职责就是接任尚书的工作。如果你的才干凌驾席尔瓦贝尔西的话,当尚书的就是你而不是他了。你很了解自己,这一点就很够了。”

于是,古尔克被留任。这一处置固然体现出莱因哈特在用人方面的宽大器量及“人尽其材,不求全责备”的见识,不过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

事实上,莱因哈特并无意让工部省的巨大机构和权限永远延续下去。他的想法是,等到一切稳定化之后,就把实地业务部门委交给民间以缩小组织。需要依靠个别人的才能来运作的组织是不完善的,不管国家机构或社会体制,在完成创业并安定化之后,必须通过像古尔克这样的可以起到计量器作用的人来将过多的部分削减掉,剩下适当的规模和权限,才是健全的组织。(小说《黄金狮子旗下》,动画第66集《黄金狮子旗下》)

在创业及扩充时期需要的是奇才,但在安定时期则更需要踏实稳健的人。莱因哈特在工部省的用人思路也体现出他对整个国家未来体制的建设思考。

其中一个方面是:“膨胀”之后的“缩减”。一旦进入“守业”时期,就不应过份沉迷于创业阶段的“膨胀效应”,以“大”为荣;相反,为了便于管理和监督,“精简”是必要经历的过程。由于莱因哈特主观上有把“平淡无味”“很难有属于创造性的快乐产生”的“内政整备的执行和建设”视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来接受的自觉(《邱梅尔事件》),因而能够认识到这一“转变”的必要性且有所规划。

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莱因哈特有意为后世留下一套不需要过份依赖于“个人”的体制。——诚然,机构的运作离不开操作者的素质,但如果把正常的运作寄希望于难得一见的“奇才”的话,是很维持长期而稳定的运作的。如果是在有“宪法”的国家里,开国者在建立和完善制度方面的努力可能还不是那样醒目,因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之法”,作为国体和政体的最高体现,就是制度的最高依据。但是,在没有“宪法”的帝制之下,开国者的“建制”努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所谓“祖宗成法”是也。开国皇帝留下的体制和成法不仅是对后世臣民,也是对后世君主的重要约束。虽然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国家不会衰亡,没有一个开国皇帝能够让国家永远按照自己的设想运作下去,但是一套严谨周密的体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限制偏离,而必要的灵活性则可增强制度自我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机能,如此,便可使衰亡的速度尽量放慢。

曾有很多人探讨过,田中芳树是不是个迷信英雄主义的人?莱因哈特和他的亲信们死后,他的建国思想,施政主张,乃至“自由帝政”的体制还能继续贯彻下去吗?或者是会“人亡政息”呢?我想这就是作者透过莱因哈特对于此类质疑的一点回应吧。作为一个创业的“奇才”,莱因哈特并没有被自身发出的光万丈芒遮住视野,他在把组织机构对个人的依赖降到最低,建立起不过份依赖于个别人的体制方面的思考和实践,确实表现出超越了一个“新气象创造者”的,属于新时代开辟者的冷静与卓识。

顺便提一句,莱因哈特去世前曾留下遗言,说要改为“立宪制”也可以,窃以为这并不表示他有施行“立宪制”的任何企图,但却是他留给后世的必要的灵活空间。他对“立宪”的态度是既不推动也不妨碍,如果后世治国者认为有必要转成“立宪制”的话,旁人至少不能打着死人的旗号予以反对。

以上是工部省的人员搭配体现出的莱因哈特对帝国未来建设的整体思考,下面把话题回到工部省的领导与发展上。

工部尚书席尔瓦贝尔西对本部门和帝国的未来政治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构想,而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思路在极大程度上与莱因哈特是一致的。因为席尔瓦贝尔西在与莱因哈特商议政务方面的地位,与“帝国双璧”在与莱因哈特商议军务方面的地位是相类的。在这方面,就连政治才能非常突出的罗严塔尔都不能取代他----后者虽有极强的实务能力,但是作为一个“企图积极开创一个新时代的政治家”的构想力和创造力方面却略显逊色。在“政治构想力”的共鸣度上,莱因哈特认为唯有吉尔菲艾斯和希尔德可以达到不逊于席尔瓦贝尔西的程度,而在席尔瓦贝尔西死后,莱因哈特的“痛惜”情绪“一直不断地在增强”,可见他对席尔瓦贝尔西所寄予的深厚期待。(《失意的凯旋》)

席尔瓦贝尔西是这样勾画帝国和自己的未来的:其一,健全新王朝的社会资本与产业基础,创造征服之后的经济建设新时代;其二,成立一指导经济建设时代的技术官僚群,使自己成为该群体的核心人物,最终登上帝国宰相的宝座。(《风过回廊》)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席尔瓦贝尔西的政治构想在极大程度上也代表了莱因哈特对于未来帝国发展的构想,即经济与科技在十年后将完全取代军事成为国家运作的核心,相应地,在这两方面具有卓越才能和广泛影响力的人将代替军事人才来领导国家的发展。

席尔瓦贝尔西的另一个重要职务是“新首都建设首长”。迁都费沙,把费沙建成新时代的中心来治理全人类社会,这是莱因哈特在支配宇宙的构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创举。在这个计划还是“秘密构想”的时期,席尔瓦贝尔西就已经是准备实现它的负责人了。而随着迁都的正式提上日程,它更成为“对新帝国的技术官员而言的一种颇具魅力的刺激剂”。(《邱梅尔事件》《黄金狮子旗下》)显然,在席尔瓦贝尔西的眼中,“迁都”正是“创造征服之后的经济建设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契机,因而吸引着他和部下们全力投入这项任务的执行。

席尔瓦贝尔西死于恐怖事件对于帝国的损失甚至高于几名提督的阵亡,因为他那创业时期非常需要的“奇才”在某种程度上是旁人难以取代的。幸好建设不同于战争,不是“只争朝夕”的事,席尔瓦贝尔西身后仍有许多具备很强实干能力的人材。虽然他那常人所不能及的构想力的损失是无可弥补的,但好在莱因哈特及希尔德这方面的能力也很出众,对于帝国发展的蓝图而言,虽然“失去了一位设计师”,却也不是从此“没有设计师了”。而在希尔德之后,“创业阶段”也将基本告于结束,届时,实务能力就会取代构想力成为领导者首要具备的素质了。

席尔瓦贝尔西在世时的工部省次官,去世后的继任者古尔克,如前所述是一个具有实务能力的,作风踏实稳健的人。透过他的“请辞”事件,还可以看出他有极强的责任心并且淡泊名利。

不过,虽说古尔克并没有席尔瓦贝尔西那样的野心和远见,却也不是一个只懂业务没有政治头脑的人,或者一个不敢表达主见的臣下——譬如,他曾试图要求皇帝改变过份俭朴的作风。古尔克并不是想让新王朝的皇帝也去过像旧高登巴姆王朝皇帝那样奢侈豪华的生活,但他提出如果皇帝生活过份俭朴,会给臣下造成压力,使他们不敢过太富裕的生活这点还是有道理的。只要不是贪赃枉法,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享受生活,假如臣下因有压力而不得不迁就皇帝在私生活方面的喜恶,那并不是值得赞美的事。古尔克的直言进谏不仅说服了莱因哈特作出让步,而且还促成了名垂后世“狮子之泉”的施工与完成。(《夏末的蔷薇》)

以上,便是罗严克拉姆王朝立国之初的两任工部尚书,亦即最高技术官僚的的一些情况。

“工部篇”中涉及了不少超出“工部”范畴,也朝出两位被介绍人情况范畴的内容,而这些“超出”部份的思考,正是我把“工部篇”列为第一篇的理由。

PS 伊谢尔伦共和政府中有一个名为“工部局”的机关,它不是参照旧同盟政府的相应机构而设置的,“不管是在名称上也好、在管理内容方面也好,都是模仿帝国的工部省而订定的,因为借用好的东西没有必要去忌讳,这是他们所一致达成的共识”(《八月新政府》),这从侧面证明了工部省的创设是成功的实践,在其建立之初就留下了超乎于政体之外的值得借鉴的良好经验。

暗影骑士 发表于 2010-9-2 11:58:23

比较认同,民主体制这种优越的制度,需要人民思想领悟的提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罗严克拉姆王朝文官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