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7543 发表于 2010-8-11 19:20:09

银英十大经典战役解析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8-12 13:47 编辑

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




“让我大胆地说一句,民主主义是一种交对等朋友的思想,而不是建立主从的思
想。”————比克古元帅
同日二十三时四十五分,银河帝国宇宙舰队司令官渥佛根·米达麦亚元帅把受
自莱茵哈特皇帝的命令传达给所有的舰队。命令的大致内容是当舰队通过、离开战
场时,所有的将兵都要对敌将起立、致敬。————帝国军军令

发生在宇宙历800年,新帝国历2年的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对于帝国军而言,是一场在占尽
优势的情况下意想不到的苦战;对同盟军而言,则是一场毫无退路的最后一战。从双方形式上
的对比来说,同盟除了占据地利之外可以说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但是最后的结果,可以说同
盟军在被打倒在地之前狠狠的打了帝国军一拳,虽然最后不免一输,但是给予帝国军的这最后
一击还是赢得了帝国军全体的尊敬。

从常理上来说,战场上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最后获胜的一方是最少犯错误的一方。但是马
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中无论是帝国军还是同盟军都没有犯任何致命的错误。在这场战役里,最
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帝国军强大的军力。所以,面队占据如此优势地位的敌人,同盟军还能够
给予敌人如此凌厉的一击,是相当值得我们研究的。

一,战前局势分析
杨威利出逃事件之后,由于连列肯普的死亡,可以说帝国军对同盟发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应
该说即使没有这个事件帝国灭亡同盟的战争迟早也会发生,此次事件的发生只是加快了战争来
临的脚步而已,并且这种加速对同盟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此时根据战后条约必须报废处
理的战舰和宇宙空母处理的还不多,同盟还保留有一只勉强可以一战的兵力。但是,以这个兵
力即使全部用于与帝国军的一战,还是很难取胜,毕竟帝国军此时无论是在兵力,将领,士气
,后勤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完全凌驾于同盟军之上不止一个数量级。在这种情况之下,同盟军方
可以说做出了一个相当有远见的决定:将最新的战舰和相当数量的有生力量秘密送到当时还不
知所在的杨威利处,目的就是为了为以后的崛起保留力量。至于为什么同盟军必须保留一定数
量来对抗明知无法对抗的帝国军,我以为原因有这几点:1,如果不经一战而投降的话,莱因
哈特无疑会对同盟产生极大的蔑视,从以往的战争过程看来,莱因哈特是一个宁愿与同等的敌
人较量也不喜欢自动投降的人的皇帝,必须用一次大胆的战役来赢得他对于同盟的尊敬,从而
保证投降的同盟领土会得到较好的对待;2,如果同盟军宇宙舰队司令比克古元帅不以一战而
抵抗帝国的话,同盟的民心会完全涣散,以后的复兴之路必然更加困难;3,如果不稍微阻挡
一下帝国军的前进脚步,杨一党的活动势必完全暴露在帝国军眼前,将不得不在尚未得到一个
根据地之前就于帝国军正面冲突,处于更不利的位置。所以以同盟方而言,此一战是必打不可
,而且必须打好,最好的情况是击毙莱因哈特,导致帝国军退兵,至少也要获得一个和谈的有
利地位;最坏的情况是全军覆没,但是这样也为杨的活动争取了时间。可以说,比克古元帅此
一役是自愿充当了杨的挡箭牌。

至于帝国一方,此时也有必须一战的理由。首先是连列肯普的死亡,提供了一个彻底消灭同盟
的理由;其次是帝国军始终忌惮着杨的战略战术能力和政治上的号召力(非实行能力),而在
无法或者不愿从肉体上消灭杨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杨与同盟的军事力量相隔离,形成
杨有将无兵的局面,从而在战场上消灭杨的存在;最后是莱因哈特个人的好战情怀,由于他是
帝国皇帝,他的意志必然得到贯彻。所以在帝国军进入同盟领土,与比克古元帅的部队接触之
后,莱因哈特没有接受修特莱的意见而执意亲自率领大军与比克古对阵,可以说是必然的也是
正确的。如果采纳修特莱的意见,当时确实可以避免与同盟军的正面冲突,但是莱因哈特大军
的后方必然不稳,同盟政府也可以借自己的军力尚未完全覆灭的机会主动流亡与杨回合,从政
治上就导致同盟正统政府无法断绝,一次快速的灭亡之战成了一次没有尽头的游击战争,这种
情况是帝国军不愿意看到的。

在这个时期,唯一没有为帝国军所掌握的情况是一月十四日伊谢尔伦要塞为杨所夺取。在当时
的局势之下,要塞的失陷对帝国军的优势地位动摇不大,但是从长远来看,却给了杨一个立足
之处,比克古元帅的牺牲也有了回报。可以说,要塞的再夺取虽然没有对马尔·亚迪特星域会
战产生实质影响,但是却使帝国军的这一次胜利的价值大大削弱了。

二,会战情况分析
1,战役初始阶段
同盟军此次动员的军力为两万到两万五千艘舰艇,兵员两百三十万到两百五十万人,帝国军动
员的兵力,从之后的伊谢尔伦要塞攻略来看,当时至少也有十万以上的舰艇,大致的兵力对比
为五比一,而且同盟军缺少大型战舰和空母,从火力上更逊一筹,如果在开阔空域作战,基本
上是不堪一击的。所以比克古元帅大胆选取了马尔·亚迪特星域作为战场。如果我们想想之前
的兰提马利欧星域会战,可以发现比克古元帅是相当善于选取占据有利地形的战场的,在这样
的战场上他的战斗能力有相当的提高。
帝国军在自己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采取的是标准的正攻法:以厚实的凸形阵面对敌人
,以不断的兵力冲击敌人扼守的星域隧道,以相当的机动部队袭击敌人后方,采取两面进攻的
办法将敌人逼出,到开阔星域围攻歼灭敌人。唯一一点批评的地方是,帝国军似乎不如同盟军
对这一地区的情况掌握熟悉,几次恒星风的来临同盟方都事先有所预测,并且加以活用,而帝
国方似乎对此没有准备。按道理来说帝国方从费沙处得来的情报应该不会不提到这一点,而同
盟能够对恒星风作出预报帝国就更不该做不出来。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一方是有意利用之,而另
一方却疏忽了。

2,从开战到第一次恒星风
双方初战的开始时间是宇宙历800年,一月十六日,十点三十分。到当日十点五十分,帝国军
前卫格利鲁帕而兹舰队突入星域隧道内部。此时同盟方后退是经过计算的结果。星域隧道的宽
度只有四万公里,以同盟的军力可以完全展开,而帝国军想一涌而入是不可能的,结果是只能
一个舰队一个舰队的按顺序进入,结果必然遭到同盟军以有利地形的 迎头痛击。帝国军对这
个程度的牺牲是有所准备的。
到十一点二十分,此次战役同盟最大的帮手恒星风开始出现。一瞬间帝国军的队形出现混乱,
而位避免恒星风的影响,帝国军突击部队开始集中。结果就给了正在等待这一时机的同盟舰队
射击的最好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勉强冲击必然导致整个舰队的覆灭。格利鲁帕而兹舰队开始退
出回廊,并且很聪明的在回廊出口布阵,准备反击顺势逆袭的同盟军。但是同盟军原本的目的
就是利用回廊内部的地理条件,所以当然的不会离开回廊。帝国军第一次冲击失败,战场暂时
出现对峙局面。

3,法伦海特舰队开始行动到法伦海特舰队退出回廊
在这种情况下,莱因哈特必然会动用机动部队进行背面的突袭战并于正面战斗相结合。就在正
面的舰队退出回廊之后,十二点十分,法伦海特舰队开始向回廊背面的出口移动。为了策应这
次行动,克纳普斯坦舰队于十三点整开始再次进入回廊内部。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帝国军军力
强大的优势,可以同时在回廊两个出口同时发动进攻并且还保留着本队的强大兵力。如果法伦
海特的行动成功,无疑同盟军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同时面对两个方向的火力,即使在地形上占
据优势,但是由于兵力上的巨大差别必然导致被歼灭的结果。
比克古元帅事先应该预料到了这种进攻方法的出现。他利用法伦海特舰队与克纳普斯坦舰队行
动上的时间差,首先在正面出口集中火力袭击克纳普斯坦舰队,迟滞了这个舰队的行动。
法伦海特舰队进入回廊并且开始炮击的时间是十五点四十分,比克古元帅立刻将全部舰队转向
对法伦海特舰队开始攻击。
法伦海特应该说是一个稳健派的用兵者,他不愿与同盟在狭窄的回廊内战斗,于十六点十五分
退出了回廊,其目的依然是引诱同盟主力离开回廊从而集中歼灭。这个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
是他没有想到同盟是不会一直防守在回廊里,更不会想到比克古元帅在回廊四处埋伏的另一只
舰队:卡尔先舰队。

4,卡尔先舰队突击到艾齐纳哈预备队的投入。
在法伦海特舰队退出回廊之后仅仅五分钟,原先四处隐蔽的卡尔先舰队就立刻集合并且发动了
突击,其目的是突破缪拉的防守,直接进攻莱因哈特本队,击毙莱因哈特。这个战略和杨在巴
米利恩会战时所使用的战略是一致的,都是看准了莱因哈特没有继承者这一点而发。由于法伦
海特此时已经后退,所以卡尔先的进攻路线上只有缪拉一个舰队的防守。到当日二十点三十分
,卡尔先已经开始进攻缪拉舰队。
此时发现情况有变的法伦海特舰队立刻从背后开始追击卡尔先舰队,而在他背后是顺势杀出回
廊的比克古舰队。此时如果克纳普斯坦舰队追击比克古舰队的背后的话,帝国军应该是掌握胜
机的。但是此时克纳普斯坦舰队陷入老提督布下的机雷阵中动弹不得,结果是给了同盟舰队一
个安全的背后防御圈。顺便说一句,这次的机雷使用应该是银英战役中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
次。
此时在缪拉舰队前的战局应该说是混乱一团。帝国军此时应该认识到这一次作战是绝对不会顺
利结束的。缪拉的防守实力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法伦海特舰队也已赶到战场,但是从帝国军开
始动用战略预备部队艾齐纳哈舰队看来,帝国军此时已经开始全力一搏了。
艾齐纳哈舰队加入战场是二十一点十八分。此时帝国军的军力优势又一次起了巨大的作用。艾
齐纳哈舰队从侧背方进攻比克古舰队,帝国军此时已经是三个舰队围攻同盟两个舰队了(其实
际兵力大概只有一个半舰队)。帝国军开始逐渐掌握战场优势。

5,比克古的最后突击到黑色枪骑兵到达战场。
当日二十二点整,同盟的“第三只舰队”————恒星风再次到达战场。结果是舰队多的一方
自然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帝国军不得不放松攻击,而致力于舰队队形的整理。比克古元帅利用
这个机会,发动了最后的突击——当恒星风结束的时候,他的舰队以强力的圆锥阵冲过艾齐纳
哈,法伦海特,缪拉三个舰队的连接处,进入莱因哈特舰队本阵的所在。
这次突击无疑是老提督的最后一击了,所以倾其全力,以不顾一切的姿态对皇帝的坐舰发动一
点突击。如果此时老提督的舰队多三千艘重型战舰,也许他的突击就成功了。但是此时毕竟不
是巴米利恩的时代了,莱因哈特的本阵抵抗住了此次突击。并且,米达麦亚舰队也在这个时候
到达战场,并且开始从侧后攻击比克古舰队。同盟舰队的攻击,到这个时候,已经到达极限了

二十二点五十分,黑色枪骑兵舰队到达战场,给予同盟舰队以最后一击。应该说黑色枪骑兵舰
队此时是否出现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同盟军为了最后的突击已经失去了地利,进攻已经到达
极限,没有黑色枪骑兵出现同盟军的溃败也已经是注定的了。黑色枪骑兵的出现这个时候反而
是吓了帝国军一跳,他们下意识的以为是敌人的援兵到达战场。从这个小细节,我们可以看出
,这场战斗还有一个始终没有出场的参加者:杨威利。

6,同盟军的最后覆灭。
当日二十三点十分,卡尔先提督战死,同盟战线完全崩溃。
二十三点四十五分,会战结束,比克古元帅战死。

三,会战总结。
如前所说,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最大的看点不是帝国军的骁勇善战,而是同盟军的最后一击
。在这次战役中,同盟军没有逃兵,出逃的舰只也悉数加入了杨舰队。以前几次战役中同盟军
出现的种种问题,像贪功冒进,战术死板,战意薄弱都没有出现,反而从始致终始终是沉着应
战,至死不退。应该说,仗打到这个份上,谈所谓的战术之类意义不大,反而是探讨一下支持
同盟军做最后一战的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杨曾经说过,为信念之类的东西牺牲生命是最无聊的行为了。但是杨最后却为了自己的信念牺
牲了生命,他所最尊重的比克古元帅也同样是为自由民主的信念而牺牲了。应该说,信念这种
东西一旦被利用来为维护某种权势而战,那的确是让人唾弃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相
信的东西,有自己所愿意坚持的东西,为了这些东西而战,每一个人都应该宁可牺牲生命。同
盟军最后的宇宙舰队在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中全军覆灭了,但是他们是自愿一战,自愿一死
。他们在维护的,就是自己宁愿牺牲也不愿失去的东西。不知道我们如果遇到与他们同样的局
面,我们愿不愿作出牺牲,哪怕牺牲的不是生命这么宝贵的东西。

在战场上,“士气”这种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几乎可以改变一支军队的面貌。马尔·亚
迪特星域会战中同盟军始终士气高昂的投入战斗,否则是无法想象这种局面下出现这样的战斗
结果。所以这场战斗入选十大战役,应该说,此次会战是银英十大战役中精神因素发挥最大作
用的一战。

帝国方在这次战斗中也没有犯错误,有效的利用了自己兵力上的优势,及时投入机动部队和预
备部队,多次形成在局部战场上三打一甚至四打一的局面。唯一一点我想提出的是,如果帝国
军有意忽略同盟军选择的战场,执意向巴拉特星系进发,迫使同盟军离开选择好的战场而在开
阔星域作战,帝国军胜利的恐怕可以更轻松一点。

最后,说一点和战术无关的东西。当动画中比克古元帅痛饮美酒而消失在宇宙中的时候,不知
道大家都想到了什么?《悲惨世界》里滑铁卢之战那最后一个抵抗到底的法国近卫军团方阵?
《勇敢的心》里那最后一声“FREE”?我不知道,但是我当时流了泪,我想到了在我的生命里
一些应该坚持而没有坚持的东西,一些应该牺牲而没有付出牺牲的东西。在他们面前,我惭愧
的瑟瑟发抖。

ck7543 发表于 2010-8-11 19:21:01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8-12 08:36 编辑

第二次迪亚马特会战




“阿修比对于预测战机,简直是巧妙的无人能超乎其上。那已经只能说是
天才了。”————罗察士提督
“取下敌将阿修比的首级,完成军务尚书的遗愿。聊等切勿吝惜生命!”
————帝国军米克贝尔加中将

第二次迪亚马特会战,发生在宇宙历七四五年,帝国历四三六年。一般来说,历史学家们都将
其称之为一次没有什么战略意义的边境会战。甚至更苛刻一点的说法,就是“730年党的军事
远足。”的确,就此次战役的战略后果来说,唯一比较重大的结果就是帝国方最终决定修建“
依谢而伦要塞”,对于同盟而言,此一战没有改变双方当时的态势,可以说是打了也白打。所
以,对这此会战的分析完全不必考虑所谓的战略意义,只需要考虑战术上的意义就可以了。
毫无疑问,此次战役最大的英雄是阿修比上将。对于阿修比上将,在为人方面可能有许多非议
之处,但是在战场上,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统帅。在利用情报和把握战机方面,几乎达到了艺
术化的地步。他的最后一次表演:第二次迪亚马特会战,也正因为他在这两方面的完美发挥而
在银英诸战役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战前局势分析
由于论述第二次迪亚马特会战的仅仅只是银英的外传《螺旋迷宫》一篇,所以我们没有很详尽
的资料来分析双方的战前局势。我们只知道同盟军发动此次会战的可以说只是阿修比上将一人
,而帝国军发动此次会战的原因也几乎就是要击毙阿修比上将,为以前的败仗雪恨。在这一点
上,帝国军首先就犯了错误,即战略目标不明确。作战的目的只是为抵方将领一人而已,这种
战略上的狭视结果必然导致具体战术上的模糊。而同盟军,至少其目的很明确:一战而胜,扩
大730年党的影响力。由于迪亚马特星域的位置处于回廊出口同盟一侧(这一点我也不是非常
明确,致歉),同盟军一战获胜之后大可以班师回朝,自称获得了反击侵略作战的胜利,而帝
国军即使获胜,也必然面临下一步考虑:是乘胜继续前进?还是后退回帝国呢?前进又要达到
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呢?我们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来证明帝国军的战略考虑,但是仅仅在这一
点上已经可以看出,由于同盟军的战略目标更简单更明确,从战略上同盟已经先得胜机。

在会战发起之前对同盟而言最重要的是两件事:首先是阿修比上将此时已经得到了一个完整的
情报网的支持,所以他事先已经获悉了帝国军所准备采取的战略战术。善于利用情报是一个将
领获得胜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会战之前获得如此宝贵而完整的情报对于阿修比上将来说是相
当重要的,也充分说明了阿修比不是一个刻板的,盲目相信武力的将领。他更愿意在掌握敌军
全部情况之后给予敌人最薄弱的一点以有力的一击,而不是傻呼呼的在战场上叫嚣什么“公平
的决斗”。这一点和他之后的杨威利的作战思想是相同的,也是武夫与将领之间最大的差别所
在。
其次,则是同盟军上层此时出现的分裂。这是由于阿修比上将执意发动这样一次军事冒险的结
果。由于730年党其他的成员不认同,或者说不明白阿修比的战略构想,而阿修比又采用高压
的态度迫使他们保持认同,结果自然就导致了730年党内部的分裂。应该说,这次分裂并没有
影响到他们整体的战斗能力,但是也的确使具体的战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部分将领
出现了贪功冒进的思想,部分将领不遵从总司令部的兵力布置。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整
个会战的进程。

二,会战情况分析。

1,双方兵力及阵型,战术安排。
此次会战同盟军动员了五个舰队,加上司令部的直属兵力,总舰艇数应该是在四五万艘舰艇之
间。帝国军动员了五万五千艘到五万六千艘左右的舰艇数量,从兵力上双方势均力敌。迪亚马
特星域属于开阔星域,双方的作战中都没有考虑地形的因素。帝国军的作战计划一开始是使用
重兵集团吸引同盟军于阵前,另外派遣别动队对敌人侧后进行迂回包围作战,后来由于战况的
发展而出现若干变化。同盟军的战术则始终是不固定的,从开战到终战发生了多次变化,几乎
可以说阿修比是完全视敌人的战术而决定自己的对策的。

2,从开战到胶着
双方正式的开战时间是宇宙历七四五年,帝国历四三六年十二月五日九点五十分。最初双方的
火力准备之后,同盟军用第九,第十一舰队为头阵,开始向敌军主力和右翼之间突进,意图是
割裂帝国军的阵线,切断主力部队和右翼之间的联系,达到分割消灭的目的。帝国军对突进的
同盟军舰队加以猛烈的火力阻隔,结果迟滞了第九舰队的行动,使第九和第十一舰队之间的联
动攻势变形,形成了战线被拖长,从而不得不各自为战的局面。结果帝国军取得了局部战场上
的兵力和火力优势。

发现这种情况的同盟军,以第五舰队前去支援第十一舰队,同时根据事前得到的情报和阿修比
个人卓越的战机判断,出动第四舰队阻挡敌人别动部队的迂回路线。两方面的兵力投入都获得
了很大的战果。第四舰队完全封住了敌人别动队的行动路线,导致帝国军迂回作战的战术意图
没有达成,同时白白浪费了相当数量的兵力于长距离的迂回路线上。第五舰队投入战场也相当
好的改变了第九,第十一舰队的战场势态,使前锋的攻势重新实现了联动。其结果就是当日十
四时三十分,帝国军米克贝尔加中将的阵亡。

利用这个机会,柯布的第十一舰队后退4.2光秒,和友军恢复了联系,避免了由于过于突出而
导致的被包围的危险。此时同盟军开始采取积极的进攻态势,以第五舰队向帝国军左前方急进
,意图依然是割裂帝国军阵线,形成分割包围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军由豪沙·冯·舒
坦艾尔马克实施了一次成功的反突击:从侧后方向突袭第五舰队,并且成功突破了第五舰队的
队型。结果是第五舰队前进不得,后退更危险,不得不采取守势。在之后友军的支援之下,后
退维持战线。

此时,原本担负阻挡敌人别动队攻势的贾斯帕第四舰队对帝国军前线进行了一次漂亮的突袭。
十五分钟之内,“就像用刀切开起士一样”切断了帝国军前锋的密集队行。由于第五舰队同时
间的前进压迫,这次进攻达成了原先的战术意图,帝国军前线完全龟裂,不得不后退以维持战
线。由于副司令官帕鲁希维兹少将战死,盖特中将负重伤意识不明,此时帝国军的指挥失去统
一。这个时候原本是同盟军一战得胜的好时机,但是由于同盟军自己的损失也已经达到一定的
程度,结果不得不后退脱离接触。双方出现对峙和胶着的势态。

3,此期间同盟军内部的分裂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
到目前为止,会战的第一阶段结束。双方的战术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地方,相对而言同盟军稍占
优势,但是也并未控制战局。这个阶段的行动,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同盟军上层将领之间
的分裂更加明显,可以说司令部分为了两派,阿修比上将一人面对了其下所有提督的挑战。直
到这个时候为止,阿修比上将依然拒不对下级说明自己的作战意图和采取某些战术的原因,结
果就导致了双方意见的严重分歧。此时双方意见的分歧于开战之前不同,那时所争论的是否应
该出兵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没有意义,而是面对敌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术问题了。阿修比的
战术太过于冒险,又不肯说明自己的依据,自然引起众提督们的不满。这种分歧对一只正在作
战的部队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导致后来同盟军一些舰队所采取的战术手段上有时出现贪功冒进
,有时又保守而企图保存个人实力。

4,会战的再开始
此后是长达二十个小时的双方休战。这期间阿修比大胆的将全舰队的有生力量编组为一只直属
司令部掌握的预备部队,可以预想他是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利用这只舰队对敌人进行致命的一击
。在这个时间到达之前,他的准备就是用其他舰队与敌人主力消耗,充当牺牲品。这个战术大
胆之处在于预备部队的使用时机,如果投入战场的时机不对就会导致其他舰队的巨大损失,甚
至导致整个会战的败北。

十二月七日到八日这段时间,双方处于一种混战的状态。帝国军主力在同盟军外侧以顺时针方
向做迂回,意图咬住同盟军的尾巴,同盟军的预备部队则在其后选择时机。此时帝国军卡尔汀
波伦中将的舰队由于无法忍耐战局的胶着,突然发动进攻。这完全是一次无谋的行动,结果就
是在进攻到达极限之后为贾斯帕舰队所反击,并大部消灭。

舒坦艾尔马克舰队对贾斯帕作出反击,并且将卡尔汀波伦中将的舰队拯救出来。之后开始分散
为四十个小集团,交互掩护射击,其意图是逐渐脱离接触。但是他们遭到了从侧面攻击的方秋
林舰队的袭击和冲击,造成了两千余艘舰的损失,结果是帝国军的前线此时面临崩溃的局面。


八日十六时四十分,帝国军主力舰队终于实现了战役一开始的战术意图,迂回到达同盟军第八
,第五舰队的背后,并且开始攻击。第四舰队企图从侧面袭击帝国军主力舰队,但是没有成功
。在这种情况之下,胜败的局面瞬间扭转过来,同盟军腹背受敌,由于兵力上的巨大差别,同
盟军的阵线无法坚守,可以说马上就会崩溃。

但是,在十八点十分开始行动的阿修比直属舰队挽救了这个局面,并且把胜负的天平再一次反
转过来。阿修比此时的行动完全体现了他把握战机的卓越能力。帝国军此时已经投入了全部兵
力,没有采取任何战术机动的能力了。并且,帝国军的全部兵力与同盟军正面的几个舰队的作
战中已经受到了相当的伤害,此时同盟军投入的预备队,就成为左右战局胜负的决定性力量。
虽然开战的时候双方的兵力相差无几,但是这个时候同盟军就比帝国军拥有了更多的战术机动
兵力,也就建立的自己的优势。所以虽然同盟军贝尔迪尼战死,但是同盟军军力无损,而且反
而激起了更大的战意,取得了令“军务省为之痛哭流涕的四十分钟。”的伟大胜利,将六十多
名帝国军将极将领击毙。至此,同盟军确立了第二次迪亚马特会战的完全胜利。

三,战后评述
由于阿修比上将在战役最后阶段的死亡,此战后同盟并没有出现之前所担心的军阀独裁或者军
界独立势力出现的问题。而帝国军由于此战的巨大损失,不得不在回廊里修筑依谢而伦要塞以
采取完全的守势。同盟和帝国之间又一次达成了战略平衡。

评价第二次迪亚马特会战,我们最为重视的应该是阿修比神奇的情报运用和战机把握能力。一
个完善的情报网是他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但是仅仅掌握情报是不可能导致这次会战的胜利的
。这一点很像二战时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之战,美国海军同样掌握了完全的情报,但是由于日
本海军当时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即使掌握再多的情报美国海军依然没有必胜的把握,真正使他
们获得胜利的依然是在具体战术运用上的出色发挥。阿修比也同样如此,他根据之前获得的情
报将第四舰队运用在阻挡帝国军迂回部队上,判断清楚没有被迂回的危险的时候又及时将第四
舰队投入正面战场。之后自己组建的预备部队投入战场的时机也恰倒好处,正好在帝国军全力
出击,攻势达到顶点的一刻(也就是应变能力最薄弱的一刻)进行攻击。他出色的战术运用完
美的掩盖了同盟军上层之间的分裂,原本这种分裂是足以导致同盟军的毁灭的。

第二次迪亚马特会战之后,同盟和帝国之间的战争继续在进行,直到莱因哈特和杨威利这两位
军事天才的出现。此期间出现过无数的名将良将,但是730年党和布鲁斯·阿修比元帅建立的
赫赫武勋,必将长久的记录在同盟军事史之中。

ck7543 发表于 2010-8-11 19:26:36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8-12 08:38 编辑

要塞对要塞




杨威利对菲列特利加说:“我收到传唤令了,让我到海尼森去一趟……说是要我出庭查问会。”……

宇宙历798年 帝国历489年4月10日 伊谢尔伦回廊内

尤里西斯正在回廊内执行警戒任务……突然接到报告:“前方空间发生扭曲,某样东西短缩飞行出来。12点钟方向,距离300光秒。质量、质量……超大!……质量40兆吨!不是战舰,是天体的规模。”舰长下令全舰全速回转后退。就在这同时,眼前闪过令人恐惧的白色环状光芒……舰长自语道:“……要塞”

伊谢尔伦要塞内,报警声不断的急促响着……

通讯士官向代理司令报告道:“尤里西斯传来报告与帝国在回廊遭遇的物体形状是球形!表面质量是合金磁复合材料,质量估计在四十兆吨以上。推定是直径45公里的人工天体。”片刻间在要塞屏幕上显现出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的影像。与此同时,梅尔卡滋提督的副官舒奈德上尉突然从列席座上站起来惊声道:“秃鹰之城要塞”……

秃鹰之城内,坎普上将对穆拉说:“真遗憾,我很想一睹杨威利的庐山真面目。不过军人还是该以实力来认识。要塞主炮能源装填……开炮!”

一道雷电不及的白光发出……就这样,在伊谢尔伦回廊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最无意义的要塞对决战。

(一) 此战役的形成原因——细线上的鹬蚌相争

同盟、帝国与自治领地费沙,这三个相临的国家(费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算是一个独立的小国)。而实力基本相当的同盟与帝国在费沙的支持下相争了以150年之久,虽然银河的天空中充满了血腥,但三方并无什么大的变化,并持续着三角拉力战。而渐渐的鹬与蚌的力量不再相当时,在远处观望的渔翁终于开始行动了。

鲁伯特对同盟高等外交事务官说:“5亿迪纳的确是超过了贵国的财政能力,我们自治领是有打算延长期限…但是,得要贵国是安定的民主国家才行……事实上去年才发生政变而已,要是政变成功的话,我们费沙所借出的资本也许就会在国家社会主义下被没收了。关于这点,杨威利提督的功绩真是相当的大。杨提督的才能名声、实力在同盟内无人可比拟是没错吧。反过来说,要是杨提督反叛现政权的话…我们所担心的是如果杨提督有颠覆现政府的野心。去年的政变是因为杨提督才得以镇压。但是假如他也成为现政权的敌人的话。有人能阻止他吗?我之所以讲这种话也是有其根据的。就是关于那个亚提密斯的项链,杨提督将几个卫星全破坏了,可是有必要全加以破坏吗?那么不会是杨提督想近早除去日后自己要进攻海尼森时的障碍吧?若不是的话是否该听听杨提督自身的辩言。可能会较好呢!”

同盟对此的反映如何呢,我不说大家也是知道的。自由行星同盟政府已经决定召回杨威利回同盟首都接受审查会了。同盟的外交事务官上钩了,但其实呢是因为在他们所处的立场上能走的路早就被限定好了。要让人受你操纵的话只是把他逼入困境剥夺其自由减少他可以选择的路即可。
的确如此,5亿的还债与杨威利的名声威望限定了同盟的下一步,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想要得到鹬蚌的渔翁以选好了蚌,只等那只鹬前去与蚌相争了。

而这时充当鹬的帝国又在为这相争的战役做了那些工作呢。

秃鹰之城要塞,“普通引擎航行实验点火10秒前……3、2、1、点火!”“动了,移动确认。速度每小时2000公里、5000公里、8000公里,加速度无异常达到正常数值,误差+ - 0.03%同调精确度1千万分之一秒。”正如所见到的秃鹰展翅了!

随后在跳跃飞行实验中也获得了大成功。秃鹰要塞收容了一万六千艘的战队与两百万的士兵,正式决定踏上攻略伊谢尔伦要塞之途这是帝国历189年3月18日的事。同日,受政府传唤的杨威利正要离开伊谢尔伦要塞。
就这样,细线上的鹬与蚌在悄然无声中正准备展开一场相争……

(二) 战役回顾——要塞对要塞

秃鹰之城直径45公里,比伊谢尔伦要塞小两圈,收容舰艇16000艘,有秃鹰之钩外称的超X光炮波长100埃,出力7亿4000万吨及与伊谢尔伦战力上旗鼓相当。伊谢尔伦是结晶流体金属构成的复合装甲,以飞弹攻击和爆发等物理攻击会被吸收,雷射炮照到表面就会被反射。以为防御无懈可击,伊谢尔伦的外壁迄今仍无暇庇。如今打破旧历的时刻到了。

秃鹰之钩的一记炮击发出后,在几秒内便征服六十万公里的距离,刺在同盟军要塞的壁面上。伊谢尔伦要塞RU75(小说中是RU77)区破损,在短短的数秒内4000条生命悄然无息的消失了。而战斗不会因这些而停下来,有来就会有去。“雷神之锥填装能源……开火!”雷神的怒火又向秃鹰之城发出并引起其爆炸。一记还击后,伊谢尔伦的将官们还没上商量出对策时敌人步兵部队以开始降落到要塞表面,无奈中出动蔷薇骑士团,他们是从帝国亡命过来的人组成的肉搏战部队,战斗能力无人能及。在几分钟后,帝国的登陆战告败撤退。第一、二回合战到此暂告一段落。

穆拉的舰队转向要塞避过雷神之锥射程作曲面接近中,第三回合开始了。伊谢尔伦要塞浮游炮台开始移动,这时秃鹰之城也开始向伊谢尔伦接近移动。雷神之锥填充能源,秃鹰之城加速前进并发射秃鹰之钩。又是一记秃鹰的利爪主炮攻击,损伤惨重的伊谢尔伦要塞也反击着。在几个主炮互攻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敌人要塞的流体金属装甲变厚了,并且雷神之锥遭到淹水。看着屏幕中要塞的参谋长失声道:“引力…原来这是敌人的目的,利用秃鹰之城的重大质量封住我们的主炮,还强化了自己的装甲。”此时后方的穆拉舰队猛烈向要塞外壁射击,而同盟方面前面有秃鹰之钩后有舰队攻击,一狼一虎的双面夹击使伊谢尔伦驻留舰队无法动弹。数分钟后,神话被改写了:那就是伊谢尔伦要塞外壁的一部分炸成一个巨大的破洞,直径长达两公里。穆拉同时又发出飞行队2000艘攻击,试图从中突入。见此况的同盟只得紧急下令第一、第二空战队紧急出发……伊谢尔伦外壁开始展开了激烈的空中争夺战。

伊谢尔伦要塞中客座提督梅尔卡滋一个亡命的老将沉静的请求代理,得到大家支持的老提督开始布置作战计划。转机从这里开始……

报告完毕的穆拉开始更改计划,他想用无人操纵的六艘驱逐舰大胆的突破冲入,封锁要塞主要港口的出入口。正当集结完毕时,伊谢尔伦要塞主炮突发,虽没造成损害,但也被破将舰队分散。舰队开始右舷回转,想到雷神之锥的死角再次集合,谁知同盟舰艇自港口一跃齐出并开始展开巡逻,封锁敌人舰队的计划失败了。 穆拉舰队反时钟方向绕过伊谢尔伦要塞,想压制敌人的头部。然而,这正是一个设计巧妙的陷阱,缪拉的舰队现在正好位于伊谢尔伦要塞完整无损的对空炮塔群前,形成拱形阵列。上当了! 同盟舰队从他40度方向奇袭而来,穆拉舰队陷入要塞的对空炮火和梅尔卡滋所指挥的驻留舰队两方面的包夹围攻中。在要塞中的坎普勃然大怒着并派两个舰队去救援。就这样,激烈的第四回合在老提督的帮助下算是勉强胜了一局,为伊谢尔伦挡过一难。

回来后被责备了的穆拉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有一个俘虏说出一件奇妙的事!他说,杨威利司令官根本不在要塞里……可信度仍有待商定,不过是垂死的俘虏在发高烧时说出来的呓语而已,人已经死了,无法确定是不是真的……”深思过后穆拉决定向坎普上将报告此事说明他想捉捕杨威利一提案,但却遭到坎普的强烈反对,此事不告而终了。次后,战况处于半胶着状态中。

……当坎普上将得知杨正在返回时开始修整制定计划。正如杨所说的,坎普上将选择了利用心理与时差战术并根据穆的提议实行战略。既秃鹰之城要塞处于监视伊谢尔伦要塞的状态,帝国军先攻击要塞驻留舰队时其被迫退回要塞,利用同盟军依赖伊谢尔伦要塞不愿远离的心理,再回头攻击前来救援的杨舰队。然而,这一厉害的战术却被杨的得意弟子由里安看破,并在梅尔卡滋提督的修订下悄然开始了时间差的反利用战。

当驻留舰队进入要塞后,帝国军按计划转头迎击杨舰队。杨下令退后并与敌舰队的相对速度保持零,而帝国军却以最大战斗速度前进,想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同盟军的增援部队击破,然后中途返回。当他们与杨舰队接近时,突然同盟军舰队变换成D队形。这是圆筒阵形当中极为极端的一种队形,几乎是呈轮状地敌军包围住,自左右上下将炮口对准位于碗口的帝国军前锋。这正是杨利用回廊的特殊地势所想出来的战法。祸不单行,帝国军正在苦战中后又有舰队来袭,这正是梅尔卡兹所指挥的驻留舰队,他们由帝国军的背后和天顶方向攻了过来。此时原本呈轮状阵的舰队快速地收敛阵形,变化成漏斗状即为E形。突进的帝国军如今又遭受来自同一方向多层的光束攻击,而后方的敌人仍在攻击着,帝国军正一步一步走入死亡的深渊……在这时坎普突然想到了主意并向全体舰队发布了撤退回秃鹰之城的命令。与此同时,伊谢尔伦驻留舰队与救援部队最后终于会合了。

时隔不久,秃鹰之城开始移动了!带领着帝国军的残存部队,十二个航行用的引擎全力发动,正朝着伊谢尔伦要塞逼近当中,它想要撞过去……杨威利在舰队上冷静的下达了最后的指示:“舰炮对要塞没效,瞄准开动中的引擎全舰集中炮火攻击行进方向左边的引擎。开火!”

数万道的光束,全部集中在单一个普通航行用的引擎上,使之爆裂白色的闪光四处飞散。要塞本身也因其不稳与舰艇之间不断地相互撞击而受到创伤。与此同时,雷神的火舌又给它一个最为严重的致命伤——秃鹰之城的外壁被突破了。

就这样,在哀嚎中、在炮火中、在血海中以及随后而来爆炸中,无数条生命就如此的消失了。在回廊中、在银河里、在宇宙中,化为了尘埃、化为了风………


(三) 略谈游戏中的要塞对决战

在游戏中(以第五代为例)作为攻方帝国军,要想攻下伊谢尔伦要塞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要多费些脑筋了。杨不在要塞是各位玩者早已知晓的了,要塞防御性能相对也降低不少,只要排除舰队攻击即可。而且杨回来大概要在三十几回合后才会出现,所以大家可趁这之前大干一番。总之,是一场“战术+时机+运气”的打法。而对于防守方的同盟军来说,虽然杨不在防御性会下降,但在名将梅尔卡滋提督的帮助下外加要塞,要守住也不难的。因为游戏里不象动画与小说一样要塞主炮可互相攻击而是根本碰不到对方,所以少了一个后顾之忧但这也算是一大缺陷吧。当然,不论是谈攻方还是守方,本人只是单纯的考虑游戏本身能力而并不考虑什么现实的上下级的问题而已,所以在人员任命上会有些乱呢。

一、 攻方帝国军战略

先出动战斗舰队两个(其攻守能力可先不考虑在内)这两个舰队不做任何攻击,其目的只是把去把同盟三个舰队引到秃鹰之钩的范围来而已。要塞防御司令官必须是攻击能力高者,防御能力可先不考虑,这里面当然首选人就是坎普上将了。为了让主炮同时攻击同盟的三个舰队,引敌舰队与同盟军保持一定距离的前提下以两个渐进线的方式向己方要塞移动,主炮攻击范围为圆锥式的,引敌部队通过主炮范围后在可随时进入要塞的一左一右的范围待命继续充当诱饵,同盟军进入射程后选择最佳时机主炮攻击。攻击完毕后,如同盟军进入的不够深的话引敌舰队继续引敌;如够深入的话同盟军会继续前进,引敌部队进入要塞第二回合并将之解散,在全体中挑选攻防能力较均高的担任防御司令官,而这里面的就是穆拉了。因为要塞的攻防能力会随司令的能力加减的,这也是我只考虑单一方面的原因。这样就可放心的让对方来攻了,几个回合下来要塞无事的同时也消灭了同盟大批舰队。但如果你想攻下伊谢尔伦要塞的话,就要注意一下以是第几回合了,要在第20回合最晚21回合内就要再次按上述方法调整人员并派出战斗舰队与虚拟舰队,也就是让除坎普与穆拉二人外的均高者担任司令一职,配置两人或再加一人的战斗舰队、三个虚拟舰队与补给舰队,并在第20、21回合内出动,不然晚了会被赶回来的杨夹击的。但在这里要注意三个虚拟舰队别让同盟给灭掉才是。两个虚拟舰队在前一左一右中间间隔尽量大些,战斗舰队在后面保持距离,而第三个虚拟舰队最好在安全地带待命(如虚拟舰队没被消灭的话),在前两个虚拟舰队接近要塞时主炮会攻击,攻击后剩余部队全力冲向要塞也是一左一右或一上一下,如果舰队还剩的很多四个方向都各配置舰队展开式攻击。主炮攻击会选防御差的一方,如果你侥幸还剩有虚拟舰队的话,那牺牲的就是他了。而且主炮攻击的那个回合(也就是主炮能源100%时),全体舰队要尽可能的展开式靠近要塞,受攻击的范围会小些。如此反复,幸运的话回在魔术杨赶回来前完成攻占要塞的任务。呵呵,说到这里顺提一下,本人在多次尝试中到是有一次成功的在杨回来前就完成了任务呦。

二、防守方同盟战略

大致形式是和上面一样,要塞调整人员并用舰队引敌过来。只是帝国军有四个舰队,其中一个舰队会保持不动而其他的向前行,这里就有两个方案了:一个是只引前三个,第四个不管他以后是引还是不引再论了。另一个就是在我方伤亡少的前提下去第四舰队面前炫耀一下就跑或是给他一击后转身就逃,第四舰队出于报复心理吧会追你没商量的。但两个引敌舰队要尽量保持一致性,不然慢的会被夹攻。引到要塞还是以渐进线的方式,主炮攻击舰队回要塞再次调整人员配置。如果这时梅尔卡滋提督提出代理的话最好把要塞暂时交给他,攻击防御都会上升。几个回合下来要塞无损并且也削弱了敌舰队,这时有余力的你可再第三次调整人员及战斗舰队的配置,让舰队包围攻击,再用主炮前先要让我军撤回要塞以免伤亡。如此的,在杨回来时帝国军以消灭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双面夹击。最后在杨一声“开火!”中全部完结。


(四) 此次战役的综合归纳

一、最之分析

总体来说,此次战役创下了三个之最。第一个最,是银河史上第一个最先以硬体要塞相互攻击的。第二个最,也是银河史中第一个打破伊谢尔伦要塞外攻无法攻破的神话。第三个最,是一场最无意义的战斗。为什么说是最无意义的呢?通过看了一些有关此战役的讨论帖后,本人在此大致归纳一下。

第一, 出兵的意义何在?

在帝国政局正走向稳定而同盟又没有余力来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稳固其根基。的确如此,莱因哈特也在如此的做着。他没有亲自出兵,而是把任务交给手下而已。但次此出兵是希望看到放大规模的科技成果吗?这个技术以通过了测试实验,然而要塞可以跳跃到伊谢尔伦回廊的话,为什么不让秃鹰之城直接跨过伊谢尔伦跳跃到同盟首都海尼森附近呢?海尼森防御系统并不强,以舰队拿下同盟,这时秃鹰之城可处于监视伊谢尔伦的状态,然后在以秃鹰之城与帝国本土为基地,要塞加舰队前后夹击伊谢尔伦起不是更好些。要说跳到伊谢尔伦要塞附近是技术上所限,为什么不再等一些时日把技术系统提高的那时再出击呢。只是为了一种试探吗?动用舰队百万及两个重要的一级上将,有些兴师动众呀。难道是看出婿夫特的研制以达到了尽头?就象莱因说坎普一样“已经达到极限了”,所以不想再给他机会而就让一个“半成品”上阵了。而或是为了拿下伊谢尔伦或说是为了让它无力化攻击?但伊谢尔伦的司令官是从未输过的杨威利莱因是知道的,仅以一个要塞两个上将及这些兵力是很难从杨手上攻下伊谢尔伦要塞的呀。

第二,在人员安排上有些让人不解

发明此技术的是婿夫特,但执行任务的是两位一级上将坎普与穆拉。有人说此战役是为了除去婿夫特与坎普,婿夫特就不必多说了,而坎普在某些程度上想超过双壁造成军部高层分裂(因为本人没看过全部小说,只是在写此文章前临时看了看有关此战役的小说部分,所以分析时多以文献为主再加上自己的看法而讨论)。如是这样的话,为处理两个人而要有所牺牲的话,上百万的舰队将兵与另一个重要的一级上将穆拉为代价,这代价也太大了吧?!莱因完全可以不重用两人。婿夫特只是一个棋或是罗严塔尔所说过的工具罢了,工具锈了不能用了放着也是占地碍眼的话,只要有适当的理由便可以毫不犹豫的处理掉而已,而坎普可以指派他去干别的即可。

而在我看来,坎普上将虽以到极限但在上未完全统一银河时期就将一个战力不能忽视的上将处理掉呀,于情于理都不符的。虽然少了坎普帝国军实力没什么变化,但俗话不是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吗?我认为,莱因把任务交给坎普与穆拉是对他们两个的一种信赖。就象他对小吉与双壁是一样的或说对每一个上将都很信赖,所以也会让其单独完成任务。他也从来没有小看过杨,只是莱因没想到会如此的惨况。让他们去可说是对双方的一种试炼,对新技术的试炼、人员的试炼,再有就是单独针对坎普的一种升降的转折。如果赢了提升坎普,失败了也许会降职,单更也许不会降职只想要给他一点点教训让他学乖一点而已。

再一个就是救援问题了。如果莱因知道坎普的内心想法的话,他要双壁去救他的用意何在?就象小说中说的“元帅究竟是什么样的打算呢?如果是因为战事陷于胶着状态,那我们特意前去确实是有充分的理由。但是如果坎普获胜的话,那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前去,而如果他败了的话,那现在赶去不嫌太迟了吗!”为了尽可能的去帮他完成任务或是救他出来,还是做个顺水推舟的人情?

第三,战役没有具体的战略构思

小说中曾提到:莱因哈特过去的每一次战绩,无论是如何地辉煌,如何地神乎其技、异想天开,但追根究底看来,其道理就在于逻辑理论与实际整合性的一贯,已进一步成为战略的保障。他是一名“轻易获胜”的男子,所谓“轻易获胜”,所指的是将获胜所需的条件准备妥当,将己方所可能遭受的损失减至最低,然后轻轻松松地获得胜利。但此次战役的出兵没有周密的计划。如不想攻下伊谢尔伦要塞,此次本不该出兵,因为战场上枪弹无眼死伤在所难免,不值得。如是试炼的话,赢了不必说什么,而失败了呢?又没有相应的救援计划。若是想拿下伊谢尔伦或是让它无力化,就更应该与坎普、穆拉制定周密的战略计划。而且也必须要把杨的能力考虑在内,也就是说是让坎普穆拉作个开战先锋后有大批舰队辅攻,还是要塞主炮主攻舰队辅助,更或是杨与莱因说的一次性的银河要塞大撞击说。战赢了如何处理要塞及剩余人员,败了如何处理,平手又如何处理。全然的没有考虑到位,只是在坎普的一句“我军有利”后才开始想到辅攻或援救而已,但却以太晚了。茫茫银河,从这里以最快速度赶过去,战场上恐怕也所剩无几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早想得细些的话,也许就会救回更多人,更也许坎普不会死、要塞不至于粉碎。上亿条人命、千百万艘舰队、耗资巨大的要塞,全部化为乌有。而自身攻击的伊谢尔伦要塞虽也受伤不小,但却依然稳固在回廊内。帝国军方面损兵折将的却做了一场惨重的无用功。

所以综合来说,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意义的攻略战了。

二、从战略战术上看双方

同盟方面,先从整体战术上来说。虽然前半局是帝国军掌握主导权,但也没出什么大差错。而本人认为先寇布提的“陷阱”一事,我觉得到可以考虑,但要有灵活性与伸缩性。虽然不用去引敌上当过来,但完全可以暗布陷阱。当敌人发现杨不在时,正如当时的穆拉如不是坎普硬拦住,很可能会强攻伊谢尔伦或阻截杨,这时陷阱中的利器便可发挥作用。帝国没有任何行动的话就可不用了。但有一个重点,就是人员舰队有限的伊谢尔伦如何配置的问题了。

同盟战术上我认为最好的运用有三个:第一个,梅尔卡滋提督的引敌攻击与我军的金蝉脱壳法的冲出要塞。第二个,由里安与老提督针对坎普打时差的反利用。第三个,杨威利的D—E战术。

帝国方面,也是有三个:第一个,利用超大引力攻击伊谢尔伦并保护自己。第二个,是封住伊谢尔伦驻留舰队并用主炮攻击。第三个,就是没有实现的利用心理打时差战。

综合来说,整个要塞对要塞的战役中有两个战略战术本人认为可堪之为最绝妙的:一个是坎普的利用引力攻击同盟并保护自己。另一个就是杨威利的D—E歼灭战。

好了,大致此次战役就是如此了。本人根据这无意义的战役也长长的说了一堆无水平的分析。不管怎样的无意义最后都在一声的巨响后化为了乌有,而我的论述也就随之的画上了句号。

-----------------------------------------------------------------------------------
本人此论文参考文献:
1、 部分有关于要塞对要塞的《银英》小说与动画
2、 第五代《银英》游戏——要塞对要塞
3、 星海原创连队中的有关此战役的分析专帖

ck7543 发表于 2010-8-11 19:28:53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8-12 08:41 编辑

银英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战役:
800破50000——奇霍伊萨星域会战
帝国历488年6月,在银河帝国领边境星域奇霍伊萨发生了一次堪称银河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舰队战。因战斗星域而被命名为“奇霍伊萨星域会战”。
历史背景介绍
帝国历487年10月,银河帝国第36代皇帝佛瑞德李希IV世猝逝。国务尚书立典拉德公爵扶立五岁的皇太孙──埃尔温·尤谢夫继承皇位,并邀请凯旋而归的罗严克拉姆元帅共同执政。身为先帝女婿的布朗胥百克公爵和立典亥姆侯爵对此非常不满,在帝国历488年2月,反对罗严克拉姆公爵与立典拉德公爵阵营的贵族们,在布朗胥百克公爵别墅的利普休达特森林聚会。在共同保卫自身贵族利益思路的驱使下缔结盟约,史称「利普休达特盟约」。根据盟约所建立的贵族军事组织——「利普休达特反帝联合军」,亦即「贵族联合军」中,有贵族3740名,正规军及私人专属士兵,兵力共计达2560万。

帝国历488年6月,贵族联合军副盟主立典亥姆侯爵与布朗胥百克公爵发生争执,遂率领私兵直属舰队约50000余艘进驻奇霍伊萨星域,事实上可以说是一种分派叛离的行动。7月初,银河帝国中央政府军统帅莱茵哈特·冯·罗严克拉姆元帅,命令平定边境星域的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率领两位舰队副司令官瓦列及鲁兹中将朝着边境星域前进,以图在平定边境的过程中顺势击败分裂中的“贼军”「利普休达特反帝联合军」——立典亥姆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关奇霍伊萨星域的具体地理位置。奇霍伊萨星域,在游戏银英IVEX中被放置在了银河帝国一侧的中心部分,私以为不妥。要塞的配置,无疑是需要放置在足以遏制敌人侵略、驻留舰队以获得广袤区域控制的地方,例如伊谢尔伦要塞、海斯波要塞(秃鹰之城)。而建立在国家内部的要塞,多半的目的只是为了驻兵和反击宇宙海盗的治安工作,例如连典贝尔克要塞等小一些的人工/半人工天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像连典贝尔克这类小规模要塞,充其量可以叫做“含自卫主炮兵站”,与我们经常提起的“伊谢尔伦要塞”中的“要塞”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按照这一理论,无论是选择作为叛乱再分裂基地要塞的副盟主立典亥姆侯爵,还是叛乱初始选择基地的正盟主的布朗胥百克公爵,都会选择前一种,也就是真正的“边境要塞”,而非“兵站”。也就是说,除了伊谢尔伦、海斯波要塞之外,奇霍伊萨星域的格鲁米逊要塞应该是帝国领最强大的边境要塞。而这种要塞,多半是为了防卫同盟军的侵攻而设立。不可想象帝国军会耗费巨资,仅仅为了打击海盗维持治安在自己国家的腹地建立起如此强大的军事基地。因此我们推测,这个奇霍伊萨星域在地理位置上应该更接近同盟/费沙的边境。按照游戏银英IVEX的地图,应该位于罕星域或是埃坚福特、埃坚赫兹星域附近。这样的地理位置,也与银英中的“平定边境星域”作战目标吻合。试想,如果奇霍伊萨和亚尔提那星域靠得如此近,不说立典亥姆的分裂不能痛快淋漓,莱茵哈特也就可以利用讨叛军主力直接加以平复。因此,本文对于奇霍伊萨星域地理位置的推测,就大致位于上述的地方。以下的研讨,也以上述论断为依据展开。

战前情况分析
一,军力方面:


从小说中,我们没有找到有关讨叛军的军力具体数目,只是得到了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边境平乱别动队“占全军三分之一”这样一个笼统地说明。而在动画中,则对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边境平乱别动队的数目有所记述。说明是以立典亥姆旗舰上军官的口头报告——“数量,大约40000艘”——为形式体现出来的。参照帝国领侵攻中抗击同盟军的帝国军军队规模,以及当时的宇宙舰队司令官莱茵哈特元帅能够控制的舰艇数量,我们认为这一数字是可信的。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帝国讨叛军部队的大致规模:约12万艘舰艇。反观叛乱军一方,依据原著在立典亥姆军覆灭时提到的“贵族联合军至此失去了一位副盟主与三成的兵力”推断,也就是说“贼军”的规模应在15万艘左右。从这一比例上来说,数量上,莱茵哈特的帝国讨叛军处于劣势。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奇霍伊萨星域会战中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边境平乱别动队数量上少于当面敌人的情况出现。我们分析这一点,是在为讨论作战过程中为何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战前就计划使用奇计的原因寻找答案。

4万舰队对5万,数量上的劣势已经十分明显。就连完全不懂战舰配备的立典亥姆侯爵也在接战前喊出“蚁多咬死象,全都给我上”这样的“至理名言”,可想而知。只不过,操控这两方面战舰的军官水准,则大有不同。一方面是莱茵哈特为了自身利益在帝国军内部培植已久的精锐之师,另一方面则是贵族私兵为主,以身份地位决定军队控制权的旧式军队。在战斗力方面,叛乱军已经大打折扣。讨叛军中的主力军官,大多是跟随莱茵哈特屡建战功的实战军官,从毕典菲尔特等提督的快速提拔过程就可以了解。这些良将驾驭的是久经战阵的实战部队,勇冠三军。反观妄图以“蚁多咬死象”咬死对方的叛乱军立典亥姆部一方,则大多是虽不见得贪生怕死,但是军事素养却很缺乏的贵族军官。因此带来出击次数少未经磨练的部下,造成战斗力不济。只不过单从这一点,尚不足以撼动反叛军一方5:4的数量优势,最多是旗鼓相当。


二,士气方面:


从元帅莱茵哈特送别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边境平乱别动队出征时,齐格飞所说“我会让阁下(即莱茵哈特·冯·罗严克拉姆。作者注)威名传遍帝国全土!”的豪言壮语。与叛乱军立典亥姆部从本方主力部队狼狈不堪的叛逃相对比,就可以得出准确的评价。小说原著中相关段落可能会给我们分析开战前双方的士气对比提供更为有利的依据:

“这位红发的年轻人(即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作者注)获得帝国元帅全面信赖之后,果然也不负所托地平定了一个一个的边境星系。在这其间一共打了六十多场仗,场场皆胜。……而在所平定的行星上,他除了将该星球交给本地的民众自治外,还尽心尽力地维护星球间的治安,严禁欺凌掳掠,这不啻是将本军和贵族之间的差异明白地公诸于世,因而普遍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获得了相当大的政果,边境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使得盘据在秃鹰之城的贵族联合军更形孤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所率领的边境平乱别动队在接战前,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常胜军”。60余连胜的余威让己方军队士气沸腾,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我们分析这一点,是在为讨论作战过程中之所以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敢于行险的原因寻找答案。反观对手——分裂中的“贼军”「利普休达特反帝联合军」——立典亥姆部,则早已被帝国5世纪的不平等和与盟友“莫名其妙”的分裂以及进而的逃窜搞得人心惶惶。这样一支军队能够纠集起来面对讨叛军别动队敢于一战,从“黔之驴”的古谚中不难得出求证。与古谚有所不同的是,虽然“驴”对老虎的作战能力知之甚少,但是这只老虎对面前的“驴”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所以作战中根本一点麻烦也没有出。这也是叛军最后败亡到要塞内部,瞬间就爆发内讧的诱因之一。

双方的疲劳程度,道理上,爆发叛乱之后静观其变的立典亥姆部相较连胜60余阵的齐格飞别动队,理应有更加充分的战斗精力。只不过讨叛军从容进军,连战连胜的气势使得全军上下并没有厌战情绪,战斗热情反而更加高涨。而仓皇从布朗胥百克控制区逃离的立典亥姆部刚刚站稳脚跟就遭遇了强大敌人,这对几天前还以逸待劳的叛乱军士兵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对战争正义性的怀疑以及作战的目的混乱、胜利信心的动摇往往就在这时产生。戏剧性的是,征战已久的部队在肉体和心理疲劳程度上竟然也胜过了以逸待劳的军队。这一优势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讨叛军总司令莱茵哈特元帅果断的迎击命令。

总体看来,从双方官兵士气和战斗意志方面来说,齐格飞·吉尔菲艾斯讨叛军别动队大大优于叛乱军立典亥姆部无疑。


三,会战资源准备方面: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历代用兵家奉为经典的兵法格言。对照奇霍伊萨星域会战中双方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在军事情报资源方面,叛乱军与讨叛军的利用水准,可以说是天差地远。从以下段落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

“在快速的情报收集中,不久即获得立典亥姆侯爵的军队开进奇霍伊萨星域的消息。……“就让决战在奇霍伊萨星域进行,到时我将带领本部大约八百艘战舰迎击敌人。””

在接到命令的几乎同时,作战计划已经在别动队司令的头脑中形成。光凭这一点就很能说明情报搜集的优质高效这一问题。反观叛乱军立典亥姆部,直到接战前夕方才确定对方的军队规模,以及就此拙劣的情报能力得出的盲目全体出击的作战计划。在情报资源搜集利用方面,叛乱军早已完全受制于人,处于绝对的下风。

从刚刚双方士气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原著中“在所平定的行星上,他除了将该星球交给本地的民众自治外,还尽心尽力地维护星球间的治安,严禁欺凌掳掠,……边境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这些叙述,基本上已经排除了自古以来远征军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补给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这一点上,革新一派的莱茵哈特政府,肯定要比奴役平民的历代贵族更得人心。再结合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灵活而果敢的胜利,使得讨叛远征军虽然和主力部队分割遥远,但是“身边就是后方”这一有利的战前姿态对其专心放手对付当前敌人十分有利。

反观对手——叛乱军立典亥姆部一方,最具优势的莫过于先期占领的格鲁米逊要塞——这一基地。通过原著中对于叛乱开始时的情况我们不难得知,叛乱中的各星系,原本有着他们各自的立场。大大小小的星系绝大部分控制在贵族手中,一次讨平的确具有一定难度,这些星系其中有的就包括在齐格飞别动队的“60余胜”中。当然,身处边境的格鲁米逊要塞因其立场使然,也很自然地倒向贵族联合军而“有待讨平”。这样看来,原著中谈到叛乱军立典亥姆部到达奇霍伊萨星域时使用的是“进驻”而非“夺取”,就足以说明格鲁米逊要塞的当时政治倾向和实际控制权问题。也就是说,叛乱军立典亥姆部未经战斗,和平取得了一个武装齐备、战争储备资源丰富的强大要塞。如此一来,叛乱军立典亥姆部拥有占有优势的50000艘舰艇和强大要塞据守边境,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看来即便是立典亥姆身边,也是拥有着大抵不低于修特莱才干的参谋人才的。

从这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战争环境营造上,基本上不分伯仲。原因就在于那个“会开炮的铁球”——格鲁米逊要塞的当时归属——这一重要砝码。不过,拥有如此重量级砝码的叛乱军竟然没能靠此优势把远离主力的远征军逼入下风,而是让对手和自己在这一方面打成平手,这恐怕就要归功于人心所向以及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一级上将高明的军政手段了。


综合以上三大因素,第一条和第三条,交战双方可以说平分秋色。如果这样分析的话,齐格飞别动队战胜叛乱军立典亥姆部的唯一理由,就是别动队全军上下一心,同心协力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所凝聚而成的强大战斗力。齐格飞别动队赢在这里,叛乱军立典亥姆部也正是输在这里。而且,这一结果是不可逆的,过程也是不可变的。因为这本身就是历史的大趋势使然。看到这里,书中的经验教训不能不对我们今天的行动有所借鉴。

作战计划制定及战术实际应用
以上的战前情况分析,决定了双方作战计划的制定。双方的军事素养和因战前准备制定的战斗方案,决定了战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毫无军旅经验的立典亥姆舰队并未依性能配置,使得他那毫无秩序地交杂在一起的各色舰艇在接战伊始便处于下风。不管是在火力上或者是在机动性上,于50000艘舰艇所应该达到的战斗力相去甚远。这一失招,使得原本上文分析中提到的“军力基本旗鼓相当”的天平急剧向讨叛军一方倾斜。实际上在原著和动画中都提到了直至吉尔菲艾斯特袭队突入后,疲于应付的立典亥姆方才意识到有关编制问题。当然,为时已晚。从作战计划上来说,奇霍伊萨星域会战中的立典亥姆舰队基本上没有所谓“作战计划”可言。唯一仅有的,恐怕仅仅是大致上所有军官认知上的一致共识——我们数量多,基本上不会输;我们有要塞,打不赢可以跑。

而吉尔菲艾斯舰队则分成高速机动集团与后方支持集团——这应该是军事素养的常识体现——预备与敌军正面接触。通过周密调查发现了立典亥姆舰队的编制问题之后,立即制定了自己亲自率领八百艘的高速机动部队,利用斜线阵稍候接战部队与先期接战部队造成的时间差,使用少量高速舰队(实战中为800艘)对敌方侧翼实施灌透侵彻的作战方案。这一大胆作战计划的提出,一方面来源于上文分析中指出的吉尔菲艾斯对于己方舰队数量上居于劣势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对己方团结一心的高昂士气和战斗力与对方相比之下处于绝对优势的高度自信和正确认知。可以想象,如果此一计划的执行者瓦列没有展开及时的正面进攻,突入部队会面临何种的下场。这一方案的制定与我国古代伟大兵法家孙子“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兵法名言不谋而合。至于说很多人关心的“为什么是800艘而不是1500、2000,或者为什么不是500艘”的疑问,与“为什么不是801艘”这样疑问同样都是无意义的。

随着立典亥姆无谋的攻击令,叛乱军舰队在射程外开始炮击,奇霍伊萨星域会战正式拉开帷幕。按计划,瓦列分舰队于贵族军的正前方展开,由鲁兹突出于左翼,瓦列稍退于右翼,形成斜线阵形。鲁兹分舰队在两军相距600万公里主炮射程后,即向对面敌人展开“具压倒性的能源射线如豪雨一样”的“准确而猛烈的” 炮击。这使得原本因为以逸待劳布阵待敌而稍稍获得精力优势,却又因为提前开火而导致战斗锐气无谓消耗的叛乱军一时间疲于应付。相应的,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至此更是降低到了谷底,洞察对手策谋的视觉则早已被屏蔽掉。叛乱军立典亥姆部已经完全进入了吉尔菲艾斯舰队作战伊始布下的陷阱而不自知。

原著记载:“瓦列的舰队与敌方的距离尚远,尚未进入真正的炮战当中。吉尔菲艾斯则站立在旗舰巴尔巴洛沙的指挥席上,适时地对800艘直属的高速舰队下达攻击命令。”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1,当时的瓦列舰队也正在和立典亥姆舰队进行“炮击”。这种炮击一方面是由于立典亥姆舰队的提前开火,一方面也可能是瓦列舰队为掩护突袭队而采取的策谋性应酬炮击。也即是说,此时的双方已经全部开始交火;2,吉尔菲艾斯特袭队的出击时刻,因前方交火情况的瞬息万变,已不可考。

吉尔菲艾斯适时下达攻击命令后,800艘高速战舰按计划从瓦列分舰队中分离出来,进而高速弧形接近立典海姆舰队的左翼,并利用全舰队接火时大舰队的速度放慢与特袭队之间的速度差,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向敌舰队左翼发起出其不意的进攻。

接下来的一幕,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让我们再次透过原著的记载重温这壮观的战斗场面:

“……立典亥姆舰队此时正忙着与前方的敌方大舰队交战,却又意外地受到来向不明的攻击,全军惊慌失措。应战的指令四处纷飞,一些战舰试图将舰首调向这支突如其来的奇袭舰队,但又在这个时候,来自前方的粒子光束和飞弹的攻击更加猛烈了,因为瓦列舰队在此时已进入射程距离,开始展开攻击行动。立典亥姆军顿时一片混乱,不知应对付那一个方面的敌人……”

“……巴尔巴洛沙的主炮连续三次齐射,剑一般的光线将前面立典亥姆军的舰列拦腰砍下,当一连串的爆炸火光消失后,因船舰之间存在着速度差异而使得敌方舰队中央部分在一时之间产生了一个空洞,巴尔巴洛沙随即利用那空洞突入敌方的核心地带,八百只的舰艇亦立刻跟进……”

“……立典亥姆军的中心地带被敌方宛如一只巨梭般打穿,而且那巨梭正以极高的速度移动着……吉尔菲艾斯的旗舰接着深入到敌方的左侧面,所施展的一击离脱战法己完全成功。随后整个舰队又转换方向,再度进入敌方的内部,吉尔菲艾斯的八百艘高速战舰就好像旋风一般地横扫敌方大军的心脏部份,所向披麾……”

“……当内部的混乱逐渐扩大而波及到舰队的外缘时,鲁兹和瓦列立即把握机倾全力攻进,内部的混乱又与外部的混乱相结合,立典亥姆军立即就面临败北的命运了……侯爵如哀嚎一般地发布命令,也不顾正在苦战中的己方其它舰艇,奥斯托马克旗舰疯狂般地向着格鲁米逊要塞的方向逃逸远走,其它的舰艇见到主帅率先逃跑,也无心恋战,一哄而散。”

800:50000。

在永恒黑夜的茫茫星海之间,这是真正的光剑与爆炸的轮舞。800破50000,一次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原本至此,历史上所谓的“奇霍伊萨星域会战”,至此就已经完全结束。后续的部分与“星域会战”无关,不必继续记述。但是为了保证文献的完整性,下文以“会战结果对银河历史的影响”为名,把其后的结局补完。

会战结果对银河历史的影响
一,会战的尾声:


战前,放出豪言壮语说“和红毛小跟班”打仗不如和“金毛”打起来“过瘾”的立典亥姆侯爵,在仓皇逃跑的过程中遇到后方正在调转方向的己方运输舰队堵住归路。背对“缉拿战乱元凶”的吉尔菲艾斯舰队的追击,立典亥姆侯爵下令为了不影响逃跑速度而向运输舰队开火——这是他在此役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败笔。这一银英中绝无仅有的灭绝人性的决定将他自己最终送上了黄泉之路。

输送舰队不为意会被己方攻击,顿时伤亡惨重。但此举却的确让立典亥姆侯爵能成功逃逸,吉尔菲艾斯舰队基于人道立场对伤亡惨重的敌军输送舰队展开了救援。之后,讨叛军开始进攻格鲁米逊要塞。人世间总是充满了足以构成历史必然的偶然性——输送舰队中幸运能生还的肯拉特·林查上尉,主动向吉尔菲艾斯要求,成为立典亥姆侯爵不人道杀害部下的活证人。吉尔菲艾斯希望用林查上尉来煽动要塞内的平民士兵,反抗不人道的立典亥姆侯爵。但行动还未来得及开始,要塞内已发生事变。一艘自吉尔菲艾斯的进击中逃脱的战舰逃到要塞当中,一自称劳迪兹中校的军官扛着一名士兵的尸体,要求觐见立典亥姆侯爵。中校将尸体抛向立典亥姆,以责斥立典亥姆为逃亡而杀害友军的罪行。护卫立典亥姆侯爵的士兵向劳迪兹中校开火,但原来中校已暗中在身上捆绑了杰服粒子。护卫士兵开火后,杰服粒子爆炸,立典亥姆侯爵和其亲信当场身亡。

原著中对此后的事态发展如此记述道:

“吉尔菲艾斯没有让这个天赐的良机跑掉,随即号令全舰队立即紧缩包围网,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派出登陆舰将装甲兵送上要塞。虽然也有遭遇到些许抵抗,但大部份斗志已尽失的士兵们,无视于军官的喝骂,纷纷弃械投降。……吉尔菲艾斯顺利占领了要塞。正确地说,应该是占领了要塞在大爆炸后幸免下来的其余四分之三的部分。立典亥姆候爵的尸体没有被找到,据推测可能是在杰服粒子导火或人为的爆炸事故当中被炸得粉身碎骨了。” 立典亥姆部自从起兵的一天,到战略决策,到战略转移,再到战前准备,直至战斗执行……等等环节,所积累的危机隐患终于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至此,帝国历488年7月在帝国领奇霍伊萨星域,在对阵双方——代表旧贵族腐朽势力的“贼军”「利普休达特反帝联合军」立典亥姆部,和新兴军事政治势力的讨叛军吉尔菲艾斯别动队之间展开的这场战略决战,以代表新兴势力的讨叛军吉尔菲艾斯别动队的完胜而结束。此役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值得我们进行总结。


二,会战的影响和总结:


最为直接的影响,莫过于“贵族联合军至此失去了一位副盟主与三成的兵力”这样的评价更贴切了。讨叛军总司令莱茵哈特元帅,自此役敌人军力大幅下降之后完全掌握了整个战局的主动权。作为执行此次作战,干净漂亮,甚至是快意的取得此次胜利的吉尔菲艾斯,用实绩赢得了帝国军全军对其军政两面才干的高度崇敬。同时,也为他本人此次远征边境星域的作战意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提前为5世纪以来高登巴姆王朝贵族奴役平民的畸形政治体制敲响了丧钟。

800破50000,吉尔菲艾斯创造了一个奇迹。虽然银英历史上类似以上以少胜多、战法华丽的战例屡见不鲜,其中不乏经典的扛鼎之作。但是以司令官本人直趋敌阵,以如此少的战力操纵战局于股掌之间,看似有惊,实则无险。在短短几十分钟内以如此悬殊的兵力纵横驰骋敌阵之中,酣畅淋漓的使敌人战阵为之崩溃,实在堪称惊心动魄战法佳作中的精品。银英中类似此役精彩的作战,如有“730年党绝响”之称的第四次迪亚马特星域会战、德奥里亚星域会战、亚斯提星域会战等,但都是精彩有余,惊魂不足。故而在撰写“最为惊心动魄的战役”时,挑选了奇霍伊萨星域会战。这同时也是吉尔菲艾斯短短的人生和军旅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一战。

其实,奇迹的出现经过前文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不是不可能的。一个战争奇迹的出现,除了需要一方绝对英明勇毅的统帅和上下一心的官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与之截然相反、腐败无能的对手。古今中外的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其军队规模比例越是悬殊,人的因素就需要更加的悬殊。我们今天歌颂英雄,颂扬他们的精彩战例,并不是为了让所有人纷纷效仿以弱胜强的事迹。而是在对这类极端表现战例的分析中,能够看到很多平时潜藏在水面以下的足以决定历史方向的细微之处。



后记——几位参战主人公此役之后的命运
齐格飞·吉尔菲艾斯:


此役后班师归建。帝国历488年9月,抵达亚尔提那星域;

帝国历488年9月9日,海斯波要塞秃鹰之城攻克庆典。在制服布朗胥百克部将安森巴哈行刺莱茵哈特的过程中殉职。享年21岁;

奇霍伊萨星域会战,成为他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战;

逝世后,莱因哈特追封他帝国元帅、帝国军三长官等无数称号,并设立了“齐格飞·吉尔菲艾斯”勋章来缅怀这位好友;

墓碑立于帝都奥丁中央墓地,上书莱茵哈特亲笔“吾友,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于此长眠。帝国历467年1月14日——488年9月9日。”


克涅利斯·鲁兹:


帝国历488年9月,平乱结束,晋升上将;

帝国历489年11月,参与“诸神之黄昏”作战。配属罗严塔尔麾下进攻伊谢尔伦回廊,史称“第九次伊谢尔伦攻防战”;

帝国历490年、新帝国历元年1月,攻陷由同盟名将杨威利把守的伊谢尔伦要塞,任要塞驻留舰队司令官,驻守伊谢尔伦。新帝国成立之后,晋升帝国军一级上将;

新帝国历02年1月,第十次伊谢尔伦攻防战失利,要塞重新被同盟名将杨威利夺回。汇报后被关禁闭,调离前线,任费沙方面军警备司令官。

新帝国历02年4月12日,费沙遭到地球教徒安放炸药破坏,鲁兹提督受伤住院。同时受伤的还有军务尚书奥贝斯坦等41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克涅利斯·鲁兹结识了后来几乎成为终生伴侣的那名护士。新帝国迁都费沙之后,任大本营参事官、军务省参事官。

新帝国历02年10月8日,申请陪伴恺撒莱茵哈特巡幸旧同盟领。行至行星乌鲁瓦希,地球教阴谋行刺新帝国恺撒。克涅利斯·鲁兹为保护皇帝安全,以身殉职。死后叙勋帝国元帅。


奥古斯特·沙姆艾尔·瓦列:


帝国历488年9月,平乱结束,晋升上将;

帝国历490年3月,参与“诸神之黄昏”作战。在与同盟名将杨威利作战中败北。新帝国成立之后,晋升一级上将;

帝国历490年7月,任地球讨伐军司令官。途中遭到地球教徒行刺,失去左臂。此后人称“独臂将军”;

新帝国历02年11月,参加第二次兰提马里欧星域会战。12月,罗严塔尔提督死后,任新领土军总指挥;

新帝国历03年2月14日,参加第十一次伊谢尔伦攻防战。

新帝国历03年7月26日,新帝国第一代皇帝恺撒莱茵哈特病逝。与渥佛根·米达麦亚、奈特哈特·缪拉、弗利兹·由谢夫·毕典菲尔特、耶尔涅斯特·梅克林格、艾伦斯特·冯·艾齐纳哈以及伍尔利·克斯拉同时晋升帝国元帅。史称“狮子之泉七元帅”。

ck7543 发表于 2010-8-12 08:42:58

达贡星域会战


宇宙历六四o年(帝国历三三一年)是人类历史上应该用红笔做记号的非常特别的一年。是年二月,银河帝国与自由行星同盟的势力首次遭遇,冗长的战争从此无声无息的揭开了序幕。同年七月,帝国远征军与迎击的同盟军爆发大规模的流血争斗,这就是史上有名的“达贡星城会战”。众所周知,该次会战以帝国的惨败告终,从此,帝国和同盟之间开始了长达2个世纪的战争。
   首先从战略的方面来看这次会战战前敌对双方的准备情况。
   人员配置上,同盟方面,指挥该次战役司令官为林·帕欧,参谋长尤斯夫·托波治中将,还有提德、欧雷文斯基、安德拉修、艾尔斯泰德、穆凯几位提督。帝国方面,指挥该次战役的总司令官为三皇子海贝尔特,幕僚总共为四位将官、八位副官。
   军事力量方面,帝国方面为四四O万零八千位士兵、以及大小舰艇共五万二千六百艘,同盟方面士兵约二五O万、舰艇约为三万艘左右;帝国兵力为同盟的2倍。
   后勤补给上,同盟为本土作战,就近补给。帝国方面的补给距离长达一万光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战略上,二者各有优势,但是,同盟在战略上的优势要大于帝国方面。同盟方面,战略的优势在于,指挥官为有经验的优秀的指挥人员,补给方面,为本土补给。反观帝国方面,总司令为不知战争为何物的皇子,以为只要自己一句话,同盟的人就会认输,司令部中有一半为分不清楚游戏和战争区别的贵族子弟,但是帝国的二级指挥官也大多拥有丰富的战争知识;后勤补给方面,帝国的补给线长达一万光年,这些都使帝国在战略上处于很大的劣势。但是,帝国也有自己在战略上的优势,那就是它的兵力为同盟的两倍。在战略上,同盟还有一个帝国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同盟长期以来就知道帝国的存在,军事上一直以帝国为敌人,士兵长期处于备战状态,训练有素;而帝国方面,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自己为全宇宙的统治者,一直不知道同盟这个巨大的敌人的存在,军事方面长期废弛,战斗力低下。同盟为有备而战,帝国方面则是仓促应战。因此,从战略方面来看,同盟和帝国方面都有各自战略上的优势,也就是说双方都有取得这次会战胜利的条件。然而,帝国方面却在这次会战中惨败,这只能是从战术层面来解释了。
   在战术上,这次会战应该是自银河帝国成立三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宇宙空间战役,双方都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战斗经验,因此,双方在战术上都犯了大量的错误。但是,作战中获得胜利的一方大部分是犯错误较少的一方。同盟方面作为犯错较少的一方,最终打败了一再犯错的帝国方面,最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首先来看帝国方面犯的错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情报不利,轻易的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情况的星域与一个自己不清楚的敌人进行战斗,这是帝国方面的致命之处。第二,指挥系统混乱,总指挥部和二级战斗集团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第三,分散兵力,从小说的数据看:七月十九日十六时,双方阵营中处于战斗状态的情况是,同盟军为80%、帝国军只有19%;也就是说帝国方面在绝对兵力上有优势,但是在战场的兵力却少于同盟方面。第四,在遭到同盟打击的时候,没有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只是消极的防御,如果帝国能及时采取措施突围的话,达贡战役帝国也不会输得那么惨。
   然后是同盟方面的错误。同盟方面犯的错误主要是几个舰队作战的失败,以及总指挥部在作战时时常出现指挥犹豫的情况。其他并没有什么致命的错误产生。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实帝国方面的失败主要是来自战略方面的一个因素,也就是军事指挥人员上。帝国军总司令海贝尔特是一个毫无军事知识以及实战经历的皇族子弟,战争在他眼里是很简单单纯的,因此开战时他对自己过于自信,认为只要凭自己的理想就可以获得胜利,所以下达了一些毫无军事知识的无理的命令,使帝国军在一开始就在战术上处于劣势;而在战事失利的时候就失去冷静判断,思考以及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最终导致帝国军的全军覆没。虽然帝国的一些军事指挥人员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优秀的指挥能力,但是只能在局部上取得一些细微的胜利,这些胜利对于挽回总体上的劣势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其实同盟的胜利还和一个隐含的战略优势有关,那就是同盟长期在思想上有着和帝国交战的准备,因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帝国方面则是仓促出兵。这场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另外一个因素--补给却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帝国方面失败的太快了,以至于在补给发生问题以前战斗就结束了。补给的重要性在以后的亚姆利扎会战中就先露出来了。
   这场战役结束后,同盟没有对帝国进行乘胜反击,这在战略上也是一个错误。经过这次会战,帝国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而同盟的军事力量则基本保持完好,如果这时同盟对帝国发动反击的话,那同盟有很大的机会一举推翻帝国的政权,消灭君主专制体制的,也就不必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和帝国进行不断的战争。但是同盟放弃了这个打败帝国的绝好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战略上的一个重大失误了。
   这次会战的意义,最主要的就是同盟阻止了帝国妄想一次消灭同盟的野心,使得同盟能够延续下去,同时重创了帝国方面,迫使帝国不得不长期和同盟方面进行对峙,从而开始了同盟和帝国间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军事对抗。还有一个附带的意义,那就是使海贝尔特失去了对皇位的继承权,使银河帝国的历史沿着另外的一条线发展了下去,也就导致了后来的罗严克拉姆王朝的诞生以及同盟的最终覆灭,这恐怕是当时参加会战的有关人员所想不到的一个附带的影响吧。

ck7543 发表于 2010-8-12 08:45:05

红茶的神话
——第十次伊谢尔伦攻防战
兵者,诡道也。
宇宙历796年,杨威利兵不刃血夺取伊谢尔伦要塞。时隔四年,即宇宙历800年杨再一次奇袭要塞,在看似被两面夹击的情况下,千里决胜,夺取要塞。
“真是一个大骗局!”

一、其时政局与战局
同盟被帝国所征服,名存实亡。
杨退役后,欲过平静日子而不可得,被急于取悦帝国的政府陷害。被解救后虽有一支军队在手,却无根据地可言。刚刚独立的艾西法西尔革命政府处于一介边境之星上,军需民用皆不足恃,光凭热情当不了饭吃;而伊谢尔伦可说是一个理想的地方,一切自产自足,不必过分依赖外界提供;而地位极其重要,位于帝国与同盟之间,是除费沙外的唯一通道,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同时,莱因哈特在杨逃亡后立即发表声明,声称如果杨去投奔,便给予礼遇,使杨再不可能回到海尼森方面。为了生存,杨势必夺取伊谢尔伦,以争得再战求存的可能。
同盟军队在和约签订后被大体肢解,战斗力不可与帝国同日而语。帝国精锐舰队雄踞同盟星域,随时可让同盟一役灭国。而杨舰队此时被称为非正规军,军力比起帝国可说是螳臂挡军,如果没有一个牢靠的根据地来栖息的话,不要说复兴民主,就连最基本的生存也办不到。占据伊谢尔伦,进可战,退可守,也就是说,伊谢尔伦是杨舰队最后的选择地。

二、双方将领
双方的将领力量本来就不成正比。经过几次大战役,同盟将领所剩无几,而帝国一面青年将领辈出,战斗力和智谋皆略胜同盟一筹。
所幸驻守伊谢尔伦的鲁兹对于诡计运用方面略有不足,这就让杨威利有了可乘之机。
杨舰队此时阵容不齐,比帝国方面来差距明显,强攻根本做不到,只有智取为上。
先寇布和蔷薇连队闻名宇宙,作为攻取要塞的第一选择是当仁不让的。这是一场以性命为赌注的赌博,没有了任何退路,不前进便灭亡,和第七次伊谢尔伦攻防战时大大不同了。
而此时的艾西法西尔政府对杨舰队既要用又害怕;对流亡而来的梅尔卡兹十分地不信任。为了消除政府的疑惑,使梅尔卡兹出征不受掣肘,杨不得不留在后方,连亚典波罗和卡介伦都守在艾西法西尔。除此之外,杨舰队的所有精英(除了还未来到的姆莱等人)全部参加了战斗。
杨在历次战斗中都身处第一线,成功挽救败局,但这次运筹帷幄于万里之外,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

三、情报战和预伏先机、要塞攻略
杨在一年前主动撤离要塞时曾设下暗笔,可以在必要时使要塞守备无力化,“雷神之槌”形同废物,口令可说是令人再也意料不到。就这一着隐伏杀手锏使得帝国军根本无法阻止先寇布等人成功入侵要塞。
巴格达胥是一流的情报人员,有了他,杨的智谋顺利展开。对敌将的心理和特点杨可谓是了如指掌。“混水摸鱼”、“调虎离山”、“趁虚而入”,被杨连环运用,一气呵成。一连四道截然相反的命令让鲁兹的思维陷入单纯化,如果鲁兹真的是谨慎过头的话,守在要塞中,杨必将丧失一半的胜机,而带有高压味道的第五道假令使鲁兹坚守要塞的信心动摇,为了不违抗皇帝的旨意,也同时为了击败杨舰队,立下盖世奇功,鲁兹率队出击。在此同时,鲁兹认为自己看穿杨的计谋,想来个两面夹击,他正好一分不差地陷入杨为他设计的圈套中。“太过容易看穿的计谋后面往往有个更为可怕的图谋”真是一点儿也不假。
就在鲁兹舰队远离要塞时,先寇布等人已经成功入侵要塞,虽然守军全力抵抗,但由于所有守备陷入瘫痪状态,“雷神之槌”如同废铜烂铁,根本无法和外面的军队里应外合,致使无法抵抗同盟军,要塞成功易主。
在这场战斗中,杨舰队自知已无退路,“破釜沉舟,在此一举”。意志力和战斗力远在帝国军之上,何况肉搏战蔷薇连队鲜有对手。但是他们的首要目标不在中央主控室,而在第四预备控制室。杨料到中央主控制室并不容易突破,为了争取时间和减少伤亡,把解去指令的地方设在了不太引人注目的第四预备控制室。尤里安成功解去指令后,“雷神之槌”向鲁兹的舰队发出死亡之光,迫使他们不得不撤退以全。
同时帝国要塞守将宣布放弃要塞,杨舰队同意后,帝国军撤离要塞。至此,一年前被迫放弃的要塞重新回到杨舰队手中。

“流浪儿回家”是最贴切不过的形容词,杨舰队有了根据地,有了反击的本钱,随后而来的姆莱等人带来了为数不少的舰船和物资,大大加强杨舰队的战斗实力,自由的火种重新燃起在伊谢尔伦。
“杨不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擅于用兵的男人。”诚如斯言,杨如果得到充分的授权和军队,可谓是天下无敌,他的智谋太可怕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连智如莱因哈特和希尔德等人也只是看到了杨智谋的一部分,要想看透根本来不及。人都有一个思维盲点,杨正是利用这一盲点,使得帝国军再遭重创,士气大挫!

ck7543 发表于 2010-8-12 08:47:18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8-12 14:17 编辑

巴米利恩会战


“……嗯,是有这条路可走。可是,对我来说,这件衣服好像不太合我的身。格林希尔少校,麻烦你传令下去,全军后退。”————杨威利
“真是滑稽之至!我竟然拿到了原本不该属于我,而由别人让出来的胜利?
简直像乞讨……”————莱因哈特

所谓‘巴米利恩会战“,事实上是由一连串的战斗,权谋,以及政治事件组合而成的,所以如果单单从战略战术的方面分析它恐怕未免片面。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在希尔德的劝说之下”帝国双璧“们所采取的有力行动,整个巴米利恩会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历史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而无论是希尔德还是”帝国双璧“,从战术的角度讲其实都没有参加这次会战。至于此次会战对历史的影响意义,恐怕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此一战事实上已经宣告了同盟的灭亡,确定了莱因哈特在整个宇宙的支配地位,确定了杨威利此后只能在绝对劣势的地位上对抗整个帝国。而如果此一战换个结果,那么一切就要全部掉个个,整个宇宙就要重新陷入混乱之中。虽然历史不容许假设,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抑制我们的好奇心,如果杨威利当时没有遵守政府的命令,而是执意击毁了莱因哈特的旗舰,那么历史又会往何处去?

一,战前局势分析

莱因哈特发动”诸神的黄昏“行动以来,无论是再夺伊谢尔伦,奇袭费沙,双头蛇作战,都取得了胜利,一系列的会战已经把同盟逼到最后的绝路上,而且已经从战略上剥夺了同盟的自由,同盟此时其实最希望的不是胜利,而是喘息的机会。但是莱因哈特在甘达尔星域建立前进基地的行为,却迫使同盟没有时间重整战力,因为一旦帝国军在同盟境内的永久据点形成,同盟所面对的就是自己所无法抗衡的军事力量。而在这个永久据点形成之前,虽然同盟依然在军力上占劣势,但是至少有后勤补给方面补给线短的优势。所以莱因哈特在甘达尔星域的停留,比直线进攻海尼森对同盟造成的威胁更大。

同盟方面此时唯一胜利的希望是杨自伊谢尔伦撤离之后,所保留下来的这一只完整的机动兵力,加上兰提马利欧会战之后的残余部队。姑且不论士气,训练等等因素,仅仅从兵力上说,也是不可能抵抗全部的帝国军舰队的。在这种情况下,杨威利很敏锐的抓住了两点关键之处:一,莱因哈特是帝国军内部唯一可以凝聚所有将领的人,也是帝国实际上的皇帝,而且至今没有任何形式的继承人;二,莱因哈特本身的倾向是战斗,防守不是他的战术,面对敌人的挑衅,掌握绝对优势的他会采取很大胆,因此也就很危险的战术。这两个关键是他和莱因哈特长期的敌对之中逐渐掌握的,两个关键归结为一点,就是设法和莱因哈特”单独“的在战场上决战,并且击败,击毙他,从而使整个帝国军溃散。

从宇宙历七九九年,帝国历四九○年二月开始,杨舰队的一系列行动都是为了达成迫使帝国军离开甘达尔星域的目的,同时也在迫使莱因哈特认识到,除非以自己作为诱饵,否则同盟军的游击战争绝不会停止。连续击破帝国军三个舰队,消灭帝国军后勤补给船队,这一系列的行动给予帝国军士气很大的打击,从心理上逼迫帝国军必须采取行动。到此时,同盟军第一次不是在莱因哈特所策划好的舞台上按莱因哈特的节奏跳舞,第一次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在这一点上,杨的行动是无懈可击的,他成功的迫使莱因哈特即使了解他的计划,可以说正因为了解他的计划,依然必须按他的计划行动。

当年四月四日,莱因哈特舰队以米达麦亚的行动为先导,开始了杨已经预料到的战略。其目的是有意将莱因哈特本队放在一个会受到攻击的地位,引诱到处进行游击战的同盟军进行阵地战,然后各个分散的舰队一起回头,将同盟军包围消灭。但是唯一一点超越杨的估计的是,莱因哈特本队也同时出动,直指巴拉特星域而来。这样一来,首先是杨不得不比预期早的与莱因哈特作战,而此时其他帝国军舰队离战场的距离会比预期的近;其次杨将被迫必须与莱因哈特作战,否则莱因哈特将直击同盟军首都,这样就限制了同盟选择战场,选择对手的自由。莱因哈特的用兵就这样挽回了之前所处的战略上的劣势,重新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

杨舰队是在同年的四月六日开始行动的。双方到此时开始进入战术阶段。

二会战过程分析

1,两军开始时的势态
两军相遇的时间是宇宙历七九九年,帝国历四九○年四月二四日。最初,参加“巴米利恩星域会战”的兵力,帝国军有舰艇一万八千八百六十艘,将兵有二百二十九万五千四百人;同盟军则有舰艇一万六千四百二十艘,将兵一百九十万七千六百人,在数字上是不相上下。莱因哈特的预案是以极端的纵深阵型采取防守的姿态,消耗同盟军,等待其他舰队赶到战场;

杨的战术则很简单,就是中央突破,目标就是莱因哈特的总旗舰,目的就是取莱因哈特的性命。双方可以说都采取了自己不擅长的战术,但是这一点对这两位舰队决战的名人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莱因哈特常常进攻就说他不善于防守,也不能以同样的理由说杨不善于进攻。对于他们来说,是不会为某一固定战术所束缚的。

但是,莱因哈特的极端纵深阵有一个缺点,一是这个阵型不利于机动,非常害怕敌人从侧翼的迂回进攻,二是主将的位置在阵型的最后,因此不利于掌握第一线的战斗情况。如果敌人只是单纯的正面突破,可以说无所谓,但是一旦战局出现变化,作为主将的莱因哈特掌握战局和下达命令方面就会出现迟误。

而对于杨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莱因哈特只要维持不败,甚至只要维持自己最后的战线一段时间内不被突破就可以了,他可以指望其他舰队的支援。而杨如果不能在时间底线之前击毁莱因哈特的旗舰,最后的结果就只有被包围消灭,甚至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2,初战(从开战到二十七日同盟军开始突破作战)
宇宙历七九九年,帝国历四九○年四月二四日一四时二○分,巴米利恩会战正式开始。最初的作战是试探性的,双方都没有采取任何计谋,而只是在立足”不败“的基础上的一次热身战。这个阶段的战斗没有亮点可言,唯一可以一说的就是帝国军托尔奈森分舰队由于急于抢攻,在进入友军阵地的时候发生混乱,结果被杨抓住机会予以重创。托尔奈森的行动可以用”愚蠢“来形容,几乎不比当年的帝国贵族联合军的行动聪明多少。从这一点来看,随着莱因哈特权力的扩张,他旗下的舰队指挥官中间也出现了无能和愚蠢之辈。组织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部分低下能力者的投机式参与,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莱因哈特的元帅府中。

杨或者莱因哈特都未必愿意像这样卷入一场混战之中,但是当混战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战局的发展就不会为他们所控制了。巴米利恩会战的前两天,这种混战一直在持续,而受害最大的,是时间和兵力都有限的同盟军。所以到二十七日清早,杨开始改变战术,战局出现第一次变化。

3。突破与纵深防御(从同盟开始突破作战到四月三十日作战方式的改变)

二十七日清晨,杨开始实行他预先的战术。将全部舰队组成强力的圆锥阵,直线冲击莱因哈特阵型的中央。莱因哈特早已预料到这个战术是时间于兵力都不足的杨舰队所唯一可以采取的战术,所以准备了二十一层的极端纵深布阵来迎击。这个战术是相当成功的,同盟军必须不断的前进,逐渐消耗兵力战意,积累疲劳度,而帝国军则可以轮流得到补给和休息。除非杨有相当强大的兵力,否则是不可能突破这种阵型的,但是杨所缺少的就是强大的兵力,时间上也不容许杨这样慢慢的”剥“。杨可能在突破初始阶段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连他也没有想到帝国军的阵型纵深居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在尤里安提醒他之后,他应该就开始考虑如何改变战术来应对了。

此时的莱因哈特,不需要具体指挥什么,他所做的只是简单的等待,不断的消耗敌人。他对此做的也十分彻底。我们无从得知他事先有没有考虑过敌人改变战术的可能性,但是从具体的战术上来说,一旦某种战场形式达成,要临机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这一点上他大可以放心的等待同盟军到达疲劳的顶点。

4,同盟军成功的包围和帝国军第一次危机(从四月三十日同盟军徉动开始到缪拉来援)

四月三十日,同盟军撤出战局,将舰队后撤八十万公里,躲到了小行星带之中。然后以一只徉动舰队拖带众多的小行星,向帝国军左翼方向进行徉动。

莱因哈特很清楚的判断出这个行动的目的是分散他的兵力,但是他不能继续维持以前的阵型不动。因为如果这是同盟军的主力舰队,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帝国军侧翼,正是极端纵深阵所薄弱之处。如果阵型侧翼被攻击,以这个阵型的机动力,还没有对被攻击处作出支援整个战线就会崩溃。所以应变是必须的,但是此时的问题是,这只舰队到底是不是同盟军的主力?
莱因哈特认为这就是同盟的主力。他是如何这么判断的,恐怕他自己也未必明白。但是肯定的一点,此时的他由于之前被动的作战,已经没有保持住自己作为战术执行者所应该有的冷静。他主动的迎击,大概认为即使那只部队不是同盟军主力,全体部队再回转向同盟军主力的侧翼进攻,一样可以取得优势。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这个命令使他与一线部队之间的距离更远了,掌握全局更加困难,需要他旗下的中级指挥官发挥更多的智慧。如果是像”帝国双璧“这样的将领自然没问题,但是这一次会战中,他的直属舰队的几位中级指挥官发挥的并不好,没有同盟军方面的几位分舰队提督发挥的出色。

莱因哈特舰队发现徉动舰队的情况的同时,杨的主力舰队已经开始向莱因哈特旗舰发起突击了。此时莱因哈特舰队主力位于同盟舰队的右侧,其背后是同盟徉动舰队。帝国军处于更有利的进攻位置。所以他们立刻对杨舰队的侧翼开始猛攻,目的是截断杨舰队主力,对敌人分割包围。

杨此时的战术,很容易让人想起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所使用的战术。他将舰列中央后退,伸展两翼,行成半月型。加上原先徉动舰队的兵力,立刻就达成了对莱因哈特直属舰队的包围,从而取得战场的优势。在包围的势态下,帝国军舰队毫无疑问的无法维持战线的完整,结果就是很迅速的溃灭,以及五月二日莱因哈特旗舰所受到的直接威胁。

但是,这个威胁被及时赶回战场的缪拉解决了。(注意,与缪拉回援的同时,希尔德到达米达麦亚舰队)

5,缪拉回援到帝国军第二次危机(从五月二日到五月五日)

缪拉回援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曾取得了很大的战术优势。与他面对的默顿提督舰队,在一个小时之内的损失率竟高达五七·七百分比,默顿提督战死。如果缪拉保持这个势头继续攻击,同盟的包围势必不能继续进行。但是由于缪拉快速的回援,此时到达战场的只有六千艘舰艇,从兵力上没有继续进攻下去的条件。而莱因哈特此时没有能力控制战局,他自己的舰队已经无法指挥了,所以也不可能对缪拉作出支援。

杨对缪拉的回援如此快速是没有想到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作出什么其他的应变手段,只好维持包围势态的同时,努力吸收缪拉的攻击。同时,他还利用卡尔纳普舰队突围的机会,对缪拉和卡尔纳普舰队进行了攻击,重新取得了战场的优势。虽然缪拉四次改换旗舰,死战不退的勇猛对帝国军舰队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成功的拖延了同盟军的脚步,对同盟军造成了损害,但是同盟军包围的势态依然保持着。

五月五日,莱因哈特旗舰第二次被纳入同盟军炮火射程中,此时帝国军第二次的危机几乎是无法解决的了,同盟胜利的态势已经形成。

6,停战命令的下达(五月五日二二时四○分)

停战命令的下达与莱因哈特旗舰被锁定是几乎同一时间,的确是偶然。但是,也说明了真正帮助莱因哈特赢得此次会战的,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战场之上的希尔德。她的行动是从五月二日到达米达麦亚舰队开始的,由于这个行动和后面”帝国双璧‘的行动并没有发生在巴米利恩会战的战场上,所以我们不用考虑太多。要着重说明的,是希尔德对同盟政府彻底的了解和对杨威利心理的惊人把握。她可以说也是在冒险,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杨会在接到停战命令后真的停战,也没人保证罗严塔尔会顺从希尔德的建议,甚至没人保证停战命令到达前线的时候会战没有结束。

这个行动使巴米利恩会战从一场战役的层次提升到一次政治事件的层次。莱因哈特和希尔德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达成了最完美的默契:莱因哈特在战场上拖住了同盟军的行动,希尔德在战场之外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至于杨为什么接受这个停战命令,以及该不该接受这个命令,这里面的内容就超越了我们简单的理解能力的。我唯一的猜测,只是杨或许明白了一个道理:民主国家可以灭亡,但是民主主义思想是不会灭亡的。

三,战后评述

巴米利恩会战最大的意义是,此战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此前莱因哈特的帝国军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确立了战略优势地位,但是同盟军还没有完全被消灭,同盟政府也没有投降。巴米利恩会战之前杨的一系列行动就说明莱因哈特的优势是多么的不稳定。帝国军深入敌境,背后是一条人类历史上最长的补给线,虽然兵力上占压倒性优势,但是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巨大的兵力就会迅速转化为巨大的包袱。所以,巴米利恩会战是历史的分水岭,这之前帝国军只能说是占有优势,而这之后帝国军则是历史的主人。

事实上,巴米利恩会战或许不是同盟的最后一战,但是绝对是旧帝国的最后一战以及新帝国的奠基战。这次战役的后果是直接导致了旧帝国的灭亡,同盟的彻底衰弱,以及新帝国的建立。在这次战役之前,莱因哈特是以旧帝国宰相的身份作战的,而这次战役之后,则是以新帝国皇帝的身份返回费沙。如果没有巴米利恩的胜利,莱因哈特就不能完全消灭同盟的抵抗,旧帝国流亡政府在同盟的庇护之下依然对帝国领内的异议分子保持着影响力,莱因哈特也就势必无法登上皇位,历史的发展也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反过来,如果莱因哈特战败,其实历史依然会向另一个方向改变:同盟勉强保住了政权,而旧帝国领内势必爆发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莱因哈特手下的将领互相之间肯定会发生内乱(有罗严塔尔和奥贝斯坦在,这种内乱是不可避免的),一时无力入侵同盟,杨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变成政客的牺牲品,最后的结果就是宇宙势力圈内必然陷入混乱和征伐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巴米利恩会战无疑是当时诸战役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一战。

ck7543 发表于 2010-8-12 08:48:21

一场沾染血腥的梦——第二次兰提马利欧会战
时间表:
新帝国历002年/宇宙历800年10月,新领土总督奥斯卡·冯·罗严塔尔元帅发动叛乱;
新帝国历002年11月14日,在渥佛根·米达麦亚元帅率领下,帝国讨伐军在“影之城”要塞集结发进;
新帝国历002年11月24日 9时50分,双方在兰提马利欧星域开战,兵力对比为:米达麦亚259万对罗严塔尔520万
新帝国历002年11月25日 8时30分,毕典菲尔特舰队到达战场,双方兵力达到平衡;
新帝国历002年11月25日19时00分,瓦列舰队到达战场,此时兵力对比为:
米达麦亚                        罗严塔尔
兵力42,770艘;4,608,900人 35,800艘;5,226,400人
副将瓦列;毕典菲尔特         克纳普斯坦;格利鲁帕尔兹
新帝国历002年11月29日6点09分,克纳普斯坦战死;
新帝国历002年12月3日,梅克林格舰队通过伊谢尔伦回廊,进攻海尼森,罗严塔尔开始从兰提马利欧星系撤离;
新帝国历002年12月7日,在撤退过程中,格利鲁帕尔兹叛变,罗严塔尔受重伤;
新帝国历002年12月11日,梅克林格舰队与米达麦亚舰队在行星乌鲁瓦希汇合;
新帝国历002年12月16日,罗严塔尔到达海尼森,残余兵力为4,580艘,658,900人;
新帝国历002年12月16日16时51分,罗严塔尔因伤重不治,死于海尼森,帝国内战结束。

第二次兰提马利欧会战,是银英后期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也是新帝国第一次内战。交战双方的主将是情同手足的“帝国双璧”米达麦亚与罗严塔尔,这也是此战最为残酷之处。
从战略角度上看,双方各有利弊。在兵力上,新帝国一方除去米达麦亚的第一阵之外,还有皇帝率领的缪拉、艾齐那哈舰队作为后援,同时梅克林格舰队足以实现对海尼森的包抄,这样,即使“疾风之狼”败北,也不会引起全军崩溃;而罗严塔尔则是倾尽全军之力,只有赢得了兰提马利欧会战的胜利,才有机会进一步与莱因哈特对战。
补给情报上:由于罗严塔尔是自由行星领地总督,掌握全部旧同盟领地财政、军务大权,处于内线作战的有利地位,如果能够将此优势加以活用的话,他可以通过游击战的手段封锁米达麦亚舰队的补给线,甚至重现当年“巴米利恩”会战的局面;而相比之下,米达麦亚舰队虽然有费沙作为补给,但外线作战终究会带来一些不便。
士气则是罗严塔尔最大的问题,格利鲁帕尔兹和克纳普斯坦由于职务任命问题对罗严塔尔心怀不满,二人在开战之初便萌生叛意;同时又因为是叛变行为,部分文职官员以及士兵并不支持罗严塔尔的行动,参加会战的士兵也是大部分心存疑虑,士气较低。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防守一方通常选择的战法是:坚壁清野,采取焦土战略,同时分散部队,化整为零,通过骚扰、偷袭等手段扰乱敌方,切断其补给线。待敌方部队疲惫不堪时,再集中兵力加以歼灭。这也正是莱因哈特在同盟军大攻势中所采取的措施。而要实现这种战略,罗严塔尔缺乏两个必要的条件:时间与民众的支持。众所周知,米达麦亚最擅长的便是高速战略机动,而他选择的也是自己一贯擅长的“速攻法”,力求在罗严塔尔构筑起完整的防御体系之前便侵入旧同盟领地,逼迫罗严塔尔进行正面决战。其次,罗严塔尔就任总督不到半年时间,而且是统治一个不久前的敌人。因此,同盟的人民对于罗严塔尔的行动不会有太多的支持。而要发动群众,罗严塔尔身为一个占领者又缺乏其个人号召力。所以,在下以为罗严塔尔与伊谢尔伦自制政府谈判,除了希望阻止梅克林格舰队外,还有希望借助其威信为自己赢得同盟民众支持的因素。
宇宙历800年/新帝国历2年11月24日9时50分,双方开战,兵力对比为:米达麦亚259万对罗严塔尔520万。由于舰队行军速度不同,米达麦亚到达战场时兵力处于明显劣势不得不采取防守态势。为了使罗严塔尔舍弃持久战策略,米达麦亚没有等待援军,而是直接开启了战端。但罗严塔尔也没能借此机会一举击溃兵力占少数的米达麦亚。双方的前24小时战斗虽然激烈,但并未对整个战局产生影响。
11月25日8点30分,毕典菲尔特舰队到达战场,双方兵力达到平衡。当晚19点,瓦列舰队到达战场。从此,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兵力上达到平衡后,士气、指挥官的能力等因素便开始左右战局的走向。虽然在兵力、士气上都略逊于对方,但罗严塔尔毕竟是帝国的名将,他利用少数的直属舰队对拜耶尔蓝分舰队进行迂回包抄,并且最终将其击溃。而米达麦亚认识到了这一点后,开始放弃直接与罗严塔尔对抗,转而进攻克纳普斯坦舰队。无论是从军阶上,还是从个人能力上,罗严塔尔的两员副将克纳普斯坦、格利鲁帕尔兹都无法和瓦列、毕典菲尔特相抗衡,更不及米达麦亚,同时,由于心怀叛意,两人更是无法将能力作完全发挥。因此,在米达麦亚的猛攻下,克纳普斯坦舰队终于开始走向崩溃,11月29日6点09分,克纳普斯坦战死,其麾下的舰队陷入混乱中。
罗严塔尔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更居于劣势。但他成功的找到了对方的弱点:中央主力与右翼舰队间的空隙。米达麦亚舰队,由于进攻克纳普斯坦、格利鲁帕尔兹,逐渐与右翼的毕典菲尔特舰队拉大了距离,罗严塔尔利用这一空隙,趁虚而入,集中火力打击防御力较弱的毕典菲尔特舰队,并且险些将其击溃。如果不是毕典菲尔特用个人特有的“残暴”方法鼓舞士气,最终的结果有极可能被改写。12月1日,毕典菲尔特舰队开始后撤整编、补给。此时,罗严塔尔又一次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战术家的手腕,对方舰队后撤后,借助本方前线火力占有的优势,罗严塔尔指挥直属部队开始对米达麦亚舰队的左翼进行迂回包抄,力图用钳形攻势压制米达麦亚舰队的两翼。但是,他没有把对方的另一名一级上将计算在内。瓦列舰队及时地阻挡住了罗严塔尔右翼的进攻。而此时的米达麦亚也没有坐以待毙,他继续猛攻格利鲁帕尔兹舰队。其猛烈的攻击强度,使格利鲁帕尔兹为了自保,不得不拼死抵抗,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直到罗严塔尔直属舰队横向攻击其侧翼,才迫使米达麦亚舰队后退。双方再次陷入了僵持状态。
在克纳普斯坦战死后,罗严塔尔已经认识到双方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消耗战,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12月3日,另一个坏消息又传到了托利斯坦旗舰上:梅克林格舰队通过了伊谢尔伦回廊。他不得不面对两线作战的可能。作为杨的弟子,尤里安在面对罗严塔尔开出的条件时,并没有单纯考虑胜算问题,而是从人类历史上去考虑自己的选择会有什么样的意义。为了能够让历史向尽量好的方向发展,尤里安最终拒绝了罗严塔尔的交涉,同意梅克林格舰队通过伊谢尔伦回廊。同时,尤里安这样选择也有着另一层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卖人情”给莱茵哈特,在今后的谈判桌上作为筹码;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旧帝国领土呈现无人防御的真空状态(梅克林格舰队是旧帝国领地内的唯一一支整编舰队),无论其是否有侵入旧帝国领土的意图,都可以使己方获得行动上的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正面作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即便战胜了米达麦亚,但一旦海尼森失守,罗严塔尔将失去一个重要的后勤、补给据点,而且将处于莱茵哈特直属部队与梅克林格舰队,两面夹击中。罗严塔尔的于是命令自己的部队开始撤退。这可以称之为第二次兰提马利欧会战的转折点,罗严塔尔的撤退意味着他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12月7日,在撤退过程中,格利鲁帕尔兹叛变。自会战开始,格利鲁帕尔兹便做好了背叛罗严塔尔的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所致,一直没能实施,直到罗严塔尔开始撤退。可能是由于心理紧张,也可能是个人能力所致,格利鲁帕尔兹的叛变没有成功,反被罗严塔尔击败,勉强保住一命。但他也并非一事无成:第一,他的舰队击中了托利斯坦旗舰,造成罗严塔尔重伤;第二,他的背叛行动打乱罗严塔尔舰队的阵形,造成了混乱的局面,给米达麦亚军以进攻的机会;第三,他本人的行为进一步地打击了部队的士气,加快了罗严塔尔军的解体。
12月16日,罗严塔尔到达海尼森,残余兵力为4,580艘,658,900人。在处理了部分善后工作以及击毙特留尼西特之后,12月16日16时51分,帝国元帅,“金眼妖瞳”罗严塔尔因伤重不治,死于海尼森,帝国内战结束。

如奥贝斯坦所说:“凶猛的鹰还是应该栓在看得见的地方。”但莱因哈特出于对部下的信任——或为了表现出这种信任——授予了罗严塔尔位及人臣的地位。但,如此伟大的皇帝也没能清除身边的蛀虫——朗古、鲁宾斯基和地球教和抑制次世代将官膨胀的野心(如果格利鲁帕尔兹及时并正确的报告乌鲁瓦希事件的内幕,历史也许会有极大改观),再加上那位重臣本人的矜持,终于酿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
在逼不得已而开战的战场上,帝国军的将领和罗严塔尔(毕竟罗一方几乎都是他一人在支撑)都将自己的用兵之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米达麦亚的神速,罗严塔尔的稳健,毕典菲尔特的强悍、瓦列的刚毅……从而在壮美的银河中上演了一出暗红色的,华丽而疯狂的舞剧。
首先,罗严塔尔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并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舰队的编组;而米达麦亚则是依靠自己高超的舰队统御力在对手完成战略部署之前就迫使其放弃计划而进入己方设置的战场。战时,罗严塔尔则是发挥自己攻守平衡的能力削弱、分割米达麦亚,险些击溃拜耶尔蓝舰队,并且在事态转变后果断的撤退,表现了他作为战术家一面的优秀;而处于守势的米达麦亚直接指挥机动战力,发挥到最大限度的活用,坚决阻挠罗严塔尔军的渗透。除去主将,帝国一方的两位副将也展现了自己惊人的一面:“不准后退!我说不准后退!要想后退的家伙也没关系,我会用王虎的主炮来轰他。与其让他当一个苟且偷生的卑层者,不如让他成为一个骄勇的军人!” “好了,这下子把厄运给切除掉了,我们唯一害怕的就只有怯懦这两个字了。”前者是以剽悍的作战风格验证着自己“猛将”的风评,而后者的顽强也挫败了一位优秀用兵家的企图。
但终究,“金眼妖瞳”的性命可以说是葬送在了那个二流野心家的手里。——通过这次会战在下再次对帝国的次世代将领的能力而担忧,从托尔奈森的言过其实到格利鲁帕尔兹的黄粱美梦,除了米达麦亚手下的四将和部分将官以外,其他人多少都表现出了与职位不相称的能力。真是应该找人好好教导他们用兵之术和为人之道!
不过,罗严塔尔的叛乱也许是件好事。如果他等到莱因哈特驾崩,再在旧同盟令经营数年的话,整个银河帝国中能和他抗衡的人还有几个呢?就算不能征服帝国全土,但划疆而治决不是不可能的。

最后,请允许在下的感性为战殁者——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献上一杯酒(背叛者除外!),毕竟他们都是骄勇的军人!

PS:克纳普斯坦在这场战争中死的毫无意义,他既不是积极的叛乱者,同时也没有积极对这个叛乱者背信,他被卷入了一场他个人并不愿意参加的战争。同时,他也是死得最值的一个人,他的野心让他成为了格利鲁帕尔兹同谋,后者最终落得自裁的可耻下场,而他却得以在战场上以军人的方式战死。

ck7543 发表于 2010-8-12 08:51:22

飞越死亡线——亚姆利扎会战


亚姆利札恒星系——伊谢尔伦回廊帝国领出口附近的一个边境无人星系,没有行星环绕,战略价值极低。有的只是无尽的黑暗与虚空,还有那颗狂烈沸腾的太阳——亚姆利札。
宇宙历七九六年,帝国历四八七年。自由行星同盟和高登巴姆银河帝国在此爆发了一百五十余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亚姆利札星域会战。双方参战的兵力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同盟动员了全国六成的兵力:八个舰队九万六千艘舰艇,将兵三千零二十三万七千四百名;帝国也出动半数的宇宙舰队:九个舰队十万零九千艘,将兵一千三百多万。经过一系列激烈地战斗,最后同盟军惨败,未生还的比例达七成以上!逃回国内的只有一千万不到,惨状至极!经此一败,自由行星同盟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数年后帝国大军兵临海尼森,同盟不支而亡,为自己二百七十三年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明确地指出了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该慎之又慎的。推究同盟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正是违背了这条基本规律,轻率出兵结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这场战争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宇宙历七九六年,同盟军在亚斯提星域遭到当头棒喝。以三个舰队四万艘围歼帝国军两万艘的计划失败,反遭各个击破。第四、第六舰队覆灭,司令官培特雷、慕亚中将阵亡。第二舰队虽得保存,却也受了不小的损害,司令官派特中将重伤。然而,在杨少将以半个舰队无流血攻陷伊谢尔伦要塞后,亚斯提的大败被轻易地抛诸脑后。全同盟沉浸在甘美的麻药所产生的幻觉中。于是,自由行星同盟开始了建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出兵——帝国领侵攻作战。这次作战从策划到狼狈收场总共持续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以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次作战从一开始就是注定要失败的。
首先出兵的目的错误。
时值同盟政府换届选举,为了能够在选举中获胜,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以温莎夫人为代表的主战派,不顾国家已不堪战争的负担,强行发动战争。企图以短期内的军事胜利来提高支持率,达到连任的目的。此时军部内部也出现了一个精神波长和那些二流政客相谐的人——安东留.霍克准将。他把自己的计划绕过统合作战本部长以私人管道交到最高评议会议长手里,并说以选举利害,正中主战派下怀。表面上是这样,事实上他是为了升官的动机才这样做的。就这样,怀着各自的鬼胎,以选举胜利为目的的政治和小儿性歇斯底里的秀才型军人之苟合,就有了这次无谋的出兵,而且还动员了三千万将兵!
其次,准备太过仓促、草率。这次作战动员了如此规模的大军,却连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也没有。宇宙舰队司令长官罗勃斯元帅老迈昏聩、毫无生气,根本不值得期待;统合作战本部长席特列元帅素与罗勃斯不睦,又反对无谋远征,可想而知;理性派的总参谋长格林希尔上将被罗勃斯疏远,又受霍克排挤,连发言权都没有。所以,作战计划迟迟无法订立。而幕僚会议上霍克空泛、自我陶醉的演说——所谓的作战计划加上他那刻意贬低他人借以抬高自己的恶劣态度惹恼了包括比克古中将在内的一干老将。于是,由于军部内部矛盾重重,同盟大军满载着不安、不满和疑惑踏上了征途。第二,补给计划混乱。像这样的大军的后勤补给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样重大的任务不是由后方勤务本部长洛克维尔上将亲自出马,却推给后方主任参谋卡介伦少将。尽管卡介伦绝对有能力完成,但军部的不负责任态度也暴露无疑。最初是没有什么问题。在远征舰队占领二百余个有人恒星系,五千万平民后,问题立即暴露出来了。因为补给计划不周密,各舰队无法供应占领地物资,所以不得不向本国申请:五千万人九十日份的粮食光谷物就高达五十亿吨!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物资。占领地如黑洞一般,无止尽地吮吸和压榨着同盟已濒于崩溃地补给线。当清单摆在最高评议会议员们的面前后,以列贝罗为代表的反战派就撤兵论与主战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却毫无效果,撤兵论被否决,为政者上演了一幕以自己的手污损民主主义精神的丑剧。挽救远征舰队和三千万将兵的最后一线希望也被活生生地扼杀了。
身为远征舰队总司令官的罗勃斯元帅身居后方,却以自己安全为借口,拒绝为输送舰队派护卫,令卡介伦愤慨不已!结果,输送舰队遭帝国军袭击而告全灭。同盟远征舰队彻底陷入了粮绝的境地,就像长平的四十六万赵军一样陷入的绝境。失败的命运终于无可避免。
战斗终于打响了。
驻留在各个星系的同盟舰队遭到帝国军的猛攻。食物匮乏、士气低落加上帝国民众的反对使得同盟军处于绝对劣势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伍兰夫中将的第十舰队,面对黑色枪骑兵一万三千大军,同盟军只有一万两千艘。伍兰夫提督率旗舰及护卫部队拼死抵抗,掩护己方突围。尽管最后自己不幸阵亡,却使得亚典波罗上校率领的三成战力成功地逃走并与十三舰队会合。不单是第十舰队,同盟军其他部队同样节节败退:第十二舰队司令波罗汀中将自杀,余部投降;第九舰队司令亚尔.沙列姆中将重伤不治,副司令莫顿少将带领败兵成功逃脱;第三、第七舰队被歼,第三舰队司令路菲普中将战死、第七舰队司令赫伍得中将被俘;第五、八两舰队在比克古、阿普顿中将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以损失三成的代价甩掉了追击;杨中将的第十三舰队虽则一度击退坎普、吉尔菲艾斯舰队,但大势已去也不得不撤退,不过损失较小仅有两成。至此,前哨战同盟军大败,失去四个舰队,一路败退。
此时的伊谢尔伦要塞中,罗勃斯总司令官拒绝了格林希尔总参谋长的撤兵建议。他要挽回上半场的失分,孤注一掷地下令残军于十四日集结至亚姆利札恒星系A宙点与敌一决雌雄。这道愚蠢至极地命令导致原本已逃出虎口的四个舰队又被迫掉头迎击追杀而来的帝国大军,总司令部的无能再次暴露无疑!
能活着到达亚姆利札星域的同盟军只有原来的一半,计第五、八、十三三个成建制的舰队和第九、十两舰队的残存兵力,数量勉强达到三万五千艘。而他们面对的是气势汹汹杀来的十万帝国军。
炮门全开的同盟舰队以决死的精神反击,沐浴在光束和飞弹豪雨中的帝国军吃足了苦头。在局部战斗中,同盟军甚至占了上风。第十三舰队击退米达麦亚舰队、击溃毕典菲尔特、遏止梅克林格舰队,可谓善战矣。但是,兵力绝对数的差距并不是靠小战术能够弥补的。在背后遭到吉尔菲艾斯别动队袭击后,同盟军终于瓦解。不过由于杨的拼死抵抗,同盟舰队逃过了全军覆没的厄运,但第八舰队溃败阿普顿提督战死。惨烈的决战以同盟军的败北而告终。
亚姆利札星域会战结束了,纵观整场战役,同盟军从作战计划的制订到具体实施等许多环节都有问题,而且在问题一一暴露后迟迟无法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终于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亚姆利札星域会战是自由行星同盟和银河帝国百年战争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会战。它敲响了自由行星同盟和高登巴姆银河帝国的丧钟,确立了莱因哈特军事集团的强势地位。同时,也促使了杨威利军事集团正式形成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两大军事集团的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历史的巨轮开始转动了,一个银河系的新局势就此奠定!

ck7543 发表于 2010-8-12 09:05:44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8-12 09:09 编辑

伊谢尔伦回廊战前部探讨之原来奇迹可以破灭


伊谢尔伦回廊战前部中参战的舰队有三支,分别是杨舰队、毕典菲尔特舰队、海伦法特舰队。梅克林格舰队先前中计,没有参战,若梅克林格舰队有参战的话就赢的太漂亮了!

参战舰队兵力为:杨舰队共有二万八千八百四十艘,官兵共计二百五十四万七千四百名。单以数量而言,这个数字是杨自指挥军队以来,兵力最强大的一次。但是在这批兵力当中,有将近三成的舰艇必须修理或整顿,近二成以上的兵员,乃同盟政府末期征召或志愿入伍的新兵。而且此舰队作战时是分成几股战力分别投入战场,况且回廊狭窄,根本容不下全部战力的投入。

帝国军先锋部队有两支舰队:毕典菲尔特的黑色枪骑兵有舰艇一万五千九百艘,兵员一百九十万八千名;法伦海特舰队方面,舰艇共一万五千二百艘,兵员一百八十五万七千六百名。

舰队的编组方面,海伦法特和毕典菲尔特的舰队都主要由高速战舰组成的!高速战舰的特点是前方装甲厚且速度快;但侧面和后背的防御较一般战舰差。而火控方面主要是光线炮和飞弹组成。值得一提的是帝国高速战舰的飞弹系统是战舰中破坏力和装载量最大的,但光线炮的射程和破坏力较短和小,顾高速战舰编队的战法多是利用高速和近距离的火力全开进行突击并配合战斗艇的格斗战。

帝国将领中还有米达麦亚和吉尔菲艾斯使用高速战舰编队,米达麦亚的“疾风之狼”名号的由来是他战场上曾经高速切入敌舰队列里攻击并因速度太快而出现己舰船首撞击对方船体。而吉尔菲艾斯更是使高速战舰编队的战法使到极至!记得有一阵,在与贵族军战斗中,面对数万敌舰,吉尔菲艾斯只带领800艘舰只杀入敌阵,来去如风!使敌阵型混乱而崩溃!


对战记录和经验方面:早在亚斯堤会战海伦法特和毕典菲尔特就和临时指挥舰队的杨作战过,当时莱还赞赏毕对攻击控制有其独特的心得与运用,攻击力第一的威名应该由此而来。但印象中作为对等的舰队指挥官的战斗中,海伦法特好象没有直接与杨交过手。而亚姆立札战役中毕典菲尔特就与杨对过阵,虽然结果是“只剩下包括旗舰在内的几艘战舰”的惨败,但却能在生死之间得到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战到最后一刻时, 毕典菲尔特还要奋勇向前, 这更突显了毕典菲尔特面对死亡都毫不退缩的、不屈的独特个性。

某个角度来说,毕典菲尔特与杨对战失败的经验较为丰富,而杨也不一定愿意面对死缠烂打的毕!


亚姆立札战中,毕典菲尔特之所以败北是因为之前已与同盟先头部队伍兰夫的第十舰队对干了一回,并使同盟折损了伍兰夫这名不可多得的猛将。虽然黑色枪骑兵赢得了胜利,但也在伍兰夫猛烈的还击下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接着便与杨舰队和第八舰队交上了火。毕当时是攻入同盟的第八和十三舰队之间,同时攻击两支舰队。同盟第八舰队因跟不上毕瞬猛的进攻节奏而面临溃败,而杨舰队摆出坚固的防守反击阵形,因而受到损害较小,当时同盟还有体积庞大、装甲坚厚的航母等舰只作挡箭牌。也就是说毕对杨舰队无从下口,那自然火力就集中在第八舰队身上了。之后打散第八舰队阵型的毕舰队想掉转枪头一口气吃掉杨,转换近程武器和派出战机打算进行近距离的格斗战,但却在火力减弱的瞬间给杨发现其意图而抢先一步进行总攻,打了毕一个措手不及,不但使其近距离缠斗的目的破灭,而且几乎损失了全部舰只!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杨舰队攻击效率之高得益于毕典菲尔特一瞬间出现的防守空档!

亚姆立札战斗中毕几乎全军覆没,但却用一己之力瓦解了同盟两支舰队,毕的攻击力果然是银河第一!就算用换兵的角度去看也是只赚不赔!但最关键是胶作战的状况拖延了整体同盟军的撤退计划,使补给不足的同盟军进一步疲劳化,使其持续作战的能力进一步下降!


伊谢尔伦回廊战前部中,毕典菲尔特追击亚典波罗带领的诱敌部队进入回廊,虽然知道是陷阱,但打算以强大的火力粉碎其计谋。事实毕典菲尔特也让亚典波罗被迫演出了真实逃亡!
从场景可知“被激起战意的毕典菲尔特,以一个老练战术家的做法,故意放慢追击的速度,待亚典波罗回转攻击的那一瞬间,再猛然发动攻势。 这番舰队运用堪称一绝,亚典波罗这回也几乎陷入了被半包围的状态。”

特别是包围的战法更突显毕典菲尔的战术趋于成熟与深度。在场景“亚典波罗这回也几乎陷入了被半包围的状态”可知,毕典菲尔特没有表现出以往突击猛进、一举歼灭的做法,反而想将对方的诱敌部队进行包围。为什么毕典菲尔特在力量如此悬殊的对战中没有进行一举决胜的战法,而是采取保守的包围战法,为什么呢?此战法的目的在于诱使敌方派援军出来救助......是实战中用到的“打尸”战法。


在毕典菲尔特追击亚典波罗带进入回廊后就受到遭到杨的伏击,但也展开了强烈的反击。由场景可知“萤光屏上,爆炸的光芒绽放开来。集中火力是杨舰队最擅长的技术,其熟练度堪与脱逃的精湛演技相匹敌。 闯进回廊的黑色枪骑兵,碰到光与热织成的巨墙,急速地停止下来。毕典菲尔特发出愤怒的咆哮,炮门开始大吐报复的火焰。”


在毕典菲尔特进入回廊受到攻击后,海伦法特以为毕典菲尔陷入了陷阱,错误估计了形势,全军跟着进入了回廊。海伦法特似乎忘记了毕典菲尔特的黑色枪骑兵跟自己一样也是高速战舰编队,突击与近距离的强大火力是其优势;就算面对面对攻也有优势,因正面装甲较厚且机动灵活。毕典菲尔特已经进入了回廊战斗,通信受到干扰无法接受指令是正常的,但法伦海特还未进入战场,而位置在大本营前方,通信是绝无问题的。他不象回廊另一端的梅克林格,梅克林格的通信不能通过伊谢尔伦回廊而只能绕道费沙。沟通不顺造成梅克林在回廊战中不能及时合围夹击。


在海伦法特跟入回廊后,狭窄的回廊挤满了三万体积庞大的高速战舰,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阵形和战法。两支舰队只能用密集的纺锤阵形布阵,但基于战舰数量众多而互相影响和迫于对方火力,变换阵形也较为困难。这就给了杨舰队最擅长的技术集中火力一点式攻击得到进一步表演机会,估计攻击效率之高可以用屠杀来形容。

而帝国军因战舰数量众多,高速战舰的高速灵活发挥不出来,更致命的是高速战舰最火力强大的飞弹系统根本发挥不了作用,飞弹不象光线炮那样直射攻击,而多是迂回攻击,有飞行的轨道和范围。但密集的阵形根本没有曲射的飞弹有全力发射的机会,且阵形密集而回廊空间狭窄,高速战舰的机动性能也发挥不出优势。

同盟军阵形方面是密度相对较小的凹形阵,攻击点较多且同盟战舰的光线炮火力也相对较强。而且还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把舰队分成几股战力机动的投入战场。

虽然帝国军发动了波状攻击,但因战场环境狭窄而不能全面突击,攻击力慢慢的被同盟军变换的纵深阵阵形软化。帝国军的战法根本就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的战法,虽然战舰方面质与量都占优却发挥不出优势,且协同作战能力又相当之差。

从帝国军相互抱怨的对话和场景可知。[“黑色枪骑兵这些鲁莽的猪猡!就这样去自掘坟墓吧,关我们什么事!” 副官山德斯中校充满愤怒与被害者意识地发出牢骚,法伦海特自己也不禁感到无奈。另一方面,毕典菲尔特也相当不满。他认为法伦海特若是待在后方就好,但偏偏他跟来了,硬要与自己并行布阵,使得在狭窄的回廊内行动受到彼此牵制。


杨舰队之所以不败不仅是因为杨能对战场的状况作出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而且还有费雪、亚典波罗等一大班舰队营运高手在,可以说不败绝不是杨一人之功!特别是舰队副司令官费雪,杨的指令无论是减速或加速、改变阵型一切都在舰队副司令官费雪的精心算计与指挥下进行。

而大规模舰队战中决定成败的因素基本是实现战术效果的攻击效率与舰艇、能源的耗损率;另外就是使战术设想得以稳定发挥的士气保有值和疲劳度的问题。杨的战术水准可以使攻击效率和耗损率维持在理想的数值上,但就算如何神机妙算也不可能使士气和疲劳得以完全恢复!

可以说持久的消耗战是杨舰队所惧怕的,也是新帝国军想打败杨舰队所希望的。若海伦法特没有急于进入回廊,而是作为预备队在回廊出口处接应,并保持与大本营的联络,让死缠烂打的毕典菲尔特得以空间与火力的发挥,在与黑色枪骑兵持续的、小规模波状缠斗攻击状况下,杨舰队只会进一步疲劳化,而杨没有后援的预备队可使用,就是说可持续作战能力低下。只需要持续的胶作消耗战就能使杨舰队垮掉!就算没到临界点,但时间也不许可孤独的杨舰队在外作战,因梅克林格舰队发觉受骗之后会立即合围过来,而小莱的本部主力也正在接近,帝国军的先头部队只需要拖住杨舰队就行了。


奇迹的破灭原来如此简单?其实战略条件种种的不平才会造就种种奇迹,到头来奇迹的破灭也是自然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银英十大经典战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