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91662 发表于 2009-4-5 10:18:51

奇幻与心理原型

玩魔兽世界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奇幻世界(包括小说、游戏)里头的符号、象征,比“普通”文学作品里头的形象更能表述人类的潜意识世界。因为前者实际上更接近人类的梦幻,故事都发生在纯粹想象中的世界里,可以无拘无束地展开,不受现实世界的制约(所谓的ADND规则,也是奇幻世界自己的规则,而不是现实世界的规则)。因而个体的潜意识,以及集体的潜意识都能够更加无拘无束地得到表露。而“正常”的文学作品则跟现实贴得太近,从而让显意识的世界过多地压抑、玷污了潜意识的表现。
  
  例如,普通的文学作品,很难制造出一个一目了然的“阿尼玛原型”(Anima archetype)出来。所谓的Anima,即男性意识中的女性的特质。而奇幻世界里头这根本不是问题,以俺的看法,精灵就是Anima原型。从《Lord of the Rings》开始,精灵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外表俊美、歌声动人,智慧过人,却又难以捉摸(参见Frodo第一次碰到精灵时的对话),这是一种典型的女性特征。尤为典型的是暴雪《Warcraft》系列游戏里头精灵的种族角色:精灵一直是大陆上最美丽、最有智慧的种族,他们把其他种族都称呼为“lesser races”;而其贵族和女王沉迷于魔法,疯狂汲取永恒之井里头的能量,试验各种魔法,最终把恶魔引来了这个世界,制造了一场场灾难。对照荣格的描述:“她像女巫一样千变万化,极具独立意志,令人难以捉摸和把握……虽然她是混乱无序的生命之冲动,却又似乎别有深义,带着些秘密的消息,藏着深邃的智慧,这与她毫无理路可寻的精灵秉性恰成鲜明的对比。”几乎就是Warcraft里头的精灵形象。
  
  注意荣格最后用“精灵秉性”来打比方。事实上,如果有更好的符号、象征来表达,为什么非得用这个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事物呢?也许我们可以构造一个现实的女性形象,来表达阿尼玛这个“纯粹的”女性气质,但那样势必令人感到有点不真实,因为此岸的世界何尝存在过一个“纯粹”的女性?与其不真实,不如描述一个纯粹想象中的世界,里头有纯粹的原型象征。正如柏拉图构造出一个的理念世界,把万事万物的原型,都映射到里头去。
  
  所以奇幻世界的优势在于毫无障碍地表达潜意识深处的东西。事实上这一优势也确实发挥得淋漓尽致。还是拿《Warcraft》来举例:牛头人的宗教信仰显然取自大地母亲原型;而圣骑士的千里马任务,则混合了“再生”、“英雄”等原型。
  
  潜意识在平时被压抑,却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得到表露,试图影响显意识。当潜意识在睡眠中活动时,梦境就诞生了。而当人们试图用文学表达心灵原型时,梦境般的奇幻小说也就诞生了。
  
  这么说来,似乎又带来一个问题,是不是把心理学揭示的集体潜意识诸原型组织起来,便是成功的奇幻小说?却也未必。
  
  首先,奇幻小说以人类意识深处的心理原型为质料,却以文学的为载体,以读者的好奇心为动力。为了满足好奇心,奇幻小说必须有层出不穷的阴谋、危机、冒险、挑战、意外。像《龙枪》系列越来越乏味的根源也在于情结越来越单调;而《冰与火之歌》成功的一个原因便是因为成功地组织了大量的这类内容。
  
  其次,奇幻小说的质料是梦幻,但目的给清醒、理性的大脑享受的,所以,虽然其情节发生在想象中的世界,但这个世界的组织必须符合理性、逻辑。为什么国产的所谓“奇幻”、“玄幻”作品那么惨不忍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构建的世界是一厢情愿的,不合理的。主人公无不武功盖世,魔法精深,总有大群贱得不能再贱的美女投怀送抱,总有狗一样跟班忠心耿耿。这与其说是为读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不如说是对理性的侮辱。为什么Robin Hobb的《刺客》系列如此引人入胜,为什么《冰与火之歌》长盛不衰?因为前者的人物从高处摔下,则一定会受伤;后者的主人公若在劫难逃,就一定会死。
  
  因此,除了其使用的质料之外,奇幻小说与其他的小说并无两样。而其以人类心灵深处的诸原型为质料,编织出一个个梦幻,与我们的潜意识遥相呼应,彼此共鸣。潜意识处于显意识之下,一直寻求使其自身得到表达、浮现;而奇幻小说通过对诸原型的构造,完美地对其进行了表述,使读者感到极度的满足。
  

supershuke 发表于 2011-4-22 12:02:17

有自己的见解,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奇幻与心理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