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查看: 15860|回复: 65

【影评集】伊菲戈涅亚的影评集 [复制链接]

且听风吟

冒险者

伊菲戈涅亚 发表于 2008-6-7 23:07:39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时电影看得多,美剧也看得多,闲来无事,为平日里看的优秀的电影写些影评,现在写的和以后写的都放到这个帖子里,不再另外开帖。如果所写评论里有大家喜欢的,也可以写贴讨论。

算不上专业评论,多为个人感受,但是尽量会做到向专业影评靠拢。

最后,喜欢的顶,不喜欢的不要扔我……
先放一个出来。



现代“英雄”的重新诠释——《贝奥武夫》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西方对“英雄”概念的注释: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英雄传说是希腊神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部分是神的故事),它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最著名的传说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等。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大多是半神的人,他们的父亲或母亲都是神,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天生的英雄,继承了神的血统。但是从荷马的史诗开始,英雄逐渐被“人化”,像《伊利亚特》中的赫克托尔,《奥德赛》中的奥德赛,都是凡人式的英雄。

之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纷纷将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搬上舞台,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欧里庇德斯认为男女平等,女人应和男人一样获得尊重,因此他笔下多为女英雄)等,这些英雄的悲剧多为命运(即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所造就,同时也造就了古希腊悲剧的特性。

其中欧里庇德斯提倡将英雄当成有血有肉的凡人,真实的描写刻画他们的情感,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代的广泛认同。之后,英雄终于从神坛上走下,步入凡人的行列。

希腊文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处于战乱时代,紧接着就是黑暗的中世纪。接下来就是文艺复兴。

在文艺复兴中,英雄在此成为人们热衷谈论和描写的话题。而古希腊式的悲情英雄在莎士比亚笔下重新复活,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本人认为哈姆雷特的确是个英雄,故把他加进来)等,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承接了许多悲情色彩,他们不仅比常人更加豪迈英勇、充满魄力和英雄气概,还比常人承受了更多精神上的痛苦和磨难,他们的悲剧性更多是自己所造就的。如哈姆雷特就报仇一事进行了激烈的内心斗争,他的敌人表面看来是杀父娶母的叔叔,实际上真正的敌人却是他自己。这和俄狄浦斯王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的情况完全不同,哈姆雷特有选择,而俄狄浦斯没有。加之,文艺复兴期间提倡“以人文本”,杜绝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因此,英雄又往下走了一步,渐渐和普通人融为一体。

文艺复兴后,西方人依然充满了深厚的“英雄情结”,但是对这一含义并没有太大进步。至到美国文化的昌盛,将西方英雄中的个人注意发挥到极致,于是英雄周围不再是围绕这一群帮助他取得胜利拥护者,而成了“各自为政”,“独挑大梁”的个人主义英雄。不过这种个人英雄在欧洲并未有太大反响,如果不是美国文化过于霸道和强盛,这种个人英雄不见得能有多大火候,因此略过不提。



下面是对影片的正式评析:

《贝奥武夫》改编自英国撒克逊人长篇英雄史诗《贝奥武夫》。贝奥武夫作为一名勇士,一位英雄,的确具有过人的胆识、不可阻挡的勇气和力量、撩人的气魄和健美的身材。他以杀戮各地怪物作为自己的职业,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在面对怪物时他可以赤身裸体,不要任何防御工具,却依然保持冷静的头脑,。他具有非凡的力量,却不是一个缺乏头脑、四肢发达的笨蛋。从他对付怪物格兰戴尔就可看出,他每对付一个怪物都要先找出他们的弱点,包括后来他和龙的对决也是在极其艰难的境遇下,先找出龙的弱点来。

但是他也具有任何一个人类都有的弱点——自大、狂妄、贪恋权势、金钱和女人、受不得一点诱惑。在任何人面前他都不懂得谦卑,当然,他有狂妄和自大的资本,如片中所言“我是贝奥武夫!”。但是面对女妖的诱惑,他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抵抗;对面喜欢的皇后,他几乎是厚颜无耻地获得她的芳心;在面对是否杀死格兰戴尔的责问,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说谎。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之常情,都表明贝奥武夫跟其他平凡的人类一样,褪去英勇无比的外衣,他的心依然是个人类。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这部影片较之以前的英雄相比没有任何进步(如取得金毛羊伊阿宋,带着美狄亚远走他乡,在斯巴达公主的诱惑下抛弃美狄亚,最终造成美狄亚亲手杀死他们共同的孩子和公主,以报复伊阿宋的悲剧。这一点和贝奥武夫的前一段相类似)。贝奥武夫并未像他前任国王那样沉浸在英雄的颂歌中,在取得王位后,他不停地思索自己所得的一切,思索自己的人生。他开始对权利、对英雄的传颂失去兴趣,他人口中的传说于他无关,他只在乎自己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如当年那般英勇无敌。如在战场上,面对一名高喊他名字的俘虏,他毅然跳下马,解除身上所有的铠甲,凭借不可阻挡的魄力便让对方畏惧、胆怯。这证明,英雄并未因岁月和权力的腐蚀而逝去。

他也在反思,反思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对于和女妖的那个协定,他一直是不安的,当知道女妖带着她的孩子重新回归后,他极力想向好友承认当年犯下的过错。

还有对女人的态度。之前他一见到皇后,对她充满了急不可耐的占有欲,甚至不惜威胁利诱(聚会结束后当着皇后的面脱掉所有衣服)。当所有人女人都倾心于他的时候,皇后却认为嫁给一个英雄不见得会幸福。贝奥武夫当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当他年迈,仍然有女子倾心于他,他虽然也有跟这个女子在一起,内心却希望女子能找一个平凡的男人嫁了,过太平的日子。他和皇后之间有一段对话,他说如果当初自己能早点明白,就不会让皇后留下(大体是这个意思)。最后,当龙袭击皇后和女子时,贝奥武夫的眼中充满了担忧和焦虑,令人心动。

最后,对于他和女妖生的孩子。众所周知,贝奥武夫和女妖生了一条龙,而且这条龙还可以变身为满身金色的人类。贝奥武夫最初知道儿子,是从一个受伤的老人口中得知,老人一遍又一遍高喊着:“他在寻找他的父亲!”这句话让贝奥武夫震动不已。当贝奥武夫走进山洞,看到女妖时,还看到了成为龙的儿子,儿子一句话都没有说便冲出山洞四处放火杀戮。贝奥武夫紧随今后,想尽一切办法,最终和龙同归于尽。他和龙一起躺在沙滩上时,海水洗去了儿子龙的伪装,露出年轻男子的样貌,这时,贝奥武夫眼中显出忧伤的神情,伸出手,轻轻碰触儿子的肩膀,然后,海浪将儿子的尸体冲走。留下忧伤的贝奥武夫,独自一人承受所有的伤痛。他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向朋友坦白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和说过的谎言。

此片重新诠释了英雄的内涵:勇气、胆识、智慧、气魄都是英雄所必备的,除此之外,一个英雄可以具备凡人的缺点,他可以自大狂妄,但一定要有狂妄的资本。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个人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是作为一个英雄。贝奥武夫做到了这一点,他不停地反思自己做过的一切,在别人对他歌功颂德的时候,他却在不停的自我否认。也许,正因为如此,最后他才能战胜龙。他面对自己的错误,真心改过,抱着必死之心。这样的人,不称之为英雄,又该如何?

PS:这是一部充满霸气和阳刚之美的片子,贝奥武夫赤身裸体力战格兰戴尔一段,充满了对人类力量之美的称赞,为当今我们这个“英雄死亡”年代编织了一段豪迈又美丽的梦境。





简评片中两个人物:

皇后:一个睿智的女人,希望得到爱、渴望爱,却保持着追求爱情的理性。在所有人对贝奥武夫狂热地拥护到失去理性的时候,她依然能保持对贝奥武夫的客观评价,并在贝奥武夫杀死格兰戴尔的庆功会上对倾慕他的女人说,跟着这样一位英雄未必是一件好事。两人步入暮年,面对贝奥武夫和别的人女人在一起,她选择的是大度和宽容。最后,她对贝奥武夫说出了心里话“我爱你”,是的,她又怎么会不爱这样的一个英雄呢。只是她不能向其他人一样毫无节制的狂热,那只会增加贝奥武夫的狂妄,而狂妄会导致他的死亡。所以,向这样一个可敬女人致敬!

贝奥武夫的朋友: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一直是贝奥武夫的拥护者,尽管有时候他知道贝奥武夫在说谎,但他还是一直信任他、毫无理由地支持他。不仅因为他是贝奥武夫,不仅因为他是英雄,更因为,他是他的朋友!所以,结尾的时候,当女妖重新出现在他朋友面前时,我更愿意相信,他会继承贝奥武夫的遗志,打破女妖的诅咒。



若像夏, 义无反顾地来, 亦义无返顾地去。 炽烈而短暂, 深刻亦无悔。

且听风吟

冒险者

伊菲戈涅亚 发表于 2008-6-8 11:56:31 |显示全部楼层
嗯,再放一个出来

世俗中的伊甸园童话——《漫步云端》:

依然是好莱坞俗套的爱情叙事模式:保罗(男主角)是二战归来的战斗英雄,英俊潇洒,忠于爱情,身为孤儿,对美满幸福的家庭存有美好的向往;维多利亚(女主角)美丽善良,对爱情充满渴望和追求,但不幸被自己的教授所骗,未婚先育,又遭到传统保守的父亲的反对。保罗战后归来对新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是站前匆忙结婚的妻子对他完全不了解,两人没有共同语言,妻子一味催着他出去卖巧克力赚钱。保罗出门后,在火车遇到维多利亚,一连串事件后,保罗决定作为维多利亚的丈夫跟她回家。谁知维多利亚的家庭正是作为孤儿的保罗梦寐以求的生活——一个大家庭共同经营一个美丽的葡萄园“云霄仙境”。保罗被维多利亚和她的家庭吸引了,而维多利亚也被保罗所吸引,加上父亲不断来干扰,弄点尴尬却温馨的场面出来,整个家庭再和谐不过。但是保罗终究是结婚之人,维多利亚对家庭隐瞒的秘密也总要说出来。于是保罗离开了,维多利亚鼓起勇气告诉父亲自己未婚先育的事情,家中大乱。保罗回到家中,发现妻子外遇的事情,妻子毫不犹豫提出离婚,一切都顺利的不能再顺利,保罗重新回到“云霄仙境”,维多利亚的父亲因为过于伤心,和保罗起了争执,失手将油灯扔到葡萄园中,一场大火焚毁了葡萄园。好在最后保罗又找出了当初葡萄园那株老根,重新救活了“云霄仙境”,而他和维多利亚也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点评十大俗套情节:1、痴情的男主角一上来一定要遇到一个俗气的女人,即他的妻子。因为客观原因离开妻子后,一定会遇到一个善解人意又美丽善良的女人,即维多利亚。

2、男主角和女主角中的一人或两人都有一个一直向往的梦想。即保罗作为一个孤儿一直向往又一个幸福的家庭。

3、男女主人公的相遇一定是因为一些偶发的误会。如火车上维多利亚吐了保罗一身,两人弄错了车票,下了火车又同乘一辆汽车,保罗一定要见义勇为一次,以表现自己的男人气概和救助弱小的善良,而女主角一定要以此回报感激男主角,于是两人由相遇到相识。

       4、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女主角一定要充分展现自己的弱小和无助,以取得男主角的同情和帮助。即维多利亚未婚先育,又有一个传统保守的父亲,保罗为了保护维多利亚甘愿充作她的丈夫。

       5、在一堆“好人”中,一定要有人出来扮黑脸,即维多利亚的父亲,还要有人扮“白脸”,即维多利亚的爷爷。

       6、男女主人公相识之后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擦出火花。即保罗和维多利亚被迫要睡到同一张床上,保罗参加丰收节,同维多利亚一起在葡萄桶里跳舞等。

       7、当两人由相识到相知,正要缠绵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分开一段时间。即保罗由于有婚约的原因忍痛离开维多利亚和她的家庭。此时,扮“黑脸”的人也要有所转变,形成“天下一片红”的大好形势,偏偏只有男女主角不合作。

       8、这时需要为处于困境中的人解套。即保罗的妻子有了外遇,主动和保罗离婚。

       9、最后,当希望的曙光展现在人们眼前时,一定要有一个重大危机,在这个危机中主人公要再次表示自己的决心。即葡萄园着火了,保罗比任何人都拼命抢救,还从火中救了维多利亚的弟弟。

       10、结局肯定是大团圆。

所以,《漫步云端》几乎是这一类型片中的典范之作。“永远不要让你的人物轻易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中不变的真理。

一大亮点:不应该叫亮点,不知道叫什么好。反正就是比较新颖的地方。即,保罗的梦境。在梦境中,保罗总是梦到自己作为一名士兵,在炮火硝烟迷漫的战场走进一家孤儿院,地上躺着一个穿着军服的男孩,男孩抱着一只玩具熊,一只刺枪穿透男孩的身体。这个梦境出现过大概三次,一次在火车上,一次在维多利亚家里,一次在回妻子家的路上。

战场氛围的加入使本片看起来更加像一个伊甸园童话。时值二战刚刚结束,硝烟的味道还未完全消散,而“云霄仙境”像世外桃源一样隐居于世。历经战火洗练的保罗误打误撞找到这里,怎么看都有点像武陵的那个渔夫。战争是真实的,“云霄仙境”美的不真实,虚实之间的交叉使本片看起来不会过于虚幻。它只是为一个怀揣美丽梦想的人实现了梦想。

尽管片子美好的令人感动,但是作为现实中的人,肯定知道这样的美好并不存在于世间,它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和希望中。人人都希望得到那样的生活,拥有那样的家庭,但是那是不可能的。也许是印证了老子的那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故而人生不能完满。又也许,正是人生不能完满,才有这样的美丽的伊甸园童话出现。

  
若像夏, 义无反顾地来, 亦义无返顾地去。 炽烈而短暂, 深刻亦无悔。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antias 发表于 2008-6-8 20:38:24 |显示全部楼层
想谈谈那个贝奥武夫的朋友
  他的确知道贝奥武甫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撒谎   贝奥武甫作为一个有思想且很有为的人 那么作为朋友或是手下应该去尊重他的决定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干扰  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样很愚蠢 但这是当我们知道结果后才能判定的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 他选择了沉默
A3100还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且听风吟

冒险者

伊菲戈涅亚 发表于 2008-6-9 22:29:28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小基的片子,太爱他了!!!


另类驱魔人——《康斯坦丁》:
一件黑色长衣,喜欢左手抽烟,总是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恨不能自己早点死掉,又拼命除魔,以便为自己买的进入天堂的门票。对了,这就是又酷又帅的另类驱魔人康斯坦丁!
小基似乎对这种带点幻想、带点宗教情节的片子情有独钟,《黑客帝国》、《魔鬼代言人》、《黑暗扫描仪》,加上这部《康斯坦丁》,他已经拍了四部宗教意味浓厚的影片(如果《黑客帝国》按三部算的话就是六部了)。
说他是另类驱魔人,主要是这位康斯坦丁驱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拯救苍生的崇高信仰,和恶魔们也没有什么苦大仇深的怨念,他驱魔只是为自己买一张今后进入天堂的门票。而买门票这一举动,也有点自己没事找事的感觉。
小康从小就能看到恶魔,经常对此愤恨不已,这种愤恨逐渐变成对生命的厌恶,因此他选择了自杀。不过似乎没有死成,还被上帝认为他这种能力另有用途,小康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走上了屠魔之路。更糟糕的是,自杀过的人不能进入天堂,也就是说小康死后要进地狱,这时估计他除魔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试想一下警察要进到监狱里是一种什么情景吧。所以,小康不能停手,只能继续除魔,直到上帝满意的那一天。最最郁闷的是路西法对小康情有独钟,一心想把他接到地狱去作伴。常年吸烟(直接性自杀不行就选择慢性自杀,小康真的是不想活了)导致又帅又酷的小康只有几个月的命,地狱似乎是必然的选择了。
所以,驱魔人作为守护者的形象在小康这里被彻底颠覆了。他没有崇高的目标或者对恶魔的怨念,怨念是有的,只不过是对上帝。他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不然就赶紧结束这讨厌的生命。
于是,另类的驱魔人诞生了:怨恨上帝,愤世嫉俗,厌恶生命,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瞎折腾出来的。
但是最后小康还是为自己搞到了门票,路西法因为不能忍受自己钟爱的小康被上帝夺走,便去除了他的癌瘤,想用多些年的时间“感化”小康。
人物点评:
康斯坦丁:这是一个性格鲜明的角色,之前没有什么雷同的角色出现。为了和之前同类影片的角色进行区别,此人物具有许多独特的性格和动作。
1、总是一副怨念。好像全世界人民都欠他钱一样,实际上是上帝代替全世界人民欠他张门票。
2、左手吸烟。不知大家看片时是否注意到,康斯坦丁吸烟的时候都是用左手抽烟,右手点烟。一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编剧故意为之,后来才发现原来基努里维斯就是个左撇子!!他貌似在某个影片中用左手写字。演员个人习惯为这个角色添加了特色。
3、无论上帝还是路西法在他眼中就是两个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无聊的家伙。
4、他只是厌恶自己的生命。讨厌驱魔的工作是因为不能忍受人的生命被恶魔任意践踏,而这种践踏是建立在上帝和恶魔建立的条约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他不能忍受人类的生命被上帝和路西法当成赌博的筹码。这恰恰表明了他对生命的敬畏。
5、暴力、没有耐心、喜欢骂人,除了长的帅点,基本上是个粗鲁的人。
6、最后,也是最有魅力的一点,对谁都特别不份儿。上帝也好,路西法也好,都不瞧在眼里。结果搞得自己跟个香饽饽一样,谁都想要。
安琪儿:天使的名字。但是角色本身没有什么可取之初,属于“道具式”的人物。故不再多说。
路西法:非常有意思一个角色,虽然只是在最后阶段才出场。路西法出场的装扮和他的性格非常相符,白西服、赤脚,外带黑色的污渍。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还具备孩子般赌气心理。看看他一出场所做的事情:搬了张椅子坐在小康面前,快乐地拍手跺脚欢笑;帮小康点烟的时候故意作弄人家,老不把火递到人家面前。他说话的方式,不是成人式的谈话,根本是一个充满恶作剧心理的孩子!就更不用提最后仅为了和上帝赌气就拿走小康的肺癌了。所以他十分符合小康心目中的地位:“无所事事的闲人”,而且太闲了,导致恶趣味丛生。
还有一些人物,例如天使甘波尔,小康的学徒和几个朋友。不过都没有什么太多特色,和安琪儿一样,都是“道具式”人物,略过不提。
这不是一部思想多么高深的片子。小基很帅,小康和小路个性独特,这就是一部非常棒的片子!
最后,记住小康的经典台词:“永远都有个陷阱!”

若像夏, 义无反顾地来, 亦义无返顾地去。 炽烈而短暂, 深刻亦无悔。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08-6-10 10:20:09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史诗中的贝奥武夫可不是这样.既不自大狂妄,也不贪恋权力,金钱,女人.

建议再看一下原著. 顺便一提,在史诗中,最后的结尾是人民对这位英雄的怀念.



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史诗中的贝奥武夫就是这样的英雄.

使用道具 举报

且听风吟

冒险者

伊菲戈涅亚 发表于 2008-6-10 12:16:40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电影改编就不会跟原著一样,原著中的还是传统的英雄,电影中的是对英雄的重新诠释。
这也是时代和媒介传播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但是不管哪一种都是人们对英雄的不同向往,没有什么差异。
改编仍继承了原著中对英雄的理念:
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若像夏, 义无反顾地来, 亦义无返顾地去。 炽烈而短暂, 深刻亦无悔。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08-6-10 12:27:39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史诗中的是理想的英雄,在电影中的是现实的英雄.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antias 发表于 2008-6-10 12:51:46 |显示全部楼层
康斯坦丁里的天使长的所作所为也太夸张了点  
下部影评是什么呢?  范海辛 ?

使用道具 举报

且听风吟

冒险者

伊菲戈涅亚 发表于 2008-6-10 18:38:09 |显示全部楼层
康斯坦丁里的天使长的所作所为也太夸张了点  
嗯,把天使长当成反派来塑造,挺有想法!


依然小基[s:110] ,太爱他了!
范海辛很久之前看的了,手头没有片子,等有时间下载看一遍再评吧



纸醉金迷下的人性流连——《魔鬼代言人》:

这是一部幻想哲思片,小基就是喜欢出演这种边缘类题材的片子,很另类、很帅气!

片名就奠定了片子的类型和基调,但在最后半个小时米尔顿正式亮相承认自己就是撒旦时,其幻想片的基调才被真正确立下来。

影片风格

由现实主义风格转入极度夸张的魔幻风格。

全片一直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沉稳冷静地讲述一个年轻有为的律师凯文如何一跃成为纽约最富有、最有前途的律师。但在沉稳的叙述背后又隐藏着许多令人好奇和不安的谜团:1、为什么凯文总能看透他人真实的内心?2、为什么剧中人物总是出现幻觉?3、凯文在纽约的发展过于顺利,令人不安;4、米尔顿总能轻易掌控他人的思想,总能轻易控制别人。

四个谜团令全剧一直笼罩在一种不安的气氛中。现实主义的风格却一直没有被撼动。律师在美国是一个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的职业。职场上的龌龊事自然少不了。凯文虽然一开始就作为拥有不败战绩的年轻律师出场,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又生活在小城市中(与纽约相比而言的小城市),心中充满了温情。说白了,就是还没见过“大场面”。纽约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大场面”。未经人世洗涤的凯文进入纽约,金钱、权利、名声都对他充满了诱惑和吸引,幻觉以及一些不真实的画面出现只能反映人的心理,和奇幻元素还有所区别。

最后一场戏在米尔顿的家中进行,诡异的画面风格、激烈的言谈举止、对上帝的极度抨击和疯狂的行为,彻底颠覆了之前现实主义的叙述风格。电梯对面壁画上那些人体雕塑翻云覆雨的3D动画可谓疯狂之至,配上米尔顿对凯文的诱惑,整个场景充满了诱惑和鼓动性。好似撒旦真的亲临其场一般。

而米尔顿在凯文进来之后的那番演讲更是充满了邪恶的诱惑性:“上帝喜欢冷眼旁观,他是个讨厌鬼。想想看,他给了人类情感的直觉,他给了你这种天赋,然后呢?我敢说,他为了自己的乐趣,为了娱乐自己,他立下了相反的游戏规则,史上最大的恶作剧。要你看得到却不准碰;碰了又不准吃;吃到了,却不准吞下去。当你犯规时,他做了什么?他会乐不可支的嘲笑着你,这家伙简直就是变态,是个虐待狂。他就是个不负责的房东。……我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来到世上,深入人类生活。我挑动了人性一切潜在的欲望,我满足了人类需求却不批判他。为什么?因为即使再顽劣的人,我也不会拒绝他。我热爱人类!我是个人道主义者,搞不好时硕果仅存的了。凯文,没有人会否认,二十世纪是我的天下!一切都是我的,凯文,统统都是,我的天下。我已迈向历史的巅峰,现在是迎接胜利的时刻了。”

魔鬼并非拥有强大的破坏力和丑陋的样貌,有时候魔鬼就是人类本身。也许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萨特的话:“他人即地狱。”强大的外界冲击力也许不能毁灭人类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内在的心灵诱惑会轻而易举摧毁这个种族。撒旦并不需要真刀实枪的胁迫人类服从他的意志,他只需要扔下一颗美味的果实,如同伊甸园中的苹果。如上述的那段演讲,不知身为人类,是否能够无懈可击地反驳掉?

人物分析:

凯文·罗麦斯:撒旦的儿子,拥有洞悉他人心灵的能力,借此能力在法庭上战无不胜,创造了不败的神话。凯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父亲是撒旦,他的母亲则是上帝虔诚的教徒(换个角度看,他的母亲是上帝的代言人)。他从小接受天主教的教义和母亲善良的淳淳教诲,骨子里却流着撒旦的血,他天生具有矛盾的种子。作为一个律师,凯文最大的愿望就是不停地赢,他不能容忍失败。一直赢就意味着有时候他要做出违背良心的选择。影片一开场,处理老师性侵犯女学生的案件,凯文当得知老师真的是一个人面兽心的家伙时,极其愤慨,但他又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于是他返回法庭,运用残酷的手段反击女学生,取得了胜利。

他也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在刚到纽约时,他尽可能抽时间陪伴妻子。对另一个女人的欲望让他感到羞愧,又无法遏制。对于米尔顿让他接的那些伤天害理的案件,他觉得压力非常大,输赢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他无法克服心中的罪恶感。当他一次又一次选择虚荣而不是正义时,他在慢慢堕落,灵魂一次又一次被侵蚀。直到妻子遭到米尔顿的奸污,最后在精神病医院自杀。爱情的逝去重新唤醒凯文心中“善”的力量,他要报仇。是的,反抗米尔顿的初始动力是复仇,而非上帝赋予人类的正义力量。在和米尔顿的对峙中,凯文选择自杀来破坏米尔顿的计划。
于是一切又都回到开端。凯文面对性侵犯案要重新慎思,这次他选择放弃为老师辩护(等于承认老师的罪责)。但是他又立即陷入米尔顿的另一个陷阱。如同米尔顿在结尾所说:“虚荣,是我最喜欢的原罪。”

人类永远不能战胜的是自己的欲望。每个人心中都一个撒旦!

米尔顿:实际上就是撒旦,凯文的父亲。又一个撒旦的形象。他平易近人,凡是尽量保持低调,就像他教育凯文的那样:不要太显眼,要尽量融入人群。他熟谙人性的每一个弱点,懂得如何运用它来控制别人,让别人都听从他的安排和命令。表面开来是帮助他们人解决麻烦,实际上是令人陷入永久的恐慌中,直至恐惧吞噬人的灵魂。

玛丽·罗麦斯:凯文的妻子,一个小女人的形象。玛丽对凯文是一种英雄式的崇拜,她崇拜凯文在法庭上的游刃有余,希望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跟所有人一样她也爱慕虚荣,因此在纽约是她鼓动凯文留下,片尾结束也是她鼓动凯文接受记者采访。但当他们在纽约的处境越来越不对劲时,玛丽想要离开,这表示从内心深处来讲,她还是个善良的人。可惜此时凯文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凯文的母亲:上帝的虔诚教徒,年轻时受到密尔顿的诱惑,生下凯文。一直用上帝的教义教导凯文,怕他走上歧途。但在关键时刻她并未帮助凯文,而是选择逃避。
纵观片中所有人物,都受到米尔顿(撒旦)的诱惑。凯文最后选择自杀逃过一次,却还有下一个轮回等待着他。影片结尾是凯文和米尔顿另一轮较量的开始,我们无法预知结果,但是即便凯文仍能凭借未泯的人性逃过一劫,那再一次的轮回呢?

诱惑永远无法遏制,人类将一直处于诱惑和反诱惑的轮回中。与其说是魔鬼在作怪,倒不如称其为“人性”。

片中人物所触及的原罪:

1、傲慢:即米尔顿所说的虚荣。凯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他能感受到罪恶感,却不能停止满足自己的虚荣。

2、嫉妒:貌似没有。

3、暴怒:凯文最后找米尔顿正是基于妻子死亡所带给他的暴怒。

4、懒惰:也没有。凯文办案挺勤快的,还熬夜。

5、贪婪:对权利、名声的无尽追求。

6、饕餮:没有。

7、欲望:片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犯了这一原罪。一开始,凯文见到姐姐时对她产生的幻想;凯文母亲受到米尔顿的引诱生下凯文;玛丽也被米尔顿引诱;最后米尔顿让凯文的姐姐用身体诱惑凯文(没成功而已)。

犯了一半了。

最后要说的话:

犯错和受到诱惑不是可耻的事情,罪恶感是用来证明良知依然存在。要有勇气面对和更正自己的过错。即使有些东西不可战胜,也不能妥协。
若像夏, 义无反顾地来, 亦义无返顾地去。 炽烈而短暂, 深刻亦无悔。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antias 发表于 2008-6-10 21:01:58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永远不能战胜的是自己的欲望。每个人心中都一个撒旦

这句话很是赞同  [s:99][s:9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4-4-25 06:08 , Processed in 0.03271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